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心中的父亲—生活中真实的王近山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男主角“李云龙”作战的那股“疯”劲而动容。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原型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这位开国中将曾因故被降为大校,后被逐出军队下放到地方农场,多年后又重返军队,他的最后一任职务定格为正军级――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
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
先后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还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或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前线,王近山都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屡建奇功,所向无敌。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军事科学院出版关于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提了4个字:“一代战将”;江泽民题词:“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杨尚昆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李先念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智勇双全,歼灭日军观战团和共和国的许多将军一样,王近山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
他中等身材、面孔白晰,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极为和善的眼睛,嘴角常常挂着微笑,讲起话来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就是这样一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却有着一个与他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王疯子”。
他喜欢骑着高头大马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中谈笑点兵,打起仗来总是身先士卒往前冲,在血火交织的战场上以“王疯子”之名勇冠三军,闻名遐迩。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一二九师刘邓首长之命,率三八六旅第十六团从太行山回师陕北,保卫延安。
全团2000多名官兵在王近山的率领下,晓行夜宿,一路西行,很快就来到了太岳根据地边缘的临汾县韩略村一带。
前方侦察员报告韩略村村旁的公路上常有日军经过,且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打伏击。
王近山简历 王近山的后代现状王近山子女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近山简历王近山的后代现状王近山子女是谁导语:王近山简历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王近山简历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副师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新编第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旅长,太岳纵队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63岁。
王近山 - 主要经历1915年10月生,汉族,亦名文善,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五连战士。
9月调第三团机枪连当通讯员。
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2月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机枪连班长、排长。
生活常识分享。
王近山

亮剑三千里河山——李云龙原型王近山湖北省红安县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王近山将军于1915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其祖上是蒙古族在当地的达鲁花赤(元代地方军政长官),到其父亲时,家道中落。
将军有一个姐姐。
黄麻暴动前,后来成为中将的詹才芳到将军家乡,化装成裁缝,做暴动准备工作,王近山即是他的徒弟,只是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而已。
王近山将军人生的第一个传奇是在15岁时用牙咬着一颗子弹吓倒了地主,吃了大户。
黄麻暴动后,詹才芳身份公开,他就成了詹连长的警卫员。
多年后,职位远远高于詹才芳的虎胆将军王近山见到老上级时,一如既往地恭敬。
在二野,每当刘伯承、邓小平遇到大仗、恶仗、硬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近山。
邓小平说:“不是疯,是革命英雄主义。
”王近山将军有一个“王疯子”的绰号,是因为在一次战斗中,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
