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合集下载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计算机控制 系统是在 自动控制技 术和计算 机 技术发展 的基 础上产生 的。若将 自动控 制系 统中的控制器 的功能用计 算机来实现 ,就组成 了典型 的计 算机控制系统 。它用计算机 参与控 制并借助一 些辅助部件 与被控对 象相 联系 ,以 获得一 定控 制 目的而 构成的系统 。其 中辅助部 件主要指输 入输 出接 口、检测装置和 执行装置 等 。 它 与被 控 对 象 的 联系 和 部 件 间 的 联 系 通 常 有 两种方式 :有线方 式、无线方式 。控 制 目的 可 以是使被 控对象 的状 态或运动过程 达到某种 要求,也可 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 目标。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
子技术 的高速 发展,给计 算机 控制技 术带来 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设计一个性能好的计算机控制 系统是 非常重要 的。计算机控 制系统主要由硬件 和软件两大部分 组成,一 个 完整的控制系统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抗 干扰性能,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 关键词 】计 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一规律Leabharlann ,只需修 改软件 ,便 于实现复杂 的控制规 律和对 控制方案进 行在线修 改,使系统 具有很 大灵活性和适应性 。 ( 5 )计算机 控制 系统 中 ,由于计算 机具 有 高速 的运 算 能力 ,一 个控 制 器 ( 控 制 计算 机 )经常可 以采用分 时控 制的方式 而同时控制 多个 回路 。 ( 6 )采用 计算机 控制 ,如分 级讨‘ 算机控 制 、离散控制 系统、微机 网络等 ,便 于实现控 制 与 管 理 一 体 化 ,使 工 业 企 业 的 自 动 化 程 度 进 步提高。
I 一 探麦 婴察……. . . ………………一
计算机控制 系统设 计分析
华 东电子工程研 究所 邱建朋

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所在专业:自动化学生姓名:**班级学号:B************: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实验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一、 实验目的:1.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掌握判别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方法3.观察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记录其时域性能指标;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5.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频率响应曲线的一般绘制方法。

二、 实验内容:考虑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图1 计算机控制系统1. 系统稳定性分析(1) 首先分析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令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解:G1=tf([1],[1 1 0]);G=c2d(G1,0.01,'zoh');//求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rlocus(G);//绘制系统根轨迹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7-6-5-4-3-2-1012-2.5-2-1.5-1-0.500.511.522.5将图片放大得到0.750.80.850.90.9511.051.11.151.21.25-0.15-0.1-0.050.050.10.15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Z 平面的临界放大系数由根轨迹与单位圆的交点求得。

放大图片分析: [k,poles]=rlocfind(G)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9905 + 0.1385i k =193.6417 poles =0.9902 + 0.1385i 0.9902 - 0.1385i 得到0<K<193(2) 假设不考虑采样开关和零阶保持器的影响,即看作一连续系统,讨论令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解:G1=tf([1],[1 1 0]); rlocus(G1);-1.2-1-0.8-0.6-0.4-0.200.2-0.8-0.6-0.4-0.20.20.40.60.8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由图片分析可得,根轨迹在S 平面左半面,系统是恒稳定的,所以: 0<K<∞(3) 分析导致上述两种情况下K 取值范围差异的原因。

