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
胆钙化醇(维生素D3)灭鼠剂

胆钙化醇(维生素D3)灭鼠剂20世纪50年代投入使用的杀鼠灵开启了抗凝血灭鼠剂全球大规模应用的序幕,鼠类取食抗凝血灭鼠剂后中毒死亡时间较长,症状缓和,不拒食,灭鼠效果远远超过急性灭鼠剂,而且对非靶动物比较安全,具备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1。
随后急性毒力较强,不需要多次取食的溴敌隆等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陆续研发并得以推广。
抗凝血灭鼠剂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灭鼠剂只能局部施用的模式使得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城市灭鼠运动成为可能。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中国大部分城市、美国纽约等许多城市都成功实施了城区大范围的灭鼠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在中国,饱和投药、一役达标的城区灭鼠模式已经延续近30年,长期高强度的施用抗凝血灭鼠剂,家栖鼠已经出现较大范围的拒食和耐药现象,陆续报道发现耐药性、抗药性的案例。
目前我国登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主流灭鼠剂仅有6种,均为抗凝血灭鼠剂,数量少、品种单一,无法实施针对耐药性或抗药性的药物轮用策略,需要研发一种安全性好、与抗凝血灭鼠剂毒理不同、可以有效克服抗凝血灭鼠剂耐药性或抗药性的新型灭鼠剂。
胆钙化醇灭鼠剂是一种安全性好、可以防治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药性的新型灭鼠剂,在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也于2012年获得登记。
本文综述了胆钙化醇灭鼠剂的毒理、毒力、现场灭效、适口性及对抗药鼠灭效等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以此展望胆钙化醇灭鼠剂在我国的应用潜力。
一、胆钙化醇灭鼠剂的毒理胆钙化醇,又名维生素D3,是一种对人类及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维持生命和保证健康不可缺少的脂溶性维生素。
其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内钙、磷的吸收和骨质钙化,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
在食品、饲料、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多年。
胆钙化醇化学名称是(5Z,7E)-9,10-开环胆甾-5,7,10(19)-三烯-3β-醇,主要有以下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畜禽养殖场有害生物防制技术通用规范-2024标准

畜禽养殖场有害生物防制技术通用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畜禽养殖场有害生物的防制原则、防制规程、注意事项、记录和防制效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畜禽养殖场鼠类、蝇类、蚊虫、蜚蠊,以及蜱、螨、甲虫等主要有害生物的防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795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 23796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 23797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 23798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 27770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GB/T 2777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蚊虫GB/T 27772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蝇类GB/T 27773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蜚蠊GB/T 27777 杀鼠剂安全使用准则抗凝血类GB/T 31714 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空间喷雾GB/T 31715 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滞留喷洒GB/T 31718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化学防治蝇类GB/T 31719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化学防治蜚蠊GB/T 31721 病媒生物控制术语与分类GB/T 36788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蜱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畜禽养殖场 livestock and poultry farms将达到一定数量的家畜、家禽,以及合法捕获、人工饲养的其它动物集中到特定区域统一饲养、繁殖的场所。
