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体系设计研究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体系的设计研究提要: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本文从结构受力特性、结构体系布置、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以及新旧规范对比应用和其他设计注意事项,多方面阐述了抗震墙的设计方法。
主题词:抗震墙结构受力结构体系布置截面尺寸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对抗震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
笔者根据多年设计工作经验,对抗震墙(剪力墙)结构做了一些总结性研究。
2 结构受力2.1 结构受力特性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
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及区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2.2 根据受力特性的设计原则2.2.1 设计原则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
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
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
2.2.2 新旧规范体现受力设计原则的变化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主要包括:2.2.2.1 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明确了底部加强区的计算高度从地下室顶板开始。
建筑物高度大于等于24m时,取底部两层和1/10建筑物高度的大者。
建筑物高度小于24m时,可取底部一层。
当结构的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2.2.2.2 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2.2.2.3 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的轴压比不宜大于以下数值:一级时,9度为0.4,7、8度为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设计论文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摘要】综述了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论述了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并论述了我国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具体设计和提高结构抗侧力和构件的延性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设计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工程师在总结历次地震灾害的经验中逐渐认识到宏观的概念设计比以往的数值设计对工程结构抗震来说更为重要,因此,人们对于概念设计愈来愈重视。
抗震概念设计就是从结构总体方案设计一开始,就运用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已有的正确知识去处理好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诸如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问题,从宏观原则上进行评价、鉴别、选择等处理,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从而消除建筑物抗震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2.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2.1高度问题按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型式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
可实际上,已有许多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了这个限制,对于超高限建筑物,应当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在地震力作用下,超高限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形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参数本身超出了现有规范的适宜范围,如安全指标、荷载取值、力学模型选取等。
2.2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应注意结构体系及材料的优选,现在我国钢材生产数量已较大,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尽可能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或钢结构,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超过一定高度后,为减小风振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
2.3抗震设防烈度较低现在许多专家提出,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已不能适应国情的需要,认为我国“取用了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结构设计安全度”,并主张“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应该大幅度提高”。
对某抗震超限建筑抗震设计论文

对某抗震超限建筑的抗震设计分析【摘要】本工程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为地下3层,地上33层,总高133.15m的商业住宅建筑。
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考虑建筑立面及空间使用要求,本工程竖向抗侧力构件(柱、剪力墙、支撑)不连续,为高度111.4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属抗震超限建筑。
通过对其结构布置,构件尺寸的优化,结构整体计算及关键构件的内力分析,从而保证本工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超限建筑概述本工程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情路南路,总用地面积42203.9㎡,总建筑面积约30000㎡,地下3层,底板面标高-14.2m,地上33层,屋面标高112.65m,屋面以上20.50m,总高133.15m。
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1 计算模型图1 抗震结构布置方案1.1 建筑结构布置和选型本工程的典型标准层结构布置如图2所示1.1.1 地面以上33层,屋面标高112.65m,屋面以上20.50m,总高133.15m。
1.1.2 结构高宽比:112.65m/20.5m= 5.50。
1.1.3 抗震缝设置:本工程无设抗震缝。
1.1.4 结构类型:框支剪力墙结构。
1.1.5 建筑平面规则性:平面布置简单、规则,无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情况。
1.1.6 竖向规则性:本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于2层设置转换大梁将上部除核心筒外的剪力墙转换为下部钢管混凝土柱,竖向抗侧力构件部分不连续,属复杂高层建筑。
1.1.7 楼盖结构类型:为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楼盖整体性好、抗震性能优良。
1.1.8 抗震等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4.8.3条,对于设防烈度为7度、高度小于等于120米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框架部分抗震等级均为特一级,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均为一级。
1.2 结构主要构件断面尺寸本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
转换层下部框支钢管混凝土柱截面φ1350-35、φ1000-14,落地核心筒外围剪力墙厚度为550mm,内部剪力墙为300mm,转换层上一层剪力墙部分加厚至为350mm,其余各层剪力墙厚度为300mm,连梁高度为500~700mm;转换层转换梁尺寸为1600×2500,1600×5000, 1200×1700, 600×1700,楼板厚度为220mm;转换层上部为普通现浇混凝土楼盖,楼板厚度一般为100mm,部分大跨度楼板厚度为260mm、220mm、180mm、140mm 及120mm。
城市地下供水管道震害分析与抗震对策论文

