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重点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重点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结第二章重点主运动:是切除多余金属层所必需的基本的运动,在切削运动中,主运动速度最高,消耗功率最大,只能有一个。

进给运动:使多余材料不断投入切削,从而加工出完整表面所需的运动,此运动速度较低,消耗功率较小,是形成已加工表面的辅助运动,可有一个或多个。

切削速度:切削加工时,刀具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的速度。

单位为m/s,刀刃各点的切削速度可能不同。

进给量:在工件或刀具主运动每转一转或每一行程时(或单位时间内),刀具和工件之间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单位是mm/r(用于车削镗削)或mm/行程(用于刨削磨削)背吃刀量:也称切削深度,在垂直于主运动方向和进给运动方向的工作平面内测量的刀具切削刃与工件切削表面的接触长度。

切削宽度:在主切削刃选定点的基面内,沿过渡表面度量的切削层尺寸。

切削厚度:在主切削刃选定点的基面内,垂直于过渡表面度量的切削层尺寸。

切削面积:在主切削刃选定点的基面内的切削层的横截面积。

自由切削:刀具在切削过程中,如果只有一条直线刀刃参加切削工作,这种情况成为自由切削。

其主要特征是:刀刃上各点切屑流出方向大致相同,被切材料的变形基本上发生在二维平面内。

(宽刃刨刀)非自由切削:若刀具上的切削刃是曲线或有几条切削刃都参加切削,并且同时完成整个切削过程,则称之为非自由切削。

其主要特征是:各个刀刃的交接处切下的材料互相影响和干扰,材料变形更为复杂,且发生在三位空间内。

(外圆切削,多刃刀具)直角切削:刃倾角为零时,主切削刃与切削速度方向成直角(切削沿刀刃法向流出)斜角切削:刃倾角不为零时,(切削流出方向偏离法线方向)自由直角-------沿刀刃法向非直角刀刃-------偏离主切削刃法向斜角--------偏离主切削刃法向切削平面:切削平面是通过刀刃上选定点,切于工件过渡表面的平面。

基面:基面是通过刀刃上选定点,垂直于该点合成切削运动向量的平面。

已加工表面:工件上经过刀具切削后形成的表面,并且随着切削的继续进行而逐渐扩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名词解释1.主运动:主运动是切下金属所必需的最主要的运动。

它使刀具切削刃及其邻近的刀具表面加入工件材料,使切削层转变为切屑。

2.刀尖角:基面中测量的主、副切削刃间夹角。

3.楔角:主剖面中测量的前、后刀面间夹角。

4.进给运动:进给运动是使新的金属不断投入切削,配合主运动加工出完整表面所需的运动。

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性能等,使之变为合格零件的过程,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又称工艺路线或工艺流程。

6.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工艺文件中用来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技术性文件。

7.工序: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如一台机床或一个钳工位置),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工序。

8.工位:为了减少安装次数,常常采用回转工作台、或回转夹具、移动夹具、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可先后在机床上占有几个不同位置进行连续加工,每一个位置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为工位。

9.工步:被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工步。

10.基准:在零件图上或实际零件上用来确定某些面、线、点,那些面、线、点称基准。

11.工序集中:将若干个工步集中在一道工序内完成。

12.工序分散:工序数目多,工艺路线长,每个工序包括的工步少,最大限度的分散是在一个工序中只包括一个简单的工步。

填空题1、前角的功用是:正前角的功用是减小切削变形,减小前刀面挤压切削层时的塑性变形,使刀刃锋利,减小了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功率。

但前角太大使楔角β0减小,降低切削刃和刀头的强度,散热变差,容易崩刃。

反之负前角使β0加大,增强了刀头强度,但在切削时振动也加大。

2、后角的功用是:后角的主要功用是减小后刀面和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后角越大,切削刃越锋利,增大后角能减少摩擦,但是切削刃和刀头的强度削弱,散热体积小。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机械制造系统和制造技术简介1.制造系统:制造过程及其所波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成产品的有机体,称为制造系统。

