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诊疗规范[精.选]

合集下载

过敏性紫癜临床诊疗

过敏性紫癜临床诊疗

过敏性紫癜临床诊疗发表时间:2012-03-31T17:05:26.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何丽英[导读] 本病常可自愈,但可复发,首次发作较严重者复发率较高。

何丽英(黑龙江省农垦九三分局荣军农场医院 161447)【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151-02【摘要】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

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目的讨论过敏性紫癜临床诊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防治感染,驱除肠道寄生虫,避免接触致敏物品、药物及食物。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诊断治疗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

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春、秋季发病较多。

【病因与发病机制】过敏性紫癜的直接病因很难确定。

其有关因素如下。

1.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肠道寄生虫感染。

2.食物鱼、虾、蟹、蛋、乳等异性蛋白食物。

3.药物抗生素(青、链、红、氯霉素)、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异烟肼、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保泰松、奎宁等)等。

4.其他寒冷、花粉、虫咬、疫苗接种等。

上述因素引起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

此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和肾小球基膜上,损害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引起毛细血管炎或坏死性小动脉炎,使管壁能透性、脆性增加而伴渗出性出血和水肿。

此种炎症反应除见于皮肤、黏膜外,尚可累及肠道、肾及关节腔等部位小血管。

【临床表现】多数起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首发症状是皮肤紫癜。

过敏性紫癜的诊治

过敏性紫癜的诊治

临床表现
• • • • • 皮肤型(紫癜型) 关节型(Henoch型) 腹型(Schonlein型) 肾型 混合型
实验室检查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半数以上阳性。毛 细血管镜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扭曲 及渗出性反应。 • 尿常规 肾型或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 及管型尿。 • 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检查 均正常, BT可能延长。
维生素C的作用
• 对胶原蛋白、细胞间粘合质、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 素等)的合成及类固醇的羟化、氨基酸代谢、抗体及红 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等均有重要作用。是形成胶原的 关键物质。 • 参与和调节氧化还原过程和羟化作用 • 改善肝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 大剂量应用可提高体液免疫,促进抗体形成,加强白细 胞的吞噬作用。结合细菌内毒素。 • 通过白血球细胞维生素C阻止了组胺的分泌,增进了组 胺的分解。 • 促进来自于食物的铁的吸收 • 抗肿瘤
小 结
1、血管免疫性疾病 2、临床有5种亚型:皮肤、关节、肾、腹、 混合型 3、以抗过敏治疗为主 4、难治性病例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 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乏力或上呼 吸道感染史; • 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 痛和(或)血尿; • 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检查正常; • 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炎和紫癜。
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风湿性关节炎 •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科急腹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病因治疗 • 一般治疗:抗组胺药;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 ( 维生素C、路丁等)。 • 糖皮质激素 • 对症治疗 • 其他 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近期内反复发作 着可酌情使用。如免疫抑制剂、抗凝治疗、 中医中药等。

过敏性紫癜诊疗规范

过敏性紫癜诊疗规范

过敏性紫瘢诊疗规范1808年Wi1.1.an描述一例严重紫瘢患者,伴皮肤多形红斑,腹痛,黑便和肢端水肿。

1837年SChonlein报道本病伴有关节症状。

1847年HenOCh又加入了腹部绞痛。

此后,许多学者将上述两种症状联系起来,称为Henoch-Schonlein紫瘢(HenoCh-SChonIeinpurpura)01852年JohSon发现本病有肾炎表现。

1895年OSIer将本病病因归于对外界抗原的过敏反应,得到公认,并命名为过敏性紫瘢(allergicpupura)。

它是非典型过敏性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瘢,关节、胃肠道及肾脏病变。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诊断】(一)临床表现1.学龄期儿童多见,起病可急可缓,多数起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春秋季节较多见。

2.皮肤症状:皮肤紫瘢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常作为首发症状。

典型皮疹初起为淡红色斑丘疹,继而颜色变深呈鲜红、紫褐色可融合成片中心可有点状出血,即呈紫瘢。

紫瘢略高出皮面,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多见于四肢伸侧关节周围、下肢和臀部,双侧对称性分布,常伴血管神经性水肿。