国民党兵当场身亡,王近山幸免于难,只是头部被一个圆锥状的石头戳了个洞。
从此,战友们都叫他“王疯子”任团长的王近山在红军时期最光辉的战例是一个团全歼一个旅。
那是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中,红、白两军竟在一个地方宿营(战事频繁,部队疲劳过度),双方的警戒哨都睡着了。
王近山半夜醒来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喊一声:“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抓俘虏啊。
”睡梦中的士兵乱打,全歼该旅,而且旅长郭勋奇被捉。
这一仗成为四方面军反围剿的唯一亮点。
王近山时年19岁。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又在江油和川军展开恶战,一股敌军突然突破红4军防守阵地,向红军阵地纵深发展。
军长许世友连忙投入作为预备队的28团发起反冲锋。
王近山接到命令后,当即带领人马扛着大旗、端着刺刀向敌人冲去。
弹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弹,当即陷入昏迷状态,被抬下阵地,部队士气受到影响。
总指挥徐向前见状,提着手枪冲了上去,边冲边高声呼喊着爱将的名字:“王近山!王近山!”王近山很快被主帅的呼声唤醒,当发现自己不在红旗身边,当即命令战士把他抬回红旗下,重新指挥战斗,直到头部被一颗子弹击中,昏倒在徐帅身边。
被“私事”击倒的开国中将王近山

被“私事”击倒的开国中将王近山作者:红潮来源:《华声》2015年第12期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王近山,与小姨妹传出绯闻后,坚决同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受到严厉处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降职到河南省一个条件艰苦的农场任副场长,成为轰动一时的“铡美案”典型。
按理说。
王近山的婚变,应该属于个人私事,为什么会轰动全国、震惊中央?结缘美女护士,生下八个子女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
王近山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
其时,人称“小连长”。
就是这位小连长,后来却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10师副师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69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
1937年12月,王近山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
韩岫岩是129师医院的护士,长得很漂亮,王近山住院时,钱信忠院长特地派她护理。
王近山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韩岫岩,韩岫岩对王近山也是一见钟情。
一同住院的陈锡联一看男才女貌,王近山已经是师长了,又符合当时部队婚恋的规定,于是暗中牵线搭桥,两人相恋了。
一年后,23岁的王近山和17岁的韩岫岩结婚了。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王近山却总是带着当军医的韩岫岩出征,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韩岫岩为此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即使怀了孕,也得挺着大肚子跟着东奔西跑,但她从无怨言。
韩岫岩对王近山,也是爱得死去活来,有着深厚的感情,生了8个儿女。
家庭变故遭处分,中将降为大校新中国成立后,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剿匪。
王近山率3兵团驻扎在重庆,经常应邀给大学生做报告。
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幽默风趣的语言,让那些大学生敬佩得五体投地。
他的风采把一个女大学生迷住了,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妹———韩岫岩的嫡亲二妹。
此时,韩岫岩做着海军医院副院长,突然得知第三者竟是自己的亲妹妹,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在痛苦和气愤之中,她选择了等待,等王近山回心转意。
王近山中将

王近山中将看过《亮剑》的很多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很真实,一改过去电视剧“高大全”的传统,让革命英雄的真实形象显现在荧屏上,非常感人,非常震撼人心。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亮剑》中李云龙原型,他就是:“王疯子”王近山。
王近山将军是人民解放军序列里一员赫赫有名的战将,被称为二野“两朵花”之一(另一为陈锡联)、二野的朱可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战功赫赫的将军死时的职务仅仅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许多老部下都成了他的上级,以至于老部下之一的肖永银奉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的指示写将军的悼词时,面对刺眼的“副参谋长”字样怎么也无法平静,只得找老政委小平同志叫屈,小平同志得知爱将去世的消息时半天说不出话来,末了说了一句“人死不能复生,就叫军区顾问吧。
”湖北省红安县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王近山将军于1915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其祖上是蒙古族在当地的达鲁花赤(元代地方军政长官),到其父亲时,家道中落。
