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的鉴定
鼠类的分类鉴定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数据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确定鼠类的种类和亚种。
结果解读
结合分析结果和实验数据,对鼠类进行分类鉴定,并给出相应的鉴定报告和建议。
注意
在进行鼠类分类鉴定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鼠类,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体重超过500克,体型较大,如大沙鼠、大林姬鼠等。
03
02
01
毛色
鼠类的毛色多样,包括灰色、棕色、黑色、白色等。不同种类的鼠类毛色可能有所不同,有些种类还具有特殊的色斑或条纹。
毛质
鼠类的毛质也有差异,有些种类的毛发柔软而密集,有些则粗糙而稀疏。毛质的差异可能与鼠类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关。
头骨
鼠类的头骨形态各异,但通常具有较大的眼眶和较发达的咀嚼肌。不同种类的鼠类头骨形状和大小也有所不同,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线粒体DNA提取
使用针对线粒体DNA的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PCR扩增和测序
对测序得到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包括序列变异、遗传距离等,并与已知鼠类物种的线粒体DNA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
序列分析和比对
1
2
3
选择一段或多段核基因区域进行分析,这些区域在鼠类物种间具有足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异以区分不同物种。
主要特点
鼠类定义
鼠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从寒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山,只要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分布范围
鼠类能生活在多种生态环境中,如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等。它们善于挖掘洞穴,能在地下或地面建立复杂的居住系统。
啮齿动物的鉴定

(二)褐家鼠(即沟鼠),体型较大,头 躯长180~250mm呈褐色或深棕色,耳较小, 前折时达不到眼。分布广泛,在东北各地 均可见到。栖息于居民点内及附件的田野 中,多在夜间活动,食性很杂。洞穴筑于 房屋的基部。全年皆可繁殖,一般在北方 4~5月和8~9月初繁殖达高峰。
(三)小家鼠 体形小,后足长为8mm以 上,体为深灰色,分布东北各地。栖息于 居民点和野外。全年有两上妊娠高峰, 5~6和9月,每胎平均产仔4~8只。
(六)黑线仓鼠 体长80~120mm,尾长 大,后足长,但小于头躯长之间,背中央 有一条黑色条纹。背毛为灰褐色,腹毛灰 白色。栖居于平原耕地,沙丘及草原。有 时也进入入房。夜间活动。以植物种子为 食。每年繁殖3~5次,每次产4~9只,平均 6~7只。
(七)大仓鼠 体长140~200mm。背毛 为灰褐色,腹毛白色。栖居于农田、荒地、 河流及湖泊沿岸。主要以粮食、草籽为食。 每年三月初开始交尾繁殖,至十月末结束, 每年繁殖3~5次,每次产4~14只。
(八)棕背 身躯长80~130mm。背毛红 棕色,两侧及腹毛灰白色。上颌第三臼齿 内侧有三个突角。栖息于林区,数量多, 分布广,是林区的优势种。喜栖于地热高 而干燥处。昼夜活动。以种籽、绿色植物 为食。洞穴很浅。每年繁殖2~4次,每次 4~13只。
(九)红背 体长70~110mm。背毛锈红 色,腹毛灰白色,两侧毛浅赫色。上颌第 三臼齿有四个突角。唯喜居于低湿处。昼 夜活动。以种籽及绿色植物为食。洞穴多 筑在枯枝叶层下。每年四月开始繁殖,十 月结束。年产仔 2~3次,每次产仔40~150mm,尾 长超过体长的1/3。足垫5枚。背毛为黑褐 色。栖居于湿草地与沼泽草地中。昼夜活 动。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每年繁殖 3~4次,每次产仔5~13只。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1)

