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非均相化学反应器
最新第11章反应动力学基础ppt课件

• 非等分子反应:计量系数的代数和非为零(可正、可
负),A物质膨胀因子如下 APQ AAB
膨胀因子的计算
• 例题:已知某反应反应计量式如下:A+2B=3C+4D B物质的膨胀系数
B342 122
D物质的膨胀系数
D344 121
计算膨胀因子的意义
A A B B P P Q Q
• 计量方程:表示参与反应的各组分量的变化,与反应
历程无关。 A M A B M B P M P Q M Q
• 计量方程中M表示各组分的摩尔质量
膨胀因子的计算
• 每消耗1mol的某反应物所引起的反应系统总物质的量
的变化量(δ)称为该反应物的膨胀因子。
A(nn0)nA 0nA
反应速率的定义
•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某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
ri
1 V
dni dt
• 对于简单反应 A P
rA
dnA Vdt
rP
dnP Vdt
• rA 视为一整体
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
以固体催化剂的质量(m)、表面积(S)、颗粒体积(Vp)为
基准的反应速率
rA
dnA Vdt
m、S、Vp
(-rA)V=(-rAm)m= (-rAs)S= (-rAVp)Vp
rAm,rAs,rAVp
• 【例题11.3.1】某气固相催化反应在一定温度和浓度 条件原料A的反应速率为 rA m3.0 1 3 0 m/o s[g l催 ( 化 )。] 剂 已知催化剂填充层的填充密度为 = 1.20g/cm 3,填充层
空隙率 =0.40 。试分别计算以反应层体积和催化剂
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内流动状态数值模拟研究

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内流动状态数值模拟研究一、绪论非均相化学反应器是化学工程领域中最常见的反应器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反应皆发生在气体和液体、固体界面上。
研究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内流动状态,对提高反应效率、减少反应过程中的畸变、优化反应器结构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内流动状态进行探究。
二、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数学方法的计算手段,包括数值计算、数值优化、数值分析等方面,常被用于研究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内的流动状态。
2.1 CFD方法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流体运动的一种有效途径,主要包括 Navier-Stokes 方程、 Euler 方程等基本方程。
通过分析流体的动力学行为,揭示流体在不同区域内的流动状态,为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2.2 DEM方法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离散元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固体颗粒的运动行为,通过逐个计算颗粒的运动状态,得出固体物料的运动情况,为反应器内泥层的分布、固体物料的悬浮状态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值模拟结果。
三、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内流动状态数值模拟3.1 细胞生物质反应器流动状态模拟细胞生物质反应器是化学工程领域中最常见的非均相化学反应器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细胞分离、培养、扩增等过程实现对细胞生物质的生产。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和固体颗粒组成的混合物表现为两相系统。
通过CFD方法,可以模拟反应器中细胞和固体物料的分布状况,为反应器运行的优化提供信息。
DEM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固体物料的悬浮状态,评估反应器内的泥层分布,从而为反应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3.2 油水混合物反应器流动状态模拟油水混合物反应器是一种常见的非均相化学反应器,主要用于研究油水混合物在反应器内的流动和分解过程。
CFD方法可以模拟油水混合物的分布状况,通过计算反应器内各区域流体的速度、压力等参数,为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提供决策支持。
化学反应器

除单层绝热床外,工业上还有用多段的,近 代的大型合成氨反应器采用的是中间冷激的多 段绝热床。总之,不论是吸热或放热的反应, 绝热床的应用相当广泛。特别对大型的,高温 的或高压的反应器,希望结构简单,同样大小 的装置内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催化剂以增加生产 能力(少加换热空间),而绝热床正好能符合这种 要求。不过绝热床的温度变化总是比较大的, 而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 此如何取舍,要综合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 定。此外还应注意到绝热床的高/径比不宜过 大,床层填充务必均匀,并注意气流的预分布, 以保证气流在床层内的均匀分布。
列管式反应器优点:
① 传热较好,管内温度较易控制; ② 返混小、选择性较高; ③ 只要增加管数,便可有把握地进行放大; ④ 对于极强的放热反应,还可用同样粒度的惰性物 料来稀释催化剂
适用 原料成本高,副产物价值低以及分离不是十分
容易的情况。
(2)自身换热式反应器( 自热式反应器)
◆ 塔式反应器
鼓泡塔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1—分布格板;2—夹套;3—气体分布器;4—塔体;5—挡板; 6—塔外换热器;7—液体捕集器;8—扩大段
固定床反应器
定义: 凡是流体通过不动的固体物料所形成的床层而进行反应 的装置都称作固定床反应器.