将军有一个姐姐。
黄麻暴动前,后来成为中将的詹才芳到将军家乡,化装成裁缝,做暴动准备工作,王近山即是他的徒弟,只是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而已。
王近山将军人生的第一个传奇是在15岁时用牙咬着一颗子弹吓倒了地主,吃了大户。
黄麻暴动后,詹才芳身份公开,他就成了詹连长的警卫员。
多年后,职位远远高于詹才芳的虎胆将军王近山见到老上级时,一如既往地恭敬。
大家叫他“王疯子”,邓小平说,那时革命英雄主义。
近山将军“王疯子”绰号的由来得缘于一次战斗,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对掐,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大个子当场身亡,王近山奇迹般地生还,从此,战友们都叫他----“王疯子”红军时期,四方面军的白雀园大肃反,各级干部死伤惨重。
王近山所在团只剩下团长王宏坤(55年上将,建国后的海军政委)和几个营连干部。
总指挥徐向前让王宏坤接任军长时说了句话:“现在只有你当军长了”,王把同样的话告诉了他的机枪连长王近山,让他出任团长。
对肃反、AB团极度不理解的王近山天天盼打仗,用他的话说就是:打死一个敌人就赚一个,总比被肃反强。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图文稿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法治周末记者高欣开国中将王近山的二儿子王岩很想为父亲写一本书,为父亲尽一份孝心。
同时,因王近山作为热播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而为人们所关注,王岩也想借此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书写完后,王岩颇费斟酌地给书起了一个名字:铸魂。
这本名为《铸魂》的半回忆录、半传记小说,在2014年11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王岩用笔名“石尚山”,将这本近百万字的作品,当作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献礼。
书中,王岩再现了王近山在战场上的经典战例和战场奇迹。
同时,首次正面讲述了王近山与韩岫岩的战地浪漫曲,真实记录了二人的婚变过程以及王近山被下放农场后的经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有责任站出来澄清对于父亲的误读曲解,也想更正一些对父亲伤害性的,甚至是污蔑的不实言词。
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份迟到的交代。
”近日,在接受《法治周末》独家专访时,王岩和王近山的小女儿王珍珍代表家人,表达了这样的态度。
用16年,重拾父亲的一生1998年的初春,81岁的韩岫岩带着儿女孙辈到八宝山公墓为王近山祭扫,纪念王近山逝世20周年。
王近山于1978年5月10日病逝于南京,终年63岁。
当时正忙于拨乱反正的邓小平直电南京军区,要求由他亲自审定关于王近山的悼词,并将“副参谋长”改为“军区顾问”。
中央军委随即补发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
南京军区破格操办了王近山的丧事。
不久,邓小平又亲自交办开国上将宋任穷等同志,将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家中移送北京八宝山公墓国家高级领导同志灵堂安放。
在当日祭扫回家,韩岫岩一直抬头注视着墙上王近山的照片。
在王岩的试探下,她说:“我不应该把这个谜和这些故事带走。
虽然我和他离婚了,分手了,但是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告诉你们有关我和他的故事。
”从那时起,王岩便萌发了真实还原父亲这一生的想法。
抗战英雄王近山的简介资料

抗战英雄王近山的简介资料王近山简历王近山,湖北人,父母都是贫困农民。
王近山简历十分丰富,十五岁就参加了工农红军,加入共青团。
十六岁担任红四军师团下的连长。
十七岁成为员,同时当上营长,参加了湖北安徽河南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又率领部队加入红四军进入四川。
十八岁当上了团长,参加多次革命战斗。
二十岁参加红军长征,同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革命军师长。
二十一岁,带领部队四川边界作战,之后又往北到达甘肃,参加了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八路军不同军队的旅长,司令员。
1945年正值三十岁的王近山出席了中共七大委员会,三十岁到三十一岁成为著名的第六纵队副司令员。
国共内战中,王近山所率领的三团和国民党八十五军血战,同时成功策反了廖运周起义,使得王维兵团最终战败,为国民党失败局面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王近山担任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之外,还当上了军党委书记,政治委员。
担任重庆的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之后的纪念由重庆军区逐步升任到川东军区,西南军政委员,最后任党委书记。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任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开赴朝鲜指挥参加了著名的几次战役,荣获了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荣誉勋章。
