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分类学

合集下载

海狸鼠生物学特性

海狸鼠生物学特性

海狸鼠生物学特性一、分类与分布在动物分类学上,海狸鼠属于啮齿目、豪猪亚目、硬毛鼠科、海狸鼠属。

海狸鼠原产于南美洲南纬22°~25°的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巴西等国较温暖的沼泽、河流地带,随着海狸鼠人工驯养业的发展,现已引进到北美、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1956年首次引进饲养的,由于其毛皮类似水獭皮,国内有的地方又称“狸獭”。

二、形态特征海狸鼠属于大型啮齿动物,成年体重5~7千克,个别可达14千克;体长45~60厘米,公鼠比母鼠大10%~20%。

海狸鼠外形似大老鼠,但身体笨拙肥胖。

头较大,眼小呈椭圆形,耳小而扁圆,耳孔内长有特殊的活瓣;上唇有很明显的胡须,有两对大门牙明显地露在唇外,鼻孔内具有肉质的活瓣。

尾巴呈长圆锥形,长30~35厘米,尾上包着细小的鳞片,并长有稀疏的粗毛,游泳和潜水时可起到船舵作用,掌握前进方向。

四肢短而粗,后腿略长于前腿,爪尖很锋利,脚掌光亮无毛。

后掌可支撑身体,在水中游泳时可做桨滑行,后脚5趾,3、4、5趾间有蹼,前脚也有5指,小巧灵利,用来抓取食物、梳毛,但前指间没有蹼。

海狸鼠的被毛由大片稠密的端绒毛和较长较粗的针毛组成,针毛长3.0~3.5厘米,背部绒毛2.0~2.5厘米,胸、腹部绒毛较短,只有1.5~2.0厘米。

海狸鼠的体表除尾、爪、鼻镜之外,几乎全部被覆稠密不透水的被毛,保温性能良好,具有御寒、防暑和防止外伤的功能。

标准海狸鼠的背部毛色呈黄褐色,腹部毛色较背部浅,为浅褐色,绒毛为棕色,体躯两侧毛呈淡黄色,具有光泽。

腹部毛密而厚,其密度为14200根/厘米,背部较稀,密度为11420根/厘米。

公鼠没有阴囊,为了避免处在水中的寒冷,睾丸隐藏在腹腔皮下鼠鼷轮附近。

因此,从外观上很难区分海狸鼠的性别。

温暖时,睾丸经常由鼠鼷管降到皮肤下,可以用手摸到。

母鼠的乳腺和乳头一般有8个,个别的有10个,位于腹侧面上部1/3处。

这样,母鼠坐在浅水中,子鼠即可吸吮到乳汁。

鼠类的分类鉴定

鼠类的分类鉴定
医学实验动物模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数据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确定鼠类的种类和亚种。
结果解读
结合分析结果和实验数据,对鼠类进行分类鉴定,并给出相应的鉴定报告和建议。
注意
在进行鼠类分类鉴定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鼠类,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体重超过500克,体型较大,如大沙鼠、大林姬鼠等。
03
02
01
毛色
鼠类的毛色多样,包括灰色、棕色、黑色、白色等。不同种类的鼠类毛色可能有所不同,有些种类还具有特殊的色斑或条纹。
毛质
鼠类的毛质也有差异,有些种类的毛发柔软而密集,有些则粗糙而稀疏。毛质的差异可能与鼠类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关。
头骨
鼠类的头骨形态各异,但通常具有较大的眼眶和较发达的咀嚼肌。不同种类的鼠类头骨形状和大小也有所不同,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线粒体DNA提取
使用针对线粒体DNA的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PCR扩增和测序
对测序得到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包括序列变异、遗传距离等,并与已知鼠类物种的线粒体DNA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
序列分析和比对
1
2
3
选择一段或多段核基因区域进行分析,这些区域在鼠类物种间具有足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异以区分不同物种。
主要特点
鼠类定义
鼠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从寒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山,只要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分布范围
鼠类能生活在多种生态环境中,如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等。它们善于挖掘洞穴,能在地下或地面建立复杂的居住系统。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三[学习培训]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三[学习培训]
形态 体型大。
2020/6/2
10
头骨 头骨侧面观顶部较平坦,吻较窄长,眶间部较宽。
前颌骨后缘 鼻骨后缘
2020/6/2
11