无长毛
仅达头骨 基部水平
无长毛
超过头骨 基部水平 冠面1条
横嵴
无长毛
超过头骨 基部水平 冠面2条
横嵴
复齿鼯 鼠属
体尾长 >
500mm
具长毛
沟牙鼯 鼠属
体尾长 >
500mm
无长毛
唇面具 1纵沟
鼯鼠属 体尾长
> 500mm 无长毛
唇面无 纵沟
2019/10/25
15
头至尾长﹤500mm: 耳基部具长毛;第1上臼齿位于第2上臼齿前内侧;最末 上臼齿无横嵴毛耳飞鼠
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 Milne-Edwards,1872
灰头鼯鼠(灰头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 Gray,1842 (橙足鼯鼠(Petaurista
clarkei Thomas,1922)
黄耳斑鼯鼠 Petaurista leucogenys Temninck,1827
2019/10/25 下颌角突
下臼齿 齿间隙
(犬齿虚位)
下门齿 上颌骨
3
翼骨 (翼蝶骨)
锄骨(犁骨) 啮齿目头骨名称 (3)
前蝶骨 基蝶骨
翼蝶骨突起 (翼骨突起)
2019/10/25
上颚骨 (硬腭)
锄骨 (犁骨)
4
听孔
枕髁 (枕骨髁)
鳞骨颧突 腭骨后缘
上颌骨颧突
啮齿目 头骨名称
(4)
枕大孔 (后头孔, 基枕骨 枕髁大孔20)19/10/25
栗褐20鼯19/鼠10/2(5 丽鼯鼠) Petaurista magnificus Hodgson,1836
13
白斑鼯鼠Petaurista marica Thomas,1912 小鼯鼠(白斑小鼯鼠) Petaurista elegans Müller,1839 橙色小鼯鼠Petaurista sybilla Thomas et Wroughton,1916 霜背大鼯鼠(灰背大鼯鼠) Petaurista philippensis Elliot,1839 黑龙江鼯鼠Petaurista watasei Mori,1927 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 Milne-Edwards,1867 羊绒鼯鼠Eupetaurus cinereus Thomas,1888 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 Hodgson,1836) 海南小飞鼠Hylopetes phayrein Blyth,1859(低泡飞鼠Petinomys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4

2019/7/13
7
腭孔细小,其长不到于7mm;尾长通常不到体长3/4 印度地鼠
2019/7/13
8
臼齿3/3;臼齿咀嚼面具丘状齿突,纵行排成3列;颅基长 小于枕鼻长:
前足或连同后足第1趾无爪而具扁甲: 体大;后足长大于20mm;头骨枕鼻长小于30mm 长尾狨鼠
[识别特征]为中小型野鼠,尾长显著大于体长。体背被栗棕色柔毛,间杂长毛,嘴 角有黑色长须,超过头长,耳基前后有束状棕黄色长毛。腹毛全白,尾棕褐色且被 毛稀疏。前足4趾,后足5趾,其中第1趾与其余4趾相对,无爪而具扁甲,趾基部肉 垫发达。
2019/7/13
3
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 Linnaeus,1758 克什米尔姬鼠Apodemus wardi Wroughton,1908 中华姬鼠(龙姬鼠)Apodemus draco Barrett-Hamiton,1900 长尾姬鼠Apodemus orestes Thomas,1911 台湾姬鼠Apodemus semotus Thomas,1908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1771 齐氏姬鼠(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 Milne-Edwards,1868 大齿鼠Dacnomys millardi Thomas,1916 黑家鼠Rattus rattus Linnaeus,1758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1871(R.tanezumi Temminck,1844) 东亚屋顶鼠Rattus brunneusculus Hodgson,1845 斑胸鼠Rattus yunnanensis Anderson,1879
