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清除率与IgG清除率之比在儿童紫癜性肾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卷(儿科肾脏内分泌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卷(儿科肾脏内分泌1)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题目数:38题准考证号(工号):姓名:科室:分数:一、单选题(2分/题,共30题,共6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下列哪项不符合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A.身材矮小 B.促进糖的吸收、利用 C.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正常 D.骨化中心发育正常 E.抑制钙磷在骨质中的合成代谢2、关于生长激素缺乏症,错误的是A.特发性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是生长激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B.任何病变侵及下丘脑或垂体前叶时都可引起生长迟缓 C.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 D.骨龄超前 E.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多见于男孩3、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最常见的方法是A.TRH刺激试验 B.血清T4、TSH C.干血滴纸片测定TSH D.骨龄测定 E.放射性核素检查4、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主要药物是A.人类生长激素 B.碘化钾 C.碘油肌注 D.甲状腺干粉 E.苯丙酸诺龙5、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用甲状腺素适量治疗后,向家长交代最重要的一条是A.注意膳食营养 B.注意监测身高 C.经常补充维生素 D.症状改善后不能自行停药 E.加强智能训练6、先天性甲状腺减低症主要的病因是A.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B.甲状腺素合成途径酶缺乏 C.促甲状腺激素缺乏 D.甲状腺或靶器官反应性低下 E.孕妇饮食中缺碘7、哪项不符合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A.低体温 B.生理性黄疸期延迟 C.腹胀、便秘 D.嗜睡 E.出生体重小于正常新生儿8、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外貌不包括A.眼距宽 B.鼻梁平 C.舌大宽厚 D.躯干长,四肢短 E.小指向内弯曲,只有一条指皱纹9、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中,错误的是A.需甲状腺素终生治疗 B.临床症状改善,T4、TSH正常,此时甲状腺素剂量可作为维持量 C.甲状腺素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D.甲状腺素治疗维持至青春期即可停药 E.生后1~2月开始治疗,可不遗留神经系统损害10、散发性呆小病使用甲状腺制剂过程中,剂量过大的表现为A.嗜睡、少哭,少动 B.食欲减退 C.脉搏、呼吸减慢 D.腹胀、便秘 E.烦躁、多汗、消瘦、腹泻11、儿童糖尿病以下列哪项最多见A.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症 B.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C.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D.继发性糖尿病 E.婴儿暂时性糖尿病12、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治疗是错误的?A.常规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纠正 B.见尿后补钾 C.静脉输入0.9%氯化钠溶液 D.小剂量胰岛素静滴 E.控制感染13、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下列哪项不妥当?A.一日三餐比例为1/5:2/5:2/5 B.糖类以米饭为主 C.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D.脂肪以植物油为主 E.能量分配为蛋白质35%、糖类50%、脂肪15%1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口腔内可产生A.鼠尿味 B.大蒜味 C.烂苹果味 D.肝臭 E.腐烂味1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性表现为A.呼吸深大 B.昏迷 C.呼出气有烂苹果味 D.烦躁 E.皮肤黏膜干燥16、胰岛素应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胰岛素抗药性 B.胰岛素过敏 C.脂肪营养不良 D.低血糖 E.注射部位感染17、关于儿童糖尿病,错误的是A.儿童糖尿病多为Ⅰ型 B.病理变化为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 C.常有多尿、多饮、多食 D.多不用胰岛素治疗 E.有酮症酸中毒18、男孩3岁,尚不会独立行走,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3-02-28T03:17:24.94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郑忠菊沈伟韦永琼[导读]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功能的变化郑忠菊沈伟韦永琼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摘要】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306例,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儿童外周血T细胞、B细胞及NK 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过敏性紫癜患儿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细胞、CD16+CD56+NK细胞比例及CD4+ /CD8+比值明显降低,而CD19+B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 T细胞比例有所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紫癜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增高 (P<0.05)。
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细胞免疫和NK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功能下调。