牙齿 臼齿4/4。上臼齿圆形,齿冠具3个外侧深凹褶,磨损后呈 岛状。
2020/6/2
12
生态 山地。栖于林区及山地。以农作物等为食。 危害 曾自其体内分离到黑热病病原体。 分布 湖北:宜昌;四川:雷波、万县、南川、巴南;重庆;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 分类鉴定
(3)
2020/6/2
1
河狸科Castoridae
本科有1属1种:河狸Castor fiber Linnaeus,1758
特征:臼齿4/4,两侧上臼齿列呈“八”字形排列,两侧第1上臼 齿互相接近, 其间距小于第1上臼齿之长。尾轴背腹扁平呈铲 形,其上复有大型鳞片而无 毛。外枕骨突不超过枕髁下缘。下颌骨喙突高于关节突。
15
印度豪猪Hystrix indica Kerr.1792
毛色 形态
2020/6/2
16
头骨
气腔膨胀使吻部变大
颧弓粗壮
听泡小
枕骨旁突小 没有附属凹槽 颧骨上的泪骨
2020/6/2Biblioteka 172020/6/2
18
牙齿
2020/6/2
19
生态 分布 西藏:错那。
2020/6/2
20
头部的刚毛短,不形成冠状。尾部棘刺的管状部分短,长约23mm。 ➢嘴角至肩部间无白色狭纹。鼻骨末端超过泪骨后缘之后豪猪
2020/6/2
21
测量
豪猪Hystrix hodgsoni Gray,1847
体重g 体长mm 尾长mm 耳长mm 后足长mm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Rodenttaxonomy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

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

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

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

其次是繁殖力强。

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

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

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

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

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副鼠(Paramysatavus)化石发现在55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

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

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

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

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

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

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

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

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1)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1)
electilis G.Allen,1925) 飞鼠(小飞鼠)Pteromys volans Linnaeus,1758
2024/7/26
14
鼯鼠科各属鉴别要点
体型
耳基 听泡
最后 上臼 齿 上门 齿
毛耳飞 鼠属
体尾长 <
500mm
具长毛
低泡飞 鼠属
体尾长< 500mm
飞鼠属
体尾长< 500mm
黑白鼯 鼠属
第1上臼齿
上臼齿
长毛
2024/7/26
无横嵴
16
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 Gray,1842
测量
体重g 体长mm 尾长mm 耳长mm 后足长mm
170 颅全长mm
42.4
155 颚长mm
21.6
145 颧宽mm
26.1
31 眶间宽mm
8.3
35 后头宽mm
16.7
臼齿间宽mm 10.9
2024/7/26
7
鼢鼠亚科——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2024/7/26
跖垫
马岛鹃米鼠
Oryzomys couesi 8
后头宽
颧宽 眶间宽
头骨测量
吻宽
鼻骨宽
2024/7/26
颅全长
吻长 鼻骨长
9
乳突 (茎状突起)
乳突间宽 基长
2024/7/26
头骨测量-1
颧宽
腭底长 腭长
鼻后孔 (翼间孔)
颧骨
臼齿列
5
啮齿目头骨名称(5)
颅顶间骨
眶上嵴
颞嵴
眶后突
2024/7/26
无眶上嵴
6
鼠科、仓鼠科 上臼齿结构