3.关节症状:多数患儿有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炎或关节痛,下肢关节多见,数日可自行缓解,不留关节畸形。

关节症状可与皮疹同时出现或在皮疹之后发生。

4.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腹痛,可阵发性加重、呕吐,大便潜血阳性,严重者出现便血、肠套叠、肠穿孔、肠坏死等。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在病程的早期。

5.肾脏症状:如以肾活检出现病理变化为准,肾受累发生率很高,如以尿常规检查出现异常为准,约1/3患儿有肾受累。

多数表现为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约10%较为严重,留有长期蛋白尿或血尿,甚至发展成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

6.其他系统损伤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占1%〜8%,表现为头痛、颅神经麻痹、精神症状、癫痫样发作、脑电图异常等。

呼吸道症状有哮喘、咯血等。

严重病例可有心肌炎。

7.临床分型(1)单纯皮肤型:只累及皮肤,最常见。

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指南

·诊疗规范·收稿日期:2011-09-30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资助项目[ZYYS-2009(0004)-30]作者简介:丁樱(1951-),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和研究工作。

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指南丁 樱,孙晓旭,毕玲莉,张 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说 明1)本指南编写目的在于规范中医儿科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本指南是根据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状况和临床需要,在文献研究、专家调查问卷分析、专家论证会的基础上形成的。

3)本指南内容涵盖了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诊断、辨证、治疗方法,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的中医诊疗。

4)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组织实施,河南中医学院为负责起草单位。

5)本指南主要起草人:丁樱、孙晓旭、毕玲莉、张霞。

6)本指南研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潜在利益冲突。

7)本指南的形成过程(1)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主要利用检索工具,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询相关文献。

其中古代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华医典》《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以及大学、医院图书馆检索查找。

现代期刊文献主要在中国清华大学制作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制作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 ”中检索查找,为保证查全率,统一以过敏性紫癜病名作为检索词,从多种途径查找。

现代其他文献主要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各版中医儿科全国教材,以及现代医学的相关指南、标准、主要教材。

(2)专家调查 本指南依据文献检索的结果,从诊断、辨证、治法、方药、预防护理等方面综合古今见解,按Delphi 法(即专家调查法)制作了问卷,向以中医儿科医师为主的专家(高级职称者)群体征求意见,共制作了3轮专家问卷,总回收率在84.7%,从而形成了专家共识。

过敏性紫癜诊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诊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诊疗指南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

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周岁以内婴儿少见。

一、临床表现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有资料显示,过敏性紫癜大多数情况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也可早期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痛及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一)皮肤症状: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主要分布在负重部位,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密集。

其次见于臀部。

其他部位如上肢、面部也可出现,躯干部罕见。

特征性皮疹为高出皮肤,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不退色,即为紫癜。

皮损部位还可形成出血性水疱,甚至坏死,出现溃疡。

紫癜可融合成片,最后变为棕色。

一般1-2周内消退,不留痕迹;也可迁延数周或数月。

有时发病早期可出现手臂、足背、眼周、前额、头皮及会阴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肿胀处可有压痛。

(二)消化系统症状:较为常见,约2/3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

一般出现在皮疹发生1周以内。

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

可有压痛,但很少有反跳痛。

同时伴有呕吐。

约半数患儿大便潜血阳性,部分患儿出现血便,甚至呕血。

如果腹痛在皮肤症状之前出现,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误行手术治疗。

少数患儿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出血性小肠炎,需外科手术治疗。

(三)泌尿系统症状:可为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及蛋白尿,或管型尿。

上述症状可发生于过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时期,但多数于紫癜后2-4周出现,也可出现于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静止期。

病情轻重不等,重症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

虽然半数以上患儿的肾脏损害可以临床自行痊愈,但少数患儿的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可持续很久。