【关键词】儿童; 过敏性紫癜; 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Immune function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children patients with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Zheng Zhongju,Shen Wei,Wei Yongqiong(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Chengdu Women,s and 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 Chengdu,Sichuan 61009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logical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hild 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 by testing the changes of immune cells, immunoglobulin and complement in peripheral blood.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six children with HSP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20 were collected, while 60 children undergoing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The change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B lymphocyte and NK cells were tested by using flow cytometry. The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IgA、IgG、IgM and complement C3、C4 were detected by using ?methods of lmmunoturbidimetry. Resul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T lymphocytes CD3+、CD4+ and CD16+CD56+NK cells were de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HSP children patients group. Meanwhile the proportion of CD19+ B lymphocytes subsets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The levels of of immunoglobulin IgA、IgG、IgM and complement C3、C4 detected in the HS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re were immun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patients with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which is manifested by the down-regulation of cellular immunity and NK cell-mediated innate immune function. 【Key words】Children;Henoch-Schonlein purpura;immune function ;lymphocyte subsets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亨-舒综合征( 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 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异常而致血管炎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1]。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李琳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6(016)007
【摘要】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同病期血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观察30例于入院时及恢复期取血,采用Nycocard Reader Ⅱ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法测定仪测定D-二聚体的量,并与健康儿童25例(正常组)作比较.结果:正常组D-二聚体
0.33±0.12mg/L,观察组发病初期1.87±0.76mg/L,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恢复期下降至0.41±0.25mg/L,较发病初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测定能早期、准确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液高凝状态,并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
【总页数】2页(P416-417)
【作者】李琳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第二医院儿科,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儿童过敏性紫癜血D-二聚体的测定意义 [J], 唐雪梅;李永柏;吴道奇;陈琼;盛朝凯
2.过敏性紫癜患儿25例血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J], 徐坚;钱镜秋
3.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血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狄亚珍
4.过敏性紫癜患儿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J], 秦晓红;胡浩忠
5.D-二聚体、LTB4、IL-23在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的水平表达及意义 [J], 钟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系由轻链在器官和组织中沉积所致。
确诊需做活检(肾脏、牙龈、腹部脂肪、直肠等受累部位)进行病理诊断。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转移癌亦可有溶骨性病变、中等量M蛋白,骨髓浆细胞<10%;
01
自身免疫病;
02
慢性感染等伴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均有其原发病特征,可资鉴别。
03
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临床治疗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谢谢
汇报人姓名
武永清.Waldenstr6m’s巨球蛋白血症.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2007
Gobbi PG,et al. Clin Cancer Res,2005:1786一1790.
M蛋白和骨髓浆细胞百分比与MGUS一致,但有原因不明的器官(舌、心脏、肝脏等)肿大、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直立性低血压和腕管综合征等
西班牙危险分层
强调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对骨髓标本进行检测以区分异常浆细胞和正常浆细胞分别占的比例。 异常浆细胞的特点包括:CD19缺失、CD45缺乏、CD38表达降低,和(或)CD56过表达。 对于MGUS患者:(1)异常浆细胞数与骨髓浆细胞总数的比值≥95%;(2)DNA非整倍体。 不具有以上两条危险因素、或具有一条、或具有两条危险因素的患者,其5年内疾病发生进展的风险分别为2%、10%和46%。对于SMM患者:(1)异常浆细胞数与骨髓浆细胞总数的比值≥95%;(2)免疫麻痹,具体定义为1-2种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下限。不具有以上两条危险因素、或具有一条、或具有两条危险因素的患者,其5年内疾病发生进展的风险分别为4%、46%和72%。