3.2防蚊设施 mosquito-proof facilities预防蚊虫进入养殖场环境,防止蚊虫孳生繁殖,以及防止人畜被叮咬或骚扰的装置。
[GB/T 31721,根据4.4.1修改]3.3防鼠设施 rodent-proof facilities能够阻挡鼠类进入养殖场或相关场所的屏障、装置。
杀鼠剂

HPLC
–直接检测一般采用氨基柱,但紫外吸收不强。 –可通过衍生化改变毒物极性和增强紫外吸收,提高检 测灵敏度。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抗凝血类杀鼠药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分类 香豆素和茚二酮两类。 特点 属慢性杀鼠药。 因摄入剂量和方式不同(少量多次和大剂量一次), 毒性发作和死亡的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潜伏期较长, 死亡时间再2~10日,也有当日死亡的。潜伏期较 长的易被忽视中毒。 症状以出血为主。 体内鼠药含量出现高峰的时间常与中毒症状的出现 不同步。 摄入鼠药较长时间后死亡的,体内可能查不出鼠药。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氟乙酰胺和氟乙酸钠的理化性状
氟乙酰胺 FCH2CONH2 白色针状结晶,无臭无味, 可升华,170℃分解。 极性大,溶于水、醇,微 溶于乙醚、氯仿,难溶于 苯、石油醚。 干燥情况下稳定,水中易 水解成氟乙酸,碱水液中 加速水解成氟乙酸钠。 氟乙酸钠 FCH2COONa 白色结晶,稍带醋酸气味, 空气中易吸潮成粘稠液体。 易溶于水,乙醇、丙酮中 溶解度较小,难溶于乙醚、 氯仿等。 毒饵多为碱性红色水液或 麦粒、谷粒。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抗凝血杀鼠药中毒的检材及处理
应注意收集毒饵以与其他急性杀鼠药区别。 一次大剂量造成急性中毒,吃药不久的可 取胃内容物、呕吐物为检材。 小剂量多次或已服入较长时间,应取组织 体液为检材。 两类鼠药均为酸性化合物,一般将检材调 至酸性后用有机溶剂提取。 对分子较小的,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反提净 化。
NH3+ 2(KI)2HgI2 Hg + 3 NaOH → O
色
Hg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氟离子的检测
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相关知识

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相关知识第一章总那么1.1 为了确保农药登记工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公平性,保证农药登记产品的质量、成效和安全,促进我国农药科技进展,依照«农药治理条例»〔简称«条例»〕和«农药治理条例实施方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形,参考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农药登记规定,制定本«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和分装〕和从境外进口农药产品的登记。
1.3 本«要求»中所称申请者应附合«条例»的要求。
境外申请者要在我国境内设有依法注册的办事处或代理机构。
1.4 新农药、新制剂产品登记分为田间试验、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三个时期。
对已过新农药爱护期的相同有效成分种类、含量和剂型的产品,申请者仅能申请田间试验和正式登记。
1.5 申请农药登记必须提交必要的登记资料和农药样品。
1.5.1申请新农药临时登记时,一样情形下,应向登记机构提供有效成分纯品或标准品2克,有效成分重要代谢物、相关杂质标准品0.5克,原药100克〔毫升〕,制剂250克〔毫升〕。
1.5.2进行药效、残留、毒性、环境等农药登记试验的样品应是申请者研制成熟定型的试验产品,并经省级农药检定机构封样,由法定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1.5.3 申请者所申报的资料应完整、规范,数据必须真实、可靠;除试验报告外,申请者应同时提交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本。
1.5.3.1 农药登记药效、残留、毒性、环境等试验应由我国农药部认定的试验单位完成。
农药产品质量检测应由省级以上法定质量检测机构完成。
试验或检测验单位应按相关的试验准那么、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提供规范的试验或检测报告。
1.5.3.2 境外农药申请者所提供的境外试验资料,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认定或认可的机构出具的资料。
农药登记的一些术语

饰的微生物。
20、天敌生物 是指商业化的具有防治《条例》第二条所述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微生物农药除外)。