(四)关节症状:大多数患儿仅有少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

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为最常受累部位。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 • • • •
病理II级 单纯系膜增生,分为 局灶 局灶/节段 病理 级:单纯系膜增生,分为a1局灶 节段 B1弥漫性; 弥漫性; 弥漫性 病理III级:系膜增生,伴<50%肾小球新月体 病理 级 系膜增生, 肾小球新月体 形成/节段性病变 硬化、黏连、血栓、坏死), 节段性病变( 形成 节段性病变(硬化、黏连、血栓、坏死), 其系膜增生可分为a1局灶 节段. 局灶/节段 其系膜增生可分为 局灶 节段
IV级: III级+肺出血和 或肾脏受 级 肺出血和/或肾脏受 级 肺出血和 尿蛋白》 累(尿蛋白》2.0g/L,肾病综合 , 症型或急进性肾炎或病理IIIb以 症型或急进性肾炎或病理 以 上)
• 病理 级:病变同III级,50%病理IV级 病变同 级 75%的肾小球伴新月体 的肾小球伴新月体 • 形成 节段性病变(硬化、黏连、 形成/节段性病变 硬化、黏连、 节段性病变( 血栓、坏死); 血栓、坏死); • 可分为a1局灶 节段,b1弥散性 可分为 局灶/节段, 弥散性 局灶 节段 • 病理 级:病变同 病理V级 病变同III级,>75% 级 的肾小球伴新月体 • 形成 节段性病变(硬化、黏连、 形成/节段性病变 硬化、黏连、 节段性病变( 血栓、坏死); 血栓、坏死); • 病理 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VI级
IV级治疗:激素冲击和口服剂量按 级治疗: 级治疗 肾病治疗原则, 周尿蛋白不转阴 周尿蛋白不转阴, 肾病治疗原则,4周尿蛋白不转阴, 加雷公藤多甘片口服, 加雷公藤多甘片口服,每日 1mg/kg,一般疗程 个月, ,一般疗程3-6个月,青 个月 春期女孩疗程不超过3月 春期女孩疗程不超过 月;肾病型 紫癜激素疗程6个月 个月-1年 紫癜激素疗程 个月 年。急性 期症状严重难以控制时可应用环 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或丙球静脉 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术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97 过敏性紫癜

97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县级医疗机构版)一、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D69.0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和《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皮肤特别是下肢伸侧、臀部有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的丘疹样紫癜,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

除外其他紫癜性疾病。

2.在皮肤紫癜出现之后或之前可有腹痛、血便、关节痛、血尿及浮肿等表现。

3.血小板计数与功能以及凝血因子检查均正常。

应定期做尿常规检查,注意本病的肾脏损害。

一般不需做骨髓检查。

4.病理检查见受累皮肤或组织呈较均一的过敏性血管炎表现。

5.分型(1)单纯型:为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

(2)腹型: 除皮肤紫癜外, 因消化道黏膜及腹膜脏层毛细血管受累, 而产生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如恶心、呕吐、呕血、腹痛、腹泻、便血等。

(3)关节型:除皮肤紫癜外,因关节部位血管受累而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

(4)肾型: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炎性反应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竭等表现。

肾脏损伤是影响过敏性紫癜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5)混合型:皮肤紫癜合并以上两项临床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和《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去除病因,控制感染,避免接触或服用可能致敏的物品、药物及食物。

2.抗组胺药物。

3.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

4.肾上腺皮质激素。

5.免疫抑制剂。

6.其他治疗抗凝、止痛、抑酸等。

(四)标准住院日。

普通型3-5天,关节型或腹型一般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69.004过敏性紫癜疾病编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

多发生于2~8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二季居多。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虽然食物过敏(蛋类、乳类、豆类等),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疫苗接种、麻醉、恶性病变等与过敏性紫癜发病有关,但均无确切证据。

【发病机理】
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为其特征,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CD40配体(CD40L)过度表达,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大量IgA和IgE。

30~50%患儿血清IgA浓度升高,急性期外周血IgA+B淋巴细胞数、IgA类免疫复合物或冷球蛋白均增高。

IgA、补体C3和纤维蛋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皮肤和肠道毛细血管,提示本病为IgA免疫复合物疾病。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6等前炎症因子升高。

本病家族中可同时发病,同胞中可同时或先后发病,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患儿为HLA-DW35遗传标志或C2补体成分缺乏者。

综上所述,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可能为: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感染原和过敏原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激发B细胞克隆扩增,导致IgA 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

【病理】
过敏性紫癜的病理变化为广泛的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以毛细血管炎为主,亦可波及小静脉和小动脉。

