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区域分析规划

合集下载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


研 究 区域 概 况
1 . 自然条件 宁武县行政辖区隶属山西省忻 州市 , 位 于晋 西北 管涔山麓 , 介于东 经 1 1 1 。 4 9 4 6 ~ 1 1 2 。 3 6 5 7 ,北纬 3 8 。 3 0 5 5 ~ 3 9 。 8 3 6 ” 之
沿海地 区进行 了土地利用分 区的确定 ,同时肯定 了层次 聚类 分 析法在土地利用分 区中的可行性 。但 由于以上各种 土地利用分
区 的 目的 、 尺度 、 内容 、 手 段 和 方 法 多样 , 其 考 虑 的分 区 指标 和 分
岭( 海拔 1 8 5 0 m) 为界 , 分为汾河和桑干河两个水 系 , 分属黄河 流 域和海河流域。 该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属高山严 寒区和寒 冷干燥 区。该 区的特 点是气候寒冷 , 多大风 , 冬 季漫长 , 无 霜期 短, 山区雨 多 , 其他地 区雨量偏少 , 温度差别大 , 雨量高度集 中于 七八月份 , 气温 和降水有 明显 的垂直地带性分 布[ 3 1 。 2 . 社 会经济条件 宁武县下辖 4个建制镇 、 l 0个乡 、 4 7 4个行政村 ,社 会经济

要: 土地 利用分区是 土地利 用总体规 划修 编的重要 内容 , 科学合理的分 区为土地规划的编制提供 了科学依据。本研 究
通过对 宁武县 l 4个 乡镇进行 聚类分析 , 并结合 宁武县 实际情 况进 行综合 定性 分 区, 将其划分 为城 镇重 点优 化开发 区、 林 业生 态保护 区、 城镇综合 开发 区、 粮食 重点生产 区、 中部 一般 农业 生产 区和 南部特 色农业 生产 区 6个土地 利用功 能区 , 并
间, 西 隔管涔 山与五寨 、 岢岚县 为邻 , 东依云 中山与原平 市 、 忻府 区相接 , 北靠神池县 、 朔州市 , 南部与静乐县 毗邻 。 全县 南北 长约