王近山因为情感问题被中央处理开除党籍降级职位,于1978年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王近山怎么死的革命老将王近山在经历婚变后重新建立了家庭,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医院为了进一步给他检查,进行了手术,发现他患上了胃癌。
医院又对他进行了胃癌切除手术,可是在手术后肠道破裂,造成了肠子遗漏,影响正常的排便。
王近山又接受了肠道手术。
经过长时间的医治,他体内的癌细胞总算得到了控制。
经过术后休养后,王近山可以出院了。
然而四年后,他的身体开始恶化,送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此时身体极度虚弱的王近山非常想念他的战友张立三。
张立三和他是同生共死的战友,一天经历了无数革命的战火,曾经彼此都救过对方的生命。
[亮剑]原型王近山
![[亮剑]原型王近山](https://img.taocdn.com/s3/m/921d3ddb0029bd64793e2c4d.png)
[亮剑]原型王近山来源:营口晚报2019-02-26 视点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为李云龙打仗和追求爱情的那股“疯劲儿”而动容。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的原型,我的父亲王近山的情感经历,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母亲为爱易名父亲与母亲相识,缘于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母亲负责护理。
父亲一眼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一见钟情。
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暗中牵线搭桥,一年后,父亲和母亲结婚了。
父亲毫不掩饰对母亲的爱,甚至有些漂亮的仗也是为保护母亲所打的。
一次,父亲率部去延安,途中听说后勤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包括母亲所在的医院。
父亲立刻率部返回解救,正巧遇上日本鬼子的“战地观摩团”。
当时通讯设备落后,请示上级来不及了。
父亲果断部署了战斗,神兵天降,打得小鬼子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一战,不但重创了小鬼子观摩团,也解救了被围的后勤部队和母亲。
母亲对父亲,也是爱得死去活来。
母亲原名叫韩秀兰,就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个“山”字,她便冥思苦想把名字改成了韩岫岩。
为了友情,伤了爱情1953年初冬,母亲生下了我。
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父亲给我取名王援援。
我长得特别像大姐苏红。
苏红是父母结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不幸于5岁时夭折,是母亲心中最大的痛。
一开始,父亲开心地打量可爱的我,很快变得心事重重,沉吟良久才尴尬地说:“这个孩子,我已答应送给老朱了!”——在朝鲜战场,父亲的司机朱铁民多次冒死保护父亲,父亲十分感动,对因妻子患肾病没有生育的司机许诺:回国后再生的第一个孩子就送给他。
母亲一听惊呆了,满脸喜悦顿时消失,继而大发雷霆:“谁让你自作主张把孩子送人啦?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在我两岁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将我交给了司机朱铁民。
从此,我多了一个爸爸,并改名叫“朱元”。
为了区分两个爸爸,我把他们分别叫做司机爸爸、司令爸爸。
后来我的司机爸爸说,当时父亲催他抱我走时,他看见一向坚毅的父亲眼里竟含着泪水……这件事在母亲心里埋下了对父亲不可原谅的恨,从此两人之间摩擦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李云龙”-王近山将军2010-06-16 19:19:49| 分类:史学类摘自:新华网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王近山,与小姨妹传出绯闻后,坚决同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受到严厉处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降职到河南省一个条件艰苦的农场任副场长,成为轰动一时的“铡美案”典型。
王近山的婚变,曾轰动全国、震惊中央,可有关这段公案真正的内情却鲜为人知。
那么,将军与妻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与小姨妹的绯闻到底是怎么回事?离婚之后他们三人各自的生活命运又会怎样?王近山与韩岫岩的女儿王媛媛,首次向世人揭开了将军离婚的真相,讲述了一段令人嗟叹的婚姻悲剧--如果婚姻中多一些宽容,也许相爱的人就不必分离。
文/王媛媛看过《亮剑》的人,一定会为李云龙打仗和追求爱情的那股“疯”劲而动容,尤其是他和女护士田雨那惊涛骇浪般的爱情,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的原型,我的父亲王近山的情感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母亲就像一只刺猬,深爱着父亲却总在不经意间将他刺得遍体鳞伤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
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
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
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一年后,父亲和母亲结婚了。
结婚那天,父亲骑着大红马来到医院,把母亲拉上马就接走了。