21、相同农药产品 是指有效成分种类、含量、剂型等与已经登记产品相同的产品。
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和剂型与已经登记过的相同,而首次混配农药有效成分和渗透剂(或增效剂)成分的制剂或虽已有混配产品登记但渗透剂(或增效剂)
种类、配比不同的制剂。
9、特殊农药 主要是指卫生用农药、杀鼠剂、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转基因生物、天敌生物等。
特殊新农药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尚未在我国批准登记的国内外特殊农药原药和制剂。
10、卫生用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人生活环境和农林业中养殖业动物生活环境的蚊、蝇、蜚蠊、蚂蚁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农药。
11、杀鼠剂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控制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
12、生物化学农药 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而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
——由可湿性粉剂(WP)变为可分散粒剂(WG);
——由乳油(EC)变为水乳剂(EW)或油乳剂(OW)或微乳剂(ME)(但不包括含有大量有机溶剂的);
——由可溶粉剂(SP)变为可溶粒剂(SG);
——由颗粒剂(GR)变为细粒剂(FG)或微粒剂(MG);
——其他。
5、新混配制剂 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和剂型与已经登记过的相同,而首次混配2种以上农药有效成分的制剂或虽已有相同有效成分混配产品登记但配比不同的制剂。
2023年英语专题之农药学词汇

2023年英语专题之农药学词汇农药学是研究农业上用于防治害虫、杂草等植物性或动物性有害生物的药物的学科。
在现代化农业中,农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防治手段。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在农药学领域也有一些专业术语。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常用的农药学词汇。
1. PesticidePesticide是指用于杀害各种有害生物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除螨剂等等。
2. InsecticideInsecticide是指杀除各种害虫的药剂,主要应用于杀除蚜虫、白蚁、蚜虫等各种害虫。
3. HerbicideHerbicide是指杀除多种杂草的药剂,可以植物叶片吸收,杀死杂草。
4. FungicideFungicide是指杀菌剂,是指用于防治各种真菌病、霉菌病、细菌病的药剂。
5. AcaricideAcaricide是指杀螨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螨类的害虫。
6. NematicideNematicide是指杀线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线虫。
7. RodenticideRodenticide是指杀鼠剂,可以杀死各种啮齿类动物,被广泛应用于家畜保护和卫生防疫等方面。
8. BiopesticideBiopesticide是指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昆虫、杂草的生物控制剂等,能够有效防治有害物质,但对环境无害。
9. Systemic PesticideSystemic Pesticide是指体内杀虫剂,能够被植物快速吸收通过输导组织传输到各个部位进行防治作用。
以上就是一些农药学常用的专业术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选择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的农药,避免使用过量且要根据要求正确施用农药,做到合理使用,并遵守环保规定。
植物化学保护—第6章杀鼠剂

主要内容
一.发生概况 二.鼠类的危害 三.鼠类的利用
一.发生概况
晋武帝时《论鼠》一书中写道:“头似臼,爪如 钧,拖着尾巴跑宇宙。穿屋顶,钻地沟,掏穿墙 壁倒塌楼。春食苗,夏食黍,晚冬晚仓吃稻谷, 破箱柜,衣烂缕,美装佳服难遮体。传疫病,瘟 疫苦,千家万户尸骨露”。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鼠害发生比较严重, 局部地区鼠患成灾。我国在60年代仅少数省、区 发生鼠害。自70年代以来,农业鼠害逐渐加重。 1987年全国农田鼠害面积高达3933万公顷,部分 地区鼠害造成的损失已超过了病虫灾害的损失。
3.鼠甘伏(gliftor,甘氟)
理化性质: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分 解。暴露在空气中易挥发。
生物活性:是氟乙酸的衍生物,在动物体内代谢 生成剧毒的氟柠檬酸盐,抑制三羧酸循环中的乌 头酸酶从而切断哺乳动物细胞的能量供应,使葡 萄糖的利用受阻,细胞变性导致器官坏死。是一 种植物内吸性药剂,在植物体内能保留20-30天。
