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合集下载

病理切片制备

病理切片制备

病理切片制备
病理切片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取材: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 固定:固定分为小块组织固定法、注射灌注固定法、蒸汽固定法。

3. 脱水:用梯度酒精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可以用脱水机自动完成。

4. 包埋和切片:脱水以后进入石蜡包埋,石蜡凝固后,组织就被包在其中,制成蜡块。

然后将蜡块放在切片机上切成4-6微米薄片展开放在玻片上。

5. 染色封固:石蜡切片要经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最后切片封固。

此外,在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规范取材部位,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规范取材使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选好组织块的切面;规范取材使用的刀剪要锋利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可能根据不同的制作设备和材料有所差异。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病理科医生或查阅专业书籍。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临床病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采集:在进行组织病理切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标本采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决定需要进行组织切片检查的部位,并采集相应的组织标本。

常见的标本包括活检标本、手术标本等。

2. 标本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4%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等。

3. 标本包埋: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标本置于蜡块中,以便进行切片。

包埋可以帮助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形态结构。

4. 组织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标本切割成薄片,即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的厚度通常为3-5微米,切片时需要使用显微镜预先调整刀片角度和大小。

5. 组织染色:切割好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以凸显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染、嗜酸性粒染、埃曼若染、普鲁斯染等。

6. 组织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核的大小和形态等特征,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

7. 病理诊断:最终根据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明确患者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

第二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病理学检查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组织切片的制备,医生可以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下面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

第一步:标本采集组织病理切片的第一步是采集标本。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组织采集,通常是通过手术或活检的方式获取组织标本。

采集的标本要求完整、清晰,以确保后续的切片制备质量。

第二步: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固定的目的是使细胞和组织中的蛋白质、核酸等不能再发生变性、氧化或降解,防止组织腐败和细胞溶解。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

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

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

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

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和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

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

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

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

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

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

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即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和火棉胶切片法。

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是: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以上基本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整个切片制作归于失败。

因此应细致、耐心、认真负责,并事先做好计划安排。

一、取材采取病料,要刀剪锐利,剪切时不可挤压,扯拉病料,以防人为损伤。

切取的工具要清洁。

采取病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超过死后24小时。

应选择病变部与可疑病变部切取,切取时要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并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一部分。

特殊病料应根据器官的结构特点切取。

管状,囊状和皮肤组织应注意垂直切取(横切)。

带有薄膜的组织,要防止切时薄膜分离和脱落。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

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

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

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

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

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到3厘米。

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

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

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冲洗时如不方便用流水冲洗,也可用较大容器盛装水浸洗,每隔相当时间换水一次。

整个浸洗时间比流水冲洗应稍长一些。

酒精固定的组织材料不需冲洗。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是临床病理诊断的基础。

下面将详细介绍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1. 采集组织样本首先需要采集病人的组织样本。

组织样本可以来自手术标本、活检标本或尸检标本等来源。

在采集样本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以避免样本受到外部污染。

2. 固定组织样本采集的组织样本需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持其组织结构和形态不变。

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甲醛、丙酮等。

其中福尔马林是最常用的固定剂,能够快速稳定组织,但是对人体危害较大,需要注意安全操作。

3. 制备组织样本固定后的组织样本需要进行切片处理。

首先,需要将组织样本浸泡在甲醛液中,并使用匀浆器进行均匀处理。

接着,将固定后的样本打蜡,然后使用切片机将样本切成薄片。

在切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方法,以保持切片的质量。

4. 染色处理切片后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使细胞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液学染色、肿瘤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其中,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能够更明确地确定病理诊断。

5. 镜检染色后的切片需要进行镜检。

首先,需要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病理学分析。

医生需要根据组织的形态、排列方式和染色效果等来进行分析和诊断。

6. 诊断报告根据镜检结果,医生需要撰写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应准确地描述组织病变的程度、性质和位置等信息,并建议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述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

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从而确保切片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

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

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

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

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

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首先医生取下组织病理标本,放在10%的中性福尔马林里进行固定,固定完之后标本送到病理科。

小标本需要固定4-6个小时,大标本需要固定6-12个小时,固定完之后由病理医生进行取材。

所谓的取材指把标本取出放在标本盒里,置于全自动脱水机中脱水16个小时处理标本。

处理过程包括组织进行固定、透明、脱水、浸蜡,处理完16个小时之后,病理技师把标本拿到包埋机上进行包埋,把病变组织放在蜡里,包埋成病理蜡块。

蜡块包埋完之后,病理技师把蜡块放在切片机上进行切片,切片大约需要切3-4μm的切片。

切完片子需要捞在病理玻片上,玻片再进行脱蜡,放在二甲苯中需要透明,之后放在全自动染色机中进行染色,再放在封片机里进行封片,这样才能制成病理切片,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3天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流程
组织病理切片按照制备方法的不同分为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振动切片。