针对“低危MGUS患者”,指南建议其在确诊后6个月内行血清蛋白电泳检查,如果病情稳定,可以每2-3年或者等出现症状时再行血清蛋白电泳检查;针对“中危/高危MGUS患者”指南建议其在最初诊断时即应该行骨髓穿刺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以除外潜在的浆细胞恶性疾病。在确诊6个月内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血清蛋白电泳及全血细胞计数。如果病情稳定,则可以改为每年复查1次。
2_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_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 医学检验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1月糖尿病新世界 DIABETES NEW WORLD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陈君颖,游含宇,叶玉琼厦门市中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9[摘要] 目的 评估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应用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市中医院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全部病历资料,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jection Rate , UACR )予以分组,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 =40,UACR<20 μg/min )、微量蛋白尿组(n =40,UACR 在20~200 μg/min 之间)、大量尿蛋白组(n =40,UACR>200 μg/min ),每组40例。
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均接受血浆D 二聚体水平检查,分析效果与临床意义。
结果 大量尿蛋白组的D 二聚体高于微量蛋白尿组、正常蛋白尿组、对照组,且4组D 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血浆D 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呈正相关(r =0.253)。
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越高,血浆D 二聚体水平越高,血浆D 二聚体可以作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血浆D 二聚体水平;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4)01(b )-0052-04Detec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dimer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CHEN Junying, YOU Hanyu, YE Yuqiong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Xia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9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dimer level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All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2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to Xiam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urinary albumin ejection rate (UACR),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n =40, UACR<20 μg/min), microalbuminuria group (n =40, UACR>200 μg/min) and large urinary protein group (n =40, UACR>200 μg/min),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40 healthy subject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all of them were examined by plasma D-dimer level to analyz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Results The level of D-dimer in the large urinary protei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croalbuminuria group, the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ison of D-dimer levels in 4 group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0.05). Plasma D-dime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buminuria level in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r =0.253).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roteinuria in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to detect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Key words ] Plasma D-dimer level;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Clinical significance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

(四)同时应用的药物 1、该项目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无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其他药物 (甚至已知肝损药物)服用与肝损伤起 病时间不符,则不计分。 3、对未知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通常 妥善的处理办法是采用5~90天作为“提 示性或相符的时间” 4、对已知可引起肝毒性的药物,则采 用已被认可的肝损伤潜伏期。
RUCAM评分法-解释
(五)非药物性肝损伤因素 1、组I:HAV、HBV、HCV(急性)、胆道梗阻、酗酒、新近 发生过低血压(休克肝) 2、组Ⅱ:CMV、EBV、疱疹病毒感染 3、组I病因较好排除,组Ⅱ病因的排除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病史。 (六)药物以往的肝损伤信息 1、该项目评分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如说明书不可靠,本项评分将特别困难 3、专家们也有可能不认同许多药物潜在的相对肝毒性 (七)对药物再刺激的应答情况 1、阳性:再次单独应用该药物引起了ALT双倍升高(肝细胞型), 或ALP或TBIL水平双倍升高(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计3分 2、相容:在急性肝损伤期间再次应用该药,且ALT、ALP或TBIL 水平出现双倍升高,计1分
病理性: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 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1相反应 解毒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增强毒性 当解毒酶被抑制 增强毒性的酶被诱导