计算机控制技术PPT 第3章

计算机控制技术PPT 第3章

3. 综合指标
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如最优控制系统的没计时,经常使用综
合性能指标来衡量一个控制系统。选择性能指标时.既要考虑
到能对系统的性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又要考虑到数学上容易处
理,以及工程上便于实现。因此,选择性能指标时,通常需要
做一定的试探和比较。综合性能指标通常有3种类型。
1)积分型指标:
(1)误差平方的积分:
3.5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能控性定义及判据 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能观测性定义及判据
3.6 应用MATLAB进行离散系统分析
3.1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 Control System)是应用计算机 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 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
为n,Qc为由系数矩阵A和B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分块矩阵,
表达式是:
n为系统的维数。 判别线性定常系统能控性的判据还有 其他的形式。对于线性时变系统,判别能控性的条件要复 杂一些,而且系统是否能控,常常还依赖于初始时刻的选 取。对于完全能控的线性定常系统,通过特别选定的坐标 变换,可以将其状态方程化成标准的形式,称为能控规范 形。
3.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描述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来说,人们总是要求它能根据实际 的被控对象,在给定信号的作用下达到稳定、快速和准确 的性能指标。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相当于人的大 脑,因此有更多的功能可以实现,系统就能实现最佳的性 能指标。本章描述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以及这些 性能指标与系统的固有参数和设计参数的关系,从而为分 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提供了依据。
计算机控制技术 --控制组件分布和集成
2008.6

计算机控制技术王建华主编第二版第三章课后答案

计算机控制技术王建华主编第二版第三章课后答案

第一章答案1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画出方块图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1)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由工业控制机、过程输入输出设备和生产过程三部分组成。

(2)方块图如下图1.1所示:工业计算机 PIO 设备 生产过程图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1、①工业控制机软件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其中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引导程序、调度执行程序,它是支持软件及各种应用软件的最基础的运行平台;支持软件用于开发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程序;②过程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生产过程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和桥梁。

③生产过程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变送、执行机构、电气开关等装置。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在线方式、与离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要考虑实时性?(1)实时性是指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应该具有的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对外来事件做出反应的特性;在线方式是生产过程和计算机直接相连,并受计算机控制的方式;离线方式是生产过程不和计算机相连,并不受计算机控制,而是靠人进行联系并作相应操作的方式。

(2)实时性一般要求计算机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以便将测控任务分解成若干并行执行的多个任务,加快程序执行速度;在一定的周期时间对所有事件进行巡查扫描的同时,可以随时响应事件的中断请求。

4、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几种典型形式?各有什么主要特点?(1)操作指导系统(OIS )优点:结构简单、控制灵活和安全。

缺点:由人工控制,速度受到限制,不能控制对象。

(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优点:实时性好、可靠性高和适应性强。

(3)监督控制系统(SCC )优点: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最有工况。

(4)集散控制系统优点: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分而自治和综合协调。

CPU/MEM 人-机接口 内部总线 系统支持版 磁盘适合器 数字量输出(DO )通道 数字量输入(DI )通道模拟量输出(AO )通道 模拟量输入(AI )通道 电气开关 电气开关 执行机构 测量变送 被控对象(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优点:与DOS相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东电考研大纲841、842、843、844、845、846

东电考研大纲841、842、843、844、845、846

(1)841 自动控制原理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的题型结构选择填空题,分析计算题,综合设计题二、考察的知识及范围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导论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性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2)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现状。

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性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内容:(1)复数和复变函数的基本概念,拉普拉斯变换和拉普拉斯反变换;(2)控制系统研究中几种主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的内在联系;(3)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4)常见电气系统和一般机械系统的数学建模;(5)方块图的化简法则;(6)利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重点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结构图的建立与等效变换、梅逊公式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内容:(1)系统阶跃响应性能指标;(2)一阶、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特点及一阶、二阶系统动态性能;(3)高阶系统动态性能(4)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5)利用劳斯判剧判别系统的稳定性;(6)稳态误差的定义;(7)稳态误差系数的求取及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方法;重点掌握:稳定性、稳态误差、系统阶跃响应的特点及动态性能与系统参数间的关系等有关概念,有关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根轨迹法内容:(1)根轨迹的定义、幅值和相角条件;(2)根轨迹的绘制法则;(3)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特性。

重点掌握:根轨迹的绘制方法,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特性。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内容:(1)频率特性的定义、求法及性质;(2)线性系统极坐标图画法;Nyquist图稳定判据的应用;(3)线性系统伯德图的画法;最小相位系统的定义及性质;(4)利用Bode图求取系统稳态误差;增益裕量和相位裕量的定义、物理意义和求取;重点掌握:正确理解频率响应、频率特性的概念及特点,明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判据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熟练掌握计算稳定裕度的方法。