城市地下供水管道的震害分析与抗震对策摘要:城市地下供水管道在地震中如果遭受破坏,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本文在详细分析地震对地下供水管道破坏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供水管道防震减灾措施,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下供水管网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供水管道;抗震;震害分析;抗震对策中图分类号:tu3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地震是地壳岩石中长期积累的变形能量在瞬时释放的结果,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工程建筑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较好,但近几十年来的一系列大地震中地下结构受损的报道逐渐增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下结构遭受了严重破坏,5.12汶川大地震中地下结构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下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研究的必要性逐渐得到重视。
地下供水管道是城市中主要的地下结构之一,也是城市的生命线[1]。
大量的震害经验告诉我们:地下供水管线在地震中极易遭受破坏,造成相应的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功能性破坏乃至整个系统的瘫痪。
目前我国大多数市政供水管道没有经过正规的抗震设计,不少城市曾经或可能遭受强地震影响,潜伏着发生地下供水管道遭受地震破坏的危机。
因此,对供水管道抗震加强研究,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1. 供水管道破坏的主要形式和特征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发生里氏7.2级的阪神大地震,对神户市内包括地下管道在内的地下结构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
阪神供水局给水总管与配水管道共毁坏120处,破损率约0.74处/km,许多管线破坏发生在沿河软弱地基中,大部分管线破坏发生在直径相对较小的铸铁管中,并且大多系接头部位发生破坏,且大部分破损的接头是陈旧的铅制机械接头。
根据阪神地震中供水管道的破坏和其他地震资料的研究,可以将直埋地下供水管道的破坏形式归纳为三种基本形态:(1)接口破坏:如承插式铸铁管接头填料拉松,插头脱出或承口破坏;连续式钢管在焊缝连接处开裂,法兰螺栓松动等;(2)管体破坏:钢筋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和铸铁管出现纵向和斜向裂缝,小口径管和铸铁管锈蚀严重的管体发生折断;(3)连接破坏:在三通、弯头、闸门和管道与构筑物的连接处,以及相应的连接件,由于应变集中和运动相位的不一致而造成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论文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摘要: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阐述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以及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减震技术。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we in the buildings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building must be the seismic problem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take proper measures to avoid the damage of the earthquake to build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seismic measures standard, expounds the structure of shock-isolation technology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technology used in shock.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seismic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 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一、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对于性能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损坏的程度来描述,另一种是以用途的重要性即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
建筑结构中的损坏程度划分为不损坏和属正常维修下的损坏、可修复的破坏和倒塌;抗震设防分类则氛围甲、乙、丙、丁四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出现了很多新的难题。
本文在分析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因素的基础上,就建筑机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几点拙见,旨在与同行共同那个切磋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影响因素abstrac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there are many new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 the buildings aseismic effect, on a basis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institutions puts forward some humble opinion, with counterparts to discuss common the contested.keywords: high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influence factors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影响因子分析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效果、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以及建筑场地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建筑物自身的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效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建筑物若要达到抗震目的,无论点式住宅或是版式住宅,都必须进行合适的结构设计,保证抗震措施合理,能够基本实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这样的目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和施工过程建筑结构的材料是影响抗震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样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摘要:桥梁在地震灾害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推动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动力。
本文根据汶川、玉树震后桥梁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桥梁抗震措施及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在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地震灾害;抗震设计;加固技术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gain from earthquake disaster is the motive power of promoting the bridge seismic desig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bridge survey data from wenchuan yushu earthquake, ,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ridge aseismatic measures and seismic design method were summed up, and some are easy to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evant points.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seismic design;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公路交通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同时,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