石蜡切片制备过程包括取材、固定、洗涤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与粘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

一般从取材固定到封片制成玻片标本需要数日。

冰冻切片(frozen section)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却到一定硬度,然后进行切片的方法。

制作过程不需要对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等手续,避免组织细胞中可溶性物质的分解,并能保存细胞形态的原。

与石蜡切片相比,在抗原完整性的保存上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尤其在免疫组化方面。

因此冷冻切片也是脂肪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以及某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分子杂交的理想制片方法。

不足是组织细胞的形态略逊于石蜡切片。

振动切片在文献中讨论较少。

制备方法是采用的专用振动切片机,利用刀片振动原理,将新鲜的活体组织,直接固定在切片槽中切片。

该方法能保持样品活性和细胞良好形态,给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及脊髓和脑薄片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适合做组织电生理学等研究。

不同切片方法由于制作的工艺流程不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工具有差别。

一、石蜡切片的制作
根据文献报道石蜡切片法包括取材、固定、洗涤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与粘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

1.固定
用适当的固定液浸渍新鲜材料,凝固或沉淀细胞和组织中的物质成分、终止细胞的一切代谢过程、防止细胞自溶或组织变化,使组织硬化,尽可能保持活体时的结构。

固定时间从1小时至数天,通常为数小时至24小时。

2.洗涤与脱水
组织在固定后要把渗入里面的固定液洗去,否则留在组织中的固定液有的会妨碍染色,有的会产生沉淀或结晶。

固定后或洗涤后的组织内充满水分,如不除去水分就无法进行以后的透明、浸蜡与包埋,因为透明剂多数是苯类,苯类和石蜡均不能与水相融合,水分不脱尽,苯类不能浸入。

因此,在透明、浸蜡前必须进行脱水。

脱水就是利用脱水剂将组织内的水分置换出来,以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

常用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3.透明
组织脱水后,因乙醇不溶于石蜡,为使石蜡能浸入组织块,必须经过一种既能与酒精相混合,又能溶解石蜡的溶剂的替代过程,通过这种溶剂的媒介作用替换出组织内的酒精,而
达到石蜡浸入组织块的目的。

材料块在这类媒浸液中浸渍,出现透明状态,此液即称透明剂,透明剂浸渍过程称透明。

目前最好的透明剂是二甲苯。

通常组织先经纯酒精和透明剂各半的混合液浸渍1~2小时,再转入纯透明剂中浸渍。

4.浸蜡与包埋
组织透明后,放入熔化的石蜡内浸渍,使石蜡渗入组织同时取代组织内的二甲苯,这个过程称浸蜡。

浸蜡用的石蜡熔点在56℃,浸蜡应在高于石蜡熔点3℃左右的温箱中进行。

将熔化好的石蜡倒入包埋框,用加温的镊子将浸蜡后的组织材料块切面朝下放入,待蜡液表层凝固即迅速冷却,完全凝固后即做成含有组织块的蜡块。

5.切片
包埋好的蜡块用刀片修整蜡块成方形或者长方形,在切片机上切成一片接着一片的4~7um的蜡带,用毛笔轻轻托起放在纸上。

6. 展片、捞片和烤片
展片:用眼科镊子镊起蜡带轻轻平铺在40~45℃的水面上,借水的张力和水的温度,将略皱的蜡带自然展平。

捞片:待切片在恒温水面上充分展平后,将蜡片捞到载玻片的中1/3和下1/3的中间,倾去载玻片上的余水。

烤片:一般在60℃的温箱内烤片0.5~1小时左右,脱去溶化组织间隙的石蜡。

7.切片脱蜡及水化
干燥后的切片需脱蜡及水化才能在水溶性染液中进行染色。

如果脱蜡不干净,切片不易着色或着色不匀,脱蜡用的二甲苯要经常更换因此。

因此H.E染色前还需用二甲苯脱蜡,再逐级经梯度酒精脱苯、直至蒸馏水复水。

8.染色
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曙红,Eosin)染色法是组织学标本及病理切片标本的常规染色,简称HE染色。

H.E染色后还需切片脱水、透明、封固处理。

所需仪器设备:全自动染色机
9.切片脱水、透明和封片
染色后的切片尚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需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

取出切片,擦去多余二甲苯,滴一滴中性树胶,将盖玻片复盖于切片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