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对密度调查
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昆虫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

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昆虫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境内,总面积达到3365公顷。
该保护区以其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被誉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生物宝库”。
在这片自然保护区内,昆虫物种丰富多样,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保护区不同区域的昆虫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了解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综合自然保护区,既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区,又包括风景名胜区。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较大,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构造。
保护区内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木丛等,生态环境相对复杂且完整。
二、保护区不同区域昆虫物种多样性调查1. 调查区域划分根据保护区内的地形、植被类型等因素,我们将保护区划分为山顶、山腰、山谷等不同区域进行昆虫调查。
2. 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保护区内昆虫物种多样性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集萤灯法、落地式拍打捕捉法、土壤捕捉器法等。
在不同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的区域投放并设置多个调查点,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调查结果通过对不同区域内昆虫的调查和采集,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在山顶区域,主要发现了一些高海拔特有的昆虫物种,如高山蝶类、雪线蝶类等。
在山腰和山谷地带,我们发现了很多外形各异的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物种的踪迹。
三、多样性分析和保护建议1. 昆虫物种多样性分析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区域的昆虫物种多样性丰富。
不同地形和植被类型的区域拥有不同种类的昆虫,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2. 保护建议针对保护区内昆虫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加强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保持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稳定,为昆虫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2)加大对珍稀昆虫的监测和保护力度,避免因生态环境变化而导致它们的灭绝或减少。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报告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报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报告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以下是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报告,欢迎阅读!1、自然概况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位于XX县中部,位于东经116o09′~116o35′,北纬34o22′~34o34′,大致处于黄河故道的南北大堤之间。
行政区划上包括官庄坝镇、西南门镇、唐寨镇北部,玄庙镇、周寨镇、葛集镇的南部,良梨镇、权集乡、砀山果园场、XX县园艺场、XX县果科所、XX县林场、官庄林场的全部。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54.3~40.4m,地貌类型可分为黄河故道、高滩地、背河洼地、缓坡平原、湖洼地等,以缓坡平原为主要类型。
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类型简单,为潮土类的黄潮土亚类、碱化潮土亚类和盐化潮土亚类,以沙土属和泡沙土属为主。
水系属淮河流域的新汴河水系和南四湖水系,前者主要有利民河、大沙河、巴清河、文家河和东洪河,后者主要有故黄河和复兴河,故道的南大堤是两水系的分水岭。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4.1℃,年均降水量761mm,58%的降水集中在6~8月。
自然植被类型只有沟谷草甸和沼泽植被二种类型,人工类型有果树、防护林、村片林、农作物等。
保护区范围内的主要生境有果园、套种果园、湿地、防护林、村落、农田、荒地等。
果园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生境,主要树种为砀山梨、苹果、桃、李、葡萄、石榴、柿等,其中以砀山梨树种的覆盖面积最大,其次是苹果树。
在一些果园中套种玉米、花生、山芋、小麦、大豆等作物;湿地生境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中,主要植被有芦苇、菖蒲、莲等;在农作区和堤坝上有呈带状的防护林,主要树种是泡桐、杂交杨、刺槐等;村落及其周围有村片林和四旁林,主要树种是刺槐、柳、榆、椿、樟等;沿故道两侧在果园与果园之间;在黄河故道的西端有大面积的沙土地,大部分为荒地,周围种植一些山芋和豆类作物。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及其物种保护意义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及其物种保护意义啮齿动物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和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群体之一,包括家兔、松鼠、仓鼠、麝鼠等多个种类。
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维持着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啮齿动物的多样性研究和其物种保护意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一、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啮齿动物群落是多元化和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动物群落之一,它们占据了各种栖息地,并与其它物种相互作用来维持生态平衡。
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包括种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一)种类多样性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的种类不尽相同,在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物种组成,这种多样性的现象随着物种组成和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而出现和变化。
在高山森林中,肥腻太阳鼠拥有两种主要色彩:红斑和金黄色。
