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榜书

合集下载

隶书榜书作品四个字

隶书榜书作品四个字

隶书榜书作品四个字 隶书可是一种超有韵味的书法字体呢,榜书又大气磅礴。如果要创作一幅隶书榜书作品四个字的话,那可有好多方向可以走哦。

1. 从内容选择上 可以是表达美好愿景的,像“福寿康宁”。“福”这个字在隶书里可以写得圆润饱满,就像装满福气的口袋。“寿”字呢,有着长长的笔画,象征着长寿绵延。“康”字结构平稳,寓意健康的稳固,“宁”字简洁又宁静,整个词表达了人们对幸福、长寿、健康和安宁的向往。

也可以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比如“风花雪月”。“风”字的一撇一捺在隶书中可以写得像风中摇曳的柳枝。“花”字能写出花朵的娇艳形态,“雪”字就像雪花纷纷扬扬,“月”字那弯弯的形状,恰似夜空中的明月,组合起来就是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2. 创作过程中的要点 用笔方面 隶书的用笔讲究蚕头燕尾,起笔的时候要像蚕宝宝的脑袋,圆润而有力量。在写榜书时,这个蚕头就要更加明显,因为字大嘛。比如说写“大”这个字,起笔的横画,蚕头要饱满,这样整个字的开头就很有气势。

燕尾呢,要像燕子的尾巴一样轻盈而有劲道。像“水”字的捺画,燕尾的部分要恰到好处地出锋,不能过于拖沓也不能太生硬。

结构布局 榜书作品四个字,要注意整体的和谐统一。四个字之间的间距要合适,不能太挤也不能太松。如果是“海枯石烂”这四个字,“海”字比较复杂,笔画多,“枯”字相对简单,在布局的时候就要让“海”字占据合适的空间,“枯”字虽然简单但也要有自己的份量,不能被“海”字抢了风头。四个字要像四个小伙伴一样,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美感。

3. 作品的装裱和展示 装裱风格 如果作品是那种古朴典雅风格的,像写了“宁静致远”这样的字,可以选择深木色的边框,配上米黄色的绫绢,会更显古典韵味。

要是作品比较豪放大气,例如“气壮山河”,就可以用宽一点的边框,颜色可以是深棕色或者黑色,绫绢可以选择白色,增强视觉冲击力。 展示场所 如果是在家里展示,那可以放在书房或者客厅显眼的地方。要是在画廊或者展览厅展示,就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氛围,和其他作品的搭配等问题。

欧体榜书写法

欧体榜书写法

欧体榜书写法
欧体榜书是一种严谨的书法艺术形式,其特点是结构规范、笔画精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要学习欧体榜书的写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基本笔画:欧体榜书的笔画特点比较明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掌握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钩等,以及它们的写法、笔顺和变化。

2. 学习结构规律:欧体榜书的结构规律比较严谨,需要注意字的重心、平衡和呼应等方面的规律,以及字形的方圆、开合等变化。

3. 观察名家作品:通过观察欧体榜书名家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欧体榜书的艺术特点,学习他们的用笔技巧和章法布局,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4. 勤于练习:学习欧体榜书需要不断地练习,只有不断地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规律,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5. 注重细节:欧体榜书的笔画和结构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如笔画的粗细、长短、角度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字形的大小、收放等方面的控制。

总之,学习欧体榜书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技巧和精髓。

榜书大家谈

榜书大家谈

榜书大家谈(一)书法报相继推出的‚帖学谈‛、‚碑学谈‛、‚书法教育谈‛、‚册页谈‛、‚扇面谈‛等专题,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引起广泛关注。

如题匾等榜书创作,曾在书史上占有重要位臵,为了使读者对当前榜书的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有所了解,书法报特邀在榜书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代表书家通过笔谈的方式,探讨榜书创作的相关问题。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金伯兴:古时候,榜书就是大字的通俗称谓。

古代的榜书大多用于宫殿、城门的题署(据说起源于汉代),后来才发展到民间的一些门店、楼宇及大型建筑物名称的题名。

从古至今,很多有气势的榜书作品和建筑物的风格、形式结合得相得益彰,很出彩,达到了书法美和建筑美的完美契合。

如沙孟海先生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所题的榜书匾额,书法美和建筑美都有很高的水准。