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孙铭;吕青【摘要】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城市迎来了庞大的外来人口, 它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 人口流动的规模也急剧扩张.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包括社会治安变得复杂化、城市供应压力增大等,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山西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山西省流动人口的分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讨.%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ity ushers in a huge population of immigrants,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exer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societ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flow has also rapidly expanded. Large-scale population movements have brought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including the complicated social order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urban supply. How to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has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in Shanxi Provi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山西省【作者】孙铭;吕青【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71 绪论1.1 背景和意义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迎来了庞大的外来人口,它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平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和地区差异.自上世纪的“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之后,流动人口主要以从乡村向大都市、从经济落后区域向发展较快的区域流动为主,是“离土又离乡”的征象,这将是未来几十年不能避免的长久趋向.人口流动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即由于计划体制下户籍制度的作用,而产生的大量非户籍登记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同于传统定义的中国人口迁移(户籍登记地的永远变更).本文对山西省区域人口流动的研究意义重点表现在以下两部分:(1)从山西省居民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改善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及社区其他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2)纵观整体经济发展方向,国家为推进中部崛起,出台了一连串促进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政策,而山西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资源大省,研究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转移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展望和计划未来人口的流动局面、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良好互动,也为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对中部其他省份也具有借鉴意义.1.2 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流动人口,是相对于常住人口的概念,也可以说是没有拿到居住证明之类的人口,指暂时离开常住地而发生了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变动的人口,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2 山西省人口流动现状2.1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现状在山西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流动人口数日益增加,速率不断加快;人口流动以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和县内短距离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分布广泛,太原市、大同市相对集中.2.1.1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的改变,山西省人口流动的区域持续扩大,速率提升加快.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具有较大的规模,人口流动这一现象日益频繁.2010年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就达到了517.59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80.3万人(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2.1.2 人口流动以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和县内短距离流动为主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山西省2010年五百多万的流动人口中,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占绝大部分,离开家乡半年以下的人数是极小的.从流动人口的来源分析,本地区的流动人口占总数的59 %左右,全省其他区县流动人口占比为22 %左右,而外来人口仅占全省外来人口不到20 %的比例.2.1.3 流动人口分布广泛,太原、大同相对集中近年来,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分布广泛,具体根据其数量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为省会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前来发展,流动人口为山西省流动人口总数的27.09 %,其次就是大同市;长治市、临汾市、忻州市等地的流动人口在40万以下,为第二级;第三级的阳泉市和吕梁地区,流动人口约为13万.2.2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山西省一贯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同时较为单一的经济模式等问题也制约着山西省的人口流动,所以在山西省人口流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之处和困难.山西省的人口流动问题与我国整体存在极大的不同,但也应当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研究.因为山西省人口流动的特点虽然有其特殊的地方,但也与全国人口流动的进程相同.2.2.1 人口流动的主力来自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城乡巨大的差距,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农民来到城市主要是为了更高的收入以及较好的生存环境.目前,年轻人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青年人占总流动人数的70 %左右,其中大部分的受教育水平达到了初中以上.农民到城市就业主要以农民工和小商贩为主,同时他们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2 人口流动方式存在盲目性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市场还存在消息滞后、信息不全面等问题,无法给流动人口更多的帮助,所以农民在外出打工的方向、部门等的选择上主要依赖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农民外出打工常常是从老乡那里得到消息,并没有求证的地方.从山西省来看,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人口流动同样具有盲目性.2.2.3 人口流动在山西的聚集产业以采矿业、制造业为主山西省是煤炭能源大省,所以在山西省采矿业和相关的制造业,如钢铁制造等,成为人们就业最主要的方向.2015年,我省的流动人口中在采矿业、制造业工作的人数占全部工作人口的18.5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15年》).在山西,第一产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山西省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存在着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近年来山西省也在迅速转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综上,山西省流动人口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依据山西省资源现状,主要从事采矿业、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心城市,如太原市、大同市,同时,山西省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正确引导,流动具有盲目性,目前,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加强.3 山西省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3.1 政策方针影响人口流动我国的人口流动受政策的影响明显,从1949年以来,山西省的人口流动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6年):人口自由迁徙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当家作主,再不受压迫,生活状况持续好转.在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中,提出公民有迁徙自由权.国家在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因为在山西省的项目较多,所以大量人口涌进山西就业,造成了山西省的人口的高机械增长.9年中共增加人口340.21万人,年均增长2.65 %,高于全国同期2.22 %的增长速度.其中,人口机械增长增加了89.17万人,年均净迁移率为6.83 ‰.第二阶段(1958年~1983年):限制人口流动阶段.由于众多农民进入城市,带来了如环境、资源等的问题,所以我国在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得人口流动受到极大的限制,迁徙不再是自由选择.此时,山西省同样受到很大的影响,全省几乎没有流动人口,人口的机械增长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低的一年.第三阶段(1984年~2002年):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开阶段.在1978年~1984年,人口高速增长,农村人地矛盾突显,产生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1984年以后,政策发生变化,逐步推出了便于人口流动的条件,此时,山西省人口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时期,尤其是太原市、大同市等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第四阶段(2003年~2010年):重视流动人口阶段.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工的问题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3年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出现农民工,认识到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2006年,国务院更加关心农民工问题,着重从人文方面关心进城农民,关注住宿、工作、子女教育等多项问题.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在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人口问题,推动了流动人口问题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第一,创造有利于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治环境.第二,把解决流动人口的问题放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全面付诸实施.第三,在人财物诸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安排.在各方面做出了更系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示.”目前,山西省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文化型的产业正在逐步取代落后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吸引着更多的流动人口,共同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3.2 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流动3.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人多地少已然成为我国的突出矛盾,乡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用机器的推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步减少,众多潜在失业人员聚集在土地上,既不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不能给农民带来财产收入,使得其生活愈发艰难.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国工业化的成长,国家放开原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削弱了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人口流动.而在山西,由于多年来单纯依靠煤炭发展相关企业,城市化率较低.所以与其他省相比,山西省就有着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并且近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等等都对农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山西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加快,持续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3.2.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纵观历史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的成长必然带来人口的集中,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持续前进,带来了许多喜人的成果.而在山西省,在积极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各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也十分迅速,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也在进一步地提升.