它们的不同色彩使得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更加易于适应,并在同一栖息地中协调共生。
与它们和平相处的还有啮齿类,如红树鼠、棕背雪兔和赤松鼠等。
在森林区中,树栖啮齿类是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物种生活在树干和树枝上,包括松鼠属、仓鼠、伊比利亚鼩鼱、欧洲林鼠等。
这些啮齿动物根据不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选择在不同的树株、树叶和树洞中进行生存,因此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功能多样性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不同物种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和生态作用,即使是同一种动物,如松鼠、地鼠和麝鼠等,它们的生态学性质也不同。
这些不同的生态学策略主要包括食性、占领栖息地的种类和生活方式等。
一些穴居啮齿类的行为模式为它们提供了保护优势,同时也为其它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提供了重要作用。
例如,北极地区的锦毛样鼠在穹顶光照越强、彩虹出现时间越长时进行建筑活动,而白喉岩蝠则是一种在树洞中生活的嫩叶食食虫动物,它们为栖息地内的其它动物提供了指示尺度。
二、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保护意义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

附件一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和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和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3.3考察队伍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由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具体实施,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应积极参加综合科学考察。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10】139号)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10】139号)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东北主要林区森林五种啮齿动物共存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北主要林区森林五种啮齿动物共存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东北主要林区森林五种啮齿动物共存机制研究1. 研究背景和意义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地区之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相对重要的一环,它们不仅对森林动植物的生产和繁殖起到重要作用,还具有重要的食物链地位,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森林啮齿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东北地区森林主要五种啮齿动物(旋齿鼩、草鼠、松鼠、兔、麂)的种群动态、竞争、合作、食性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东北地区某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森林内五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分布、数量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生态行为和相互作用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各种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调查(2)各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选择的调查和分析(3)各种啮齿动物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的研究(4)各种啮齿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野外实地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区内各种啮齿动物活动和生境情况的观测和收集有关数据材料;(2)实验室分析法,通过对各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选择进行实验分析;(3)统计分析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各种啮齿动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3. 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初步探讨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五种啮齿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行为以及它们对森林生态平衡维护的重要性,预计可得到以下成果:(1)清楚各种啮齿动物的食物选择特点和食性结构特点。
(2)解析各种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探究其生态行为和相互作用机制。
(3)探讨啮齿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说明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4)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啮齿类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目之一,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除了少数种类外,一般体型均较小,数量多,繁殖快,适应力强,能生活在多种多样生境中,其中大多数种类为穴居性,从进化角度来讲,它们是现存哺乳类中最为成功的类群。啮齿类动物善于利用洞穴作它们的隐蔽所,以躲避天敌,保护幼仔,贮存食料,适应不良的气候条件。啮齿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许多种类对农、林、牧、粮食、仓库、建筑、运输等有害。有的种类还能传染多种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也有不少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可供肉、毛皮和科学实验用,而且对于人类的生产建设、卫生防疫、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同时,除松鼠等本身就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外,啮齿类还是许多珍贵保护动物如鼬类、灵猫类、蛇类、猛禽类等的食物,如果缺少啮齿类,食物链中将缺少一个环节,自然生态系统将会受到破坏。因此,通过研究,掌握保护区内啮齿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对于保持生态平衡,维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表3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捕获情况
Table 3 Capture condition of rodents in Zuojia Nature Reserve
时间
地点
环境
放2013.5.14
左家镇
混交林
