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慈善事业 光大佛教事业

合集下载

宗教慈善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

宗教慈善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

宗教慈善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宗教慈善工作是指宗教团体或者信徒以宗教教义为指导,开展的一种以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

宗教慈善工作以传播宗教的理念和信仰为出发点,将爱心和关怀传递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以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我国,宗教慈善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我所在宗教团体积极参与了慈善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慈善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下是我对我所在宗教慈善工作的总结:一、慈善活动种类和范围扩大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宗教团体扩大了慈善活动的种类和范围。

除了常规的慈善募捐活动外,我们还组织了一些特色突出的慈善活动,比如义诊活动、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爱心礼包发放活动等。

这些活动的举办,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和关怀。

二、慈善活动的效益提升慈善活动是宗教团体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去年我们也在提升活动效益上下了功夫。

我们更加注重活动的实际效果,严格执行慈善经费公开使用制度,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慈善事业。

这样既可以提高社会对宗教慈善工作的认可度,同时也可以增加信徒的信心和参与热情。

三、加强了宣传力度慈善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去年我们加强了宣传力度,通过宗教节日、宗教活动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向社会传递我们的慈善理念和活动信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宣传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一起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加强了团队建设在慈善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有一支团结、积极的团队。

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团队建设活动,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团队氛围。

这为我们的慈善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虽然我们在慈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是活动的频率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提高慈善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其次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还不够稳定,需要寻求更多的渠道来筹集资金;再次是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需要找到更多的宣传渠道,提高慈善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佛教与慈善事业

佛教与慈善事业

本焕老和尚:佛教与慈善事业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本焕老和尚发布时间:2011-7-23 21:56:31繁體版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

我出家80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

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善行的事业。

佛教寺院本身就是一个慈善机构,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踏进寺院,见了佛陀的慈悲庄严,都能生起善念,而达到教化、救济心灵的作用。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

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

弘法寺的钱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建庙安僧,这是以道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二是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

深圳弘法寺1985年始建,1992年建成开光迄今,我已在广东、湖北、江西、山东等地恢复或新建、接管十多座寺庙;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的钱至少也在6千万元以上。

寺庙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只是将这些钱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为众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

众生得了寺庙慈善事业的照顾,改变了境遇,也意味着我们种了福田,报了众生恩。

同时,也为国家分忧解难,报了国恩。

我经常告诫弟子: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慈善观。

你们问我佛教与慈善事业有什么渊源?凭我一个一百有一岁的小和尚的修行经历来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现状慈善事业是一种本质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社会福利体系仍然不完善,一些弱势群体仍然处于贫困和困难的境地。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另一方面,慈善事业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慈善事业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寺庙为贫苦百姓提供救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垄断了所有慈善事业,并部署了国家福利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有能力和愿望进行捐赠的公民和企业家。

1994年,中国国家财政部颁发了第一份慈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的慈善组织已经开始合法化。

此后,一些慈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相继成立。

2004年中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对捐赠作出了税收优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民间慈善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慈善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慈善事业的现状1.慈善捐赠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2018年,全国社会募集慈善捐款总额达到1657.8亿元人民币,其中有约一半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直接捐赠,另一半则是由慈善组织进行募集。

由此可见,中国公民和企业家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和支持程度不断提高。

2.行业分化趋势显著中国慈善事业涵盖了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灾害救助等领域。

不同类型的慈善事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

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慈善事业呈现出行业分化的趋势。

每个行业内的慈善机构会专注于该领域内的闲置资产回收、儿童资助、扶贫助困等特定项目。

随着慈善组织的分化,它们所服务的群体和领域也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和服务。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终稿]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终稿]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

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的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

正缘于此,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它的社会功能也就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乃应时而起,至唐达到兴盛。

(一)修善功德观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畴。

在印度佛教中,它原指心性的净染。

《大乘义章》卷十二有言:“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成唯识论》卷五也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反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

由此看来,佛教最初的善恶观是以能否契合佛理为标准,凭染净来作为善恶的尺度。

具体而言,顺应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是恶,烦恼痴迷是恶。

“善恶是根,皆因心起。

”于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约束众徒,以断恶修善。

佛门认为,只有不断改过,心地才能恢复清净,才能修成善果。

因此,佛门中有“十善十恶”之说。

所谓“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欲、瞋恚、愚痴,此名十恶。

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这样,佛教徒以十善十恶为准尺,明善辨恶并求改过积德,产生一种崇贤尚善的力量。

佛法对于修行实践的佛教徒在修善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

修“三福”的具体内容有:一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众戒,不犯众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行善事。

“五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饮酒,戒妄语,这与十善颇有相通之处,只是佛门中人将其奉为戒律并身体力行视作功德无量。

这种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推动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慈善活动的开展。

