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3)

灰黄褐色 白色胡须
2024/9/11
32
形态体型大:体重8~10千克;体长80~90厘米;尾长 35~40厘米;后面脚, 13-14厘米。头大。耳宽而短。眼 小。前肢粗短,无蹼;后肢长,后足5趾,1、2趾间无 蹼,其余趾间均有蹼。尾轴圆形,被有稀疏的毛和角 质鳞片。
2024/9/11
33
头骨 无眶上突。外枕骨突远超过枕髁下缘。下颌骨喙状 突低于最后臼齿咀嚼面水平,仅在其臼齿外后方有1小 突起。
2024/9/11
3
2024/9/11
4
头骨 牙齿
2024/9/11
5
生态 营半水栖生活。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 的河边,穴居。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在夜间活动。洞穴常挖 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
分布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河中、上游。现只残存于布 尔根河(青河县)。现己建立自然保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河狸在欧亚大陆北部曾有较广的分布,因其皮毛珍贵 而长期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分布范围缩小。
喙突
第1上臼 齿互相接近
关节突
2024/9/11
角突
尾扁平
外枕骨突 枕髁下缘
2
毛色 体毛棕黄至褐色,厚而多绒毛。 形态别名海狸,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体长74~100厘米,
体重25千克左右。头小,眼小,颈、四肢和耳短,外耳壳能 折起,以防水灌入。后足趾间到爪有蹼,适于划水;尾宽大 扁平,长约40厘米,覆盖角质鳞片,具有舵的作用。在肛腺 前方有 一对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2024/9/11
21
测量
豪猪Hystrix hodgsoni Gray,1847
体重g 体长mm 尾长mm 耳长mm 后足长mm
啮齿动物的鉴定

啮齿动物是重要的医这动物。它是鼠疫、 野兔热、森林脑炎、恙虫病、蜱传斑点热、 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病原体 的贮存宿主。也是蚤、蜱、螨等多种媒介 节肢动物的吸血寄主。我国啮齿动物分隶 于2目14科64属
二 鉴别特征
啮齿动物是指哺乳纲中的啮(RODENTIA) 和兔形目(LAGOMORPHA)的动物。它 们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明显的区别。啮齿动 物外形多鼠形,体中、小型。它们有一对 发达的凿形门齿(兔形目动物,除具一对 凿形门齿外,其后面尚有一对圆柱形附加 门齿)和3~6对颊齿,无犬齿,故门齿和 颊齿之间有一个较长的空隙叫齿隙。此外 啮齿动物听觉发达,听泡鼓状。子宫为双 子宫,生殖孔与排泄孔分开。
(十二)长爪沙土鼠 体长100~180mm, 尾长而粗,约为体长3/4.背毛灰黄色,腹 毛白我。上颌门齿前面有一个稍偏外的纵 沟。栖息于草原及荒漠草原。群栖。桐穴 多筑在土质松软、食物丰富、向阳、背风 的沙丘或沟谷坡地。白天活动。以植物种 籽及绿色部分为食。不冬眠。每年繁殖2 次,每次产仔2~11只。
(四)黑线姬鼠 体型较小,头躯长 65~117mm,浅褐色,背部有一条明显黑 线。分布东北林区、农业区,以植物种子 为食。5月开始繁殖,6~8月进入繁殖盛期, 全年产仔3~5次,每胎6~8仔。
(五)花鼠 身躯长130~150mm,背毛 浅黄色有五条黑色宽纵纹,腹毛浅白色。 栖息于林区内,以植物种子为食,白天活 动,能爬树。冬眠。每年繁于1~2次,每 次产4~6仔。
啮齿动物的鉴定
一. 重要啮齿动物种类及生态地理群 : (一)黄鼠 体型较长,体呈黄褐色,头躯 长约200mm,尾长小于头躯长1/3,尾端 毛束有较明显的黑白环。分布于东北、内 蒙各地。栖息于草原、半荒漠及耕地内, 为典型穴居鼠类。白天活动,每年八月开 始冬眠,三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每年春 繁殖一次,仔鼠六月初可出洞活动,七月 开始分居。
啮齿动物学

啮齿动物特征:体型较小或中等;门齿发达无齿根,可终生生长;无犬齿;具有发达的盲肠;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营穴居生活;植食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啮齿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面:稳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食物链;提供毛皮肉;中药成分;试验研究动物;宠物。
负面作用(草原):啮食优良牧草;挖掘活动损失牧草;挖洞成丘影响土壤肥力;植被盖度降低。
促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替;(林业)盗食数目的种子,影响天然更新和指数造林;咬坏树林根条,啃咬树皮,造成幼树大量死亡;啮齿动物的活动影响水土保持和固沙工作(农业)盗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在作物成熟季节,咬断茎秆,盗食粮食;咬坏棉桃,吃掉棉籽;吃油料作物的种子;盗食成熟的瓜果和蔬菜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的增长随密度的升高而减慢,是动物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有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关系。
与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空间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生活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组成、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生态位: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齿式:动物口腔中全套牙齿的发育和排列模式兔科的特征:是一些中型食草类兽类,成体体长不小于500mm,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线能达到两侧的很大范围,上唇分裂,后肢明显比前肢长,颅骨侧偏,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达属兔科:小型的食草兽类,体长不超过300mm,耳圆形,无尾或仅有短小的突起,不伸出毛被外,后肢略长与前肢松鼠科: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和地栖四中类型,一半尾圆或扁,被