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江苏省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基础篇1.请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任选八空..作答)(1)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

(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2)______,小人穷斯滥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3)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4)桃李不言,_____。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

(白居易《琵琶行》)(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

(苏轼《赤壁赋》)(7)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中国人命名喜欢取意于古典名句。

如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取意“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学者楚图南的名字,取意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庄子·逍遥游》);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取意对“知”“行”的认知,他认为先“行”后“知”,而荀子却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荀子·劝学》)。

【答案】 (1). 衣食足而知荣辱 (2). 君子固穷 (3).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4). 下自成蹊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 羡长江之无穷 (7). 气吞万里如虎 (8).朝闻道 (9). 而后乃今将图南 (10).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辱”“蹊”“羡”。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广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精选汇编:语法填空专题(含答案)

广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精选汇编:语法填空专题(含答案)

语法填空专题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第一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I went with some colleagues from my office for a dinner in a very popular local restaurant. It was41 business time and the restaurant was packed. We 42 found a table in a corner for three of us.As soon as we sat down, we heard a crash when a cleaning boy 43 the floor with all the plates he was carrying. There was 44 and no one was saying or doing anything.In a flash I remembered my 45 many years ago. Once, I 46 in the airport because I had rushed there on my own on an empty stomach. I was picked up and taken care of by two 47 . Now this was my chance to 48 it forward.I ran to the young man’s side immediately, turned him on his back and screamed for someone to49 a hot drink. Soon people started asking if I was a doctor. I said I was not, 50 I was skillful at blacking out(晕厥).The kid soon opened his eyes, 51 what had happened. I 52 him by saying it was OK and I had had a 53 experience. He had not eaten anything. I held the 54 drink to his mouth till he finished it and sat with him till he felt OK. By then the 55 had arrived. I asked her to give the kid something to eat. I offered to pay.The manager was kind enough to refuse the 56 and agreed to make sure the kid ate before he went home. By the time all this was 57 it was getting late for my colleagues. We hadn’t58 anything yet, so they decided to go home.I slowly walked home, not hungry any more, feeling 59 for the opportunity I pay forward the 60 I had received many years ago.41. A. regular B. local C. spare D. peak42. A. actually B. eagerly C. finally D. gradually43. A. kicked B. hit C. touched D. swept44. A. doubt B. silence C. danger D. tension45. A. lesson B. flight C. adventure D. experience46. A. passed out B. showed up C. settled down D. walked around47. A. friends B. strangers C. colleagues D. relatives48. A. return B. take C. pay D. put49. A. bring B. buy C. serve D. order50. A. but B. so C. because D. and51. A. knowing B. arguing C. ignoring D. wondering52. A. comforted B. encouraged C. answered D. reminded53. A. memorable B. common C. similar D. personal54. A. warm B. cool C. sweet D. refreshing55. A. doctor B. customer C. waitress D. manager56. A. support B. reward C. suggestion D. payment57. A. away B. up C. over D. behind58. A. prepared B. ordered C. demanded D. received59. A. comfortable B. ready C. grateful D. anxious60. A. inspiration B. kindness C. honor D. service第II卷注意事项:用0.5 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湛江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大考”高一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黎坚荣审题人:谢宗炜做题人:谢成燕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河之洲陈忠实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 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读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关雎》的,一诵成记,也就终生难忘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

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

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

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

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

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

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

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 余年,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

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湛江市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

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

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

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

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

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2.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3.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B. 《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C. 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4.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

广东省广州市岭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区统考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岭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区统考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岭南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区统考模拟测试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