啮齿动物分类基础及我国常见鼠种分布区划教学教材

啮齿动物分类基础及我国常见鼠种分布区划教学教材
体表被有软毛………………………………………………………………………2 2.尾 轴 背 腹 扁 平 , 其 上 覆 有 大 型 鳞 片 … … … … … … … … … 河 狸 科 Castoridae
尾轴圆形或侧扁,其上被毛或小型鳞片或无尾…………………………………3 3.上 臼 齿 ( 包 括 前 臼 齿 ) 列 有 齿 4~ 5 枚 , 下 臼 齿 列 有 齿 4 枚 … … … … … … … … 4
臼 齿 的 咀 嚼 面 不 成 斜 列 的 嵴 起 … … … … … … … … … … … … … … … … … … … 11 10.尾 长 超 过 体 长 , 尾 基 部 毛 很 短 , 末 梢 毛 长 而 松 散 , 形 成 毛 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猪 尾 鼠 科 Platacanthomyidae 尾 长 小 于 体 长 , 多 被 以 长 毛 … … … … … … … … … 睡 鼠 科 Gliridae 11. 眶 下 孔 的 下 缘 几 乎 是 一 系 直 线 , 臼 齿 的 咀 嚼 面 呈 块 状 的 孤 立 齿 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竹 鼠 科 Rhizomyidae 眶 下 孔 的 下 缘 成 “ V” 形 , 臼 齿 咀 嚼 面 不 呈 块 状 孤 立 齿 环 … … … … … … … … 12 12.第 1、 2 上 臼 齿 咀 嚼 面 上 具 有 3 个 纵 行 齿 尖 ; 或 不 具 齿 尖 , 但 咀 嚼 面 成 横 列 的 板 状 嵴 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鼠 科 Muridae 第 1、 2 上 臼 齿 咀 嚼 面 上 仅 有 2 个 纵 行 齿 尖 , 或 咀 嚼 面 被 分 割 成 两 纵 行 各 种 状 态 的 齿 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仓 鼠 科 Circetidae

啮齿动物的特点

啮齿动物的特点

啮齿动物的特点啮齿动物是一类具有许多独特特点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它们的门齿非常发达,适合啃食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

以下将从啮齿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啮齿动物是一类非常庞大的动物群体,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种类。

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啮齿动物可以分为松鼠科、仓鼠科、沙鼠科、鼹鼠科等多个科。

每个科下又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属和种类。

比如松鼠科下包括了松鼠、栗鼠、松鼠猴等;而仓鼠科下则包括了仓鼠、金丝熊、大颊鼠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啮齿动物在形态、习性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其次,从生活习性来看,啮齿动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比如各种果实、种子、坚果等。

当然也有少数种类以昆虫或者其他小型动物为食。

啮齿动物的门齿非常发达,适合啃食各种坚硬的食物,这使得它们能够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来源。

另外,啮齿动物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繁殖周期短,数量庞大。

这也是啮齿动物能够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从生理特点来看,啮齿动物的新陈代谢非常快,体温较高,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生存。

另外,啮齿动物的消化系统也非常发达,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植物性食物中的养分。

此外,啮齿动物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并且对于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总的来说,啮齿动物作为一类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生存繁衍,并且对于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

中国常见啮齿动物分类鉴定
河狸Castor fiber
扁尾
Castor Castor fiber fiber
2017/2/10
八 八 蹼
鳞片
16
无尾豚鼠科④ 豚鼠(Cavia aperea)
训养的
无尾
南美野生的
2017/2/10
17
尾圆形硬毛鼠科⑤
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
后足有蹼
前足
2017/2/10
18
臼齿4/4两侧上臼齿列呈平行排列;身体表面被有软毛山鼠科⑥
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sis
上臼齿
下臼齿
2017/2/10
19
臼齿4/4,如果臼齿4/3体表必具硬刺两侧上臼齿列呈平行排 列;身体表面被有硬刺豪猪科⑦
豪猪Hystrix hodgsoni
上臼齿
2017/2/10
下旧齿
20
臼齿4/3后足3趾,如5趾2侧趾尖端达不到中间3趾基部跳鼠科⑧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2017/2/10
三趾跳鼠足
五趾跳鼠足
21
臼齿4/3;如果臼齿3/3;后肢长于前肢2倍后足5趾,2侧趾 尖端达到中间3趾基部林跳鼠科⑨
林跳鼠Eozapus setchuanus
中国蹶鼠后足
2017/2/10 4
分类系统主要阶层
现今用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七个阶 层(阶元),最高的阶层为界,其 下依次为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种为分类上最基本(低)的阶层。 阶层愈高,包含的生物种类愈多, 较低的阶层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 彼此的构造特征却愈相似。
• 现以黑线姬鼠(图 5)为例,表明/10 6
生物分界进程
• 生物分界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啮齿动物分类学Rodent taxonomy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