当时,年轻护士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听说母亲是去结婚的。
父亲毫不掩饰对母亲的爱,甚至有些漂亮的仗还是为保护母亲所打。
一次,父亲率部赶去延安,途中忽然听说后勤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其中包括母亲所在的医院。
这还得了!父亲立刻率部返回解救,正巧遇上日本鬼子的"战地观摩团"。
当时通讯设备落后,请示上级已经来不及了。
眼见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父亲果断部署了战斗,就像神兵天降打得小鬼子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一战,不但重创了小鬼子观摩团,也解救了被围的后勤部队和母亲。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父亲却总是带着当军医的母亲出征,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母亲为此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即使怀了孕,也得挺着大肚子跟着东奔西跑,但她从无怨言。
有一次,怀孕的母亲随部队转移爬山,一不留神从山上滚下来,母亲受伤,孩子也不幸流产。
为此,父亲心痛极了,发誓再也不让母亲受到伤害。
父亲想了个绝妙的方法,为母亲设计了“豪华”的交通工具——一辆骡子拉着的平板车。
为了遮风避雨,他又在板车四周搭起了棉布帘子,乍一看,就像农村娶亲用的大花轿呢!那段时间,母亲就坐着这辆“山寨”版的大花轿,很是“招摇”地跟着父亲南征北战。
后来,刘伯承元帅在路上碰到了,正要为这如此打眼的“大花轿”发脾气,可一听说里面坐的是“王疯子”的媳妇,说了声“哦,原来是王夫人”,就笑着打马走了。
母亲对父亲,也是爱得死去活来。
其实母亲原名叫韩秀兰,就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个“山”字,她便冥思苦想把名字改成了韩岫岩。
也真为难她,居然一下改出了两个“山”。
可不曾想多年后,母亲竟成为压在父亲头上的“大山”!1953年初冬,母亲生下了一个女孩儿,也就是我。
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父亲给我取名王援援。
虽然我已是母亲所生的第六个孩子,但母亲却仍像刚生下第一个孩子那样兴奋,因为我长得特别像大姐苏红。
苏红是父母结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却不幸于5岁时生病夭折,是母亲心中最大的痛。
一开始,父亲开心地打量可爱的我,却很快变得心事重重,沉吟良久才尴尬地说:“这个孩子,我已答应送给老朱了!”原来,在朝鲜战场,父亲的司机朱铁民多次冒死保护父亲,父亲十分感动,便对因妻子患肾病没有生育的司机许诺:回国后再生的第一个孩子就送给他。
母亲一听惊呆了,满脸喜悦之情顿时消失,继而大发雷霆,坚决不允:“谁让你自作主张把孩子送人啦?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父亲咬着牙,一声不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再提起此事。
大家都以为父亲忘记了此事,其实一诺千金的父亲却又怎会忘了自己的承诺?于是,在我两岁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将我交给了司机朱铁民:“孩子给你了,可以让她跟你姓朱,我每月给你40元钱做她的生活费。
”从此,我多了一个爸爸,并改名叫“朱元”。
为了区分两个爸爸,我把他们分别叫做司机爸爸、司令爸爸。
后来我的司机爸爸说,当时父亲催他抱我走时,他都有点不敢相信,回首时,看见一向坚毅的父亲眼里竟含着泪水。
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也经过了极其激烈的思想斗争,回去后和母亲也一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虽说我被送给司机爸爸做女儿,但其实我和父母并没有分开,因为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司机爸爸住前院,父母住后院。
对于父亲将我送人,我也没有一点儿恨。
因为司机爸爸和美卿妈妈对我宠爱备至,总是给我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可以说,我得到了其他兄弟姐妹们没有的另一种宠爱。
但是,在母亲的心里却埋下了对父亲不可原谅的恨,从此两人之间摩擦不断。
据兄弟姐妹们说,为了表示对父亲将我送人的怨恨,母亲和父亲开始不停地争吵、赌气,母亲发誓再也不生孩子了,又是吃麝香又是用麝香,因为她听说麝香可以避孕。
父亲和母亲都是个性很强的人,争吵起来总是互不相让,越吵越厉害,脾气暴躁的父亲常常气得在家里“噼里啪啦”地摔东西……夫妻感情发生裂痕时,总是很难心平气和地交流,怀疑与猜忌也会像毒蛇一样缠上身来。
父亲喜欢跳交谊舞,母亲也曾是他最好的舞伴,但闹矛盾后母亲就不再陪他去跳舞了。
母亲不跟父亲去,可她又不甘心别的女人跟他跳,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我小姨接到家里,由她陪我父亲跳舞。
小姨韩秀荣当时刚从大学毕业,对年轻的将军父亲十分崇拜。
父亲因为与母亲闹别扭,身边也没个说心里话的人,活泼开朗的小姨就像是沉闷的天空射进的一缕阳光,给父亲带来了光明和快乐。
可母亲看到父亲和小姨一到周末就出双入对地去跳舞,平日里两人也谈笑风生,竟开始怀疑父亲与小姨好上了,越来越厌恶父亲跳舞。
她说:“一男一女搂抱在一起,不跳出毛病才怪呢?”父亲负过七次伤,一条腿和一条胳膊都骨折过,他穿的皮鞋是特制的,一边要比另一边高5厘米,这样才能正常走路。
母亲竟拿此来讽刺父亲:“别看他腿瘸,一跳舞就不瘸了。
”母亲误解了父亲和小姨,她更伤心,恨自己最爱的两个亲人如此对不起她。