后世人们不杀生而行放生,建放生池、立放生会,不偷盗而行施舍,设善堂、建义局,凡此种种善行就是佛教教义中三福、五戒、十善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外在的具体表现。

慈善的佛教内涵 从古老变新鲜的现实意义

慈善的佛教内涵 从古老变新鲜的现实意义

慈善的佛教内涵从古老变新鲜的现实意义2009年11月02日09:52《佛教文化》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北史·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而在此之前,《韩非子·内储》:“王曰,慈惠,行善也。

”即以慈爱优惠来做善事。

直接释义大约是“以慈行善”。

既然是“以慈行善”,其重点则在于对“慈”的理解。

“慈”,《说文》只注二字:“爱也。

”《左传》:“宣慈惠和”,做疏注的人发挥道:“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

”这就把中国古代对慈及爱的理解讲得比较清楚了: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

汉代贾谊讲:“恻隐怜人,谓之慈。

”对人,要有恻隐同情之心,将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将别人的危难当做自己的危难。

及到北宋张载,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伦理命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希望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乃至“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在儒家看来,这样的襟怀,这样的推己及人,才能称得上真慈真爱。

自从两汉之际(公无前后)佛教传入中国,“慈善”二字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最常见的说法是“大慈大悲”,即最崇高的最宽泛的慈爱与悲悯。

佛学要典《大智度论》第二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使一切生命体感到快乐,称为“大慈”。

这种解释与中国固有传统中对“慈”的解释如“恩被于物”、“恻隐怜人”不仅毫无冲突,而且显现出相互融合的浓厚基础。

在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慈悲意识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在进入近代社会之前,中国的大量慈善事业都是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佛教将“善恶因果业报”的观念引入慈善事业,对于推动更多的人们以“行善事、得好报”的广义功利目的投入到现实的社会慈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至今仍在沿用一个褒义词“功德无量”,恰好蕴涵着深刻的佛教业报思想。

实际上,许许多多人正是为了“功德无量”的慈善事业,不惜献出巨额财产、不惜献出悠悠此生。

佛教寺院慈善活动方案策划

佛教寺院慈善活动方案策划

佛教寺院慈善活动方案策划1.1 项目背景概述佛教寺院作为宗教场所,除了进行宗教仪式和传播佛法之外,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其中慈善活动是最重要的一项。

慈善活动旨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解决社会问题,传递佛教精神和普度众生的理念。

本方案针对佛教寺院进行慈善活动的策划,以期能够有效地开展和推广慈善事业。

1.2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在佛教寺院里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创新性的慈善活动,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提高佛教寺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2)吸引更多的信众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共同传递佛教关爱他人的精神;(3)解决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如救助贫困家庭、帮助失学儿童、救助流浪动物等;(4)提升佛教寺院的公益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口碑,为佛教寺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3 项目范围本项目的范围主要包括:(1)对佛教寺院进行资源调查,了解其现有的慈善活动或慈善项目;(2)根据佛教寺院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各类慈善活动方案;(3)组织和推广慈善活动,包括宣传活动、募捐活动、志愿者服务等;(4)进行慈善活动效果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的慈善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第二章:慈善活动方案的制定】2.1 调查和需求分析2.1.1 调查佛教寺院现有的慈善活动和慈善项目,了解其规模、影响力和问题所在。

2.1.2 调查当地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问题和群众的实际需求。

2.1.3 分析佛教寺院的资源和能力,确定可行的慈善活动方案。

2.2 方案制定2.2.1 设定慈善活动的主题和目标,例如救助贫困家庭、帮助失学儿童、救助流浪动物等。

2.2.2 制定慈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包括募捐活动、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2.2.3 设计慈善活动的执行计划和详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

【第三章:慈善活动的执行】3.1 宣传活动3.1.1 制定宣传方案,包括宣传媒体选择、宣传内容和宣传渠道等。

3.1.2 开展宣传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宣传海报制作、公益广告投放等。

论佛教慈善事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2

论佛教慈善事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2

论佛教慈善事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李海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佛教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力发展佛教慈善事业,对于调动社会资源扶贫济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佛教的慈善理论“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动。

中国现代语汇中的“慈善”概念,其涵义直接承袭了我国古代的“慈善”概念。

据《汉语大词典》,“慈善”指的是慈爱、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

在英语中,“慈善”一词有两个对应的词,一是charity,另一个是philanthropy。

Charity更强调针对穷人或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救济,而philanthropy则不限于仅仅帮助穷人,它有博爱的意思。

所以,国外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尔(Gary Becker)的定义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博爱’。

”在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前,中国的大量慈善事业都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

原因在于,佛教在世间践行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慈悲”。

在中国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中就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使一切生命体感到快乐,称为“大慈”,使一切生命体脱离痛苦,称为“ 大悲”。