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

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

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

其次是繁殖力强。

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

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

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

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

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 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

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

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

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

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 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 -2)。

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

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

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

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

啮齿类的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利条件。

例如,最早的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37 Ma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 Ma前的中新世晚期,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

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

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 Ma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

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

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

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

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 Ma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15 Ma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

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

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 Ma前。

第二节啮齿目分类的主要特征一、牙齿鼠类的牙齿高度特化。

上下各有1对门牙(incisors),缺乏犬齿(canines),留有齿隙(diastema),前臼齿(premolar)消失或1~2枚,臼齿(m olar)3枚。

其门齿仅在前面有珐琅质,所以后面的软齿质比前面消耗快,结果形成总是尖利的凿刀形门牙。

此外,门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所以必须磨损,以求得生长平衡。

两个相对的门齿如不能相遇在一起,对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一独特的磨牙特性,使其牙齿非常尖利、有效。

这也是鼠类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

牙齿的这一特性,不是鼠类特有的,实际上鼠类这一特性出现相对较晚。

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兽孔目类群(therapsids)就有这一特性。

多瘤齿类(Multituberculates)是一种相当小的、似乎是最早的,有些象鼠类的一种食草哺乳动物,出现于侏罗纪,其数量大概从来都不很多,并于始新世早期灭绝,其牙齿特点也与鼠类相似。

现有的袋熊、岩狸、狐猴和兔类牙齿也具有这样的特性。

但象鼠类这样极端特化的例子很少。

二、颌骨与咀嚼肌鼠类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发达的颌骨(jaw)区域以及从此开始的、参与下颌运动的咀嚼肌(masseter)。

下颌骨窝(mandibular fossa)位于鳞状骨颧突的腹面,是一个拉伸了的关节窝,缺少下颌窝后突(postglenoid process),其作用是控制下颌的前后运动。

颧弓(zygomatic arch)位于颧骨的中部,其作用是连结上颌颧突和鳞状骨颧突。

框后突(postorbital processes)变化较大,有些种类有,有的缺。

乳骨突(paroccipital processes)较大,多数可见翼蝶骨管(alisphenoid canal),但有的很小,难以发现。

其他特征还包括锁骨(clavicles)的结构,前后足的趾爪数量、结构变异,颞肌(temporalis mu scle)数量变化等。

(一)咀嚼肌的类型鼠类颌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咀嚼肌,控制门齿的闭合,实现啮咬的目的。

其原始咀嚼肌分为三种类型(图7-3)。

这种模式称为始啮模式(protrogomorphous condition),在现存的啮齿类中,只有山河狸(Aplodontia rufa)属此模式。

31. 表层咀嚼肌(masseter superficialis,superficial masseter)起于上颌骨颧突的咀嚼肌结(masseteric tubercle),终于下颌骨(mandible)底部的中后缘和角突。

2. 侧面咀嚼肌(masseter lateralis,lateral masseter)从表层咀嚼肌后面沿颧弓下缘开始,到下颌骨底部中后缘终止。

3. 中层咀嚼肌(masseter medialis,profundus,medial masseter)很小,沿颧弓中央内部开始,到下颌齿列后部结束。

(二)咀嚼肌演化的主要模式由原始的始啮模式,啮齿类的咀嚼肌至少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化、发展。

