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中国{园冶}(1634)理论与17实际日本造园艺术实践
《园冶》中“借景”在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

《园冶》中“借景”在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作者:杜帆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5期摘要:原典的学习对于理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园冶》一书作为造园理论著作,在书中提到了“借景”,奠定了这一手法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如今,“借景”已经不仅仅只是园林建筑中的设计手法,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理论,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倾向,对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借景”也给我們对设计与自然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
文本仅列举“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和美秀美术馆的设计来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中国的本土理论“借景”。
关键词:借景;设计;天人合一《园冶》一书由计成所著,总结了造园理论和自己的造园经验,具有很高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其中作者认为“借景”乃“林园之最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不尽哉。
”(1)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是采用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巧用自然中的一部分,借用自然之景展现某种意境,将人工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计成在《园冶》中解释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2)通过“借景”的方式可以将自然之景巧妙的为我所用,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景”虽然是园林建筑的一种表现手法,但是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其他的设计中。
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共同打造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的舞台设计就用到了“借景”这一理论,将室内的舞台直接搬到了大自然中,远山、近水、云雾、细雨都成为了实景演出中的景,借自然之景,表现演出的韵味和意境。
《印象·刘三姐》是印象系列中最早的一部,他以阳朔的山水景致作为表演舞台,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真正的体现了借景中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
远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水面上是影影绰绰的倒影,烟雨朦胧中是美丽的刘三姐,夜晚表演抬头还能看见月光缓缓轻撒下来,这些都可以强烈的感觉到“借景”手法在其中的应用与表现。
园冶借景

——《借景篇》
借景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 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 贤,足并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闲剪 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人画 中行。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 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霭霭,行云故落凭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欹 枕。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衣不耐凉新, 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 几阵丹枫。眺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 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云冥黯黯, 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幛偎红,六花呈瑞。棹兴若 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冷韵堪赓,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因借无由,触情俱是。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 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借景篇》
借景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 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 贤,足并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闲剪 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人画 中行。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 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霭霭,行云故落凭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欹 枕。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衣不耐凉新, 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 几阵丹枫。眺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 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云冥黯黯, 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幛偎红,六花呈瑞。棹兴若 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冷韵堪赓,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因借无由,触情俱是。
(word完整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借景-中国《园冶》(1634)理论与17世纪日本造园艺术实践

借景——中国《 ) 64 e l 世纪日 园冶> g) 与 7 ( Ni ] 本造园艺术实践
B r wig te L n s a e o r n h a d c p o
— —
T e r i C iaS Y a e ( 3 )a d Pa t e i J p n s a d n Ar o h e e te t e tr h oV n hn u n Y 1 4 n rci n a a e e G re t fte S v ne nh C nuy 6 c
b ro n te s e er o rwig h c n y
K ywod :ln s a e ac i c r s a ki(orwig ln sa e;Y a e i h n ;E l —i h g k—n i —n mp rrGo e rs a d c p rht t e h ke b r n a d c p ) u n Y;J C e g n u j u a u i;J o i;E eo eu o s ;S k
摘
要: 借景作 为一种设计策 略最早 出现在 日 本某些 1 7世纪的庭 院营建中。就在这些庭院营造前 , 关于造园的《 》 园 台 一书在中国
面世 了。从历史上看造园实践和理 论同时出现并 不是偶然 的事件。在中国和 日本都 对以同样 的方式来认识 自然界 , 并通过人 的创造 力 来完善它有十足的兴趣 。中国和 日本两国的知识精英彼此 有密切 的联 系和交流 , 彼此对 自然式景观都怀有极大的兴趣 , 并且知道如何 通过借景来激发我们的愉悦情 感。
( ) 比 ・ 台特 撰文 荷兰 崴 奎
陈晓彤 译
杨 蓬 英 校
(eh r n s N tel d )Wy e K i Ta s td y C N Xa -o g Po f a ig b AN e g yn a b ulr el r n l e b HE io ln , ror dn y Y G P n — ig , a e
中国与日本园林的“借景”源流