其中尤以用气态的反应物料通过由固体催化 剂所构成的床层进行反应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器占 最主要的地位。如炼油工业中的催化重整,异构化, 基本化学工业中的氨合成、天然气转化,石油化工 中的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非催化的气—固相反应,如水煤气的 生产,氮与电石反应生成石灰氮(CaCN2) 以及许 多矿物的焙烧等,也都采用固定床反应器。
多段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第14章非均相化反应器2008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例题14.1.1
利用直径为0.3cm的球形硅铝催化剂进行粗 柴油的催化分解反应,该反应可以认为一级反 应,且在630℃时的本征动力学方程为-rA= 7.99×10-7pA mol/(s•cm3)。已知粗柴油的有效 扩散系De=7.82×10-4cm2/s,试计算该催化反应
的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二)固体催化剂 1、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活性物质、载体、助催化剂、抑制剂 (1)活性物质:催化剂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组分,它常被分 散固定在多孔物质的表面。(金属、金属氧化物) (2)载体(担体):载体常常是多孔性物质,主要作用是提 供大的表面和微孔,使催化活性物质附着在外部及 内部表面。 (3)促进剂:改善催化剂活性(氨催化合成铁催化剂+CaO) (4)抑制剂:抑制催化剂活性,增强稳定性(银催化剂中加 入卤化物控制乙烯的完全氧化)
(14.1.45)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幂函数型的速率方程
rA kpA k ' pP
特点:
m
n
•形式简单,计算方便,比较适用于反应的控制
•不如双曲线型的速率方程能反映反应的机理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四)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实验测定 • 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的关键:排除外扩散和 内扩散过程的影响 • 排除外扩散影响的方法:加大流体速度,提高流体湍 流程度,可以减小边界层的厚度,使边界层的扩散阻 力小到足以忽略的程度
VP
0
(rA )dVP
dVP 4r 2 dr
c As sinh(3s z ) (1级反应) c A z sinh(3s )
rA kv c A
1 1 RA [ ]kv c As s tanh( 3s ) 3s
环境工程原理总结2011.11

第I 篇环境工程原理基础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二节质量衡算◆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划定衡算系统;确定衡算对象;确定衡算基准;◆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不随时间变化,称稳态系统;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称非稳态系统。
◆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式:见(2.2.4)p29第三节能量衡算◆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封闭系统:与环境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第四章热量传递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根据传热机理的不同,热的传递三种方式的特点1、热传导:条件:物体各部分之间无宏观运动机理:通过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在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中都可以发生,但传递的方式和机理不同。
气体的热量传递方式: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固体的热量传递方式:两种方式:晶格振动、自由电子迁移液体的热量传递方式:分子振动、分子间的相互碰撞2、对流传热: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仅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对流与热传导的区别:流体质点的相对位移。
自然对流传热强制对流传热3、辐射传热:物体由于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过程。
能量传递的同时又有能量的转化,不需要任何介质作媒介。
第二节热传导◆傅立叶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意义:见(4.2.2)适用条件:平壁和圆管壁的稳态热传导◆多孔材料具有保温性能◆若采用两种导热系数不同的材料为管道保温,分析应如何布置效果最好。
第三节对流传热◆对流传热的机理、传热阻力的分布及强化传热的措施机理: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仅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传热阻力的分布:层流底层(热传导)、缓冲层(热传导、对流传热)、湍流中心(对流传热)强化传热的措施:减小层流底层◆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物性特征;几何特征;流动特征◆保温层的临界直径和保温层的临界厚度。
什么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增加反而会使热损失加大(保温层外径小于临界直径)?保温层的临界直径由什么决定(导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的比值)?◆间壁传热热阻包括哪几部分?若冷热流体分别为气体和液体,要强化换热过程,需在哪一侧采取措施?(1)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热阻、污垢热阻、间壁导热热阻。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集胡洪营版-完整答案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配套教材环境工程原理习题集胡洪营黄霞张旭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内容提要本书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习题解答、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3部分。
习题解答部分对《环境工程原理》教材中的习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答,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计算能力并为学生自学提供参考;思考题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综合习题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适用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前言《环境工程原理习题解答》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的配套教材。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新的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原理》教材是与该课程配套的国内第一本本科教材,由清华大学从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在讲义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已经于2005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自2003年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以来,开设该课程的院校逐步增加。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解答》是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本教材适用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及其它相关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研究生参考。