因此,中国佛教把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利益有情作为其基本的行为准则。

从今天角度来认识,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利他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行事,就会在客观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公德的事情。

佛教的慈善思想在原始佛教的经典《阿含经》等中就已经存在,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是西晋沙门法立、法矩共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

在这部经中,释迦牟尼佛号召人们“广施七法”。

所谓七法就是:“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果园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僧人作用发挥情况汇报

僧人作用发挥情况汇报

僧人作用发挥情况汇报僧人,作为佛教中的修行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清净的心灵和慈悲的态度,为众生服务,传播佛法,帮助人们解脱痛苦,成就幸福。

在当今社会,僧人的作用发挥情况备受关注。

首先,僧人在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主持佛事法会,为信众念诵经文,引导众生修行,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

在佛教寺庙中,僧人们传授佛法,教导弟子们修身养性,培养他们的慈悲心和智慧。

通过这些宗教活动,僧人们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僧人在慈善事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家庭、救助灾区群众。

他们不辞辛劳,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用慈悲之心温暖着更多的人。

僧人们的慈善行为感染着更多的人,促进了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

此外,僧人在社会教育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他们开设佛学院,传授佛法知识,培养出一大批佛学人才。

同时,他们也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为学生们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僧人们的教育工作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僧人在心灵慰藉和心理疏导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以慈悲的心态倾听信众的忧愁和烦恼,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抚慰和指引。

在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僧人们的开导和鼓励,常常能够给予他们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僧人作为佛教中的修行者,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宗教活动、慈善事业、社会教育和心灵慰藉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僧人,支持他们的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慈善事业光大佛教事业作者:郑远长来源:《慈善》2009年第01期我国慈善事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可以为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在此,我想专门就发展慈善事业与光大我国佛教事业谈几点体会。

慈善事业的内在本质与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的渊源慈善事业是一项道德事业,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展示的是社会责任。

慈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行为,它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做善事,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正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

慈善也不仅仅是捐赠款物,人人都可以通过志愿的方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和他人奉献爱心。

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在接见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得者时,两次均提到其本人到广西农村考察时看见的两句对联:“善乃是幸福之源,宽乃是长寿之本”,并深有感触地说到,做慈善事业至少有“四利”:一是利他人,主要是困难群体。

慈善事业是解决群众生活和特殊困难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是利国家,慈善事业帮助政府分担责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市场经济力量触及不到,政府行政手段难以顾及的问题。

三是利社会。

以爱心、奉献为宗旨的慈善事业,能唤起捐赠者和被捐赠者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利自己。

做善事使他人获得欢乐和幸福,为社会尽了责任,行善者本人也得到了欢乐和幸福。

这些体会对于我们不仅是提醒,也是教育和鼓勵。

对于社会每个成员来讲,慈善是修养,是品德,是社会责任,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人文精神。

对于全社会来讲,慈善是社会和谐、稳定、安宁的调节器,是人类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

佛教强调修行、慈悲世人、普度众生。

从完善自我的角度讲,佛教强调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和品行;从人生观的角度讲,佛教强调悲悯人生、关爱生命,体现的是人道精神;从行为角度讲,佛教强调扶弱济困、帮助众生,体现的是社会责任。

这与慈善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相融相通的关系。

可以说,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不仅是慈善事业的内在本质,也是佛教的基本特征。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事业发扬光大的重要历史机遇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城市还有2200多万低保线以下的群众,农村还有5700万低收入和贫困人口。

根据去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

每年因各类灾害需要救济的群众近8000万。

为解决大量群众的各类困难,国家在不断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一是从2003年开始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目前,全国城镇困难群众有2270万人得到最低生活救助和基本保障。

自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目前已有3560多万农村低收入群众得到救助。

2007年,全国投入城市低保资金达到277亿元,投入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190亿元。

二是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包括应急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援助和冬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等,近年来每年救助受灾群众在7000—8000万人,投入救灾资金在80多亿元。

三是建立国家扶贫计划,每年投入120多亿元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四是发展特殊对象的社会福利事业,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和救助。

2007年投入社会福利事业资金87亿元。

但是,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既需要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

特别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存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等矛盾,还在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类社会群体出现临时的、突发性的困难很多,单靠政府刚性的社会救助制度难以有效保障各类社会群体的需求。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保障制度的补充,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

2007年全国人均GDP达2280美元,部分省市人均GDP实际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为9200多美元、北京为7800多美元、浙江5200多美元等。

但是,地区之间、人群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矛盾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在经济上与国际社会接轨较快,但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很多方面还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更缺乏国际的眼光和采取国际通行规则处理问题,特别是处理好农村群众、城镇农民工、社会组织等各类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协调好政府与各类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之外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慈善事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减少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不仅十分必要和迫切,还必须充分吸收国际社会开展慈善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并与我国文化、社会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