覆无毛,尾上无鳞,前足4指,特化为攀缘足,后足5趾,树栖和半树栖类型的颅骨大都圆而凸,地栖型的则狭窄而多嵴仓鼠科:大部分仓鼠两颊皆有颊囊,从臼齿延伸到肩部,可以用来临时储存或搬运食物回洞储藏仓鼠亚科:腮部有颊囊,尾短,其上均匀被毛,无鳞片,前足4指,后足5趾,头骨无明显的棱角,臼齿有齿根鼢鼠亚科:体型粗壮,耳壳完全退化,尾短而钝圆,四肢粗短,头骨前窄后宽,门齿特别粗大,臼齿无齿根田鼠亚科:毛被蓬松,四肢与尾较短,耳亦短小,臼齿一般都分成很多齿叶,大部分能终生生长沙鼠亚科:毛色多为沙黄色,尾较长,善于跳跃式奔跑,听泡发达,臼齿齿冠较仓鼠亚科的高鼠科:尾较大,毛稀,不有鳞片跳鼠科:缺少前臼齿,仅有16枚,后肢长,前肢短,尾一般较长,有密毛生态因子:对动物起直接影响的任何环境因素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综合体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对动物个体的影响种群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某一动物的种群为主,研究其分布、结构、动态和自我调节等活动节律:指活动节奏跟规律,啮齿动物一天光亮和黑暗的昼夜交替反应大致分为昼出活动,夜间活动和全昼夜活动。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Rodenttaxonomy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
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
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
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
其次是繁殖力强。
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
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
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
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
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副鼠(Paramysatavus)化石发现在55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
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
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
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
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
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
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
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
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
啮齿目

啮齿目起源进化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
其种类超过了啮齿(5张)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
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
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
其次是繁殖力强。
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
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
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
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
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起源最早的啮齿类化石发现于晚古新世。
它的起源还不十分清楚。
有人认为啮齿目起源于灵长目的更猴类,也有根据跟骨构造怀疑它起源于古肉食类的。
但近年中国发现的古新世化石表明,啮齿类的起源可能和亚洲特有的宽臼兽类如晓鼠有关。
有关啮齿类的许多分类学问题至今未能解决。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百万年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
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
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
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近年在中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
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百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
经过中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
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
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第一篇草地有害生物草地啮齿类动物1

啮齿动物的基本特点
体形较小或中等 门齿发达,无齿根,能 终生不断生长 无犬齿,犬齿与臼齿间具宽阔空隙,臼 齿分叶或齿面有突起 盲肠发达 门齿
• • •
家族繁盛 1700余种,占世界4000余种 哺乳动物的40%以上;我国有210余种, 约占500余种哺乳动物的42%。 演化充分 广布于全球各地,适应于多 种生态环境。 繁殖力强 常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高 密度,并在其生境中发展为优势类群。
13
◎ 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动物地理学派的分歧
区系动物地理学派:严格以动物系统发生学为准绳,着
眼于动物区系名录,特别是其中的特有种与残存种, 而把一些分布广、数量大的优势种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景观动物地理学派:强调气候带和现代景观条件对动物