2.制造系统在运转过程中老是陪伴着物料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运动。

3.制造过程由技术准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热办理,装置,质检,运输,储藏等过程构成。

4.制造工艺过程: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办理,装置等一般称为制造工艺过程。

5.机械加工由若干工序构成。

6.机械加工中每一个工序又可分为安装,工位,工步,走刀等。

7.工序: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址对一个工件连续达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8.安装 :在一个工序中,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每定位和加紧一次,称为一个安装。

9.工位:在工件一次安装中,经过分度装置使工件有关于机床床身改变加工地点每占有一个加工地点称为一个工位。

10.工步:在一个工序内,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状况下达成的加工内容称为工步。

11.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切削一次所达成的加工内容。

12.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一样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种类: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

13.成批生产分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量生产。

14.机械加工的方法分为资料成型法,资料去除法,资料累加法。

15.资料成型法是将不定形的原资料转变成所需要形状尺寸的产品的一种工艺方法。

16.资料成型工艺包含锻造,锻造,粉末冶金,连结成型。

17.影响铸件质量重点因素是液态金属流动性和在凝结过程中的缩短性。

18.常用锻造工艺有:一般砂型锻造,熔模锻造,金属型锻造,压力锻造,离心锻造,陶瓷锻造。

19.锻造工艺分自由锻造和模膛锻造。

20.粉末冶金分固相烧结和含液相烧结。

21.连结成型分可拆卸的连结和不行拆卸的连结(如焊接,粘接,卷边接和,铆接)。

22.资料去除成型加工包含传统的切削加工和特种加工。

23.金属切削加工的方法有车削,钻削,膛削,铣削,磨削,刨削。

24.切削运动可分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知识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知识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知识总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总结生产过程:从原材料进场一直到把成品制造出来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和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工艺规程:一个同样要求的零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过程加工,但其中有一种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最合理的,并把该过程的有关内容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生产零件的生产类型分单件,成批,大量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完成的工艺过程;工位,工件在一次装夹中工件相对机床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所完成的工艺过程;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工艺过程;走刀,每切削一次,称为一次走刀基准:用来确定生产对象几何要素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分为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标注设计尺寸所依据的基准)和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加工表面尺寸形状和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定位基准:用来定位;测量基准:工件加工或加工后测量尺寸或行为误差所依据的基准;装配基准: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相对位置的基准工件的装夹过程是定位和夹紧,夹紧的任务是是保持工件的定位位置不变,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之和为装夹误差工件装夹有找正装夹和夹具装夹两种,找正装夹风直接找正和划线找正六点定位原理:欲使工件在空间处于完全定位,就必须选用与加工件相适应的六个支撑点来限制工件在空间的六个自由度切削运动:主进给合成,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切削层参数:公称宽度,厚度, 横截面积基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垂直的面,切削平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主切削刃相切并垂直该点基面的平面,正交平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该点基面和切削平面的面前角:前刀面和基面夹角,后角:主后刀面和切削平面夹角,主偏角: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方向夹角,副偏角:在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间的夹角,刃倾角:在切削平面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间夹角刀具材料性能要求:较高硬度各耐磨性,足够强度和韧性,较高耐热性,良好导热性和耐冲击性,良好工艺性常用刀具:高速钢,硬质合金,工具钢,陶瓷,立方氮化硼,金刚石。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指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包括物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设计和加工设备的选择等。

2.机械制造的分类:机械制造可以分为金属制造、塑料制造和电子制造等。

3.机械制造的生产流程:机械制造的生产流程一般包括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工艺装备选择、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管理和成品检验等。

4.机械材料的选择: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见的机械材料有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5.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等。

6.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冲压和成形等。

7.金属材料的检验:金属材料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物理性能测试等。

8.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可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淬火、回火和退火等。

9.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磨削和镗削等。

10.机械加工设备的选择: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加工设备,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有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和镗床等。

11.机械加工的数控技术:数控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运动和加工过程,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

12.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模具设计与制造需要考虑产品结构、形状和尺寸等因素。

