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论诗教案

合集下载

诗论三则教学设计

诗论三则教学设计

诗论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掌握如何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2、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基本原则;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赏析古诗词》教学内容: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了解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格律;2、掌握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背诵诗词;2、运用讲解、表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3、通过比较、对比等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二、《写作中的诗歌篇章》教学内容:诗歌创作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了解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基本规律;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2、让学生欣赏、分析、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3、通过搜集、整理、融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三、《诗歌与文化素养》教学内容:诗歌与文化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与文化的关系;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诗歌特点和流派;2、认识诗歌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3、培养学生的文化心理。

教学方法:1、通过文化背景介绍、鉴赏与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2、掌握文学史和文化史,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诗歌;3、设计小组合作,收集不同口感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

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论诗》元好问作品,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期性,惟有创新,才能领时期之风骚。

他的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以来玄学诗的统治,描画了江南的自然风景。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论诗》教案学习目标:1、朗诵、观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进程:自学导引: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1)多音字注音:赵翼( ) 冀州( ) 风骚( ) 搔首弄姿( ) 涨秋池( ) 涨红了脸( )(2)了解作者: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论诗》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1、交换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1).解题。

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你的看法如何?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3).成语“同窗夜语”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同窗夜语”的含义是什么?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论诗》原文译文及赏析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江山:国家。

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绩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论诗(其二)》精品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论诗(其二)》精品教案

《论诗(其二)》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创作的背景,背诵这首词。

2.通过诵读明确这首诗说明的道理。

3.学会借鉴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漫步中国诗坛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诗经、楚骚、唐诗、宋词、元曲……各种体裁交相辉映;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各路名家灿若星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这句诗正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最好的注脚。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所著《瓯北诗钞》,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等十家诗,重视诗家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赵翼存诗4 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

史学著作有《廿二史札记》等。

2、写作背景赵翼写诗重创新,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汪士慎、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本诗就是他诗歌创新理念的写照。

解词: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领:统领、统率。

风骚风:本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骚:指楚辞中的《离骚》。

这里风骚连用,指《诗经》、《楚辞》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歌潮流。

译文:李白杜甫的诗篇经万口流传,到了今天我们觉得已不新鲜。

江山代代都有天才人物涌出,各自统领文坛风骚有数百年。

内容提要:这首诗说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精神的新诗人来“各领风骚”,表现出诗人的见解:诗歌创作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反对模仿复古。

从这首诗来看,赵翼论诗,主张争新,因为天工人巧都在争新,是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的。

要独具慧眼,就得要有自己的主张。

赵翼说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创新,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都是各有所长、各领风骚的代表。

三、研读课文1.合作探究赵翼的《论诗(其二)》说明了什么道理?是如何说理的?【提示】道理:诗歌要创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不能机械模仿。

论诗教案赵翼

论诗教案赵翼

论诗教案赵翼
教案标题:探讨赵翼诗歌作品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赵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赵翼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诗歌风格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赵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 赵翼代表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内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赵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兴趣。

二、学习赵翼的诗歌作品(1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赵翼的代表作品,如《洛神赋》、《鹧鸪天·人生如梦》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分析赵翼的诗歌风格(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赵翼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诗歌鉴赏与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赵翼诗歌的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赵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三、一读——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

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论诗(其二)-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论诗(其二)-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论诗(其二)-语文版第三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语文版第三册《论诗》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

在学习课文《论诗》时,通过对伟大的古代诗歌创作过程的分析和评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与美好,提高学生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诗歌的体裁和特点。

•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与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古代诗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位,培养优美的情感品格。

三、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诗歌的体裁和特点。

•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古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朗读古代诗歌《静夜思》,体验古代诗歌的魅力。

•引入本课的主题:《论诗》。

2. 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歌,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和分享。

•辅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技巧。

3. 课文阅读•分析《论诗》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了解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诗歌特点。