太原市是山西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山西省的全方位中心.因此比起山西省的其他地区,太原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更大.与此同时山西省其他城市也在快速发展,吸引着众多流动人口.3.3 农民自身因素影响人口流动3.3.1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却处于不断地增长状态,人多地少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主要矛盾.加之向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农业相关技术,推广机械化农业,更使得传统的精耕细作式的农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土地不再需要大量农民的辛苦劳作,许多农民在乡下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狭小的土地仅能维持温饱,并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寻求出路.3.3.2 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不仅影响了农民经济的提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我国平原较少,大多为山地丘陵,而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气候恶劣,因此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根据山西省扶贫办给出的调查报告,吕梁市的沟壑区、太行山的部分地区以及山西北部的高寒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交通运输极不发达,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许多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失修严重,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干旱缺水已成为山西省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单靠农业难以维持农民的生活,迫使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3.4 距离因素影响人口流动空间距离对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影响,低移动成本、较少的时间花费是大多数人最理想的选择.在古代,人们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需要极长的时间,甚至几个月都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这也就使得人口流动十分缓慢.而如今高速铁路的修建,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时间和成本,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使得人口流动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大费周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人才的引进.山西省近年来也在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高铁的开通以及通往各地火车线路的增加,使得山西省与外界的来往更加密切.而太原市也在这几年开始修建地铁,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将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来山西发展.综上,山西省人口流动是由政治政策、经济发展重心、社会进步程度、城市化进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人口文明程度、地区排他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政治政策、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前,山西省人口流动多受政治政策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政府在有关方面逐渐放宽,经济发展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而科技的发展缩小了空间的距离,给人们远行提供了便利,使得人口流动减少了阻力,在三个主要因素与多个次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既有我国人口流动普遍特性又具有山西省自身特色的流动方式.4 山西省人口流动存在的问题4.1 人口就业困难,缺乏政策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权是被政策确立的基本人权,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在城市的外来人口应和市民享有一样的就业权.但在目前,事实并非如此.与城市本地人相比,城市流动人口并不能充分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公平的就业权主要表现在很多工作机会限制外地人,其中最常见的限制就是,流动人口计划进入一些行业或者工种的时候,有些用人单位却要求必须是本地人才能获得工作机会.这其实就是一种就业歧视,使得没有这一城市户口的流动人口被剥夺了一些工作机会,增加了其生活的压力.如山西省部分城市私下的用人原则是“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市,后外市”,当用人单位的现有员工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而本地劳动力又不足时,还须按“先报后批,先批后招”等繁琐的程序才能招进外地劳动力.近年来,山西省部分城市出现的诸如上述的问题,增加了城市外来人口的生存压力,使得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长期以往,不利于山西省的全方位发展.4.2 教育问题从山西省统计局的资料来看,山西省的人口流动中,大部分为省内的人口流动.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山西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山西省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数持续上涨.在人口流动不断发展的同时,流动的对象也由原本以男人为主到现在的举家转移到流入地,由此就产生了教育问题,比起留守儿童,跟父母一起到城市生活的子女显然幸福许多.但因为种种缘由,很多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上学受限制、受同学歧视等问题还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然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想要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4.2.1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但还是治标不治本,他们如果要进入流入地的学校上学,必须缴纳很高的费用,有的甚至掏钱都找不到门路,存在极大的不公平.同时,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教育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到学校后不一定能及时跟上学习进程,学习很是吃力,由此而产生的歧视以及心理压力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4.2.2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山西省的流动人口父母教育程度都偏低.所以导致他们无法给予子女学习上的教育辅导.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大多弱于父亲,这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利的.一般而言,“男主外女主内”是常态,父亲总是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用于工作的时间高于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远低于母亲.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远多于父亲,而较低的教育水平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得不到辅导和重视,影响子女的成长.4.3 医疗保障问题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正在持续增加,其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呈现年轻态.对于他们而言,医疗保障还不如工资上调有用,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他们缺少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体,不积极了解医疗政策,造成“信息不对等,服务不对接,服务不可及”.山西省的流动人口数据显示,流动人口里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工作都是流入地当地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工资低,住宿条件差,参保率不高.他们为了生存奔波劳累,很少关心有关医疗的政策.山西省流动人口的医疗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流动人口缺乏相应医疗保障,处在“无医可保”的状态.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障的参与率较低,另外一部分人们虽然对医疗保险进行了投入,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的医疗保障程度低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待遇低;二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低.总之,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存在着就业困难、子女上学以及医疗问题等诸多问题.其核心是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不能享受同等的对待,而产生的不公正.就业方面主要是入职不公正与入职后克扣应有待遇,教育方面主要是随迁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困难,医疗方面主要集中在政府医疗保障,大部分流动人口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即使有医保,保障水平也很低,长期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外来人口对于来山西省发展的积极性,要解决流动人口不公正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5 政策建议5.1 政府方面5.1.1 更新观念,完善人口流动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目前,山西省的人口流动人数仍然保持增加,并将持续以较大幅度增长,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向.所以,政府各个部门不能将人口流动作为暂时的问题而只注重眼前利益,比如一些城市在进行人口管理调整时,认为减少流动人口是提高就业率的最好选择,但这与流动人口长久存在相矛盾,也会影响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各个部门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工作中,认识到流动人口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的发展.5.1.2 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山西省发布了诸多流动人口的相关条例,但一些制度执行效果并不好.这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从流动人口的角度和意愿出发,没有切实的为他们带来利益,尽管流动人口为山西省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仍然得不到与市民一样的权利.所以在未来的山西省政策制定中,需要深入地调查了解流动人口的真实需求,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实行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使他们获得与省内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尽快办理外来人口的居住证等.5.1.3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随着GDP的逐年提高,山西省的人口流动比较平稳,而并非传统观念上的在城乡之间来回往复的钟摆式的移动.在山西省的流动人口倾向于定居在大都市,尤其是太原市、大同市等.要意识到他们也是山西省的一部分,也应当享受着应有的正当权利.所以,很多相关的政策需要改变.这就必须借助信息化进行管理,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具体了解流动人口真实信息,有利于为流动人口更好的提供服务.同时,政府要利用高科技,借助网络讯息、对流动人口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动态掌握,这样既有助于为其提供帮助,又为本地安全提供了保障.5.2 教育方面山西省在不断地发展,作为中部的能源大省,也吸引着众多外来人员到山西省工作学习,与此同时,社会排斥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些社会排斥会极大的影响山西省的发展,广大人民应该对流动人口秉承平等、尊重的态度,弘扬包容的公民精神.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上学时,或多或少会遇到歧视、学习进度跟不上等现象,并有可能由此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关注,悉心开导,帮助他们身心健康的投入学习中.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流动人口当作山西省的一部分,促进山西省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社会的凝聚力.5.3 医疗保障方面5.3.1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一般来说,刚刚来到流入地的人们,由于难以马上找到工作,生活在一开始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在此时对于他们实行低保,可以维系他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城市的安定和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良好的福利制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山西进行发展,有助于加强山西省与外界的联系,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促进山西省的发展.5.3.2 建立适合不同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对于流动人口是十分重要的,在山西省应当建立针对各类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采取灵活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医疗.对于已然在流入地具有稳定工作的外来人口,单位应当提供“五险一金”;对于工作不太稳定的外来人口,可以采取由个人和单位共同负担的方式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障,灵活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生活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相关文献】[1] 俞宪忠.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1):117~121.[2]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4):453~462.。