计算机控制系统3篇

计算机控制系统3篇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一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中,将工业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它是现代工业控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 实时性强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实时处理传感器信号和执行器指令。

相对于其他工业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灵敏度更强。

2. 稳定性好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消除因温度、噪声等环境因素而引起的误差,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灵活性高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对不同的生产工艺、产品进行多样化的控制,同时也可以根据生产过程的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4. 信息处理能力强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并将数据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指令,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生产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5. 维护保养容易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保养和升级扩展。

总之,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种高效、精密、灵活、可靠的工业控制手段,可以满足现代工业对于自动化、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因此在工业控制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第二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

硬件系统包括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多个部分。

其中,计算机作为中央处理器,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输入输出设备用于输入控制指令和输出控制结果,传感器用于测量生产过程中各种物理量,执行器用于执行控制指令,并将控制结果反馈给控制系统,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

软件系统是指控制系统中的程序和算法,用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产生控制指令,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软件可以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个层次。

应用软件用于完成特定的应用目标,例如生产线的调度、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调试工具等,用于支持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保障了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有效工作。

第3章 系统分析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第3章 系统分析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2
3.1.1 S平面到Z平面之间映射关系
s平面与z平面映射关系: z esT s j z e( j )T eT e jT eT / T
R | z | eT
z T
1. s平面虚轴映射为z平面单位圆,左半平面映射在z平面单位圆内
系统稳定必要条件 (z) a0 zn a1zn1 an1z an 0 或者
判断系统稳定性步骤: 1. 判断必要条件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系统不稳定 2. 若必要条件成立,构造朱利表
17
二阶系统稳定性条件
(z) z2 a1z a2 0
必要条件: (1) 0 (1) 0
在z平面
z e e e sT
T cos jT sin z esT e e Tn cos jTn sin
n
n
R eTn cos ,z Tn sin
等自然频率轨迹
图3-10 等 自然频率轨 迹映射
11
12
图形对横轴是对称的:
z平面
j
2 3
5
n ,
cos( ) n
| z | eT enT cos z T
8
9
10
6. 等自然频率轨迹的映射
ωn =常数
在s平面 s j ne j n cos jn sin cot1( /)