榜书牌匾要有艺术特色才会受到欣赏者的欢迎。

应该说,作品中每个字所占的面积在一平尺以上,就可以称为榜书了。

现在,受电脑等高科技实用工具的冲击,榜书的实用性少了一些,一些楼宇、店招多用电脑字库中的字,艺术性就大打折扣了。

还有一点,现在一些书法家对榜书的驾驭能力欠缺,所书的榜书作品艺术水准与艺术高度都不够。

所以,写榜书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出气势、出神采上。

篆、隶、楷、行四种书体比较适合写榜书,草书比较难,用大草来写榜书那就更不容易了,小草、章草略强一点。

主要是因为大草的随意性较大,而榜书又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因此不容易写出效果。

很多画家都说书法难,创作榜书作品就更难了,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旅游景点中各种书体的榜书都有。

多是小榜书放大的,不可能直接写那么大。

旅游景点或公共建筑上的榜书还要考虑雅俗共赏的问题,太追求个性,观众欣赏不了,也就失去传播书法的意义了,这牵涉到受众面的问题。

我所题的榜书招牌不多,好多人都以为我不弄传统,却忽略了我的传统功夫也是很扎实的。

最近,卓刀泉古寺要我在四尺宣上写‚忠义‛两个榜书大字,刻在一块五米多高的石头上。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书法复习素材:榜书漫谈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中书法复习素材:榜书漫谈

榜书漫谈技艺组陈立雄榜书,亦称“牓书”,古名“署书”,指题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

后来把用于牌匾上的大字通称“榜书”,也称“擘窠书”。

擘,划分,也含框格之意。

原指刻印时在印章上划分的横竖界格。

擘的另一义为拇指,故又引申为“大”。

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

后泛指大字为擘窠书。

榜书既为题榜之书,为醒目起见须做到两点:一须形体大,使人远观可见。

二须易识而不易混淆,因而多为规矩的隶书、楷书、行书题写,而很少用篆书或草书。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他们遗留的碑帖法书流派纷呈,美不胜收。

从美学的角度看,美又有优美与壮美之分,“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清•阮元)。

我认为以王羲之、王献之为祖,追求纤细柔美轻盈秀丽如宋徽宗、赵孟頫、董其昌的优美书风,纤弱凋疏不太适宜作榜书;而以北碑为宗,上溯汉分乃至三代钟鼎彝器,下及颜真卿、杨凝式、苏轼、钱沣、赵之谦、翁同和、何绍基等壮美书风,体现气吞河岳雄健豪放气势的书体,更适宜作擘窠大字。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曾去镇江焦山寻访《瘗鹤铭》。

《瘗鹤铭》原刻在焦山西麓山崖之上,宋时遭雷击碎为五块坠入长江。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自江中打捞出砌在定慧寺壁上,于今陈列于宝墨轩碑廊。

关于此铭的年代及作者前人众说纷纭。

清江鉴说“焦山瘗鹤铭书撰姓氏自宋迄今纷无定论,然指为陶隐居者(陶弘景,梁代人——作者)十之七”。

宋人李石、黄伯思,明人项穆、顾炎武,清代翁方钢也持此说。

今人翁运闿根据铭后题名地望、碑文文风、碑版体例、书体演变等因素定为晚唐人所书,并以宋赵明诚《金石录》将其列入唐代为佐证。

无论出自何人手笔,《瘗鹤铭》的艺术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康有为跋其拓本“溯自有唐以降,楷书之传世者不啻汗牛充栋,但大妙莫过于《瘗鹤铭》。

因其魄力雄伟,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

榜书琐谈

榜书琐谈

【艺术交流】Art Exchange136Vol.151薛鸿群摘 要:榜书,古称署书,又称擘窠书,即大字或特大字。

小字强调韵致,强调趣味;大字则强调气势。

用传统的尺牍笔法写大字难以奏效,重墨粗笔乃至刷扫笔才能挥洒出气势来。

甚至可以说,擘窠大字只能“刷”写。

关键词:榜书;署书;结体;扫笔刷字清人钱沣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成书家。

”笔者想同样道理,工书者不精榜书也不能成书家。

1 榜书的特点榜书,古称署书,又称擘窠书,即大字或特大字。

小字强调韵致,强调趣味;大字则强调气势。

大字榜书要写出大、重、厚、雄、辣、拙、壮、高古的阳刚之气。

1.1 贵于结密苏东坡云:“凡事之所贵,必贵乎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大字要气势夺人必须点画丰满、厚重,结字自然严密。

