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曹刿论战》学习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弟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首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小大之狱狱:监狱B.又何间焉间:参与C.弗敢加也加:虚报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衣食所安安:养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D.望其旗靡靡:倒下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弗敢专也弗:不B.必以信信:实情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D.战则请从请:请求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
”请求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B.小大之狱助词,的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何以战?B.吾谁与归?C.吾与徐公孰美?D.宋何罪之有?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A.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4.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1.B(孚,为人所信服)2.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本文节选自②【师】③【肉食者】④【间】⑤【鄙】⑥【何以战】以,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专,⑧【必以分人】⑨【对】⑩【遍】⑪【牺牲玉帛】牺牲,玉帛,⑫【加】⑬【信】⑭【小信未孚】孚,⑮【福】⑯【狱】⑰【察】⑱【情】⑲【忠之属也】忠,属,⑳【可以一战】㉑【从】㉒【公与之乘】之,㉓【鼓之】之,㉔【败绩】㉕【驰】㉖【下视其辙】㉗【登轼而望之】㉘【既克】既,㉙【夫战,勇气也】㉚【一鼓作气】作,㉛【再】㉜【竭】㉝【盈】㉞【测】㉟【伏】㊱【靡】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课文理解简答题:1、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有: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5、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②【师】军队。
③【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④【间】参与。
⑤【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⑧【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共含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本文选自《#》,相传为春秋时期()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参考答案: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3.D4.(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的清楚,但一定要处理的合情合理。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你去。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有利战机,做事要有远见。
(言之有理即可)篇2:《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选择题带答案(5篇)

曹刿论战选择题带答案(5篇) 曹刿论战选择题带答案篇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___.....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它发生在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
曹刿是齐国的谋士,他在一次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结果。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了当时的军事智慧,也引发了后世对于军事战略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曹刿论战的习题及答案。
1. 问题一:敌人的实力如何?答案:了解敌人的实力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步。
曹刿认为,敌人的实力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获得,包括敌人的军队规模、装备情况、统帅水平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人的实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2. 问题二:我方的实力如何?答案:了解我方的实力同样是制定战略的关键。
曹刿强调,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我方的军力、装备、士气等因素。
只有明确了我方的实力,才能合理地制定作战计划。
3. 问题三:敌我双方的地理环境如何?答案: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刿认为,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敌我双方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行和结果。
4. 问题四:敌人的意图是什么?答案:了解敌人的意图是战争中的关键。
曹刿指出,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敌人的意图,包括敌人的军事行动、军事布局、统帅的性格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人的意图,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应对。
5. 问题五:我方的意图是什么?答案:明确我方的意图同样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环。
曹刿强调,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战略目标和战争的目的。
只有明确了我方的意图,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6. 问题六: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答案: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
曹刿认为,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包括兵力、装备、战略地位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7. 问题七:敌我双方的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答案:评估敌我双方的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5日《曹刿论战》学习答案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9、你如何看待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与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的?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