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
若作为抗震救灾生命线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铁路桥梁、城市高架、公路桥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抗震设防地区评定地震烈度的平均震害指数法

抗震设防地区评定地震烈度的平均震害指数法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0%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是一大潜在威胁。
烈度是地震工作者提供的一种来描述地震影响大小的宏观尺度,是作为震害简便估计的指标,烈度用来帮助地震工作者总结震害经验、进行烈度区划,从而规定地震动设计参数。
另外,烈度快速评定是震后进行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的基础。
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主要的烈度表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各国进行烈度评定的指标。
在我国烈度表中,对于Ⅵ度到Ⅹ度区,以建筑物的破坏状态作为烈度评定的主要依据,与其相关的概念——平均震害指数是我国烈度表中的一项特有指标,其可操作性较强。
2008年以前,我国烈度表中规定的房屋是未经过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的砖混或砖木结构的房屋。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类型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大,该项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需要了。
因此,能够根据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这类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物的破坏状态进行烈度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震害矩阵,得到不同设防地区在遭遇地震时建筑物的平均震害指数,建立了不同烈度下设防烈度和平均震害指数的拟合关系,两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得到的直线斜率表示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作用下,抗震设防烈度每提高一度,其对应的震害指数的减少量。
在现有烈度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设防水平下的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和烈度的对应关系假定。
利用近年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近城市地震中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对建立的平均震害指数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到的结果与现场评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该论文为根据抗震设防建筑的破坏情况进行烈度评定提供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震害数据少而难以通过统计方法建立震害指数和烈度对应关系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烈度表的延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5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成绩 董云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专业)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高层建筑物的悬挂框架、填充墙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地下结构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建筑结构影响抗震性能的总结和评价。 关键字:抗震、悬挂结构、填充墙、剪力墙、地下结构
一、引言 在我国地震灾害连连不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从1976-1996年我国大陆发生的八次较大的地震来看,具有强度大、频度高、震源浅的特点。从地震构造上看,都是断裂剧烈活动的地区。近十年来,我国地震活动较频繁,因而城市抗震防灾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在延性抗震和减隔震方面极为不足,常常是因为项目工程建设期短,又没有抗震规程约束,要求设计完全满足延性抗震或具有减、隔震措施的结构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建筑抗震来说,国内外地震工程专家已逐步认识到,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能单纯去提高它的强度抗震能力,而是要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或采用减、隔震措施。[1]
二、高层建筑的悬挂框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采用悬挂结构的目的是创造大空间和减振。然而悬挂体系的优势很明显,但悬挂部分本身无法提供侧向刚度,采用悬挂结构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必须合理确定抗侧力体系问题。显然,将悬挂结构体系与新型高效抗侧力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既易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的结构性能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新体系,建立和完善其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受力结构是悬挂体系是采用吊杆将各层楼盖分段悬挂在主构架上,结构体系明显地分为主体部分和悬挂部分。主体部分承担全部侧向力和竖向荷载,并将其传至基础。在不同的地震力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分别按非悬挂体系(相当楼层质量加在柱上),不计悬挂质量和按空间悬挂楼板模型三种情况计算,在水平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反应,表明结构在两个方向地震反应特征和大小基本一致,表明设计在两个方向结构特征接近,是合理的。按空间悬挂楼层计算的结构反应较不计悬挂楼层影响的结构反应要小,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悬挂楼层的减震作用有一定的滞后,在前几秒减震作用不明显,但当地震作用5 秒后,悬挂楼层具有明显的削峰作用,位移、加速度峰值分别减少了。由此可见,对于悬挂楼层结构体系的抗震分析,将悬挂楼层质量忽略不计的处理是偏保守的。由结果对比可见,悬挂楼层设计方案较非悬挂体系的地震反应显著减小,速度和加速度也明显减小。因而悬挂楼层减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
