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 3 课时 练习五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苏山小学李慧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平移到指定位置并能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进行平移。
在教学时,我也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平移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等具体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平移,然后和例题的结果进行对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进行平移的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找对应点,数清方格数,画出平移方向的箭头等。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效果还可以。
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但也有几个学生在判断平移的距离时有些问题,我在评讲学生的练习时又着重补充强调了:先看清平移的方向,标出对应点,数清平移的方格数等等,有点效果。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平移方向。
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平移的过程及变式。
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
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
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平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
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平移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策略问题的练习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策略问题的练习一、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章第3节“解决问题策略问题的练习”。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的问题解决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问题解决策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训练教师出示一些基本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策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策略。
3. 综合训练教师出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问题解决策略。
5. 课后作业(略)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中的“综合训练”。
这个环节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之后,将这些策略应用于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 (2)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63004200 125460 62006200(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四十二万零三百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
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四(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四(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练习四(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牢固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深,容易出错;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掌握不熟练,计算速度慢;3. 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忽视约分和通分的步骤,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勇于面对数学困难。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纸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2.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实例中的问题,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巡回指导。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3《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3《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练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列举、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专家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受到直观形象的依赖,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画图、列举、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
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和解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6.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作业的层次性
在作业设计中,我注重了作业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我将作业分为了基础、提高和挑战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的作业主要是巩固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掌握;提高层次的作业则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挑战层次的作业则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设计的作业,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3课时 练习课 优质课件

第 三一种艺术的事业。 •2、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2021/10/262021/10/262021/10/2610/26/2021 1:17:15 AM •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5、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6、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2021年10月 2021/10/262021/10/262021/10/2610/26/202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丨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解决。
三、教学准备
1.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辅助教具:黑板、粉笔、橡皮、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先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策略的体验和感受。
2. 新授
1.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先进行讲解,并举几个实例让学生理解。
2.老师再让学生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采用“到处看看、脑袋转转、思维发散、挖掘潜力”等策略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3. 练习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总结
在完成练习后,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所学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给学生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了更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解答过于死板、沉迷于一种策略等。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会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需注重学生的实际巩固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1.1《图形的平移》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生活经验和事例,让学生感知平移现象,并会判断平移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感知归纳平移,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移运动的表象。
首先,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升降电梯、观光缆车、推拉窗导入平移。
让学生感知平移,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点。
在教学中,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把问题抛出来:“这三种移动:上下移动、前后移动、左右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能总结出来,那么就说明他们对平移认识明了。
如果学生不能一次归纳,老师就应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来加深理解。
而本节课平移的特点是我直接讲出来的,这是不足的一点。
1.2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现对我所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做如下反思:我发现学生对旋转的认识加深了,也能从图形的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中心点三个方面叙述出图形的旋转,但是反过来,根据这些条件来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难点。
在画旋转后的图形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训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三角尺旋转来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动手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1.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
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课时 练习五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168= 127×4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
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
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
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
课后作业来完成。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素材积累】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 三心二意 :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摘一个崇高的
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
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
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
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