中国与日本园林的“借景”源流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orrowed Scenery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Gardens摘 要:中日园林间渊源极深,“借景”可谓显见的共通术语之一,并为《园冶》所极力推赏。
介于此,考察了“借景”术语的起源以及在中日园林间的流传,具体比较了“借景”在中日古代文献中的情形以及中日近代园林研究对“借景”的阐释,发现“借景”先于《园冶》肇始并早已传入日本,但在中日古代园林中皆未见多少回响,而近代园林研究则从《园冶》中再发现了借景。
进而试图挖掘中日园林关联性的一个方面:中日园林智慧相通,但日本园林自有其鲜明特征,日本园林对“借景”的阐释亦渐受其独特性左右。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借景”;源流;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7-0088-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5-08-22; 修回日期:2016-01-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51508392)、同济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编号2014KJ065)和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科交叉类项目(编号010*******)共同资助Abstract: Borrowed scenery, which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Yuan Ye, could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istinct terms in both Chineseand Japanese gardens, which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profoundly. About this, the origin of the term of borrowed scenery and thedissem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gardens is studied,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the term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literatures is compare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nto the term by modern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is summari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termof borrowed scenery was initiated before Yuan Ye and transmitted to Japan quite earl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very limited responsesabout borrowed scenery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gardens and the term was rediscovered from Yuan Ye by modern studies. Further, it isattempted to inspect one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which the culture and wisdom ofthe two is similar, but Japanese garden has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Japanese understanding on borrowed scenery is also influenced bythe distinction.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orrowed scenery;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garden; Japanese garden周宏俊 / ZHOU Hong-jun1 关于“借景”“借景”在汉语或日语中都是古典园林的一个术语,其余如假山,在日语中则以“立石”“築山”等词汇予以表达。
浅谈中国园林借景艺术