4. 诗歌创作•通过课堂讲解和范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创作技巧。

•让学生在课下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体验,写一首能够表达自己感受的诗歌。

5. 诗歌评析•让学生提交诗歌作品,选出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析。

•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出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和创作,深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论诗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论诗学案

赵翼《论诗》学案
论诗
赵翼
背景简介
选自《瓯北诗集》。

赵翼,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他长于史学,论诗与袁枚相近,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

他的诗具有冲口而出,清晰流畅的特点,有时含带含蓄与诙谐。

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写了《论诗》五首,这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原文泽注]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篇在民间千古流传,到
了现在已觉得不太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

人间每朝每代都有有才华的诗人
出现,
以各自的风格统领诗坛数白年。

[赏析]
李白、杜甫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历代传诵,万古流传。

然而,清代诗人赵翼却不这么认为。

诗歌的头两句,可谓一鸣惊人,语惊四座。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社会在前进,时代亦在变化,在斗转星移之间,如若一味尊崇古人,顶礼膜拜,那就只能落入迷信的窠臼中而不能自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人认为:历史在前进,诗歌也将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诗风,也没有永恒不改作诗原则与手法。

如果一味去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而只有那些适应时代,用自己的思想与风格吟唱出来的诗篇,方可成为统领诗坛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提出的这种论调,看似骇世惊俗,实际上并不深奥玄妙,只是就世而论!。

论诗教案

论诗教案

《论诗》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能力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 情感目标:体会创新的重要。

学习重点:体会诗中所含的主旨。

学习难点:赏析名句。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论诗赵翼)二、学法指导:同学们,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就要知道怎样学习古诗词,请看大屏幕:(幻灯片显示:古诗词学习五步法:1、走近诗人2、记忆诗意3、体会诗情4、赏析诗美5、背诵默写)三、学习《论诗》:(一)、走近诗人:1、学生自学。

看课下注释,说说诗人搜集到的诗人有关的信息。

2、教师补充。

大屏幕显示:(二)、记忆诗意:1、学生自学。

看课下注释,看手边资料来理解诗的意思。

2、教师补充。

大屏幕显示:3、学生齐读,记忆诗意。

(三)、体会诗情:1、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大屏幕显示:(1)怎样理解“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的意思?(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见解?2、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四)、赏析诗美:1、定点赏析:(1)、请你赏析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创设一个情景,用上这句名言说几句话。

2、自由赏析:你认为这首诗哪儿还不错,找出来进行赏析。

(五)、背诵默写:1、学生背诵默写。

2、检查背诵默写。

四、拓展延伸:五、板书设计:论诗赵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教案
论诗
作者: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评析]
本诗评论诗人谢灵运、陈师道。

前两句赞美谢灵运的诗歌风格。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

他的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以来玄学诗的统治,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登池上楼》的名句,写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只见池塘长出一片青青的春草,园林的柳条泛青,连禽鸟的叫声也变得更加动听了。

诗人把春天的色彩和声音,写得清新可喜。

诗人用“池塘春草”四字,生动地再现了谢诗的境界。

诗人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指出谢灵运所创造出来的境界是诗家的春天,他的五言诗,千秋万代永存新意。

“新”即清新,这也是元好问评诗的一个标准。

后两句是对陈师道不描写现实,只是闭门觅句的创作方法的尖锐批评。

诗人借用黄庭坚、王安石的诗句,以非常风趣的口吻说:“快去传我的话,告诉陈正字,不要闭门苦吟,他太可怜了,这不仅不能弥补诗的贫乏,还白白浪费精力。

”宗廷辅说,陈师道的诗“纯以拗朴取胜。

‘池塘生春草’何等自然。

”可见前两句称颂谢灵运的诗自然、清新,是为了反衬陈师道的诗雕琢、陈腐。

元好问的论诗诗,观点新颖,立论精当,形式活泼,语言锋锐,无论是论诗的宗旨和论诗的形式,都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简评: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

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作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赵翼写有五首《论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

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

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

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赵翼全集
论诗(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论诗(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论诗(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论诗(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