13.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4.机械传动与控制技术:机械传动与控制技术可以控制机械设备的运动和工艺过程。

15.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等。

以上就是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主要涵盖了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生产流程、材料选择、加工工艺、设备选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点重点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点重点总结

1、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其他为辅助过程。

装夹、测量定义上不属于工艺过程,实际上属于工艺过程2、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3、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

4、尽量减少安装次数5、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工艺过程6、走刀,在一工步中,如果要切掉的金属层很厚,可分为几次切屑,每切屑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7、零件的生产类型划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三种8、在同一工厂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生产类型的生产9、判断一个工厂(或一个车间)的生产类型赢根据该厂(或车间)的主要生产过程的性质确定10、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加工表面尺寸形状和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定位基准:用来定位;测量基准:工件加工或加工后测量尺寸或行为误差所依据的基准;装配基准: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相对位置的基准11、在设计机器零件时,应尽选用装配基准作为设计基准;在编制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时,应尽量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工序基准;在加工及测量工件时,应尽量选用工序基准作为定位基准及测量基准;以消除由于基准不重合引起的误差。

12、工件装夹有找正装夹和夹具装夹两种,找正装夹风直接找正和划线找正13、六点定位原理:欲使工件在空间处于完全定位,就必须选用与加工件相适应的六个支撑点来限制工件在空间的六个自由度14、切削运动:主进给合成,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切削层参数:公称宽度,厚度,横截面积15、切屑用量三要素:切屑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16、切屑层参数三要素:厚度、宽度、横截面积17、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屑刃、副切屑刃、刀尖18、前角、后角、刃倾角有正负之分19、刃倾角:在切削平面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间夹角。

主切屑刃与基面平行时,刃倾角为零。

机械制造技术考点汇总

机械制造技术考点汇总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础1.基本知识:①工件上的加工表面:3个不断变化着的表面 (1) 待加工表面。

工件上行将被切除的表面。

(2) 已加工表面。

工件上经刀具切削后产生的新表面。

(3) 过渡表面。

工件上由切削刃正在切削着的表面,位于待加 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之间,也称作加工表面或切削表面。

②切削运动:直接完成切除加工余量任务,形成所需零件表面的运动包括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合成切削运动)主运动及进给运动:可能是连续,也可能是间歇的;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回转运动;可由刀具和工件分别完成(如车削和刨削),也可由刀具单独完成(如钻孔),但很少由工件单独完成;可以同时进行(如车削、钻削),也可以交替进行(如刨平面、插键槽);③切削用量:切削用量用来定量描述主运动、进给运动和投入切削的加工余量(切削层)厚度。

切削速度:刀刃上选定点的主运动的线速度 单位:m/s 或m/min当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可按右式计算 切削刃上各点的切削速度是不同的进给量:主运动的每一转或每一行程,刀具和工件沿进给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称。

znf fn v Z f ==背吃刀量: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间的距离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2.金属切削刀具的几何参数①刀具切削部分的结构要素:刀具组成:夹持部分(刀柄);切削部分(刀头) 切削部分组成:三面、两刃、一尖②切削平面切削角度分析:参考PPT1000dnv π=第二章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切屑的种类及其变化①分类:带状切屑;底面光滑,背面呈毛茸状挤裂切屑;底面光滑有裂纹,背面呈锯齿状节状切屑;底面已不光滑,呈粒状金属块的堆砌崩碎切屑:不规则块状颗粒②影响切屑形状的因素:工件材料、切削速度、进给量、刀具角度③切屑形状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切削过程平稳性、表面质量④切屑控制:卷曲和折断2.切削层金属的变形①三个变形区②变形程度的表示:变形系数;剪切角;剪应变变形系数PS:能表示变形程度的参数:切屑形态(方便、定性);剪切角(定量);变形系数(纯挤压,易测);剪应变(纯剪切,较合理,忽略挤压)③刀—屑接触区的变形与摩擦第二变形区特征:切屑底层晶粒纤维化,流速减慢,甚至滞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壹金属切削原理一、切削运动:使刀具和工件产生相对运动以进行切削的运动,通常速度最大。