分布的重要意义,把动物地理区划置于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从 属地位。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动物地理学界线与相应的带、区 和景观的界线是一致的”(库加全,1959)。其主要着眼点是现代 景观条件的异同,动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及数量,特别注意优势种 和广布种。
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素。
11
种的分布区
是动物地理学的一个基本单位。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在这个空间内不仅可以找到某种动物,而且该种动物在这个空 间内可以正常生活和繁殖。如果数量和面积均足够大,即可将 其栖息地标在地图上,从而反映出该种动物的分布范围。 种的分布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大小,是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和现在的生态条件下,以及人类活动等复杂因素综合作 用的影响下长期适应的结果。 种的分布区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隔离分布区。 种在分布区内的配置,取决于生态条件在分布区内的 分布特点和种的生态价。
7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动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 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它能敏感地反映环境的质量及 其变化。生活于地球上的各种动物无不处处受到环境 的限制,但也不断产生适应环境的各种特征。环境对 动物的限制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 系。 动物的分布或动物在一定区域内生存与繁衍, 主要取决于现代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自然生态条件的历 史变迁。 下面介绍3个与动物分布有关的概念
初一生物仓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初一生物仓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仓鼠是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们可爱的外貌和独特的生活习性成为了初一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仓鼠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为大家揭开这个小动物的神秘面纱。
一. 外貌特征仓鼠通常体型较小,一般为10厘米左右。
它们具有圆润的身体,长尾巴和可爱的大眼睛。
仓鼠的毛色丰富多样,有灰色、棕色、白色等多种颜色。
它们的鼻子尖小而尖锐,对于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仓鼠的短脚和强壮的爪子使其能够在地面上快速奔跑,并且可以很灵活地爬上各种不同的表面。
此外,仓鼠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它们的腮帮子内有特殊的口袋,可以用来储存食物,方便它们在需要的时候取食。
二. 生活习性1. 行为特点仓鼠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它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巢穴里休息,而晚上则活动起来。
仓鼠的听力和嗅觉非常灵敏,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的动静。
此外,仓鼠还善于借助闪电般的动作逃避掠食者的追击,这是它们的生存之道。
2. 饮食习性仓鼠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谷物、坚果、水果、蔬菜等。
此外,仓鼠还会啃食一些植物的根茎和树皮。
然而,由于仓鼠的牙齿生长速度很快,因而需要不断啃食坚硬的东西来磨牙。
3. 社交行为仓鼠通常是独居的,不喜欢和其他仓鼠一起生活。
即使在同一笼子里,它们也会建立自己的领地并进行守卫。
不过,仓鼠也是友好的动物,它们可以和人类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人们忠实的伙伴。
4. 繁殖特征仓鼠在一岁左右开始进入生育期,具有较高的生育力。
雌性仓鼠一般每一个月发情一次,怀孕期为15-20天,产仔数量通常在4至12只之间。
刚出生的小仓鼠较为脆弱,需要母亲的照料和保护。
它们在约3个月左右就能够独立生活。
5. 睡眠模式仓鼠虽然在夜晚活动频繁,但它们的睡眠时间很长。
根据研究,仓鼠每天的睡眠时间可以达到16-18个小时,比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更多。
这是因为仓鼠的体型较小,需要更多的休息来补充体力。
三. 护理与养育1. 饲养环境饲养仓鼠需要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老鼠是什么动物

老鼠是什么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呈锥形,无犬齿,门牙与前臼齿或臼齿之间有间隙,门牙发达,无牙根,终生生长,常见牙齿磨短;迅速行动;植物是主食,有的是杂食;很多种。
老鼠是一种啮齿动物,它的形状有大有小。
老鼠有很多种。
世界上有450多种。
老鼠是现存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
它们精力旺盛,数量众多,繁殖速度非常快,适应性强,几乎什么都吃,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
老鼠会打洞、爬树,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
但是老鼠为人们提供了无数的药物实验数据。
中文学名老鼠拉丁学名Muroidea别称耗子、臭鼠、田鼠、家鼠、米耗子、坎精、老虫二名法田鼠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啮齿目亚目鼠形亚目科鼠科亚科鼠亚科族鼠族属鼠属亚属鼠亚属种老鼠亚种450多种分布区域全世界除了南极洲。
下水道、厕所、厨房、田野、草地、屋檐等外文名Mouse(英),ネズミ(日)爱吃食物花生、瓜子、谷类、水稻,薯类等寿命1~3年繁殖速度40天可受孕对人影响传播疾病,,生活宠物等对人的好处帮人们开发新药(实验者)常见颜色灰色、白色、黑色历史约4700万年天敌猫、蛇、鹰、鼬等它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锥形,没有犬齿,门牙和前磨牙或磨牙之间有缝隙,门牙发达,没有牙根,终生生长,普通牙齿磨短,同时看起来很可爱。