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

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

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

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

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

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

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

广东省湛江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试题传真: 2013-07-12 22:25:湛江市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选修试卷(现当代散文、传记选读)注意1.全卷共10页(含答题卷4页)五大题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否则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鹊.桥/惬.意荒谬./绸缪.乳臭.未干/无色无臭.B.洗濯./茁.壮谄.媚/凹陷.应.有尽有/应.运而生C.歆.羡/宁馨.倚.靠/绮.丽公开露.面/风餐露.宿D.婀娜./木讷.筵.席/诞.生数见不鲜./鲜.为人知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聪明的中国人对微小生物的运用洋洋洒洒,腐乳、豆豉、黄酒、泡菜等,是我们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出的具有特殊风味的美食。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A. 束缚B. 洋洋洒洒C. 叹为观止D. 传承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如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勇于追逐自己的就业梦与创业梦,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B. 端午龙舟赛是安铺镇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今年的龙舟赛将在安铺河段的九洲江举行。

C.广东荔枝的栽培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广东省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荔枝产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70%,品种超过100余种。

D.安纳伯格庄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安纳伯格信托基金和安纳伯格家庭信托共同管理,是许多大型庆典和重要官员会面的举办地。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指的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国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指的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国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遇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社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帐。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喝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然后再创造意象。

B.中国艺术家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在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即中国人所说的与意象有不同的“美的东西”——“意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现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内涵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

B.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C.文章用王夫之比较杜甫和王维诗的事例来证明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D.文章末两段在区别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后,提出“意境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B项,“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表述错误,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意在强调“意境”的重要性。

故选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面得及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他们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B项,曲解文意。

对应的信息在第二段,文中说“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而不是“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另外,原文中说“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选项中“十分漂亮”说法错误。

C项,曲解文意。

错误点是“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对应的文中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其中提及康德,说明西方艺术家也有与中国“意境”论相通的认识,所以不一定“恰恰相反”。

另外“西方艺术家”这个概念不确切,因为在文中是分古代和现代的。

D 项,“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错误,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荼蘼①许地山我常得着男子送给我的东西,总没有当它们做宝贝看。

我的朋友师松却不如此,因为她从不曾受过男子的赠与。

自鸣钟敲过四下以后,山上礼拜寺的聚会就完了。

男男女女像出圈的羊,争要下到山坡觅食一般。

那边有一个男学生跟着我们走,他的正名字我忘记了,我只记得人家都叫他做“宗之”。

他手里拿着一荼蘼,且行且嗅。

荼蘼本不是香花,他嗅着,不过是一种无聊举动便了。

“松姑娘,这枝荼蘼送给你。

”他在我后西嚷着,松姑娘回头看见他满脸堆着笑容递着那花,就速速伸手去接,她接着说:“很多谢,很多谢。

”宗之只笑着点点头,随即从西边的山径转回家去。

“他给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想他有什么意思,他就有什么意思,”我这样回答她。

走不多远,我们也分途各自家去了。

她自下午到晚上不歇把弄那枝荼蘼。

那花像有极大魔力,不让她撤手一样。

她要放下时,每觉得花儿对她说:“为什么离夺我?我不是从宗之手里递给你,交你照管的吗?呀,宗之的眼、鼻、口、齿、手、足、动作,没有一件不在花心跳跃着,没有一件不在她眼前的花枝显现出来!地心里说,“你这美男子,为甚缘故送给我这花儿?”她又想那天经坛上的讲章,就自己回答说:“因为他顾念他使女的卑微,从今而后,万代要称我为有福。

”②这是她爱荼蘼花,还是宗之爱她呢?我也说不清,只记得有一天我和宗之正坐在榕树根谈话的时候,他家的人跑来对他说:“松姑娘吃了一朵什么花,说是你给她的,现在病了。

她家的人要找你去问话咧。

”他吓了一跳,也摸不着头脑,只说:“我哪时节给她东西吃?这真是……我说:“你细想一想。

”他怎么也想不起来。

我才提醒他说:“你前个月在斜道上不是给了她一朵荼蘼吗?”“对呀,可不是给了她一朵荼蘼!可是我哪里教她吃了呢?”“为什么你单给她,不给别人?”我这样问他。

他很直截地说:“我并没什么意思,不过随手摘下,随手送给别人就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