二、切削中的工件表面:1、待加工面:加工时即将被切除的表面.2、已加工面:已被切除多余金属的工件新表面。

3、过渡表面:刀具正在切除的工件表面。

三、切削用量(三要素):1、切削速度V c:V c=2、进给量f(进给速度V f):V f=fn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a p:a p=四、刀具切削部分的结构三要素1、前刀面Aγ:切屑流出的表面。

2、主后刀面Aα:刀具上与工件过渡表面相对的表面.3、副后刀面A'α:刀具上与已加工表面相对的表面。

4、主切削刃S:前刀面与主后刀面的交线,完成主要的切削工作.5、副切削刃S':前刀面与副后刀面的交线,配合主切削刃并完成已加工面五、刀具标注角1、参考系(1)基面p r通过切削刃某一指定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相垂直的平面.(2)切削平面p s通过主切削刃某一指定点,与主切削刃相切并垂直于基面.(3)正交平面p o 通过主切削刃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于基面和切削平面。

2、标注角(1)前角γo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的夹角(2)后角αo正交平面内测量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的夹角(3) 刃倾角λs切削平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的夹角(4) 主偏角κr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方向的夹角(5)副偏角κ'r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的夹角六、金属切削变形区及特点1、第一变形区: 从OA线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到OM线剪切滑移结束2、第二变形区:前刀面排出时受到挤压和摩擦,靠近前刀面处金属纤维化3、第三变形区:已加工表面受挤压和摩擦,产生变形和回弹,造成表层金属纤维化与加工硬化七、积屑瘤1、现象:在切削速度不高又可以产生连续性切屑,加工钢等塑性材料.(即低速切削塑性材料产生连续性切屑时).2、产生原因:切屑与前刀面发生强烈摩擦形成新鲜表面接触,在适当温度及较高压力下产生粘结(冷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总结✧生产过程:从原材料进场一直到把成品制造出来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和✧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工艺规程:一个同样要求的零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过程加工,但其中有一种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最合理的,并把该过程的有关内容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生产✧零件的生产类型分单件,成批,大量✧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完成的工艺过程;工位,工件在一次装夹中工件相对机床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所完成的工艺过程;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工艺过程;走刀,每切削一次,称为一次走刀✧基准:用来确定生产对象几何要素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分为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标注设计尺寸所依据的基准)和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加工表面尺寸形状和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定位基准:用来定位;测量基准:工件加工或加工后测量尺寸或行为误差所依据的基准;装配基准: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相对位置的基准✧工件的装夹过程是定位和夹紧,夹紧的任务是是保持工件的定位位置不变,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之和为装夹误差✧工件装夹有找正装夹和夹具装夹两种,找正装夹风直接找正和划线找正✧六点定位原理:欲使工件在空间处于完全定位,就必须选用与加工件相适应的六个支撑点来限制工件在空间的六个自由度✧切削运动:主进给合成,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切削层参数:公称宽度,厚度,横截面积✧基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垂直的面,切削平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主切削刃相切并垂直该点基面的平面,正交平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该点基面和切削平面的面✧前角:前刀面和基面夹角,后角:主后刀面和切削平面夹角,主偏角: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方向夹角,副偏角:在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间的夹角,刃倾角:在切削平面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间夹角✧刀具材料性能要求:较高硬度各耐磨性,足够强度和韧性,较高耐热性,良好导热性和耐冲击性,良好工艺性✧常用刀具:高速钢,硬质合金,工具钢,陶瓷,立方氮化硼,金刚石。

高速钢按切削性能分普通和高性能高速钢,按制造工艺分熔炼和粉末冶金高速钢✧变形区划分:第一第二第三变形区,剪切滑移,金属纤维化,表层金属纤维化与加工硬化✧前角增大,变形减小,摩擦角增大,变形增大✧积屑瘤:在切削过程中粘附在前刀面上呈三角状的硬块✧积屑瘤对对切削过程的影响:使刀具前角变大,切削力减小:使切削厚度变化;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影响刀具寿命。