也可作为研究生考试的复习参考资料。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所用符号与《环境工程原理》教材相同:第一篇:《环境工程原理》教材各章后的习题解答(参考答案)第二篇:思考题第三篇:综合练习题本教材第一篇和第二篇的主要编写人员如下: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五章:胡洪营、吴乾元、王丽莎第二章~第五章:张旭、王灿、陆松柳第六章~第十章:黄霞、刘春第三篇的编写人员为:一、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张旭二、分离工程原理:黄霞三、反应工程原理:胡洪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陈文副编审、陈海柳编辑为该教材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非均相化学反应

非均相化学反应
非均相化学反应是指在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不同,存在相界面的化学反应。
其中,“相”是指物理上的相态,如气相、液相、固相等。
在非均相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不同的相态中,因此需要通过相界面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
非均相反应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催化反应、电化学反应、生物化学反应等。
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通常是固体,而反应物和生成物则处于气相或液相中。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解质溶液和电极之间存在相界面,电子通过相界面进行传递。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酶通常是水溶性的,而反应物和生成物则可能处于不同的相中。
非均相反应的速率通常受到相界面的传质速率和反应物在相间的扩散速率的限制。
因此,为了提高非均相反应的速率和效率,需要优化相界面的传质和扩散条件。
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电解质、溶剂等来实现。
总之,非均相化学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非均相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设计和优化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应工程原理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四、反应器内反应物的流动与混合状态
在实际的反应器中,一般存在浓度、温度和流速的分布,从 而可能造成不同的“流团”间有不同的停留时间、组分、浓度和 反应速率。(例子:同时进场以班为单位顺序出场;跳球抽号机) 返混(back mixing): 处于不同停留时间的“流团”间的混合称返混。 混合后形成的新“流团”的组分和浓度与原来的“流团” 不同,反应速率亦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将影响整个反应器 的反应特性。
第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反应器和反应操作
反应器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常见的反应器操作 方式及其特点
第二节 反应的计量关系
反应组分(参与反应的各物质)间的定量关系
第三节 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反应操作 二、反应器 三、反应器的操作方式 四、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 五、反应器的类型 六、反应器的设计 七、反应器的放大
浓度cA 体积V A的流出量
qnA qV cA
污水
初沉池
曝气池
回流污泥
二沉池
处理水
剩余污泥
连续操作的应用(污水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连续操作的主要特点
• 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 随着物料的流动。 •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 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 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 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 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AV P k v c AS V P
RA k v c AS
反应物A在催化剂表面的浓度 以颗粒体积为基准的反应速率常数
(三)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球形固体催化剂内反应物A的浓度分布
催化剂 颗 粒 R dr
流体边界层
r
0
0
R
r
0
r
半径位置
cA+dcA
流 体 中 浓 度 cA
R
cAs
cAb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对于1级反应 n=1
s
R 3
R
kv De
2
基本方程
d cA dz
2
2
2 dc z dz
A
De
( rA )
变形为:
d cA dz
2
2
2 dc A z dz
( 3 s ) c A
2
积分得
cA
c As z
sinh( 3 s z ) sinh( 3 s )
表 16.1-1 常用的固体催化剂载体
类型 无孔低表面载 体 有孔低表面积 载体 载体 石英粉 碳化硅 浮石 碳化硅烧结物 耐火砖 硅藻土 有孔高比表面 活性炭 积载体 硅胶 活性氧化铝 活性白土 硅酸铝 比表面积(m /g) 特点 1 左右 硬度高,导热性 好,耐热 <20 耐高温
2
500~1500 200~600 160~350 150~230
硝酸根废水、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催化还原处理(Fe)。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 • 催化剂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催化剂能够
反复利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催化剂的用量很少。
•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历程和反应速率,不能改
变反应的产物。
• 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 即不改变化学平衡关系。 • 催化剂对反应有较好的选择性,一种催化剂一般 只能催化特定的一个或一类反应。
d cA dz
2 2
2 dc z dz
A
R
2