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 2相反应
• 药
乙酰化
甲基化
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 葡萄糖醛酸 谷氨酰胺
临床试验实验室指标的设定,异常值判 定及临床意义解释
实验室检一般项目
血常规:RBC、WBC、NE(%)、Hb等 尿常规:RBC、WBC、Pr等 便常规+OB 生化:AST\ALT\GGT\Tbil\AKP\BUN\Cr\z电解质等 凝血四项:APTT\PT\Fg\TT 血脂:TC\TG\HDL-C\LDL-C
肾内科学(医学高级):肾小球肾炎考试题(三)

肾内科学(医学高级):肾小球肾炎考试题(三)1、单选男,35岁,劳累后面部及双下肢水肿2个月。
查:尿量A.急性肾炎B.慢性肾炎急性发作C.慢性肾炎D.急进性肾炎E.肾病综合征正确答案:A2、单选患者,(江南博哥)男,42岁。
因急性肾炎入院。
入院后第3天出现少尿,继之尿闭.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抽搦,直至昏迷。
此时应想到患者可能并发了()A.心力衰竭B.急性肾功能不全C.急性胃肠炎D.高血压脑病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3、单选?患者,男,13岁。
因水肿、尿少4天入院。
血压21.3/13.3kPa(160/100mmHg),尿比重1.023,尿蛋白(+++),红细胞3~5个/HP。
入院后第二天凌晨突然出现气促,烦躁不安,心率160次/分,双肺细湿啰音。
本例应考虑()A.急性肾炎合并急性肺炎B.急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C.急性肾炎合并中毒性心肌炎D.急性肾炎合并心力衰竭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4、单选男,45岁,水肿1年,BP22.0/11.0kPa,清蛋白/球蛋白1.7/L,尿蛋白分析非选择性,尿蛋白+++/HP,尿红细胞++/HP,诊断()A.急进性肾炎B.慢性肾炎C.急性肾炎D.慢性肾盂肾炎E.肾病综合征正确答案:B5、单选?女性,33岁,双下肢水肿1个月,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3年,尿常规蛋白阳性.尿红细胞20个/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4.0g,血浆清蛋白28.5g/L,血肌酐90μmol/L,血HBsAg及HbsAb均阳性。
为明确病因,检查首选()A.补体的检测B.肾穿刺组织光镜检查C.肾穿刺组织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检查D.肝脏B超检查E.ANA及ds-DNA检测正确答案:C6、单选下列哪项是区别肾小球与非肾小球血尿的主要方法()A.尿隐血试验B.尿三杯试验C.尿蛋白电泳D.尿红细胞形态和尿血细胞比容分布曲线E.尿沉渣镜检正确答案:D7、单选?男性,25岁。
发热、咽痛2周后,尿蛋白++,红细胞15~20个/HP,血Cr180μmol/L,血清C3降低,肾活检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
2021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1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近20年来,随着儿童重症医学的进步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的发展,CBP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危重症的救治,已经成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
但我国儿童危重症领域CBP技术发展不平衡,对其认识和实践有待提高。
本共识旨在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危重症CBP技术的临床实践。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是所有持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
近年来,该技术已由单纯的肾脏替代治疗拓展至危重症领域包括非肾性疾病的救治。
同时,血液净化的其他模式如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杂合模式等亦在CRRT基础上拓展应用于危重症的治疗。
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联合发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专家共识”,重点阐述了儿童严重脓毒症进行CBP的治疗建议。
近年来CBP 技术已经有较大发展,而我国仍然缺少适合在儿童危重症领域应用的CBP共识。
本共识于2018年1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起,成立了共识撰写工作组。
工作组根据工作经验、会议讨论及文献查阅,确定共识内容,包括:CBP基本原理及常用模式,适应证,设备及耗材,液体选择,治疗参数设定,血管通路选择与建立,预充,抗凝,抗菌药物调整,营养,镇痛镇静,液体管理,并发症,监护,报警,终止与回血,护理,质量管理及培训共18个问题。
工作组通过3次会议讨论共识的条目、各专题的学术性和临床定位,保持各专题的协调性,分别撰写相关内容,并进行了集中修订。
最后组织儿童危重症专家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共识相关条目及专题进行审阅,并召开多次线下和网络会议讨论,工作组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形成推荐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 , 其紫 癜性肾炎与 I g G 肾病在病理形态学上相似 [3 ,4]。由于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参与的变态反应 。大 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激活血小板 ,使血小板粘附于 损伤的血管内皮上 ,导致微血栓的形成 [5 ,6]。D- 二聚 体是血液凝固 、微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是体 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本 [7~9] 观察组所测得的血浆 D- 二聚体均值较对照组显著 增高 ,说明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但血 浆二聚体阳性和阴性结果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无 显著性关系 。
·224 ·
s e r u m a nd u ri ne of c hil d r e n wi t h i di op a t hic nep h r otic s y nd r ome . Cli n N ep h r ol , 1997 , 47 : 289 - 297. 8. 刘建华 , 何威逊 .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 Th 1/ Th 2 失 衡 . 中华肾脏病杂志 , 2002 , 18 ( 2) : 100 - 102. 9. Stachows ki J , Ba rt h C , Michalkiewicz J , et al . Th1 and Th 2 bala nce a nd CD 45-p osi ti ve T cell s ubs e t s i n p ri2
观察组 36 0. 79 ±0. 20 7. 42 ±1. 05 0. 26 ±0. 12 2. 01 ±0. 85
t值
8. 40
1. 84
5. 86
0. 55
P
< 0. 01
> 0. 05
< 0. 01
> 0. 05
表 2 观察组血浆及尿液 D-D 阳性和阴性结果与紫癜性肾 炎关系[ n ( %) ]
6. Co ras h L . Meas u r e me nt of p la t el e t acti va ti on by f l uo2 resce nce activat ed flow cyt omet ry. J Blood Cell , 1990 , 16 :97.