可采取的措施:正确选用切削可编辑速度,使切削速度避开产生积屑瘤的区域;使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增大刀具前角;适当提高工件材料硬度✧切削类型:带状切削,加工塑形金属,切削厚度较小,切削速度高,前角较大易产生;节状切削,速度低,厚度大,前角小;粒状切削,剪切面上的切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崩碎切削,切削脆性金属时✧切削类型控制:断屑槽,改变刀具角度,调整切削用量✧切削力:切削时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而成为切屑所需的力✧切削热来源两方面:切削层金属发生弹性和塑形变形所消耗的能量变为热能;切屑与前刀面,工件与后刀面间的摩擦热✧刀具磨损形态:前刀面磨损(崩刃),后刀面磨损,边界磨损✧刀具磨损机制:硬质点划痕,低速刀具的磨损原因;冷焊粘结,中等偏低切削速度;扩散磨损,高温;化学磨损较高切削速度。

✧刀具磨损三阶段:初期,正常,急剧磨损阶段✧刀具破损:在切削加工中,刀具没有经过正常磨损,而在很短时间突然损坏。

破损形式:脆性破损(崩刃,碎断,剥落,裂纹破损)和塑性破损✧切削用量选用原则:尽量选取大的背吃刀量,选取大的进给量,最后据切削用量手册确定切削速度✧刀具的切削性能主要由刀具材料的性能和刀具几何参数决定✧砂轮决定特性:磨料,粒度,结合剂,硬度✧磨削过程中粒度对工件的作用包括滑擦阶段,耕犁阶段,形成切削✧磨削力三分力:主磨削力,背向力(最大),进给力✧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材料去除加工,材料成型加工,材料累积加工✧零件表面可看做是母线沿导线运动的轨迹,母线和导线称为形成表面的发生线,表面按形状分为:旋转,纵向,螺旋,复杂表面✧表面发生线的形成分:轨迹法,成形发,相切法,展成法✧机床的基本结构和传动:动力源,为机床执行机构的运动提供动力;运动执行机构,是机床执行运动的部件,它们带动工件或刀具旋转或移动;传动机构,将机床动力源的运动和动力传给运动执行机构,或将运动由一个执行机构传递到另一个执行机构;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对机床运动进行控制,实现各运动间的准确协调;支撑系统,机床机械本身,属于机床的基础部分✧车刀按用途分外圆车刀,端面车刀,切断刀,切槽刀;按结构分整体车刀,焊接车刀,机械夹固式车刀✧外圆表面磨削加工方法:纵向进给磨削(主运动是砂轮旋转,圆周进给运动,纵向进给运动,横向进给运动),横向加工磨削(主运动是砂轮旋转,圆周进给,横向进给)✧外圆表面的光整加工有研磨,超精加工,滚压,抛光✧两种钻孔方式:钻头旋转,被加工孔中心线发生偏斜或不直,孔径基本不变;工件旋转相反。

常用钻孔工具:麻花钻,中心钻,深孔钻;钻头有两条主切削刃,两条副切削刃,一条横刀✧镗孔三种加工方式:工件旋转,刀具旋转,刀具既旋转又进给✧拉孔只有主运动,无进给运动✧拉孔的三种不同拉削方式:分层式,分块式,综合式拉削✧加工平面的方法:铣刨车拉磨。

铣平面有端铣和周铣,周铣有顺铣和逆铣,工件进给方向与铣刀的旋转方向相反为逆铣,相同为顺铣。

顺铣时,刀具磨损快,加工表面质量差,顺铣无此现象可编辑✧齿轮传动特点:传动准确,力矩大,效率高,结构经凑,可靠耐用。

齿轮的主要技术要求:传递运动准确,平稳,载荷分布均匀,齿侧有间隙✧圆柱齿轮齿面加工方法:切削加工(成形法和展成法)和无屑加工✧滚齿加工原理:滚齿是运用一对交错轴挟持圆柱齿轮副啮合原理,使用齿轮滚刀进行切齿的加工方法。