母亲越来越不信任父亲,不论他去上班还是开会,都要严加盘问,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母亲就像一只刺猬,深爱着父亲,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他刺得遍体鳞伤,最后竟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父亲受到了最严厉的处分,母亲却高兴不起来,一点也没有解恨的快感其实,父亲一开始并没有离婚的打算,毕竟是结发夫妻,又有了那么多的儿女,谁家没有点磕磕碰碰呀?可是母亲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她固执而暴躁的做法使事态进一步升级。
母亲使用了当时最典型的做法:发动亲友声讨、找组织、去妇联。
姥姥、姥爷一直特别疼爱母亲,对母亲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于是全家人对父亲和小姨群起而攻之。
没过多久,在母亲的投诉下,小姨也被妇联的同志带走,被发落到遥远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家医院工作。
而且“上级”有指示:韩秀荣不能再回北京的家了,也不能在北京、天津等地工作(因为离父亲太近),越远越好!对于自己的遭遇,小姨也曾经疑惑过,还给父亲写过信,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收到回音。
倔强的小姨没有怨恨,没有哀求,孤身一人带着一叠沉重的“生活作风问题”档案,去了偏远的边疆,并在那里扎根成家。
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磨难!从此,年轻漂亮的小姨像是从人间蒸发了。
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甚至都不知道小姨是否还在人世。
直到2007年母亲去世,她再次回到北京,和大舅一起向母亲遗体告别,我们才再次见到她,到这时,我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而这一别,竟是整整50年!而事实上,小姨的离开,不仅没能缓和父母的矛盾,反而使事态迅速激化。
父亲见母亲如此对待自己的妹妹,气愤地提出离婚。
母亲更不服气了,她希望引起组织、直至中央领导的重视,用最激烈、最强硬的手法征服父亲、解决问题。
母亲天真地以为,利用组织来施加压力,就能使父亲回心转意,屈服于她。
于是,母亲一级级上访,一级级投诉,本来只是两个人的争执,逐渐延伸到北京军区直至中央,最后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又亲自指定刘少奇出面处理。
应该说,如果父亲当时能退一步的话,也许能“海阔天空”,起码职务、地位和家庭都能保住。
而且,婚姻问题对于夫妻来讲,纯属“人民内部矛盾”,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关键是如何处理。
然而,母亲的极端做法,却将父亲伤得体无完肤。
王近山是谁啊?那可是死都不怕、出了名的“疯子”将军,他怎么可能容忍如此伤他的自尊心?于是,他坚定地把一纸“离婚诉讼状”送上了中央!父亲的离婚案,一时间引起了全军乃至全国的一片哗然。
当时,有不少高级干部厌倦了原配夫人,换老婆现象比较严重。
党中央为严厉打击这种不正之风,对很多干部进行了严厉处分,人们称之为“铡美案”。
被母亲一闹,父亲也很快被推上风口浪尖,竟成了“铡美案”典型。
父亲的老战友以及很多中央领导人找父亲谈话,希望父亲不要离婚,有人甚至暗示说,离婚的话会受到严厉的处分,只要不离婚哪怕是维持现状也行啊!但父亲却斩钉截铁地说:“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离婚我铁定了,组织爱咋办就咋办!”就这样,母亲“挽回”父亲的种种努力,最终换回的却是一纸离婚书。
1964年初,父亲和母亲离婚了。
父亲和母亲离婚后,中央的处分也很快下来了: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降为大校;开除党籍;转地方安排。
本来只是一件普通的离婚案,最终搞成了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还闹到了毛主席那里。
可怜的父亲,没有被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的千军万马打倒,却因为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离婚事件被搞得身败名裂。
他曾经的显赫战功被人们忽略了,却落下了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坏名声!很快,父亲被安排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负责上千亩苹果园的种植、养护。
父亲没有申辩、抗争,义无反顾地接受组织安排,到河南农场当他的副场长去了。
好端端的一个大家庭就这么散了。
父亲离开北京之前,孩子们都还在上学。
父亲坚持说:“河南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你们不要跟着我去了。
”于是,母亲带着除我之外的7个子女,搬到了王府井一个叫帅府园的一栋高干住宅楼里。
7个孩子每人每月的抚养费是40元,由父亲供给,母亲掌管。
父亲毅然决然地离婚,让母亲恨到了骨子里。
可父亲遭到组织严厉的处分,母亲却高兴不起来,一点“解恨”的快感也没有。
看着父亲寂寥地离去,母亲的眼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苍凉和失落。
我们兄弟姐妹们甚至觉得,母亲嘴上虽然没说,但她心里肯定还在希望着有一天与父亲重归于好……就在父亲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时,曾当过父亲勤务员的黄慎荣阿姨来看他。
看到父亲的窘境,温文善良的小黄阿姨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跟着父亲去农场给他当保姆,照顾他的生活。
多亏有小黄阿姨无微不至的照顾,曾经身体多处负重伤的父亲才能艰难地度过在黄泛区的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