1.2 血脉流畅大字严防局促、拘滞。

因此,既要端庄又要畅达,寓痛快于静穆之中,含沉雄于畅达之内,气势则自然雄伟。

1.3 点画分明起承转合,锋势俱备,有锋以耀其精神,藏锋以求其含蓄。

1.4 虚实结合大字抱团但要防恋臃肿,要有空灵的地方,要注意轻重、燥润、疾涩、等虚实对比的变化。

清人王澍在《论书剩语》中说:“榜书每一字中要有一两笔不用力处,须是安顿,使简淡,令全字之势宽然有余,乃能跌荡尽意,此正善用力处。

”1.5 整体把握宏观取势榜书往往字字独立,字距较大,容易前后不合拍。

为此要特别注意看前写后,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2 如何写好榜书写好榜书不是靠拼宣纸苦练出来的,必须从多方面提高素养。

2.1 游览名山大川,开阔胸襟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高大的气象,博大的胸怀要【作者简介】薛鸿群(1933—),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邢台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耕云书画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特邀研究员,原河北威县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榜书琐谈《观变》 136厘米×80厘米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137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2(下)靠拓宽视野来培植、熏陶、滋养。

朱熹榜书千字文的临习: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朱熹榜书千字文的临习: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朱熹榜书千字文的临习: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今天才购到《朱熹榜书千字文》,朱熹的榜书不同其小字,点画粗重雄浑,力鼎千均,掷地有声,榜书的大气磅礴跃然纸上。

本文集篆籀楷笔法于一身,并以楷法写榜,点画大多以直画为主,局部用行书的点画简练结体,特别是横画多的地方,大多为了留白而写在一侧如肆字的三四笔、场字食字内的短横等。

由于点画过于粗密且又不是阳文,所以雕刻中细于针丝的部分难于表现,并且拓印中也难于还原全部原作风茂,因此,很多字的点画不知其来龙去脉在所难免。

我见到书后根据自己临王的习惯加进了一些其点画结体写了几个字:。

颜体榜书书法结构84法

颜体榜书书法结构84法

颜体榜书书法结构84法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

([bò kē]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

擘,划分;窠,框格。

)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

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

”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

下面,我们主要从结构上,为大家分析榜书的写法。

大字楷体榜书,颜体用笔居多,这应该是和颜体之雍容方正气息相关一、笔法图解侧点垂点竖点横点挑点撇点平横凹横凸横悬针垂露斜撇横撇竖撇横捺纵捺折画挑画中勾绰勾纵勾横折勾竖弯勾心勾二、点画组合与结构1.【原文】曾头:曾善英羊曾头者,用上开下合。

曾善英羊〖解说〗字头上的两点通常称为曾头点。

书写时左用侧点,右用撇点,呈上开下合之势。

2. 【原文】其脚:其具与典其脚者,用上合而下开。

其具与典〖解说〗字脚两点通常称为其脚点。

书写时左用撇点,右用侧点,上合下开之势。

曾头点宜收并取其横势,其脚点宜放并取其纵势。

3.【原文】攒点:采孚妥(注:民国时期念biǎo,大陆字典应该没有收录这个字了)攒点之点皆宜朝向,不则为砌石之样。

采孚妥biǎo〖解说〗攒点:即通常所说的合四点。

首用撇点呈平势,下部左两点朝右,右点向左撇出。

4.【原文】排点:无照点然排点之点,须用变更,不则为布棋之形。

无照点然〖解说〗横四点书写时间,其形状、取势、大小应当有所变化,不然就像布棋子一样了。

古人讲,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

”重撇“”攒点“”排点“都是要求相同的笔画书写时要有变化。

5.【原文】散水:沐波池海散水之法,趯(tì)下点之锋应上点之尾。

沐波池海〖解说〗凡字中三点水旁,书写时应使下点的收笔与上点的右侧在一条直线上,中点微偏右,使左侧呈弧势。

6.【原文】让横:喜娄吾玄让横者,取横画长而勿担。

吾玄7.【原文】横勒:此七也乜横勒者,但放平而无势。

也乜8.【原文】均平:三云去不均平者,若兼勒以失威。

怎样临习榜书

怎样临习榜书

怎样临写榜书一、概述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

明代费瀛《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

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但不是第一位写榜书的书家。

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

据《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

历朝历代书写榜书者不乏其人。

随着社会经济文十七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苑囿,发展到题写重臣宅第、寺宇庙堂、关隘要塞城楼、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商家则用以书写店招;书体也从单—使用篆书、真书,发展到使用行书、草书。