主要内容
剂型:80%、90%磷化锌原粉。 使用方法:对家栖鼠和野栖鼠均有较好的杀灭
效果。常用1-3%毒铒。 注意事项:①毒性大,且无特效解毒药剂,注
意安全。属控制使用药剂。②受潮时毒铒放出 H3P气体,逐渐失效,1-2天变质,鼠类拒食 ,最好现配现用。
2.毒鼠磷(phosacetim)
理化性质:不溶于水,易溶于二氯甲烷丙酮和热 的矿物油,在常温和干燥条件稳定。
于彻底消灭,又能减少非靶标动物中毒机会。 ④作用机制。降低血液凝固能力;损害毛细血管,
使管壁渗透能力增加。中毒鼠不断出血,不能凝 血,结果死于大出血。
1.敌鼠(野鼠净)
理化性质:不溶于水,溶于丙酮,洒精等有机 溶剂。遇热碱生成敌鼠钠盐。
敌鼠钠盐标准(一)

敌鼠钠盐标准(一)敌鼠钠盐标准作为一种常见的灭鼠剂,敌鼠钠盐的使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然而,为了确保敌鼠钠盐的安全使用,必须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什么是敌鼠钠盐?敌鼠钠盐,又称溴敌隆,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光气化合物,常用于灭鼠和虫害。
它的化学名为2-溴-2,2-二氯乙酸钠,俗称溴酸钠或溴杀鼠剂。
敌鼠钠盐的危害敌鼠钠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类和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危害。
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以下问题:•毒性:敌鼠钠盐对人类和动物都有一定的毒性,误食可能会导致身体中毒,甚至死亡。
•污染:敌鼠钠盐使用过多或不当处理,可能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等环境。
•抗药性:过度使用敌鼠钠盐可能导致鼠类产生抗药性,进而减弱其杀灭效果。
为了避免敌鼠钠盐带来的潜在危害,应该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
敌鼠钠盐的标准在中国,敌鼠钠盐的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文件规定:•GB 15841-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进口敌鼠钠盐标准》;•GB 29971-2013《农药生产厂家生产敌鼠钠盐中杂质的限量规定》;•GB 29972-2013《敌鼠钠盐的质量规定》。
这些标准主要规定了敌鼠钠盐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相关规定,包括物质成分、生产质量、杂质限量、使用方法等方面。
如果使用敌鼠钠盐,应该了解这些标准并严格遵守。
如何安全使用敌鼠钠盐?为了安全使用敌鼠钠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遵循标准:使用敌鼠钠盐前,应该了解相关标准并严格遵守。
•防护措施:使用敌鼠钠盐时,应该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口腔。
•控制用量:使用敌鼠钠盐时应该控制用量,避免过量使用或浪费。
•安全储存:使用敌鼠钠盐后应该将其储存在安全位置,避免儿童误食。
•处理废料:使用敌鼠钠盐后,应该将废弃物品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敌鼠钠盐是一种常见的灭鼠剂,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如何减少敌鼠钠盐的使用?在灭鼠过程中,减少敌鼠钠盐的使用有以下几种方式:•采取预防措施:保持环境卫生干燥,合理存放食物,减少鼠类的生存条件,从而减少其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杀鼠剂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Rodenticide)。
鼠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除偷盗粮食、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
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历史,使用杀鼠剂是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灭鼠方法。
20世纪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一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性的红海葱、马钱子碱等。
20世纪40年代,杀鼠灵(warfarin)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是损伤微血管并抗凝血,导致害鼠内出血而致死。
20世纪60年代,害鼠对杀鼠灵产生了严重抗药性。
为克服抗药性,研制开发了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剂。
按作用特点不同,杀鼠剂可分为急性杀鼠剂(Acute rodenticides)和慢性杀鼠剂(Chronic rodenticides)。