7. S ho r r A F , T r ot t a R F , Al ki ns SA , e t al . D-di me r as s ay p r e dict s mo r t ali t y i n c ri tically ill p a ti e nt s wi t hout dis2 s e mi na t e d i nt ra vas c ula r coagula ti on o r ve nous t h r om2 boe mbolic dis eas e . I nt e nsi ve Ca r e Me d , 1999 , 25(2) : 207 - 210.
表 1 。观察组中血浆 D-D 阳性 20 例中紫癜性肾炎 6 例 ,阴性 16 例中紫癜性肾炎 4 例 ; 尿液 D-D 阳性 14 例中紫癜性肾炎 5 例 , 阴性 22 例中紫癜性肾炎 5 例 。血浆 、尿液 D- 二聚体阳性和阴性结果与紫癜性 肾炎无关 ( P > 0. 05) , 见表 2 。对照组血浆 、尿液 D二聚体阳性例数均为 0 。观察组中 CD-D/ C IgG 之比 > 1 有 11 例 , 占 30. 56 % ( 11/ 36 例) , 对照组 0 例 , 两者 之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 P < 0. 01) 。在 CD-D/ C IgG 之 比 > 1 的 11 例患儿中有 8 例紫癜性肾炎 , 发生率 72. 72 % ( 8/ 11 例) , 而两者之比 < 1 的 25 例患儿中 只有 2 例紫癜性肾炎 ,发生率 8. 0 % ( 2/ 25 例) ,经统 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 ( P < 0. 01) ,见表 3 。
表 3 观察组 CD-D / C IgG 与紫癜性肾炎关系[ n ( %) ]
CD-D / CIgG >1 <1
共计
n 11 ( 30. 56) 25 ( 69. 44)
36
紫癜性肾炎 8 ( 72. 72) 2 (8. 00)
10 ( 27. 78)
注 :与 CD-D / CIgG < 1 患儿比较 P = 0. 0037
(收稿日期 : 2004 - 07 - 16)
D - 二聚体清除率与 I g G 清除率之比在儿童紫癜性 肾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儿科 (湖北武汉 430070) 聂国明 余 健 蔡根秀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3606 ( 2005) 04 - 224 - 02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 .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 临床分类 、诊断及治疗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1 , 39 ( 12) : 746 - 749.
2. 朱方 , 张文曦 . D - 二聚体检测在肾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 临床检验杂志 , 1998 , 16 ( 4) : 229.
