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名校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马说》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23.*马说A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 )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7)策之不以其道.( ) (8)食之不能尽其材.( ) (9)其.真无马邪( )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而临之( )(2)其①其.真不知马也( ) ②其.真无马邪( )(3)之①奴隶人之.手( ) ②马之.千里者(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 ) ②执策而.临之( )3.按原文填空。
(1)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虚词“其”有下列几种用法:A.作代词,,表示反诘语气,,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 (2)其.真不知马也(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 ) (6)食之不能尽其.材( )5.请把翻译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23课《马说》同步练(含答案)基础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衹.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 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乃记之而.去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 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阅读理解(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①,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②,连③之以羁,编之以皁栈④,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节选自《庄子•马蹄》)【注释】①义(é):通“峨”,“义台”即高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同步练习-23马说(含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文章用“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__________,托物寓意,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___(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_____(4)安.求其能千里安: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9~11题。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作业新人教版

[2023·云南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虽有千里之能
•
(2) 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愿子还而视之
•
(4) 去而顾之
•
虽:__虽__然____________ 槽枥:__马__槽__________ 还:_环__绕_____________ 顾:_回__头__,__回__头__看_____
(3) 《马说》中饲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策__之__不__以__其__道_____ , ___食__之__不__能__尽__其__材____ , __鸣__之_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意___。
(4) 《 马 说 》 中 揭 示 全 文 主 旨 的 句 子 是 : ____其__真__无__马__邪_______ ? ____其__真__不__知__马__也_____ !
7. 填空。 (1) 韩愈,字__退__之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 望 昌 黎 , 世 称 “ __韩__昌__黎____ ” , 唐 代 文 学 家 、 思 想家、教育家,唐代___古__文____运动的倡导者,被 后人尊为“__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__”之首。 (2)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 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采用___托__物__寓__意____的 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贤__才__难__遇__明__主___。
【点拨】 作者认为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
往往不能被发现。全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伯乐 比喻为知人善任的统治者,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 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 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 了抨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感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同步作业新人教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23 马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㊂(1)一食或∙尽粟一石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策之不以其道∙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4)安∙求其能千里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本文选自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作者是㊀㊀㊀㊀㊀朝的㊀㊀㊀㊀家和㊀㊀㊀㊀家㊀㊀㊀㊀(人名),字㊀㊀㊀㊀㊂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世称㊀㊀㊀㊀,因官吏部侍郎,又称㊀㊀㊀㊀㊂文学主张上强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㊂提出㊀㊀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㊀㊀的口号㊂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㊀㊀㊀㊀㊀㊀;苏轼称他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㊂他和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一起称为 唐宋八大家 ㊂3. 说 是一种文体,可以㊀㊀㊀㊀,也可以㊀㊀㊀㊀,但都是为了说明㊀㊀㊀㊀㊀㊂比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等作品㊂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㊂本文是韩愈‘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其他三首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㊂1.课文开篇就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㊀㊀2.当千里马被埋没时,它的遭遇怎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㊂㊀㊀3.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㊀㊀4.俗话说,不平则鸣㊂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怎么理解呢?㊀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 之 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㊀㊀)㊂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㊀㊀)㊂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㊂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㊂C.从千里马受辱与 骈死 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㊂D.地位低下的 奴隶人 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㊂3.文章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㊀㊀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㊀㊀5.你读了本文受到了什么教育?㊀㊀拓展提升(一)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㊂父仲卿,无名位㊂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㊂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㊂寻登进士第㊂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㊂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㊂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㊂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㊂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㊂百姓有废业破产㊁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㊂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㊂ʌ注释ɔ①从:堂房亲属㊂②辟(bì):征召㊂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㊂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 宫市 ,实为掠夺㊂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㊂(1)寻∙登进士第㊀㊀㊀㊀㊀㊀(2)愈素∙不喜佛㊀㊀㊀㊀㊀㊀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㊂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㊂8.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㊀㊀(二)阅读下面ʌ甲ɔʌ乙ɔ两段选文,完成下列问题㊂ʌ甲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㊂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ʌ乙ɔ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㊂有人上章②言: 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 咸阳王 ,陛下第六单元应防其反之㊂ 光武帝以此章示异㊂异上书谢③㊂诏④曰: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㊂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㊂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㊂ʌ注释ɔ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㊂②章:奏章㊂③谢:谢罪㊂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㊂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㊂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㊂⑥诮:qiào,责备㊂⑦大司马:官名㊂9.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㊀㊀)㊂A.安∙求其能千里也㊀㊀自以久在外,不自安∙B.不以千里称∙也㊀㊀称∙异功若丘山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㊀㊀诸将欲∙分其功D.然∙后有千里马㊀㊀然∙非君之明1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㊂(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㊂(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㊂㊀㊀11.ʌ乙ɔ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㊀㊀12.ʌ甲ɔʌ乙ɔ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㊂㊀㊀㊀㊀发散思维13. 文言文 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㊂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㊂‘隆中对“中有诸葛亮一战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 这些文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㊂爱上它们吧!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谈谈自己是如何培树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的,谈谈自己的感受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名校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2处)(2)才美/不外见(限标1处)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奴隶人:奴仆(3)骈死..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于槽枥(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马鞭)(2)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3)之①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6.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7.填空(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马说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食.马者(sì)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2.解释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2)不以千里称.也称呼(3)虽.有名马即使(4)安.求其能千里也怎,怎么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顿,餐)食.马者不知其能(喂,这个意义后写作“饲”)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2)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3)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代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大概)(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5.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养它。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7.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大多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马说》同步练习班别姓名学号一、总体把握:(一)初步翻译,了解内容。
1、翻译文段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翻译文段二中加点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请把文段三中翻译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文段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用尽它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改错: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
(二)理解课文,深入思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章中心句是。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3、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4、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了的心情。
- 2 -5、有人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文中“”这句话。
二、巩固练习。
(24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一、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2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1处)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
..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祗:只,仅奴隶人:奴仆
(3)骈死
..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于槽枥
(4)一食或
...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2)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3)之①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6.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7.填空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
《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二、同步解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分析问题:①千里马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千里马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9.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之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三、拓展训练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何用。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2)其.真无马邪其:表示诘问,岂、难道
(3)臣闻.古之君人闻:听说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
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
)
14.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尚且要花五百两黄金来买,何况是活马呢?
15.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因为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
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
”国君派遣他去了。
三个月后得到了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两黄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了国君。
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两黄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两黄金买,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
千里马就会到来了。
”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