第一节急性杀鼠剂一、概述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一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很快就能致死的杀鼠剂。
急性杀鼠剂对害鼠毒杀作用快速,害鼠取食一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
但此类害鼠取食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
但此类药剂对人畜毒性大,使用不安全,且害鼠中毒迅速,易出现拒食而影响药效。
1740年Marggral合成了磷化锌(zinc phosphide)。
99年意大利首次用于防治野鼠,930年用于防治1911~1912193040mg/kg。
家鼠。
纯品大鼠急性口服LD50(gliftor)是1933年开发的品种,是1,3二氟丙醇2鼠甘伏1,3--2和1-氯-3-氟丙醇-2的混合物。
对鼠类具有极强的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野外杀鼠,尤其适合于草原灭鼠。
1938年德国研制成功鼠立死(crimidine),1940年德国Bayer Leverkusen公司推广。
鼠立死大鼠急性口服LD 1.2550mg/kg,无累积及二次毒性。
1940年美国研制成功氟乙酸钠(sodium fluoroacetate),50年代又开发了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
氟乙酸钠和年代又开发了氟酰胺氟酸钠和氟乙酰胺均为剧毒,大鼠急性口服LD50值分别为0.22mg/kg和15mg/kg。
因二者均有二次及多次毒性而被禁用。
安妥(antu)是一种1945年开发的硫脲类杀鼠剂,对挪威大鼠LD506~8mg/kg,对其他鼠类毒性低。
由于原料萘胺有致癌作用而禁用。
毒鼠强(tetramine)是1949年Bayer公司合成,大鼠急性口服LD500.1~0.3mg/kg,属惊厥性毒剂,适口性良好,作用速度极快。
因剧毒已被禁用。
鼠特灵(norbormide)于1964年由McNeil Laboratories 推广大鼠急性口服53作用速度快鼠Inc推广。
大鼠急性口服LD505.3mg/kg。
作用速度快,鼠类有时有忌避现象。
毒鼠磷(h ti)是种有机磷杀鼠剂由B(phosazetim)是一种有机磷杀鼠剂,由Bayer公司开发,1965年取得专利。
大鼠急性口服LD503.5~7.5mg/kg。
对鼠类有极强的胃毒作用。
1970年美国M&T化学公司开发了一种有机硅杀鼠剂大鼠急性口服对鼠作毒鼠硅(silatrane)。
大鼠急性口服LD501-4mg/kg。
对鼠作用快,但鼠的接受性一般,再次接触时常拒食。
属于禁用杀鼠剂。
1972年美国Rohm&Hass公司开发了氨基甲酸酯类杀鼠剂灭鼠安(pyridyl phenylcarbamate)。
大鼠急性口服LD大鼠急性口服50 15.8~20.5mg/kg。
杀鼠谱较广,适口性好,耐药性和积累中毒不明显,对家禽、家畜毒力较低。
灭鼠优(pyrinuron)是1974年由美国Rohm&Hass公司开发的杀鼠剂。
大鼠急性口服LD12.3mg/kg。
g g开发杀鼠剂大鼠性服50因安全问题,上述多数品种已被禁用,仅磷化锌、鼠甘伏和灭鼠优仍有定范围的应用。
伏和灭鼠优仍有一定范围的应用。
氟乙酸钠(sodium fluoroacetate)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安妥(antu)毒鼠磷(phosazetim)灭鼠优(pyrinuron)(i)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克服害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开发成功的急性杀鼠剂品种有骨化醇(calciferol)和鼠灭杀(bromethalin)。
1974年,Greaves等报道了骨化醇的杀鼠活性,其与杀鼠灵混用具有相加作用,两者无交互抗的杀鼠活性其与杀鼠灵混用具有相加作用两者无交互抗药性。
1982年William等报道了二苯胺类化合物鼠灭杀的杀鼠活性。
1985年鼠灭杀获得商品化。
骨化醇(calciferol)鼠灭杀(bromethalin)二生物活性与应用二、生物活性与应用磷化锌是一种广谱性杀鼠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无选择性。
初次使用适口性好,但中毒未死个体再遇此药时有明显性初次使用适口性好但中毒未死个体再遇此药时有明显的拒食现象。
磷化锌在动物胃酸作用下产生磷化氢,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系统对抗胆碱酯酶并破坏代谢机能中毒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抗胆碱酯酶,并破坏代谢机能。
中毒鼠尸体内残留的磷化氢可引起肉食动物的二次中毒。
使用时可在磷化锌毒饵中掺入一些吐酒石,家畜误食后引起呕吐,免被毒死,而鼠类取食仍中毒死亡。
磷化锌常规使用以配制免被毒死而鼠类取食仍中毒死亡磷化锌常规使用以配制毒饵为主。
防治家栖鼠种,宜选用1%~3%的有效成分含量,防治野栖鼠种,毒饵中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至2%5%。
在防治野栖鼠种毒饵中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至~在制备毒饵时,应选择鼠类喜食的饵料,以提高磷化锌毒饵的适口性。
避免在一年内重复使用,应与其它杀鼠剂合理交替使用。
配制毒饵时常用约3%的植物油作为粘着剂。