1. 松鼠型模式(sciuromorphous condition)侧面咀嚼肌起点前移到上颌骨颧突部分的颧弓前面,表层咀嚼肌起点也前移,而中层咀嚼肌的起点不变。

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图7-4)。

这种方式在松鼠型亚目中常见。

42. 豪猪型模式(hystricomorphous condition)框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从上颌骨颧突的前面移到了上颌骨颧突范围以外,而且变得非常大。

通过增大的框下孔,一些起点在上颌骨颧突前面的、增加的侧面咀嚼肌沿伸到了颧弓前面(图7-5)。

这种方式发生在豪猪、天竺鼠、跳鼠等许多类啮齿动物中。

53. 鼠型模式(myomorphous condition)这种模式有可能是由古老的松鼠型种类演化而来的。

象松鼠型模式一样,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改变了前面侧面咀嚼肌的起点。

框下孔相对较大,有部分中层咀嚼肌从中穿过(图7-6)。

6咀嚼肌三种模式是如何演化的,学者们争议很大。

然而咀嚼肌演化的三种模式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至少其演化结果在许多啮齿类可以看到。

三、下颌骨咀嚼肌在上着生部位和结构也有变化。

松鼠型中,下颌骨隅突与下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冠状突(coronoid process)发达。

而豪猪型中,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图7-7)。

78第三节中国啮齿目动物的化石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目,其化石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根据发现化石的牙齿、咬肌的结构,啮齿目可分成4个亚目。

一、始啮亚目始啮亚目(Protrogomorpha)咬肌起端限于颧弓。

门齿釉质层多隐系型(Pauciserial)。

为啮齿目的祖先类型。

古新世—现代,以早第三纪最多。

(一)副鼠科副鼠科(Paramyidae)过去认为是啮齿目的祖先基干,其他各科都由它进化或衍生而来。

颊齿丘型齿,齿冠低。

主要发现在北美始新世,欧洲、中国也有分布。

(二)先松鼠科先松鼠科(Sciuravidae)始新世时。

个体小,颊齿向丘—脊型齿发展,后期的有4脊,被视为鼠形亚目的祖先,但与松鼠类无关。

(三)钟健鼠科钟健鼠科(Cocomyidae)为在亚洲早始新世地层(约50Ma)中发现的一类原始鼠类。

其咬肌—颧弓结构与始啮亚目有所区别,且牙齿等构造更为原始,而与古新世宽臼齿兽科的晓鼠(Heomys)在牙齿及头骨上有相同处,被认为甚至比副鼠类还为原始的啮齿类祖先类型。

(四)山河狸科山河狸科(Aplodontidae)的山河狸(Aplodontia rofa)现在仍生存在北美,是现生始啮亚目的唯一代表。

他与头上生角的米拉鼠科(Mylagaulidae)构成山河狸超科,主要发现在北美晚第三纪,中国也有。

二、松鼠亚目松鼠亚目(Sciuromorpha)咬肌前端伸达吻部,门齿釉质层多单系型(Uniserial),渐新世—现代。

(一)松鼠科松鼠科(Sciuridae)的上颊齿为三尖型,可能由副鼠类直接进化而来,化石相对较少。

最早的松鼠类化石出现在北美中渐新世(约30 Ma)。

中国也有松鼠化石记录,在山东临月句山旺硅藻土中发现有保存完好的中央新世(约15Ma)时的飞松鼠(Meinia)化石。

现生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bobak)在我国北方中更新世(0.5Ma)地层中多有发现。

(二)河狸科(Castoridae)不少学者将河狸科(Castoridae)单列为一亚目,可能也由副鼠类进化而来。

现生及化石种均限于北半球。

在水边掘巢筑堰的大型啮齿类,耐寒。

现生及化石种均限于北半球。

渐新世中期出现,新第三纪化石极多,为重要的判断时代化石。

渐新世中期出现,新第三纪化石极多,为重要的判断时代化石。

北美早渐新世已有河狸化石发现。

新第三纪时(22~18 Ma),我国河狸化石种类很多,有单沟河狸(Monosaulax)、杨氏河狸(Youngofiber)、笨河狸(Amblycastor)、中国河狸(Sinocastor)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