36
10 ( 27. 78)
注 :与 D-D 阴性组比较 , P = 1. 11 , 2) P = 1. 04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临床儿科杂志 2005 年第 23 卷第 4 期
三 、统计学方法 测得数据以 x ±s 表示 , 均数 比较采用 t 检验 ,发病率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 。
结果
36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及尿液 D-D 平均值 均比对照组高 ( P < 0. 05) ; 外周血 I g G 稍有降低 , 尿 Ig G 略有增加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
本观察组中血 、尿 I g G 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 著性 , I g G 的相对分子质量 ( 170000) 与 D- 二聚体完 全相同 , 测定 D- 二聚体的清除率 ( CD-D) , 并与 I g G 的清除率 (C IgG) 比较 , 是反映沉积在肾组织内的交 联蛋白降解的理想指标 , CD-D/ C IgG 比值 < 1 ,则 D- 二 聚体完全系肾小球滤过 , 提示其来源于肾外纤维蛋 白的降解 ; CD-D/ C IgG 比值 > 1 则说明肾脏产生了一 定量的 D- 二聚体 ,表明肾内有纤维蛋白的沉积 [12]。 从患儿临床表现来看 ,当 CD-D/ C IgG 比值 > 1 时 , 紫癜 性肾炎的症状均未表现出来 , 而大多数是在检测结
·225 ·
果报告后 2~8 周 ( 2 例 8 月后) 才表现出来 , 但多数 预后良好 [13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 , CD-D/ C IgG 比值 > 1 的患儿继发紫癜性肾炎显著高于比值 < 1 的患儿 , 说明检测 CD-D/ C IgG 比值对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 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血浆 D- 二聚体来源于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 , 尿 中D- 二聚体可来源于肾外纤维蛋白的降解或肾组织 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两部分 , [10] 血循环中的 D二聚体经损伤的肾基底膜漏入尿中 , 或由于肾内凝血 亢进 , 肾小球内的微血栓及纤维蛋白在局部被分解 , 导致尿中D- 二聚体增高 。其增高程度与肾小球内纤 维蛋白沉积的多少及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11 ]。尽管 紫癜患儿尿液中 D- 二聚体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 但 其阳性和阴性结果与紫癜性肾炎发生率的高低也无 显著性关系 。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根据中华儿科学会肾脏病学组所制 定的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 [1], 临床确诊为过敏性紫 癜患儿 36 例 (观察组) ,其中男 24 例 ,女 12 例 ; 平均 年龄 7. 4 岁 ; 病程平均为 12. 5 d ; 期间尿常规多次检 查均阴性 。对照组 22 例为同期来院作健康体检的儿 童 ,其性别 、年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
过敏性紫癜引起肾脏病变大多在病程半年内出 现 , 其导致紫癜性肾炎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尿 液常规改变来诊断 。我们采用 D- 二聚体清除率 ( CD-D) 与 I g G 清除率 ( C IgG) 之比 ( CD-D/ C IgG) 的方法 对紫癜性肾炎进行诊断 , 旨在寻求一种对紫癜性肾 炎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
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及尿液 D - 二聚体 、I g G 检测 结果比较 ( x ±s )
外周血
尿液
组
别n D-D ( mg / L )
IgG(g/L)
D-D (μg / L ) IgG ( mg / L )
对照组 22 0. 49 ±0. 06 8. 03 ±1. 32 0. 14 ±0. 02 1. 93 ±0. 15
3. 徐虹 ,盛芳芸 ,郭怡清 ,等 . 小儿紫癜性肾炎与 I gA 肾病临 床病理转归对比分析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 1998 , 13 ( 5) : 282.
4. 甘波 , 李献珍 , 曾明辉 . 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 素探讨 . 中华肾脏病杂志 , 1999 , 15 : 51.
5. 刘洪普 , 刘华昌 , 李冠勇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活化分 子的测定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1 , 39 ( 9) : 563.
临床儿科杂志 2005 年第 23 卷第 4 期
ma r y nep h r otic s y ndr ome . Pe diat r N ep h r ol , 2000 , 14 : 779 - 785. 10. Ra ndl e J C , Ha r di ng M W , Ku G , e t al . IC E/ casp as e- 1 i n hi bi t o rs as novel a nti-i nf la m ma t o ry d r ugs . Exp e r t Opi n I nves tig D r ugs , 2001 , 10 (7) :1207 -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