鼠甘伏在动物体内发生生物氧化后形成氟乙酸,最终破坏机体内主要的新陈代谢过程羧酸循环,影响神经-——三羧酸循环,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鼠甘伏中毒有明显的几小时潜伏期,残效期20d左右。
鼠甘伏适合在农田和牧区使用防治害鼠。
采用浸泡法和拌闷法配成1%-2%的毒饵使用。
饵料可用小麦、用浸泡法和拌闷法成的毒饵使用饵料用小麦玉米、稻谷、青稞、燕麦等。
毒饵中拌入2%~3%食油,既可增强诱鼠力,又可防止药剂挥发,延长有效期。
田间灭鼠可增强诱鼠力又可防止药剂挥发延长有效期田间灭鼠可采用棋盘式布点均匀投放毒饵,也可采用有效洞投放毒饵。
草原灭鼠应在投饵后禁牧个月。
草原灭鼠应在投饵后禁牧一个月。
灭鼠优选择性较强,对人及家畜、家禽较安全,二次中毒的危险性小。
灭鼠优适口性较好,不易引起拒食,也不易毒的危险性小灭鼠优适口性较好不易引起拒食也不易产生耐药性个体。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菸酰胺代谢,中毒鼠类出现严重的维生素乙缺乏症,呼吸急促,厌食,死于呼吸肌瘫痪。
中毒潜伏期3~4h,8~12h为死亡高峰,鼠多死于隐蔽场所不易被发现。
灭鼠优主要用于防治褐家鼠、长爪沙鼠、黄毛鼠、黄胸鼠等。
多以粘附法配制毒饵防治害鼠,毒饵中有效成分含量为0.5%~2%。
饵料可用小麦、莜麦、高粱、红薯等。
高粱红薯等鼠灭杀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中毒潜伏期24~364h。
鼠灭杀是一种解偶联剂,阻碍神经细胞线粒体中ATP的生成,进杀是一种解偶联剂阻碍神经细胞线粒体中的生成进而影响Na/K ATPase酶的活性,破坏神经传导功能,导致害鼠死亡。
磷化锌、鼠甘伏和灭鼠优均为高毒杀鼠剂,施药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护。
要合理使用,避免盲目单独使用,以延长该药使用寿命。
收集死鼠应烧掉或深埋。
第二节第节慢性杀鼠剂一、概述慢性杀鼠剂是指鼠类较长时间多次摄入毒饵缓慢致死的杀鼠剂。
慢性杀鼠剂大多是抗凝血药剂,能抑制鼠体内凝血酶原的合成,导致内部出血而死亡。
使用此类药剂需要多次酶原的合成导致内部出血而死亡使用此类药剂需要多次吞食毒饵,才达到致死剂量,并在若干天后,出现症状和死亡。
由于其使用浓度低、选择性也较好,故对人畜和鼠类天敌安全。
1921年Schofied报道,在加拿大发现了一种牛内出血致死的疾病。
1924年L.M.Roderick称,美国亦出现了此种牛内出血病。
后来证实这种疾病是牛食用了变质的甜苜蓿(Melilotus alba和M.officinalis)引起的,故称之为“甜苜蓿病”(Sweet clover disease)。
1940年美国Wisconsin大学Link等从变质的甜苜蓿中分离到一个致病的结晶化合物,并确定为双香豆素。
双香豆素是存在于甜苜蓿体内的香豆素,在甜苜蓿变质过程中经氧化及与甲醛的缩合作用而形成的。
药理学研究发现,双香豆素具有损伤微血管及抗凝血双重作用,导致牛内出血致死,故称之为抗凝血剂(Anticoagulant)。
维生素K对双香豆素引起的内出血症有治疗作用。
在弄清了双香豆素的化学结构与致病机理之后,便展开了抗凝血剂的合成研究工作。
Link等以双香豆素为先导化合了抗凝血剂的合成研究工作物,断开一个香豆素环,合成了一系列通式I的化合物,其中包括A环缩小,B环开环及R3和R4合并为环状的化合物等。
通式ILink等从医药的角度出发,用兔子作试验动物,取血样分析凝血酶原的含量,测试了合成的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
他们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均低于双香豆素,仅杀鼠灵及其类似物的活性较好。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4-羟基香豆素的3位拥有取代基,而且该取代基的A位上有芳烃基,B 位上有乙酰基时,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较好。
位上有乙酰基时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较好(一)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双香豆素引起动物内出血而缓慢地死亡,中毒的动物无任何不安现象,很适宜用作杀鼠剂。
1942年双香豆素作为杀鼠剂在美国获得登记。
1948年Conner发现双香豆素以低剂量鼠剂在美国获得登记C多次投药,杀鼠的药效优于一次高剂量投药。
20世纪中叶后,抗凝血杀鼠剂开始逐渐取代急性杀鼠剂,应用日益广泛。
抗抗凝血杀鼠剂开始逐渐取代急性杀鼠剂,应用日益广泛抗凝血杀鼠剂的出现,使杀鼠剂从速效药剂转向更为安全的缓效药剂,在杀鼠剂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品种主要为香豆素和茚二酮两类化合物。
此外,化合物I、化合物II、化合物III等杀鼠灵的类似物此外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亦有很好的杀鼠活性,但未商品化。
杀鼠迷(coumatetraly)构然杀鼠有所仅仅素的化学结构虽然与杀鼠灵有所不同,它仅仅是香豆素3一位侧链的4个碳原子与A—位上的苯环形成脂环,羰基还原为CH而已。
化合物IV是商品Marcumar的杀鼠活性成分,与杀2鼠灵相比,仅是分子中缺少一个羰基。
因此,杀鼠迷类似物鼠灵相比仅是分子中缺少个羰基因此杀鼠迷类似物亦属于以杀鼠灵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成功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