当代郭沫若题写的“武侯祠”巨匾(见右图)、沙孟海题写的“华联商厦”巨幅商店名,分别用俊逸潇洒和端庄凝重的行书书写,备受人们关注。

在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旅游区,有众多赞美地域景观的榜书刻石和碑刻,它们为名山圣地、秀水佳景增辉添彩。

今年即将举办全国榜书大展,这既是当代榜书成就的一次展示,又是一种适时的引导与推动。

为满足欲习榜书朋友的要求,本文将扼要介绍一下榜书的临写技法。

…此署书之始也。

”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二、掌握基本技法,具备相应知识授,八法、八病、运笔、撮襟等法,逐一讲究,意中了了,然后落笔,则一点如何写榜书,费瀛说:“必须明师指一画都从规矩中来……临写时,更得精通书法者,提掇点化,则心益明,见愈长,临池之业,日异而月不同,骚骚到古人佳处矣。

”在掌握“八法”书写技法、消除八病、点画都能出规入矩、把握范本书写技巧后,再从10厘米左右大的字开始练,循序渐进,不断增大字径。

具备相应书法理论知识,对提高榜书书写水平大有裨益。

以摩崖、石刻为例,河南洛阳伊水河畔的石刻是方笔雄、执笔法提斗和撮管法。

要领是:指实、掌垂(自然下垂,与书写小楷掌竖执笔相反)、肘斜(向桌面倾斜)、抬臂:右手在左手下,右手主握笔杆中上部,拳心向身内 、身法和步法米以内的榜书桌面躬,左手撑着桌面,右臂抬起,臂根离开身子,松肩、肘斜下、掌下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写好榜书?怎样写好榜书?怎样写好榜书?“榜书’’是我国古代的应用书体之一,其源流悠久,应用广泛,书家辈出,魅力巨大。

本文将由“榜书”名实人手,以南北朝榜书为例,论述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

不妥之处,求教于同道方家俊彦。

一、署书、榜书的名实“榜书”之名大概源于许慎《说文叙》中的“秦书八体”之一的“署书”。

《说文叙》云: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日殳书,八曰隶书。

据启功先生研究,“秦书八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小篆以前的古体——大篆;二是“书同文”以后的正体——小篆;三是新兴的“以趋约易"的俗体——隶书;四是其他不同用途的字体。

“署书”无疑是属于第四类,那么它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呢?以下我们援引《说文》中有关“书署”的内容作为佐证。

《说文》云:检,书署也。

(1)帖,帛书署也。

扁(今字为匾),暑也。

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对于《说文》中释为“书署’’之字的所指,段玉裁有一个很好的注释,他在《说文》“帖”字下注道:“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标题。

(帖)今人所谓签也。

”可见所谓检、帖、匾等“署书”不过是指一种标题文字罢了。

检署制度,在近年发现的西陲木简里,还保存着。

我们可以看到检署一般采用直书样式,内容为文书传递的去向、数量、发信者、收信人名址等。

后世把题名叫做押署,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而有关题写匾署的掌故,我们在文献中时常可以见到。

据《世说新语?巧艺篇"己载:“韦仲将(诞)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

使仲将登梯题之。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署书”一条云:“署书,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扁署的形式,在现存的一些古代宫殿门额上更是屡见不鲜。