浅谈中国园林借景艺术摘要: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炯然不同,为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特别注意运用借景艺术。
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独特的手法,无形之景与有形之景相交辉映、相映成趣。
对自然式园林和综合式园林来讲,借景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下面想就我了解的一点点皮毛知识谈谈:借景的含义、目的和达到的效果、方法、内容、种类、对如今城市设计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园林;借景艺术;效果;种类;指导意义1.借景的含义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2.借景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2.1 目的: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在有限的空间获得无限的意境。
2.2 达到的效果:使观赏者突破眼前的有限之景,通向无限。
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3.借景方法3.1 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
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3.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
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3.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4. 借景内容4.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
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
4.2借人为景物。
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
4.3 借天文气象景物。
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目录摘要 (2)1.前言 (3)2.定义 (3)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3)3.1商周时期 (3)3.2春秋战国时期 (3)3.3魏晋南北朝时期 (3)4.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3)5.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4)5.1中国园林按照地理位置 (4).2按照占有者身份 (4)6.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4)6.1借景种类 (4)6.1.1近借 (4)6.1.2远借 (4)6.1.3邻借 (4)6.1.4互借 (4)6.1.7应时借 (4)6.1.6俯借 (4)6.1.5仰借 (4)6.2借景方法 (4)6.2.2增加高度 (4)6.2.3借虚景 (4)6.2.1开辟透视线 (4)6.3借景手法 (4)6.3.1抑景 (4)6.3.2添景 (5)6.3.3夹景 (5)6.3.6漏景 (5)6.3.5框景 (5)6.3.4对景 (5)6.4借景内容 (5)6.3.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 (5)6.3.2借天文气象景物 (5)6.3.3借人为景物 (5)7.总结 (5)8.参考文献: (6)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马昕璐摘要: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关键词:园冶;借景;造园1.前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这本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研究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研究摘要:介绍了影响中国和日本造园理念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由于不同民族个性和不同生存环境而各自形成的不同空间意境的园林艺术形式。
关键词:美学;古典园林;造园体系“虽(相地),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依据合理布置其空间秩序(布局),使园林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达到“道法自然”而又“法无定式”的境界[2],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园林的形式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体现。
可以说,“道法自然”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的艺术特点。
然而,道家思想却不是中国古典园林唯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对中国古代造园产生影响的还有儒家和佛家禅宗的思想。
儒家和禅宗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在唐代以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也曾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活动,圆明园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儒、佛、道合流以后一个突出的典范[3]。
但是,它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也仅仅限于总体布局和建造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家的美学意识作为“物“空寂”的茶道美理念,并强调了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充实,如果没有审美的存在,贫穷就会成为纯粹的贫穷。
“闲寂”则体现了一种浓厚情调的“寂寞”之美,后来,“闲寂”又发展出具有“风雅”意义的一面,成为一种永恒孤绝的美的形式[5]。
“物哀”、“幽玄”的美学意识作为日本美学两个主要源流,占据着日本艺术的中心位置,这种意识都是在精神与文化层次起作用,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影响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日本古典美学思想的核心。
2.2日本禅宗美学的形成日本的禅宗思想来源于12-13世纪的中国,并且在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对于中国的文化一直是采取学习的态度,所以中国的禅宗思想也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引入到了日本并发扬开来。
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样,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动。
并表现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诸多艺术领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中国《园冶》(1634)理论与17世纪日本造园艺术实践(中文)(引言―英语)BORROWING THE LANDSCAPETheory in China's Yuanye(1634)andPractice in Japanese garden art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bstract-In Far Eastern landscape design a typical technique to incorporate a distant view outside the garden,as part of the garden design is called Borrowed Scenery.Borrowed Scenery has become known to the world in English with its Japanese name shakkei and many old Japanese gardens with a landscape scene as background,are thought to have been designed on purpose as a shakkei garden.But shakkei is for the first time in Japan’s history a purpose of design in some gardens of the17th century.Shortly before these gardens were made,the garden book Yuanye appeared in China that writes in much detail about the meaning and technique of borrowed scenery,using the same word shakkei, pronounced jiejing in modern Chinese.It can be no coincidence that practice and theory appear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In similar ways,in China as well as in Japan,the well-educated elite wanted to understand the natural world-and man’s creative energy to improve it.Yuanye was written by Ji Cheng,who was fully aware of the workings of landscape design,not in the least because his context was a society that was much interested in natural landscape and in building gardens in it.Yuanye holds therefore profound teachingsabout human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and jiejing,borrowing landscape,is the term with which Ji Cheng chose to explain his uppermos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landscape design.Not only visual scenery is borrowed,the whole landscape is borrowed with all its goodness that we can perceive,not only with our eyes,but with all our five senses,as well as our intellect,including poetic emotion:a rich human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becom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garden world.But we can only understand Ji Cheng’s intellectual wordings,if we als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opography,of the physical,geographic landscape where borrowed landscape was created.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refore the physical landscapes of the Japanese gardens of Entsu-ji,Shugaku-in,and Jiko-in.All feature a spectacular borrowed landscape.All three are gardens originally mad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ll constructed only a few decades after Yuanye had appeared.These gardens have been preserved without major changes,and are historically authentic creation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ll three relate to the Japanese Emperor Go Mizunoo.This Emperor was a great sponsor of the arts,including landscape art.When we compare the words of Yuanye with the garden building strategy of these Japanese gardens,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what Ji Cheng wanted to say,a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how.Strictly speaking there is no proof that Yuanye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gardens of Entsu-ji, Shugaku-in,or Jiko-in.But speaking from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Emperor Go Mizunoo and Chinese priest Yinyuan Longqi from Fujian,it is clear that two literary elites in China and Japan were in close contact.Both had a great interest in natural landscape and knew how to invigorate our enjoyment through borrowing it in the garden.This is an extended version of an article that appeared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as「借景:中国《园冶》(1634)理论与17世纪日本造园艺术实践」『中国园林』Vol.24/150,01-06,2008.Wybe Kuitert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DesignKyoto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Garden Art借景‐中国《园冶》(1634)理论与17世纪日本造园艺术实践作者:崴比.奎台特(Wybe Kuitert)博士译者:陈晓彤博士校订:杨蓬英引言我们发现日本历史上一些与开阔的周围景观融为一体的庭院往往与“借景”或“shakkei”(日语)有关。
它们富有成效的视觉构图,常常被视作是一种庭院构图、场景构图技巧的成功,就像它是一幅绘画作品而引起人们的讨论。
从此“shakkei”(借景)便成为一种由前景和背景构成的视觉透视窍门,在英语中人们称它为借来的风景或借来的景色。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为数稀少的庭院与后水尾天皇及其身边的文人有密切关联,而后水尾天皇的全盛时期则大约在1640-1680年间。
此类研究已经表明这些庭院包含着比简单的视觉构图技巧更丰富的内涵。
为寻求隐藏在其背后的究竟是什么,笔者转向了对建立了“借景理论的”中国文献《园冶》的研究,作为出版物它出现于1634年,而且是迄今所知最早谈论借景的文献。
比较十七世纪日本人的造园与《园冶》里的理论使我们更能理解当时日本庭院是如何构思的。
我们将看到借景的影响远远超出视觉构图。
当然,这里有个令人迷惑的问题——日本天皇及其周围的人是否知道中国的《园冶》这本书,并对他们的造园产生了影响?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在本文结束时给出一些个人观点。
《园冶》中的借景理论对《园冶》文本的理解应该通过了解它的作者计成入手。
《园冶》作者计成设计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庭院,为此他深受雇主和朋友们的赞赏。
在旅行中,他也看到了中国的自然风景并最终将其所见与他的学识,以及经验融合成有一联贯性的造园理论,计成对风景具有基本的认识,并对造园有丰富的经验,而最为重要的是,他有知识分子的雄心并以文人的知觉和敏感度来探索和理解自然。
计成的这种综合素质使他在造园艺术上享有最高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应只把《园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理解,也不能只当作枯燥理论来看它。
我们必须了解这只能在自然景观中可以找到的地形式实景并领会到他所须有的实际工程经验才能将实景变成庭院。
研究庭院和了解如何孕育出造园技巧的构思能更有助我们去理解文本。
在《园冶》开篇的《兴造论》中,我们发现了关于建造理论的深刻论述。
这部分强调的是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庭院设计师而不是雇主或造园的工匠。
它反射出计成的自我发现——因对艺术的精通而成为造园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