老鼠警觉性高凭嗅觉就知道哪里有什么,夜间出来活动,白天藏匿。
智商高:相当机灵,非常灵活且狡猾,怕人,活动鬼鬼祟祟,出洞时两只前爪在洞边一爬,左瞧右看,确保安全方才出洞;它喜欢把窝建在有食物有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以避免危险;略有动静或者变化,立即会引起它的警觉,不敢向前,经反复熟悉后方敢向前;老鼠具有很强的记忆性和拒食性,如果受过袭击,它会长时间回避此地。
老鼠视力差老鼠钻洞本领常在墙旮旯里、牲囗圈、仓库、伙房处打洞筑窝。
老鼠善攀爬非常灵活,善于攀爬,能在树上或电线上快速爬行。
爪子弯曲成特殊的弧形,因此它们可以几乎垂直于地面攀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几何级数增长: dN/dt =rN N表示种群的数量,t表示时间, dN/dt 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 变化率,r是种群平均的瞬时增长率。
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1)初始的低速区 (2)加速区 (3)拐点 (4)减速区 (5)饱和区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三、种群数量波动
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三、生态位及种间关系
1.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即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
(1)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
(2)生态位重叠:
(3)生态位分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2.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的基本形式:
(2)竞争排斥原理: (3)洛特卡-沃尔泰勒模型及其生态学含义
四、种群调节
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凡是能影响到种群这四个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
1.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增长速度随密度增高而减慢,是动物 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
(1)种内调节 (2)种间关系 (3)食物关系
2.与密度无关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空间因素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五、迁移
是指构成种群的个体迁入或迁出种群所占区域的活动。
1.周期性迁移
(1)季节性迁移
(2)繁殖期的迁移
2.非周期性的迁移
六、啮齿动物的空间格局
4-3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一、群落及群落结构
1.群落命名
(1)根据种群中 的主要优势种,如红杉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环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
一古北界
二东洋界
3-3生态地理动物群
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 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三、温带草原动物群 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五、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 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七、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第四章 啮齿动物生态学
3.实施预测
三、模糊聚类预测法
6-3 预报工作的组织
一、加强预报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和健全预报机构 三、建立预报档案,积累情报资料 四、有计划地培训预报专门人才 五、逐步把纵横交错的测报机构联成网络
第七章 鼠害预防的原理和方法
7-1 物理灭鼠法
一、灭鼠器械
1.鼠夹 2.弓形夹 3.环形夹
1.挖洞法 2.灌水法 3.灯光捕鼠法
一体躯结构 二毛被和毛色
2-2内部结构
一
头骨
二牙齿 三消化系统 四生殖系统
2-3分类
一兔形目 1.兔科 2.鼠兔科
二啮齿目
第三章啮齿动物的分布
3-1动物分布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动物地理学
二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三世界动物的地理分布
3-2中国啮齿动物区系与区划
2.数量组成:即调查地区各种啮齿动物的比例关系,确定该种动物 区系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
三、动物群落的调查
1.动物群落组成的调查 2.群落多样性调查
5-2 数量调查
一、夹日法
一夹日是指一个鼠夹捕鼠一昼夜,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 单位,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 —夹日捕获率。
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一
栖息地
二洞穴及其结构
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三活动节律和范围
四营养
五繁殖与生活史
4-1啮齿动物的一般生态
六越冬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2. 种群密度:通常以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来表示。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 2.头部:1对触角,3对口器附肢;复眼和 单眼。 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成
虫期有2对翅。
4.腹部:9-11个体节组成,内脏和生殖系 统,末节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5.变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一系列 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