如故宫几大宫殿的匾署,实是一块方木,采用的是直书形式,和书函上的检署形式完全一样。

本文研究的榜书,从狭义的功用角度说,正是属于匾署一类。

古代的榜(又作牓),本义是一种木片,引申之,匾额也可以称作榜。

例如,《宋史?文帝纪》云:“府州佐吏并称臣,请题榜诸门。

”所谓“题榜诸门”,就是说降臣请宋文帝为诸门题写匾额。

另外,由段玉裁的解释推而广之,除了检、帖、匾外,碑刻的碑额也可以称作是署书。

因为碑额的性质是标题,以表明碑主的姓名、身份和立碑的目的。

许多碑额采用的形式和检、帖、匾一样,也是直书,如《张迁碑》(图1)、《衡方碑》、《张猛龙碑》《东方朔先生画赞》、《宸奎阁碑》等碑刻的碑额。

我们今天谈到榜书时,除了认为它属于署书中匾署一类,还经常把擘窠大字'’’称作榜书,这自然由题匾字的大小引申而来。

查阅古籍我们发现,最初善题榜和善擘窠大字,经常分开来所指。

如《续高僧传》郑第十二《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敬脱传》云:“其笔绝大粗,管如臂,可长三尺。

方丈一字,莫不高推。

有乞书者,纸但一字耳,风力遒逸,睹之不厌。

皆施诸壁上,来往观省。

东都门额,皆脱所题,随一赋笔,更不修饰。

”但后来就叫?昆了,有些大字虽然不用于题匾,但也仍然被称作榜书,榜书于是成了擘窠大字的别名。

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开篇云:“榜书,古四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

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

”这一广义的榜书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下文我们所指的榜书即擘窠大字,并以此为对象研究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二、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在古代,虽然榜书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擅长这种书体的名家也不少,但研讨榜书书写艺术规则的书论却并不是很多。

其中论述相对全面的代表论著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

文中,康氏论述了学习榜书的难点与要领、榜书名作和书家、写榜书的执笔方法以及写榜书所适用的毛笔等问题。

观点明确,视角高明,不失是一篇专论榜书的名作。

但可惜不成系统,行文也相对比较散漫。

此外还有一些书家对榜书书写的艺术规则作了只言片语的论述:他们有的论述了榜书的结字原则,如苏轼云:“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

”(3)有的论述了榜书的用笔原则,如张,阡融书断》“飞白”一条云:“(飞白)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

”有的介绍了榜书名作,如黄庭坚有诗句云:“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中兴颂》。

,,(+’还有的从构势上,对小字与榜书作了区分,如包世臣说:“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

武定《玉佛记》,字方小半寸,《刁惠公》、《朱君山》字方大半寸,《张猛龙》等碑,字方寸,《郑文公》、《中明坛》,字方二寸,各碑额、《云峰山诗》、《瘗鹤铭》、《侍中石阙》,字方四寸,云峰、蛆崃两山刻经,宇皆方尺,泰山刻经,字方尺七八寸。

书体虽殊,而大小相等,则法出一辙。

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

后人目为汇帖所迷,于是有《黄庭》、《乐毅》展为方丈之谬说,此自唐以来榜署字遂无可观者也。

”'’他们的论述都给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榜书带来了很大的启迪,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图对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进行分类阐释。

-(一)执笔书法的执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自从书法创作走向审美自觉以后,书家们就从多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研讨,一个好的执笔方法无疑有助于书家自如而尽兴地挥洒。

榜书书写也是如此,自唐代开始就有一些书论家对榜书书写的执笔方法进行了研究。

大致有以下三种:1、握管法握管法是用食指到小指的中节和大指一起握管,即捻拳握管于掌中的一种执笔方法。

最早提到握管法的是唐人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说:“第四握管。

谓捻掌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

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

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

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

”元代的陈绎曾对握管法也作了补充,他说:“握管,四指中节握管,沉著有力,书诰榜疏。

可见握管法是用于书“榜”的,”它的长处在于握笔着实,通过肘的运用,达到力劲的笔画效果。

但也有不足,由于五指紧握,不能运动,所以运用此法只能做到腕运与肘运,而指运则做不到。

可指运却是最能表现笔画风姿、态势和细微变化的一种运笔方式。

没有指运法,打、抢、提按、挫、驻、蹲等笔法会显得很生硬,调整笔锋和变换运笔节奏也很难做的到。

因此用握管法写出的榜书,虽然力道很足,但往往会有鼓努为力;死板、僵硬的毛病。

韩方明认为此法“非书家流所用也”也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2、撮管法撮管法是用五指一齐握于笔管末端的一种执笔方法。

最早提到此法的也是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说:“第三撮管。

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韩方明虽然提出了撮管法,但他没有说明五指“撮其管末”是如何撮法,是像抓物件一样五指齐头聚拢,还是别有他法。