梵鼠Niviventer brahma Thomas,1914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三[学习培训]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三[学习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5acc82fedd3383c4bb4cd2fa.png)
2020/6/2
10
头骨 头骨侧面观顶部较平坦,吻较窄长,眶间部较宽。
前颌骨后缘 鼻骨后缘
2020/6/2
11
牙齿 臼齿4/4。上臼齿圆形,齿冠具3个外侧深凹褶,磨损后呈 岛状。
2020/6/2
12
生态 山地。栖于林区及山地。以农作物等为食。 危害 曾自其体内分离到黑热病病原体。 分布 湖北:宜昌;四川:雷波、万县、南川、巴南;重庆;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 分类鉴定
(3)
2020/6/2
1
河狸科Castoridae
本科有1属1种:河狸Castor fiber Linnaeus,1758
特征:臼齿4/4,两侧上臼齿列呈“八”字形排列,两侧第1上臼 齿互相接近, 其间距小于第1上臼齿之长。尾轴背腹扁平呈铲 形,其上复有大型鳞片而无 毛。外枕骨突不超过枕髁下缘。下颌骨喙突高于关节突。
15
印度豪猪Hystrix indica Kerr.1792
毛色 形态
2020/6/2
16
头骨
气腔膨胀使吻部变大
颧弓粗壮
听泡小
枕骨旁突小 没有附属凹槽 颧骨上的泪骨
2020/6/2Biblioteka 172020/6/2
18
牙齿
2020/6/2
19
生态 分布 西藏:错那。
2020/6/2
20
头部的刚毛短,不形成冠状。尾部棘刺的管状部分短,长约23mm。 ➢嘴角至肩部间无白色狭纹。鼻骨末端超过泪骨后缘之后豪猪
2020/6/2
21
测量
豪猪Hystrix hodgsoni Gray,1847
体重g 体长mm 尾长mm 耳长mm 后足长mm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1)

2024/7/26
14
鼯鼠科各属鉴别要点
体型
耳基 听泡
最后 上臼 齿 上门 齿
毛耳飞 鼠属
体尾长 <
500mm
具长毛
低泡飞 鼠属
体尾长< 500mm
飞鼠属
体尾长< 500mm
黑白鼯 鼠属
第1上臼齿
上臼齿
长毛
2024/7/26
无横嵴
16
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 Gray,1842
测量
体重g 体长mm 尾长mm 耳长mm 后足长mm
170 颅全长mm
42.4
155 颚长mm
21.6
145 颧宽mm
26.1
31 眶间宽mm
8.3
35 后头宽mm
16.7
臼齿间宽mm 10.9
2024/7/26
7
鼢鼠亚科——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2024/7/26
跖垫
马岛鹃米鼠
Oryzomys couesi 8
后头宽
颧宽 眶间宽
头骨测量
吻宽
鼻骨宽
2024/7/26
颅全长
吻长 鼻骨长
9
乳突 (茎状突起)
乳突间宽 基长
2024/7/26
头骨测量-1
颧宽
腭底长 腭长
鼻后孔 (翼间孔)
颧骨
臼齿列
5
啮齿目头骨名称(5)
颅顶间骨
眶上嵴
颞嵴
眶后突
2024/7/26
无眶上嵴
6
鼠科、仓鼠科 上臼齿结构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

扁尾
Castor Castor fiber fiber
2017/2/10
八 八 蹼
鳞片
16
无尾豚鼠科④ 豚鼠(Cavia aperea)
训养的
无尾
南美野生的
2017/2/10
17
尾圆形硬毛鼠科⑤
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
后足有蹼
前足
2017/2/10
18
臼齿4/4两侧上臼齿列呈平行排列;身体表面被有软毛山鼠科⑥
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sis
上臼齿
下臼齿
2017/2/10
19
臼齿4/4,如果臼齿4/3体表必具硬刺两侧上臼齿列呈平行排 列;身体表面被有硬刺豪猪科⑦
豪猪Hystrix hodgsoni
上臼齿
2017/2/10
下旧齿
20
臼齿4/3后足3趾,如5趾2侧趾尖端达不到中间3趾基部跳鼠科⑧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2017/2/10
三趾跳鼠足
五趾跳鼠足
21
臼齿4/3;如果臼齿3/3;后肢长于前肢2倍后足5趾,2侧趾 尖端达到中间3趾基部林跳鼠科⑨
林跳鼠Eozapus setchuanus
中国蹶鼠后足
2017/2/10 4