De
( rA )
(14.1.48) (边界条件参见讲义)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2.球形催化剂内的浓度分布方程 球形催化剂的最大反应速率
4 3
R k v c As
3
n
(n级反应)
球形催化剂的内部最大扩散速率式
4 R D e ( c As / R )
2
催化剂内部球心处的A的浓 度为零,浓度梯度达到最大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4 最大反应速率 内部最大扩散速率
R k v c As 3 = = 2 4 R D e ( c As / R ) 3 De
R k v c AS
kv
3
n 2
n 1
3 s
2
s
R 3
k v c As De
n 1
KSK
A
pA pP / K
A
P
1 K
p A (1 K S )
(14.1.45)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幂函数型的速率方程
r A kp A
特点:
m
k' pP
n
•形式简单,计算方便,比较适用于反应的控制
•不如双曲线型的速率方程能反映反应的机理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四)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实验测定 • 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的关键:排除外扩散和 内扩散过程的影响 • 排除外扩散影响的方法:加大流体速度,提高流体湍 流程度,可以减小边界层的厚度,使边界层的扩散阻 力小到足以忽略的程度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1.球形催化剂入量:
D e 4 ( r dr )
2
d dr
[c A
dc A dr
2
dr ]
A从r面的排出量: D e
A的反应量:
2
4 r
dc dr
A
( 4 r dr )( r A )
根据物料衡算式整理可得(z=r/R):
RA
VP
0
( r A ) dV P
VP
0
dV P
(14.1.46)
影响因素:
本征反应速率、催化剂颗粒大小、形状、扩散速率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二)催化剂的有效系数(effective factor、亦称效率因子)
催化剂的实际反应速率 催化剂表面与内部无浓 度、温度差时的理想反 应速率
一定
xA
无内扩散阻力
有内扩散阻力
dP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思考题:固体催化剂颗粒内部各处的反
应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内部各处浓度不同、
温度也有可能不同。
本征动力学方程 不便于应用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四、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一)宏观反应速率 宏观反应速率(-RA):催化剂颗粒体积为基准的平 均反应速率。 -RA与-rA之间的关系:
每克催化剂内部微孔所占的体积。
孔隙率是固体催化剂颗粒孔容积占总体积的分率。 (3)固体密度(ρs )和颗粒密度(ρP ) : 固体密度(ρs ) :指催化剂固体物质本身的密度。 颗粒密度(ρP ) :指单位体积固体催化剂颗粒(包括孔体 积)的质量。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4)微孔的结构与孔体积分布 (5)颗粒堆积密度( ρb ) 固体催化剂填充层的密度(重量与填充层体积之比) (6)填充层空隙率(εb) 固体催化剂填充层内空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A
1 K
pA K
P
pP
(14.1.38)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3.产物脱附过程控制
r A v P k P P k P ' p P v
A K A p A v
P K S A K A p A K S v
反应过程、 反应物的吸附达到平衡
rA k P
A P
P P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各过程的速率方程 (气固相反应)
v A的吸附速率: A k a p A v k a ' A
(14.1.22)
(14.1.23)
r 表观反应速率: s k s A k s ' P
P的脱附速率: v P k P P k P ' p P v
第十四章 非均相化学反应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第二节 气液相反应器 非均相反应的特点:? 存在不同“相”之间的物质传递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固相催化反应与固体催化剂
二、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三、固相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四、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
Ks ks ks '
P A
(14.1.18)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三)本征动力学
基本假设:
①三个反应步骤中必然存在一个控制步骤; ②除控制步骤外,其他步骤处于平衡状态; ③吸附过程和脱附过程属理想过程,即可用兰格 谬尔吸附模型来描述。 反应 A P 的基本过程
A A
A
pP
(14.1.31)
(1 / K S ) K P p P 1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2.表面反应过程控制
r A rS k S A k S ' P
K A p A v A
K P p P v P
反应物吸附和产物的脱附达到平衡
rA k S
K
A
p A (K P / K S ) pP
K
A
ka k 'a
A
p A v
吸附平衡方程(KA为吸附平衡常数)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二)表面化学反应
表面反应方程
A P
各反应组分与活性中心的络合物
表观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副反应速率
rs r r ' k s A k s ' P
(14.1.17)
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副反应速率
[
1
1 3 s
] k v c AS
R A ( r AS )
(14.1.62)
1
s tanh( 3 s )
[
1
1 3 s
]
(14.1.64)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例题14.1.1
利用直径为0.3cm的球形硅铝催化剂进行粗 柴油的催化分解反应,该反应可以认为一级反 应,且在630℃时的本征动力学方程为-rA= 7.99×10-7pA mol/(s•cm3)。已知粗柴油的有效 扩散系De=7.82×10-4cm2/s,试计算该催化反应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固相催化反应的特点
①多步骤串连过程
②固相反应速率与反应本身和反应组分的扩散有关
③反应速率取决于慢步骤,该步骤称为控制步骤 (rate controlling step) 扩散控制(传质控制)、动力学控制 ④反应达到定常态时,各步骤的速率相等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三、固相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固相催化反应的本质: 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 气固反应为例 (一)化学吸附与脱附速率
• 排除内扩散影响的方法:尽量减小催化剂的颗粒直径
第一节 固相催化反应器
消除外扩散影响的实验条件的确定方法
高流速区 无外扩散 阻力 填充量m1 (层高度h1) 填充量m2 (层高度h2)
xA
(h1>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