三、高层建筑的填充墙结构对抗震的影响 框架填充墙结构由于其建筑布置的灵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办公楼、商业建筑及住宅中,填充墙用来分隔房屋。研究和设计中常将填充墙作为非结构构件处理,而忽略填充墙对框架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实际上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墙与框架是共同工作的,填充墙的存在不仅改变了结构体系的刚度、强度及其分布,还对主体结构构件的局部约束条件产生不利影响。经过若干框架结构弹性及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考虑填充墙与不考虑填充墙时的结构动力性能及抗震能力。我们应该从以下考虑:(1)非柔性连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贡献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容忽略的,仅按现行规范对结构周期进行折减是不够的,且规范折减系数统一取为0。6~0。7不够全面,可按不同填充墙数量的结构取相应的系数;(2)非柔性连接填充墙不仅提供了刚度,还改变了结构构件的约束条件,其对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减小结构周期,一定程度上增大地震力;2)改变了结构刚度分布,竖向刚度分布的不均匀可能导致薄弱层的发生,平面刚度分布的不对称则可能加剧结构扭转效应;沿高度和平面均匀分布的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总体上是有利的;3)非均匀分布填充墙甚至可能改变结构的破坏模式和薄弱部位,使设计预期的破坏模式不能实现;4)改变了所连接竖向抗侧力构件的约束条件,使构件的非线性性能发生变化,层高范围内局部设置填充墙(如门窗洞口)造成短柱破坏即为典型实例;5)有可能改变框架柱的受力模式,使上下柱端承受明显的附加剪力,且增大柱的轴力。(3)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尽可能使计算模型和实际情况相符是正确处理填充墙影响的关键问题。为此建议:1)将填充墙作为第一道防线进行抗震设计是一个可取的设计思路,但应注意控制其破坏程度和可维修程度;2)在结构动力特性分析、规则程度划分及刚度控制等设计环节,应考虑填充墙的刚度(线性和非线性)贡献;3)不考虑填充墙刚度贡献时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方式;4)应避免随意、大规模增拆填充墙,必要时须通过设计部门和物业管理部门共同审批决定增拆方案。[3] 四、高层建筑楼梯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抗震的影响 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在进行结构整体抗震分析计算时一般不考虑楼梯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楼梯单独设计,也不进行地震作用分析。然而,楼梯是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必然会对结构整体动力性能产生影响,结构整体动力性能的改变也不可避免地会对楼梯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结构整体抗震分析计算时不考虑楼梯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可能导致在地震发生时结构整体和楼梯(间)都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楼梯对结构双向抗侧刚度均有明显的贡献,顺梯段板布置方向起到类似支撑作用,垂直梯段板方向起到类似剪力墙的作用,并且在垂直于楼梯梯段方向结构侧刚的增强较顺梯段方向显著。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可能会使原以平动为主的结构出现较大扭转现象。建议设计中对楼梯的布置数量、方向和位置除考虑建筑使用外,还应注意到楼梯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显著影响,结合结构计算加以调整。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时,楼梯本身及梯间柱内力受结构整体性能的变化影响较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对楼梯间整体进行科学的抗震设计,保证楼梯间作为地震发生初期人员主要疏散通道的安全。分析显示模型中,楼梯在使结构抗侧刚度获得一定程度增强、降低了结构侧向位移的同时,又没有出现象模型中楼层刚度剧増、梯间框架柱剪力突变等情况,并且在设计和施工中实现楼梯中间平台与框架柱脱开也比较容易,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分析底部剪力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计算所在方向反映规律基本一致,但具体如最大层间位移角所处楼层等仍有差异,同时鉴于底部剪力法仅考虑了所在方向的第一平动振型,并且不能反映结构动力特性改变(如扭转振动加强)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等因素,根据不同结构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的规定,建议抗震设计时对包含楼梯的结构使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而不宜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和效应计算分析,以避免给出错误设计信息。鉴于地震作用及结构响应的复杂性以及计算软件的局限性,今后还需开展对包含楼梯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试验研究工作,以便更加客观、全面揭示楼梯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4]
五、高层建筑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对抗震的影响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单元通过局部现浇、主要墙体竖向钢筋预留金属波纹管浆锚连接以及梁、板叠合现浇,形成整体的新型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住宅结构形式。试验表明:试件较现浇试件承载力、位移延性均得到一定的提高,刚度和耗能能力基本接近,表现出与现浇试件相当的抗震性能!虽用钢量由于使用连接钢筋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性能的提高该比例不大;综合分析 看来,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结合采用单调加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来近似评价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用来评价节点的抗震能力。通过试验及有限元分析,采用延性较高的热轧钢筋,连接钢筋长度取为伸入墙内、伸入梁内 ,可保证 节点的承载力以及抗震性能。节点具有与现浇节点相当的抗震能力,通过进一步节点构造优化,例如连接钢筋可采用弯钩锚固以及采用节点区局部预应力压接,改善节点连接钢筋锚固、开裂、延性以及变形恢复性能,其抗震性能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5]
六、高层建筑物的地下结构对抗震的影响研究展望
如今地下结构已经在水利水电、交通、通讯及国防工程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下结构在地震时的安全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大量的地面结构震害相比,地下结构震害资料相对较少,导致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地下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未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在地下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只是盲目地照搬地面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下面是几种研究策略:[6] (1)本构模型的研究是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核心,地震循环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力本构模型,周围土体的动力本构模型以及土与地下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使其能更加准确的描述地震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动力反应。 (2)现有的数值计算中,多采用一致地震动输入方式,不考虑地震动的空间变化,但这种方法仅适合于一般小型的地下结构,对于地铁车站等大型地下结构类型已不再适用。因此,能综合考虑部分相干效应、波的衰减效应以及局部场地效应等非一致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非一致地震动输入是必要的。 (3)能考虑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高精度的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对于再现地下结构的动力反应,认识地下结构动力反应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发展简单方便、容易被工程技术人员接受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也是重要的。[7]
References: [1]. 范立础与王志强, 我国桥梁隔震技术的应用. 振动工程学报, 1999(02): 第26-34页. [2]. 王肇民, 邓洪洲与董军, 高层巨型框架悬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1999(01): 第23-30页. [3]. 李英民等,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9(03):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