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区域资源环境绩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区域资源环境绩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基 于 生态 现 代 化 的 区域 资源 环 境 绩 效 分 析
— —
以山西省为例
李 红 丽 ,智 颖 飙 ,王再 岚 ,张荷 亮 ,
田闻瑾 ,李艳 山 。 ,马晓 ,徐 希一
1 北 京林 业大 学 自然保 护 区学 院 ,北京 104 ;2 . 0 05 .内蒙 古大 学鄂 尔多斯 学 院 ,内蒙古 鄂尔多 斯 0 70 ; 10 0
山西 省 的经济 发展 和生态 现代 化与 我 国同步 。
在 全球倡 导低碳 经 济及实 现绿 色发 展 的背景 下 ,山 西省 实施 节能减 排 和生态 建设 力度 加大 ,大 力淘 汰 落后 产 能 ,实 施各 类 循 环经 济 试点 ,深入 推 进“ 蓝
天 碧水 ” 程 和造林 绿 化 工程 ,启 动实施 汾河 流域 工
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山西建设 用地绩效 、C OD 排 放绩效 、S 排放 绩效 和用水绩效逐步上升 ,工业 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 O2
和能源绩效呈现不稳定的变动态势。S 排 放 绩 效 指 数 呈 平 稳 后 上 升 接着 下 降 的偏 “ ” 曲 线 。 C O2 s型 OD 总 体 绩 效 指数 呈 现 平 稳 态 势 ,基 本 保 持 8 . 均值 水平 ,绩 效 指 数 高 于 2 0 - 2 0 81的 0 0 0 7年 西 部 平 均 水 平 和 2 0 - 2 0 0 0 0 3年 中部 平
均 水 平 , 远低 于 东部 和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但 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 阶段密切相关 , 山西须采用综合配套措施 , 缩短 目前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和改变其路径依赖 ,提升山西在我 国中部地 区的综合竞争力 ,改进生态效率 ,进而实
现绿色发效指数 ;生态效率 ;归一化系数 ;山西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山西省为例摘要:农业是农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农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化使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提升的有机统一,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以期实现保生产和保生态并重,优化资源配置,让土地综合整治发挥最大效应,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乡村振兴行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要求。