lim(1
z 1
z 1 ) 1
1 D(z)G(z)
R(z)
es*s 与输入信号R(z)及系统 D(z)G(z) 结构特性均有关
29
1.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函数 r(t) 1(t)
R(z) 1/(1 z1)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的z变换。
解:
另一种由F(s) 求取F(z) 的方法是留数计算方法。本书对此不予讨论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符号语言工具箱进行F(s)部分 分式展开
已知
,通过部分分式展开法求F(z) 。
MATLAB程序:
F=sym(′(s+2)/(s*(s+1)^2*(s+3))′); %传递函数F(s)进行符号定义
即得到
3.4.4 干扰作用时闭环系统的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叠加定理,可分别计算指令信号和干扰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G(z)
Z
1
esT s
G1(s)G2 (s)
R(s)单独作用时的 系统输出[N(s)=0]
干扰单独作用时的 系统输出[R(s)=0]
共同作用时的系 统输出
图3-13 有干扰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3-10采样控制系统典型结构
一般系统输出z变换可按以下公式直接给出:
C(z)
前向通道所有独立环节z变换的乘积 1闭环回路中所有独立环节z变换的乘积
3.4.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 数
1. 数字部分的脉冲传递函数
控制算法,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差分方程
脉冲传递函数D(z)
(z变换法)
连续传递函数
2. 由脉冲传递函数求差分方程
z反变换
z反变换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1. 采样系统中连续部分的结构形式
并不是所有结构都能写出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2. 串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3. 并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根据叠加定理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3.1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个控制系统稳定,是它能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在S平面进行的,离散系统的稳 定性分析是在Z平面进行的。 3.1.1 S平面与Z平面的关系
Ts
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可由 z e 来确定。 设 s j
(1)极点在单位圆外的正实轴上,对应的暂态响应分量 y(kT)单调发散。 (2)极点在单位圆与正实轴的交点,对应的暂态响应y(kT) 是等幅的。 (3)极点在单位圆内的正实轴上,对应的暂态响应y(kT)单 调衰减。
(4)极点在单位圆内的负实轴上,对应的暂态响应y(kT)是 以2T为周期正负交替的衰减振荡。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3.2 离散系统的过渡响应分析
一个控制系统在外信号作用下从原有稳定状态变化到 新的稳定状态的整个动态过程称之为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一般认为被控变量进入新稳态值附近±5%或±3%的 范围内就可以表明过渡过程已经结束。 通常,线性离散系统的动态特征是系统在单位阶跃信 号输入下的过渡过程特性(或者说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如果已知线性离散系统在阶跃输入下输出的Z变换Y(z),那 么,对Y(z)进行Z反变换,就可获得动态响应y*(t)。将 y*(t)连成光滑曲线,就可得到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即超 调量σ %与过渡过程时间ts),如图3.4所示。
(5)极点在单位圆与负实轴的交点,对应的暂态响应y(kT) 是以2T为周期正负交替的等幅振荡。 (6)极点在单位圆外的负实轴上,对应的暂态响应y(kT)是 以2T为周期正负交替的发散振荡。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例3.3 某离散系统如图3.6所示,分析该系统的过渡过程。 设系统输入是单位阶跃函数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y(t) 1.6 1.4 a b
1.2
1 0.8
0.6
0.4 0.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
图3.7 离散系统的响应曲线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3)现将图中保持器去掉,设K=5,T=τ=1,则
3.16 z 1 G( z) (1 z 1 )(1 0.368 z 1 ) 3.16 z 1 W ( z) 1 1.792 z 1 0.368 z 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的过 渡过程具有衰减振荡的形式,故系统是稳定的。其超调 量约为40%,且峰值出现在第3、4拍之间,约经12个采 样周期过渡过程结束,如图3.7曲线a所示。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2)现将图中的保持器去掉,k=1,T=τ=1;则 0.632 z 1 G( z) (1 z 1 )(1 0.368 z 1 ) G( z) 0.632 z 1 W ( z) 1 G ( z ) 1 0.736 z 1 0.368 z 2
i 1
n
k 1,2,3,
上式为采样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输出响应序 列的一般关系,第一项为稳态分量,第二项为暂态分量。 若离散系统稳定,则当时间k→∞时,输出响应的暂态分 量应趋于0,即:
lim Ci zik 0
k i 1
n
这就要求zi<1 因此得到结论,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闭环Z传递函数的全部极点应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y(t) 1.6
ts
1.4
1 0.8 0.6 0.4 0.2
1.2 %
5%
0 T 2T 3T 4T 5T 6T 7T 8T 9T 10T 11T 12T 13T 图3.4 线性离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t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首先研究离散系统在单位脉冲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以了解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3.1 某离散系统的闭环Z传递函数为
3.16 z 1 w( z ) 1 1.792 z 1 0.368 z 1
则w(z)的极点为 : z1=-0.237,z2=-1.556 由于| z2 |=1.556>1,故该系统是不稳定的。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Y ( z ) W ( z ) R( z )
1 1.736 z 1
0.632 z 1 1.104 z 2 0.368 z 3
0.632 z 1 1.1z 2 1.21z 3 1.12 z 4 1.02 z 5 0.97 z 6 0.98 z 7 由以上数据可知该二阶离散系统仍是稳定的,超调量约 为21%,峰值产生在第3拍,调整时间为5拍,如图3.7曲 线b所示。可见,无保持器比有保持器的系统的动态性能 好。这是因为保持器有滞后作用所致。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jIm
j [Z]