40
3
7.5%
大林姬鼠(1)、花鼠(1)、黑线姬鼠(1)
落叶松
40
0
0
樟子松
此外,有17个鼠铗出现了鼠铗合上、花生不见但没有捕到鼠的情况,可能是蚂蚁吃食,其他因素如木棍、风等导致鼠铗的闭合。除此之外,还有花生不见,鼠铗未闭合的情况,应该是放置鼠铗时,鼠铗牵制过长,导致鼠铗不灵敏的缘故。
表2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名目
Table2 List of rodents in Zuojia Nature Reserve
人工林,柴木资源丰富,人为干扰较大
2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采用目前国内最常见的铗日(夜)法,即是用生花生仁作铒料,将捕鼠铁铗按样线,每10 m安放一个,经过一夜后,于次日晨取回,每100个鼠铗捕到的鼠的数量称为捕获率,以此代表鼠类密度大小.每一调查点按设定的固定样线安放鼠铗40个,即每一样地有2800m2。
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对密度调查
乔艳红
【摘要】
本文以3个相同面积但环密度与环境的关境状况不同的左家自然保护区样地为工作样区,对该区域内鼠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相对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3个样地捕获得的鼠形啮齿类种数分别为3(混交林)、2(落叶松)和1(樟子松)种;(2)样地内鼠种组成的变化也和样地隔离状态及人为干扰破坏程度的不同密切相关;(3)各样地鼠形啮齿群落中生物量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月,为一22℃~一29℃,年温差45℃;相对湿度为65%,年平均降水量为674.2mm,年总辐射量4731.6MJ/m2,年日照时数2245h,无霜期90~120d.保护区占地面积5544hm2,主要以天然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保护对象.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正处于东北区和蒙新区交界的东侧。区内丘陵起伏呈带状伸延,为饮马河与鳌龙河的分水岭;最高峰为小马虎头山,海拔554.6m。
种类
栖息地
调查情况
混交林
落叶松
樟子松
捕到
见到
大林姬鼠
Apodemus peninsulae
√
√
√
黑线姬鼠
Apodemus agrarius
√
√
√
√
花鼠
Eutamiassibiricus
√
√
草原鼢鼠
Myospalax aspalax
√
东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s
√
3.1.2左家啮齿类的数量
【关键词】鼠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左家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4。01-44。06、东经126。~126。01,东邻松花江谷地与吉林省东部山地隔江相望,西接长白山前台地与松辽平原相邻,属于吉林省东部森林和西部平原的过度地带.气候类型属温带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3℃,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_2
在吉林省科技学院及我们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我们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进行了野外调查.初步掌握该保护区啮齿目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为该保护区制定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研究时间、地点
于2013年5月13、14、15、16、17日,在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选择3个工作地点:1)针阔混交林区2)落叶松区);3)樟子松林区。
40
1
2.5%
黑线姬鼠
2013.5.15
左家镇
混交林
40
1
2.5%
大林姬鼠
落叶松
40
1
2.5%
花鼠
樟子松
40
0
0
2013.5.16
左家镇
混交林
40
2
5.0%
大林姬鼠(1)花鼠(1)
落叶松
40
1
2.5%
黑线姬鼠
樟子松
40
0
0
2013.5.17
左家镇
混交林
40
1
2.5%
大林姬鼠
落叶松
40
1
2.5%
大林姬鼠
从表2、表3可以得到如下结果.1)铗日法捕获到的啮齿类动物分属三个科(鼠科、松鼠科、仓鼠科),共计11只,为3个种.2)针阔混交林区平均捕获率最高,达4.38%.安放160个鼠铗,捕鼠7只,其中大林姬鼠似乎为该地优势种,占4只,达到57.1%.3)落叶松和樟子松鼠类捕获率较低,仅0.63%~1.87%.
本区内无大的河流,只有2个中型水库、5个小型鱼塘和几条小溪.耕地面积狭小,零散分布在溪谷和丘陵缓坡之上,地面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所覆盖.林地面积36.5km2,占总面积的60%;疏林地为5.4km,占总面积的9%.根据调查,保护区内有乔木14种,主要以次生蒙古栎为主,其次为山杨、黑桦、糠椴、紫椴、白皮柳、水曲柳、黄檗、榆树、胡桃楸、槭树、槐树等构成的杂木林.除天然植被外,还有部分人造松林(如落叶松林)及草甸、灌丛等,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天然植被与人造松林镶嵌分布的景观.林下灌木主要为榛子、胡枝子、刺玫和刺五加等.草本植物主要为神寿草、顶冰花、铃兰、玉竹、轮叶王孙等.据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野生植物83科、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300余种.该区林地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多样,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型啮齿类调查较少,缺乏该类群物种的密度、分布等基础资料因此,开展该保护区啮齿类和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十分必要.。
樟子松
40
0
0
在样地以为,左家镇以内还发现了两种仓鼠科动物,分别是东北鼢鼠(1)和草原鼢鼠(1)
合计480 11 2.29% 3种
4讨论与评价
4.1自然保护区内啮齿类调查数量较少的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得到啮齿类动物5种(其中鼠科动物2种,松鼠科1种,仓鼠科2种),与同类保护区比较数量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是: 1、鼠铗设置不灵敏,,可能导致捕获率降低; 2、调查时间较短,每一种生态环境调查强度不够;3、天气对捕获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期间,有中等程度的降雨,可能使啮齿类动物活动减少;4、调查时不免有人为干扰,影响鼠类的正常活动,导致捕获率较低。因此,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该保护区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今后应该加强对该保护区的调查和研究。
3研究结果
3.1啮齿类的种类、数量特点
3.1.1左家啮齿类的种类
在保护区选择的3个调查点用铗日法调查的结果为:安放鼠铗120个,捕获鼠类11只(属3种,另外在路上捕获东北鼢鼠1种),平均捕获率为9.16%.另据观察或访问,该保护区还有松鼠3种,鼯鼠2种,竹鼠1种,豪猪1种,因此该保护区现在已知有啮齿目动物16种,隶属12属5科(见表1).常绿阔叶林中以针毛鼠为主,农田、农舍以褐家鼠、黄毛鼠为主。请教老师
表1研究样地的隔离程度及人为干扰情况
Table 1 The circumstances of investigated sample是(Zuojia)
样地
隔离状况
人为干扰情况
针阔混交林
附近有一小型水库,三面环山
地形较复杂,人为干扰较小
落叶松
三面环山,一面是林间小路
野菜资源丰富,人为干扰较大
樟子松
三面是林间小路,一面是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