滚齿具有三种基本运动:滚刀的旋转运动,工件的旋转运动,轴向进给运动✧插齿原理:利用一对平行轴圆柱齿轮副啮合原理,使用插齿刀进行切齿,具有五种运动:切削运动,展成运动,圆周进给运动,径向进给运动,让刀运动✧剃齿:利用一对交错轴斜齿轮啮合时沿齿向存在相对滑动而创建的精加工方法。

三运动:剃齿刀的正反转运动,工作台轴向进给运动,径向进给运动✧磨齿按齿阔形成方法不同,分成形法磨齿和展成法磨齿✧零件的加工精度分尺寸(获得方法: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形状(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展成法),位置精度(直接找正,划线找正,夹具装夹法)✧机床制造误差中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误差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传动误差✧装夹误差分:定位误差(定位不准确引起的误差)和夹紧误差(工件或夹紧刚度不足)✧误差复印现象:待加工表面上有什么样的误差,加工表面上也会出现同样性质的误差,这就是切削加工中的误差复印现象✧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提高工艺系统刚度(设计机械制造装备时应保证关键零部件的刚度,提供接触刚度,消除配合间隙,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法)和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改善毛坯制造工艺,减小加工余量,适当增大刀具的前角和后角,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工艺系统的热源:切削热,摩擦热和动力装置能量损耗发出的热,外部热源✧工件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刀具产生热变形的热源是切削热,机床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摩擦热,传动热,外界热源传入的热量✧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减少发热量,改善散热条件,均衡温度场,改进机床结构✧减小或消除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合理设计零件结构(壁厚均匀,结构对称),合理安排工艺过程(尽量使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发生在机械加工之前或粗加工阶段)✧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是由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残留面积,切削塑形变形和震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工件表面上形成的表面结构;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表面纹理方向,表面缺陷)和表面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包括表面层的冷作硬化,残余应力,金相组织的变化)✧为减小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常对工件进行正火,调质等处理。

还可采取的措施:适当增大前角,可降低被切削材料的塑形变形;降低刀具前刀面和后刀面的表面粗糙度可抑制积屑瘤的产生;增大刀具后角可减小刀具和工件的摩擦;合理选择切削液,可减小材料的变形和摩擦,降低切削去的温度✧磨削淬火钢时,产生三种不同类型的烧伤:回火,淬火,退火烧伤✧控制磨削烧伤的两个途径:尽可能减少磨削热的产生;改善冷却条件,减少传入工件的热量✧加工表面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表层材料比体积增大,切削热的影响,金相组织的变化✧机器零件失效的三种不同形式:疲劳破坏(最终工序应选择能在加工表面产生压缩残余应力的加工方法)滑动磨损(最终工序应选择能在加工表面上产生拉伸残余应力的加工方法)滚动磨损(选择可编辑能在表面层下h深处产生压应力的加工方法)✧工艺规程: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在工艺文件中,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工艺路线的拟定包括:选择定位基准,选择零件加工方法,划分加工阶段,工序的集中和分散,安排工序先后顺序✧定位基准有粗基准和精基准,用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做定位基准称粗基准,用加工过的表面做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精基准的选用原则:基准重合原则,尽可能选择所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精基准;统一基准原则,应尽可能选用同一组精基准加工工件上尽可能多的表面;互为基准原则,当工件上两个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采用两个加工表面互为基准的方法加工;自为基准原则,一些表面的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且均匀,常以加工表面自身为精基准进行加工✧粗基准的选用原则: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则;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从保证重要表面加工余量均匀考虑,应选择重要表面作为粗基准;便于装夹的原则,所选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并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在同一尺寸方法上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一般粗基准只允许使用一次。

✧加工阶段的划分:一般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个阶段,有时还需光整加工阶段,各个加工的主要任务是:粗加工阶段,高效的切除加工表面上的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成品零件;半精加工阶段:去除粗加工留下的误差和缺陷,使被加工表面达到一定精度,为精加工作准备,并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精加工阶段: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零件图规定的加工质量要求;光整阶段:主要任务是降低表面粗糙度值和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