在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佛教事业同样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更加民主开放,宗教政策进一步宽松,以及人们追求自身发展、期盼和谐安宁的生活,为佛教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人们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加上当今社会存在着思想多元、信仰空洞、内心浮躁、目标偏离等众多问题,绝大多数人对佛教文化、宗教信仰等关注很少,佛教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面临重大转型。

用现代慈善思想和理念完善佛学的理论与实践我国慈善事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可以为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由于慈善事业与佛教的文化渊源和天然联系,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有着绵长而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佛学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南普陀寺及慈善基金会一直是大陆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佛教界的突出代表,在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在宝岛台湾,由证严法师创建的慈济慈善基金会因其先进的理念和卓越的工作,不仅在台湾,而且在海内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

由于工作关系,本人近两年对慈济慈善基金会有所了解。

作为一名佛缘浅薄的凡夫俗子,仅从一个从事慈善工作的行政人员角度,我对慈济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感触非常深刻,甚至有些震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慈善和佛教的认识。

通过比较大陆佛教界与慈济参与慈善事业的做法,感到大陆佛教界在慈善领域的潜力远未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大陆佛教界在参与慈善的理念、做法,更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体会之一:证严法师提倡佛教的生活化,提倡菩萨人间化,认为出家人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一定要和群众在一起,并特别指出“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佛教的“坠入空门、四大皆空、不问凡事、独善其身”等印象。

慈济所倡导的把自身修炼与扶贫帮困等慈善行为紧密结合,丰富了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使佛教与群众生活联系起来,不再变得神秘、孤独。

体会之二:证严法师提倡佛教的现代化,不仅提出不烧香的佛堂,不贴金的佛像,认为正信佛教徒不是迷信的等理念,而且积极倡办现代慈济医院,利用现代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倡导开展器官、大体捐赠等做法。

这些理念和做法令人感叹,真正体现了佛在人们心中,也实实在在让社会和群众得到帮助和实惠。

体会之三:慈济慈善基金会在开展救灾、扶贫、医疗卫生、救孤、助老、助残等传统慈善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吸收现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建立了各类义工队伍,特别是环保义工等,扩大了慈济的社会效果和贡献。

体会之四:在慈济人的眼中,为困难对象奉献了爱心、提供了帮助,不是祈求和满足于受助者的感激,而是对受助者心存感恩,感谢对方为慈济人提供了提升自己、回报社会的机会。

从佛家的角度看,这是佛的本性、是佛的缘分,善行就是增福、修行;从俗家的角度看,这是对慈行善举更高层次的诠释,是人性的提升。

上述佛教理念的完善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慈善事业的内容。

同样,现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必将推动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提高。

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加快发展是我国佛教界人士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据我们统计,2007年全国捐赠款物达到309亿元,参与社会服务的各类志愿者达到6500万人,特别是今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社会各界自愿为灾区捐赠款物达到22.75亿元,汶川地震社会捐赠款物接近600亿元,为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从总体看,全社会现代慈善意识还不高,普通群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广度还不够,慈善还没有成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行动。

同时,慈善事业的政策法律环境还不完善,慈善事业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

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慈善事业是一项道德事业,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大力提高全社会的现代慈善意识。

这与我国传统慈善思想中的慈悲、怜悯观念不同,与传统慈善活动中的限于亲人、家族的帮扶活动不同,是建立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着眼于培育全社会的现代财富观,宣传人人可慈善、人人会慈善的理念,提高对现代慈善知识的理解,采取国际通行的慈善做法和政策措施,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强大的群众基础。

其次,慈善事业是一项和谐事业,需要加强沟通和引导,完善慈善工作体制和机制。

慈善事业利国家、利民族、利社会、利他人,是一项惠及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事业,是维系社会和谐平衡的重要方面。

发展慈善事业,能够唤起捐赠者和受助者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今年,国务院首次把“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列入工作要点,并明确由民政部承担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责,组建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把慈善事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我国慈善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慈善事业是一项阳光工程,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切实提高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的社会公信力。

一个弱势群体、一个贫困家庭或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如果能够及时得到社会的关爱和他人的帮助,就如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因此,慈善事业实际上就是阳光工程,阳光工程需要阳光运作,加强规范管理,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是现代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民政部门作为慈善事业管理的职能部门,将从促进慈善事业大发展的角度,加强管理、协调和指导,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培育和规范,发展好各类社会慈善组织,一手抓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慈善捐助来自于民、用之于民,确保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不仅是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佛教界人士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在此,对于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以更积极、开明的态度和更宽广的胸怀,大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成果,积极采用现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在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完善、提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