分类系统主要阶层
现今用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七个阶 层(阶元),最高的阶层为界,其 下依次为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种为分类上最基本(低)的阶层。 阶层愈高,包含的生物种类愈多, 较低的阶层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 彼此的构造特征却愈相似。
• 现以黑线姬鼠(图 5)为例,表明/10 6
生物分界进程
• 生物分界进程
啮齿动物学

啮齿动物学简介啮齿动物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牙齿构造的哺乳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松鼠、兔子、仓鼠、刺猬等。
啮齿动物之所以被称为啮齿动物,是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前切齿(也称为门齿)和臼齿构造,适合啮咬和咀嚼植物材料。
特点1.齿式多样:啮齿动物的齿式非常多样,根据其牙齿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单个根(原根)和多根齿。
单根齿只有一根牙齿,适合于啮咬坚硬物质;而多根齿则适合啮咬和咀嚼软质植物。
啮齿动物的前切齿通常是长而锋利的,臼齿则具有复杂的表面形状,适合细致的咀嚼动作。
2.食性广泛:啮齿动物的食性非常广泛,可以以树木的种子、坚果、果实、嫩叶等为食。
一些啮齿动物也会以昆虫、鸟蛋、小型脊椎动物等为食。
不同的食性也导致了啮齿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3.生活习性多样:啮齿动物的生活习性也非常多样。
有的啮齿动物是孤居的,如松鼠;有的是群居的,如兔子;还有一些是夜行性的,如仓鼠。
这些习性的差异往往与其食性和生境密切相关。
研究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解剖学研究: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不同啮齿动物的牙齿和其他解剖结构,以了解其进化关系、食性适应等。
2.生态学研究:观察和记录不同啮齿动物在不同生境中的行为习性、食性偏好、栖息地选择等,以了解其与环境的关系。
3.分子生物学研究:利用DNA分析技术研究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结构,揭示其演化历史和种群动态。
4.动物行为学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了解啮齿动物的社会行为、繁殖行为等,揭示其社会结构和生殖策略。
应用价值啮齿动物学的研究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1.进化关系研究: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研究其进化关系可以揭示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2.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扩散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啮齿动物是重要的医这动物。它是鼠疫、 野兔热、森林脑炎、恙虫病、蜱传斑点热、 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病原体 的贮存宿主。也是蚤、蜱、螨等多种媒介 节肢动物的吸血寄主。我国啮齿动物分隶 于2目14科64属
二 鉴别特征
啮齿动物是指哺乳纲中的啮(RODENTIA) 和兔形目(LAGOMORPHA)的动物。它 们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明显的区别。啮齿动 物外形多鼠形,体中、小型。它们有一对 发达的凿形门齿(兔形目动物,除具一对 凿形门齿外,其后面尚有一对圆柱形附加 门齿)和3~6对颊齿,无犬齿,故门齿和 颊齿之间有一个较长的空隙叫齿隙。此外 啮齿动物听觉发达,听泡鼓状。子宫为双 子宫,生殖孔与排泄孔分开。
(十二)长爪沙土鼠 体长100~180mm, 尾长而粗,约为体长3/4.背毛灰黄色,腹 毛白我。上颌门齿前面有一个稍偏外的纵 沟。栖息于草原及荒漠草原。群栖。桐穴 多筑在土质松软、食物丰富、向阳、背风 的沙丘或沟谷坡地。白天活动。以植物种 籽及绿色部分为食。不冬眠。每年繁殖2 次,每次产仔2~11只。