[W]
-1
0 -j
1 Re 0 δ
图3.2 Z平面与W平面的映射关系
这种变换称为W变换,它将Z特征方程变成W特征方程, 这样就可以用Routh准则来判断W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在W平面 的左半面,即系统是否稳定。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例3.2 某离散系统如图3.3所示,试用Routh准则确定使该 系统稳定k值范围,设T=0.25s。
0 0
解得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为0<k<17.3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显然,当k≥17.3时,该系统是不稳定的,但对于二阶连 续系统,k为任何值时都是稳定的。这就说明k对离散系 统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 一般来说,采样周期T也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缩短 采样周期,会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本例,若T=0.1s, 可以得到k值的范围为0<k<40.5。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缩短采样周 期就意味着增加计算机的运算时间,且当采样周期减小 到一定程度后,对改善动态性能无多大意义,所以应该 适当选取采样周期。
r(t)
T
k s ( s 4)
y(t)
图3.3 例3.2离散系统
解:该系统的开环Z传递函数为:
k 0.158 k z G( z) ( z 1)( z 0.368 ) s ( s 4)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该系统的闭环Z传递函数为:
G( z ) 0.158 k z W ( z) 1 G ( z ) ( z 1)( z 0.368 ) 0.158 k z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2.S平面的左半面对应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部。 3.S平面的负实轴对应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正实轴。 4.S平面左半面负实轴的无穷远处对应于Z平面单位圆的 圆心。 5.S平面的右半面对应于Z平面单位圆的外部。
6.S平面的原点对应于Z平面正实轴上z=1的点。
在连续系统中,如果其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都在S平 面的左半部分,或者说它的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实部小 于零,则该系统是稳定的。由此可以想见,离散系统的 闭环Z传递函数的全部极点(特征方程的根)必须在Z平 面中的单位圆内时,系统是稳定的。
3.1.3 Routh稳定性准则在离散系统的应用
连续系统的Routh稳定性准则不能直接应用到离散系 统中,这是因为Routh稳定性准则只能用来判断复变量代 数方程的根是否位于S平面的左半面。如果把Z平面再映 射到S平面,则采样系统的特征方程又将变成S的超越方 程。因此,使用双线性变换,将Z平面变换到W平面,使 得Z平面的单位圆内映射到W平面的左半面。 设 z w1 (或 z 1w )则 w z 1 (或 w z1 ) z 1 w 1 z 1 1 w 其中z,w均为复变量,即构成W变换,如图3.2所示。
r(t) e(t) e*(t)
T
1 e s
Ts
K s (s 1)
y(t)
图3.6 例3.3离散系统
解: (1)设 K=1,T=τ=1;则
0.368 z 1 (1 0.717 z 1 ) G( z) (1 z 1 )(1 0.368 z 1 )
G( z) 0.368 z 1 0.264 z 2 W ( z) 1 G( z) 1 z 1 0.632 z 2
n C0 Ci Y ( z) z z 1 i 1 z zi
其中
B( z i ) B(1) C0 w(1) , Ci A(1) ( z i 1) A( z i )
i 1,2,3 n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取Z反变换得:
y (k ) w(1)1(k ) Ci z ik
求得该系统的闭环Z特征方程为:
( z 1)( z 0.368) 0.158 kz 0
对应的W特征方程为:
0.158 k w2 1.264 w (2.736 0.158 k ) 0 Routh表为
w2 w1 w0
0.158k
1.264 (2.736-0.158k)
(2.736-0.158k)
由此可见,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是它各个极点时间响应 的线性叠加。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设系统有一个位于zi的单极点,则在单位脉冲作用下, 当zi位于Z平面不同位置时,它所对应的脉冲响应序列如图 3.5所示。
jIm j -1 0 -j 1 Re
图3.5 不同位置的实极点与脉冲响应的关系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则有
z e T e j T | z | e T z T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在Z 平面上,当δ为某个定值时z=eTs随ω 由-∞变到∞的 轨迹是一个圆,圆心位于原点,半径为z=eTs ,而圆心角 是随线性增大的。 当δ=0时,|z|=1,即S平面上的虚轴映射到Z平面上的是 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