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下《湖心亭看雪》word学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湖心亭看雪》的背景知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2.2 课文分析: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的背景,解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1.2.3 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2.1.2 分析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文中描绘的湖心亭雪景的美妙之处。
2.2.2 领略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3.1.1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背景。
3.1.2 搜集与湖心亭雪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3.2 课堂讲解3.2.1 讲解课文原文,解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2.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对湖心亭雪景的描绘。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美景描绘,分享自己的感悟。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练习3.4.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4.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练习评价4.2.1 对学生提交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综合评价4.3.1 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4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整体感知文意。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而杭州的西湖,更是以其秀丽的风光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竞相挥毫的地方,他们为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说说看……西湖的春夏是那样的迷人,西湖的冬天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之景。
(二)简介作者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写了许多优秀的小品文,回忆往日的生活,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国(明朝)的怀念。
描写细腻生动,文字清新活泼,富有诗情画意。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准字音,听清句读,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2、检查听读情况。
读准字音:更定挐一小舟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强饮读准句读: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学生自读全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4、全班学生齐读,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四)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译读全文,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决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
字词:是日()余挐一小舟()()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客此()及下船()喃喃曰()更有痴似相公者()()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四个学生共同翻译课文,每个人一段。
(五)品味雪景1、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教师朗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张岱描写的画面。
山东省沂源县沂河源学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9 湖心亭看雪》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之六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客此⑧及下船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4.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⑥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⑦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6.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了这些写“知己”的诗,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鲁教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一、齐读课文二、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3、翻译句子(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地点:湖心亭事件:看雪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湖心亭看雪学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案标题:湖心亭观雪
学案目标:
1. 了解湖心亭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学习描述雪景的词汇和句型。
3. 培养观察和描绘雪景的能力。
学案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湖心亭的背景和文化意义,并引发学生对湖心亭观雪的兴趣。
2. 学习(15分钟)
带领学生学习描述雪景的词汇和句型,如“白茫茫的世界”,“纷纷扬扬的雪花”,“银装素裹的树林”,“寒风萧瑟”,等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语言表达。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在课堂外观察自然雪景或通过图片,描述并描绘所见所感。
鼓励学生用丰富多样的词语描述,充分展示他们理解和运用所学表达的能力。
4. 分享(10分钟)
邀请学生依次分享他们观察到的雪景以及描述的词语和句型。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和描绘雪景的重要性,并鼓励学
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练习。
6. 作业(自愿完成)
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可以是湖心亭或其他地方),观察并描绘所见的雪景。
要求使用并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教案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文中“雾凇沆砀”等古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技巧。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领略古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 理解文中“雾凇沆砀”等古诗词意境,分析作者描绘雪景的技巧。
3.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绘的雪景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解释其含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雪景的美妙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湖心亭看雪》 【创编】 【使用】 【学习目标】1.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 揣摩文中语言,体会文中的语言风格,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3. 把握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3.4. 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辩证地分析作者所流露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重点】1. 诵读课文。
2.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难点】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把握。
【预习导学】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学习白描手法;体会文中流露的情感;走进张岱,深入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白描与渲染、烘托。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心境肯定好不了。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渲染的例子: (形象,具体)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预习导学】1. 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3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明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作,文章以白描手法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现了这个曾经的富家子弟和现实的明朝遗民的失落情绪和雅趣。
教学设计为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口,了解、校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照原文,评析插图,引入相关链接,落实对“白描”手法的领悟及作者内心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
拓展阅读的安排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优美诗句,扩大知识储备,培养他们阅读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些与作者张岱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张岱寄情于山水的闲情雅致的精神世界的了解;以百度图片搜索,展示几组西湖美丽景色的图片和文中所描绘意境的图片相对比,感受张岱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闲情雅致以及内心世界的孤苦愁绪,加强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整体把握;为了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以采用百度知道、百度图片搜索白描的概念和画例,语文中的意境相印证;课文拓展过程,使用百度搜索,将找到的有关西湖的诗句与学生课前查找的综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绚丽多彩的西湖,更主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积累。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文言小品文,全文寥寥160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西湖,语言之精致洗练、意境的幽缈奇绝,几乎就是一种全新的视听馈赠。
为了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必须通过听读、诵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再以默读、分组赛读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字音、把握词义,然后边读边师生质疑、释疑,已达到通晓文意的目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清楚了解之后,我们借助百度搜索到的参考资料,带学生走近张岱、了解张岱,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同样通过百度搜索,引入“白描”的概念与图例,与文中的白描景色相印证,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个清楚地了解,随之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写人写景的练习,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濮阳市油田十八中初二语文《导学练》
主备人:韩宁利审核:张广燕綦嫦娟王洪英课时:3 总课时:
时间:2011年月号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把握文章运动的白描手法。
3、能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及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以“西湖”为主题的诗词很多,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但多以春夏两季的居多,本文却别出心裁,
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看一下西湖美丽的雪景。
二、作者、背景简介
张岱,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张岱出身于官宦世家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陶庵
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
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因此他的散文,常有梦幻
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yǎo)而朦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1、读准字音
毳衣()一芥()更定()雾凇()
沆砀()挐()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根据朗读提示,读出最佳效果。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合作探析,研讨全文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
中有何深意吗?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
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
3、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里的“痴”字?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独去湖心亭赏雪,描绘了湖心亭的美丽雪景,并叙述了在湖心亭的
奇遇。
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化解了心中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课外语段阅读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
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
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
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
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
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
1、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分)
2、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3分)
3、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1)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2)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
4、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6分)
5、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3分)
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5分)
《湖心亭看雪》导学练答案
四、1、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不忘故国;另一方面,因为作者追忆的是明朝时代的旧事,所以要用明代年号。
2、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3、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位、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阅读段答案
1母亲对小瓜苗并不在乎,以至于为了怕影响了紫罗兰的生长而拔掉小瓜苗;孩子对小瓜苗充满希望,期待能结出果实.甚至连母亲喜欢的紫罗兰也想拔掉,但最终
还是没有.
2: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了紫罗兰的生长,那些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
3:(1) "憧憬"表达了孩子对小瓜苗的成长充满希望,对一个小植物,小生命充满希望.
(2) 表达了孩子想照顾小瓜苗.承担起照顾的责任!
4:老师注重内容,看到了一个孩子对小生命的珍惜与热爱.所以给他满分,而母亲
注重分数,认为成绩比较都重要.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老师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好坏,忽略了孩子的心理.
5:表达了孩子看不到小瓜庙的成长,感到失望.!
6:全文暗示了母亲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忽略.相对来说比较看重成绩,也就是标题.同时也希望本文章对父母有所启示,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从而让他们健康
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