(四)黑线姬鼠 体型较小,头躯长 65~117mm,浅褐色,背部有一条明显黑 线。分布东北林区、农业区,以植物种子 为食。5月开始繁殖,6~8月进入繁殖盛期, 全年产仔3~5次,每胎6~8仔。
(五)花鼠 身躯长130~150mm,背毛 浅黄色有五条黑色宽纵纹,腹毛浅白色。 栖息于林区内,以植物种子为食,白天活 动,能爬树。冬眠。每年繁于1~2次,每 次产4~6仔。
啮齿动物的鉴定
一. 重要啮齿动物种类及生态地理群 : (一)黄鼠 体型较长,体呈黄褐色,头躯 长约200mm,尾长小于头躯长1/3,尾端 毛束有较明显的黑白环。分布于东北、内 蒙各地。栖息于草原、半荒漠及耕地内, 为典型穴居鼠类。白天活动,每年八月开 始冬眠,三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每年春 繁殖一次,仔鼠六月初可出洞活动,七月 开始分居。
(八)棕背 身躯长80~130mm。背毛红 棕色,两侧及腹毛灰白色。上颌第三臼齿 内侧有三个突角。栖息于林区,数量多, 分布广,是林区的优势种。喜栖于地热高 而干燥处。昼夜活动。以种籽、绿色植物 为食。洞穴很浅。每年繁殖2~4次,每次 4~13只。
(九)红背 体长70~110mm。背毛锈红 色,腹毛灰白色,两侧毛浅赫色。上颌第 三臼齿有四个突角。唯喜居于低湿处。昼 夜活动。以种籽及绿色植物为食。洞穴多 筑在枯枝叶层下。每年四月开始繁殖,十 月结束。年产仔 2~3次,每次产仔4~9 只。
(二)褐家鼠(即沟鼠),体型较大,头 躯长180~250mm呈褐色或深棕色,耳较小, 前折时达不到眼。分布广泛,在东北各地 均可见到。栖息于居民点内及附件的田野 中,多在夜间活动,食性很杂。洞穴筑于 房屋的基部。全年皆可繁殖,一般在北方 4~5月和8~9月初繁殖达高峰。
(三)小家鼠 体形小,后足长为8mm以 上,体为深灰色,分布东北各地。栖息于 居民点和野外。全年有两上妊娠高峰, 5~6和9月,每胎平均产仔4~8只。
啮齿动物种类繁多,常用的鉴别特征有: (一)外部形态特征:毛皮的组成和色 泽 ,头、颈、躯干和尾 (二)头骨构造特征:啮齿动物头骨构 造特征及其量度是种类鉴别的可靠依据
(三) 牙齿构造特征: 啮齿动物牙齿由门齿、前臼齿及臼齿通 称颊齿。无犬齿,具齿隙。门齿无齿根, 终生生长,因此啮齿动物常咬啮磨损门 齿。门齿齿面是珐琅质,其他面是象牙 质。珐琅质较象牙质坚硬,故门齿啮食 磨损中使齿冠呈凿形。前臼齿是乳齿脱 落后生长出来的,0~3对。臼齿较大, 不换齿,3对。臼齿齿冠(咀嚼面)珐 琅质蹄系复杂,具齿突或齿环。多数种 类臼齿有齿根,但田鼠亚科的种类臼齿 则无齿根(属除外),可终生生长。
(六)黑线仓鼠 体长80~120mm,尾长 大,后足长,但小于头躯长之间,背中央 有一条黑色条纹。背毛为灰褐色,腹毛灰 白色。栖居于平原耕地,沙丘及草原。有 时也进入入房。夜间活动。以植物种子为 食。每年繁殖3~5次,每次产4~9只,平均 6~7只。
(七)大仓鼠 体长140~200mm。背毛 为灰褐色,腹毛白色。栖居于农田、荒地、 河流及湖泊沿岸。主要以粮食、草籽为食。 每年三月初开始交尾繁殖,至十月末结束, 每年繁殖3~5次,每次产4~14只。
(十三)旱獭 体长450~550mm.吻短, 耳小,四肢粗壮。背毛为草黄色,腹毛为 棕黄色,足背浅灰色。尾毛棕褐色。栖居 于山地草原及丘陵草原。筑洞于丘坡、坡 麓和丘间开阔谷地。以家族型群居。白昼 活动。以绿色植物为食。冬眠(于9月未至 次年3月出垫)。4月开始交尾,一年繁殖 一次,每胎3~9只。
(十)东方田鼠 体长120~150mm,尾 长超过体长的1/3。足垫5枚。背毛为黑褐 色。栖居于湿草地与沼泽草地中。昼夜活 动。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每年繁殖 3~4次,每次产仔5~13只。
(十一)大林姬鼠 体长70~120mm,尾长 约为体长5/6,体形细长。背毛褐赫色,侧 毛棕黄色,腹毛灰白色,头部毛色与背部 相同。上颌第三臼齿内侧分三叶。喜居于 针阔混交林及沿河林。洞穴多筑在倒榆木 或树根下。多在夜间活动。不冬眠。以种 籽、果实及昆虫为食。每年繁殖2~3次, 每次产仔4~9只。
牙齿组成及其数目常用齿式表示。用分数 式表示每侧上下颌的牙齿组成和数目,分 子表示上颌牙齿数,分母表示下颌牙齿数。 等号后的数字表示牙齿总数。例如松鼠的 齿式是、褐家鼠的齿式是,草兔齿式是等。
有时也用拉丁字母I(incisivi)代表门齿, C(canini)代表犬齿,P(praemolares) 代表前臼齿,M(molares)代表臼齿。例 如褐家鼠的齿式可写为I1/1、C%、P %,M3/3或I1/1、M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