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市场竞争力且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土地就成为其中的必要要素。

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等,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扩大机械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有重要推动作用。

山西省近年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大力探索“土地整治+”模式,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提升人居环境起到重要意义。

1.山西省土地整治概况1.1研究区区域概况山西省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地势海拔在180-3061米之间,由东北向西南逐步降低,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

基本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由南至北气温逐步降低。

全省四周山环水绕,山地丘陵面积占比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比19.9%,一半以上土地的坡度在7度以上,加之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1.2研究区域的土地整治概况十九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中得到充分体现。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

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

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

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

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

山西晋东煤炭基地晋城矿区总体规划

山西晋东煤炭基地晋城矿区总体规划
4 矿区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36
4.1 矿区环境空气演变回顾评价 ..................................................................................... 36 4.2 矿区地表水环境演变回顾评价 ................................................................................. 37 4.3 矿区地下水环境演变回顾评价 ................................................................................. 40 4.4 矿区生态环境演变回顾评价 ..................................................................................... 42
山西晋东煤炭基地晋城矿区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中煤国际 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集团
二〇〇九年六月
晋城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目录
目 录............................................................................................................... I 前 言...............................................................................................................1 1 总 论.............................................................................................................4

基于GIS的山西省玉米生态区划与品种布局-郝建平

基于GIS的山西省玉米生态区划与品种布局-郝建平
LOGO
基于GIS的山西省玉米 生态区划与品种布局
山西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郝建平 杨锦忠

LOGO
前人研究
LOGO
对山西省玉米种植分区的研究,自1959年 以来,先后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959),山 西省农牧厅(1984),徐桂玲、郝建平 (1990),张亨禄(1992),郝建平 (2000),杨志跃(2006)六种区域划分方案。

LOGO
2.玉米品种更新换代,需要有更详尽的区划方案。
我省已审(认)定玉米品种237个,加之从省外 引进品种50个,目前在我省生产上推广使用的玉 米品种近300个,由于品种在审定和销售时只标 明生育期而没有积温,而且多数品种的生育期未 标明是何年何地的试验结果,致使品种跨区和越 区种植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品种过早或过晚不 能成熟而减产的纠纷屡屡发生。近年来,玉米品 种多、乱、杂,以积温为指标对玉米品种进行分 类与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LOGO
第三阶段——玉米区划 根据各种农业气候指标分析山西玉米气候资 源,充分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 农业气候相似理论和地域分布规律,实现由点 到面的空间合并,根据气候因子与玉米关键发 育阶段的数量关系,最终生成玉米生态区划图 集。


LOGO

LOGO

LOGO

LOGO
张亨禄全省玉米生态区域划分(1992)
根据山西省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种植制度以 及社会经济状况,将全省玉米生态区域划分为 四个生态区和十个亚区

LOGO
第三,以热量资源为主,兼顾降水与光照。以 安全播种期、安全成熟期、安全生育期、安全 生育期间积温等热量指标为主,兼顾生长季节 自然降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等降水与 光照指标。

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热点。

山西省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本文将以2024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山西省乡村旅游概况1.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山西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

大量的古村落、庙宇、山水景区等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同时,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政府支持力度大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乡村旅游品牌等,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扶持和引导。

二、现状分析2.1 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各地相继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如晋祠古建群、云冈石窟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2.2 存在问题然而,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还不够成熟,缺乏规划和设计,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其次,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游客的出行和生活条件受到限制。

此外,市场营销和宣传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加强规划和设计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定期评估和调整现有项目,确保项目的专业度和可持续性。

此外,可以引入专业的设计机构和顾问,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质量和吸引力。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维护好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