血管壁可见胶原纤维肿胀和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散在核碎片。

间质水肿,有浆液性渗出,同时可见渗出的红细胞。

内皮细胞肿胀,可有血栓形成。

病变累及皮肤、肾脏、关节及胃肠道,少数涉及心、肺等脏器。

在皮肤和肾脏荧光显微镜下可见IgA为主免疫复合物沉积。

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理改变:轻者可为轻度系膜增生、微小病变、局灶性肾炎,重者为弥漫增殖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

肾小球IgA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也见于IgA肾病,但过敏性紫癜和IgA肾病的病程全然不同,不似同一疾病。

【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起病,各种症状可以不同组合,出现先后不一,首发症状以皮肤紫癜为主,少数病例以腹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首先出现。

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伴有低热、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

1.皮肤紫癜。

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面部及躯干较少。

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

少数重症患儿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

部分病例可伴有荨麻疹和血
管神经性水肿。

皮肤紫癜一般在4~6周后消退,部分患儿间隔数周、数月后又复发。

2.胃肠道症状。

约见于2/3病例。

由血管炎引起的肠壁水肿、出血、坏死或穿孔是产生肠道症状及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一般以阵发性剧烈腹痛为主,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可伴呕吐,呕血少见。

部分患儿可有黑便或血便,偶见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

3.关节症状。

约1/3病例可出现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关节腔有浆液性积液,但一般无出血,可在数日内消失,不留后遗症。

4.肾脏症状。

30%~60%病例有肾脏受损的临床表现。

肾脏症状多发生于起病1个月内,亦可在病程更晚期,于其他症状消失后发生,少数则以肾炎作为首发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与肾外症状的严重度无一致性关系。

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血压增高及浮肿,称为紫癜性肾炎;少数呈肾病综合征表现。

虽然有些患儿的血尿,蛋血尿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大多数都能完全恢复,少数发展为慢性肾炎,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5.其他表现。

偶可发生颅内出血,导致惊厥、瘫痪、昏迷、失语。

出血倾向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睾丸出血等。

偶而累及循环系统发生心肌炎和心包炎,累及呼吸系统发生喉头水肿,哮喘、肺出血等。

【诊断要点】
1.周围血象。

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除非严重出血,一般无贫血。

血小板计数正常甚至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正常,部分患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2.尿常规。

可有红细胞、蛋白、管型,重症有肉眼血尿。

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4.血沉轻度增快;血清IgA升高,IgG和IgM正常,亦可轻度升高;C3、C4正常或升高;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重症血浆黏度增高。

5.腹部超声波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肠套叠,头颅MRI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可予确诊,肾脏症状较重和迁延者可行肾穿刺以了解病情给予相应治疗。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若临床表现不典型,皮肤紫癜未出现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需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败血症、其他肾脏疾病和外科急腹症等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积极寻找和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补充维生素。

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

腹痛时应用解痉剂,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可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每日20~40mg/kg,必要时输血。

2.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急性期对腹痛和关节痛可予缓解,但不能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亦不能影响预后。

泼尼松每日1~2mg/kg,分次口服,或用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每日(5~
10mg/kg)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

重症过敏性紫癜肾炎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雷公藤多苷片。

3.抗凝治疗
(1)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药物:阿司匹林每日3~5 mg/kg,或每日25~50 mg,每天一次服用;双嘧达莫每日3~5 mg/kg,分次服用。

(2)肝素:每次0.5~1 mg/kg,首日3次,次日2次,以后每日1次,持续7天。

(3)尿激酶:每日1000~3000 u/kg静脉滴注。

(4)其他:钙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每日0.5~1.0 mg/kg,分次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每日2~3 mg/kg,分次服用,均有利于血管炎的恢复。

中成药如贞芪扶正冲剂、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口服3~6个月,可补肾益气和活血化淤。

【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除少数重症患儿可死于肠出血、肠套叠、肠坏死或神经系统损害外,大多痊愈。

病程一般约1~2周至1~2个月,少数可长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肾脏病变常较迁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少数病例(1%)发展为持续性肾脏疾病,极个别病例(0.1%)发生肾功能不全。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