二、预测的特点
1.科学性
2.近似性
3.局限性
6-1 预测的基本原理
三、鼠害预测预报的类别
1.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分
(1)定性预测 (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2.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1)短期预测 (2)中期预测 (3)长期预测
6-1 预测的基本原理
四、预测的基本步骤
1.收集和分析资料 2.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操作 3.分析评价
草地保护学
第一 啮齿动物
沙鼠防治对策
沙鼠防治对策
对草地有害生物控制的原则
要对草地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应遵循以
下原则:一是要提高草地牧草本身对病、虫、 草等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免遭或减轻其为害 ;二是要创造有利于草地生长发育,而不利于 有害生物繁殖、生存的环境,促进草地优良牧 草健壮生长,增强抗逆能力,达到减轻有害生 物为害程度的目的;三是消灭病、虫、杂草等 有害生物,或减少甚至杜绝其传播途径。
(1)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动物出生个体数的百分比。分为最大出生率 和实际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2)死亡率:是指某一时间内种群个体死亡的百分数。
4.种群组成:
(1)年龄组成:分为生育前期、生育期和生育后期。 (2)性比:是种群中两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5.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1)平均活动距离法
(2)最小面积法 (3)周边地带法 (4)活动中心法或圆形法 (5)平均值法
5-4 害情调查
一、破坏量的计算
1.抽样 2.填图 3.记录和计算
二、鼠害情况的估计和危害分布图
第六章 鼠害的预测预报
6-1 预测的基本原理
一、预测的基本概念
预测是根据对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及所表现出的规 律性的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事物未来状态所作的一 种科学分析、估算和推断。
成虫。
1-1 啮齿动物
一
啮齿动物概念
1.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 2.特点 ⑴体小、门齿凿状发达,无齿龈并不断生长。 ⑵无犬齿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鼠害
福海灭鼠
进食为害
天敌(生物防治)
天敌
天敌人工驯养鼠害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1-1 啮齿动物
草地保护的意义、草地退化的因素
1)丰富的草原资源是畜牧业稳定、优质、高
速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牧区发展、牧 民增收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更是维护 生态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 保障。
2)引起草地退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
害生物的危害是主要因素之一。1、草地有害 生物种类繁多,危害严重。2、啮齿动物对草 地可造成多方面的危害。3、各种牧草和饲料 作物都发生多种病害。4、毒草的蔓延。草地 保护工作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⑶使土壤向脱盐、碱化;
⑷密度大会导致生态失蘅。
1-2 啮齿动物的危害
一
对草原的危害 1只布氏田鼠 干草14.5克/天
1.食优质牧草 2.挖掘活动损失牧草 3.挖掘影响土壤肥力 4.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蒸发
5.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变
1-2 啮齿动物的危害
二
对农业危害 对林业的危害 对流行病的作用
鼢鼠
1-1 啮齿动物
中华鼢鼠
地箭捕杀中华鼢鼠
1-1 啮齿动物
兔
1-1 啮齿动物
兔
1-1 啮齿动物
牙齿结构
1-1 啮齿动物
牙齿
1-1 啮齿动物
牙齿
1-1 啮齿动物
二
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生态系统概念 2.地位 ⑴是各种生物群落中的消费者,也是能量、物质传递 者; ⑵松土,以粪便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含量;
5-2 数量调查
四、开洞封洞法
适用于鼢鼠等地下活动的鼠类。
五、沟道埋筒捕鼠法
六、搬移谷物垛、草堆捕鼠法
5-2 数量调查
七、标志重捕法
八、去除取样法
5-3 生态调查
一、种群组成
1.性比 2.年龄组成
二、数量分布
三、洞穴的配置与结构
1.周期性数量波动
(1)季节波动:北方鼠类季节数量曲线多呈单峰型,高峰在夏季。南方 在热季和冷季各有一个数量低谷,呈双峰型。 (2)年度波动:
2.非周期数量变动:
(1)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类型:包括田鼠亚科、沙鼠亚科、仓鼠亚科等。 (2)种群数量不稳定的类型:包括兔科和松鼠科的某些种类。
4-2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6-2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
一、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1.相关与回归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3.预报因子的确定
4.建立预测模型
5.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6.回归方程预测及其置信区间
6-2 几个实用的预测模型
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多元回归预测的程序为: 1.建立预测模型 2.模型显著性检验
第五章 啮齿动物的调查法
5-1 区系的调查
一、自然概况与生境条件的分析
如与动物生存有关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 与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