而陈绎曾则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说:“撮管,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

”*可见撮管法主要用于大字草书。

由于执管较上,且使五指执笔法,所以它的长处在于肘运、腕运和指运都比较灵活,有利于纵横挥洒,左右取势。

's’但由于手指距离笔头较远,如果使用的是斗笔,对于力弱者而言,不太容易把臂、腕、指的力量传达到笔端,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现象。

因此,除非臂力、腕力、指力强者,一般人较难使用好撮管法。

3、提斗法提斗法是一种专门执斗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和撮管法大致相似,但因斗笔的大小而执笔略有不同。

如清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执笔郑第二》就说:“韩方明日:'提斗运肘,作榜署法也,与撮管略同。

斗大则后以一指拒之,斗小则后以两指拒之。

’其法顺易而逆难,故不拒不可也。

”以上是三种见于古籍记载的榜书执笔方法。

从这三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榜书执笔的两大要求:一、臂力、腕力和指力强劲,能够作到力透纸背;二、肘运、腕运和指运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将榜书开张的字势、质实的笔画和丰富的笔意表现出来。

当然书写榜书时并非必须使用握管法、撮管法和提斗法,执笔只要符合了上述两个要求,就方法本身而言应该是很灵活的。

启功先生就曾经说过,书法的自然源自于执笔法的自然,执笔和拿筷子是一个道理,拿筷子只要能够如愿夹起东西来就可以了,而执笔只要如人意志在纸上自如地画出道来也就对了。

-(二)用笔一件成功的榜书作品必须具有高明的用笔方法。

从历史上的榜书作品看,唐以前的用笔法和唐以后是不一样的,包世臣就曾经说过: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

后人目为汇帖所目迷,于是有《黄庭》、《乐毅》展为方丈之谬说,此自唐以来榜署字遂无可观者也。

可见唐以前在书大字碑榜时,所用的笔法和小字是不一样的。

但是到了唐以后,书家以《阁帖》为书法之宗,于是将写《黄庭》和《乐毅》的方法拿来写榜书,自然难得其理。

在史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唐以前写大字碑榜和小字真行笔法相异的史例。

据《周书》卷47《赵文深传》己载:文深少学楷隶,……深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

当时碑旁唯文深及冀而已。

……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

文深之书,遂被遐弃。

文深惭恨,行言于色。

后知艰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至于碑牓,令人犹莫之逮。

王褒亦每推先之。

宫殿楼阁,皆其迹也。

迁县伯下大夫,加仪同三司。

世宗令至江陵书《景福寺碑》,汉南人士,亦以为工。

梁主萧观而美之,赏遗甚厚。

天和元年,露寝等初成,文深以题牓之功,增邑二百户,除赵兴郡守。

文深虽外任。

每须题牓,辄复追之。

鉴此,在下文榜书用笔法与取势法的论述中,我们均以南北朝榜书为例加以研讨。

-1、沉实的用笔法康有为曾经说过:”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静穆也好,雄健也罢,实际都是在强调一种力。

这种力充盈在笔画中,笔画就有了生活和活力。

从外部形态看,具有力感的笔画是富有弹性和韧劲的,而不是干瘪和平面的。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就曾经说,欣赏大字应该玩赏“笔画之中截”。

为什么包世臣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榜书作品笔力沉实,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张力。

这种张力深入笔画内部,入木三分,所以笔画有立体感和弹性。

我们比较一下《论经书诗》(图2)和比较拙劣的榜书(图3)就会发现:同样是榜书,前者笔画虽然较细,而其中的内力却似钢铁般的强劲;后者尽管笔画肥硕,但力感却非常轻飘。

那么如何才能使笔画内力充沛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着眼。

(1)直落管所谓直落管指的是落笔时笔管贵直,这样臂力、腕力和指力就会充分体现在笔头和宣纸上,写出的字才会劲健。

南朝书家王僧虔就认为,书法要有神采,“心圆管直”是一个关键。

那么,为什么只有直落管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臂力、腕力和指力输送到笔头和宣纸上呢?这与笔锋的构造有关。

笔锋由主锋和裹在主锋周围的副毫组成。

主锋是笔锋的根本,主锋运用有力,写出的字才能遒劲,所谓“中锋取劲”就是这个道理。

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就列有“骨法”一节,认为字要有骨力,应该采用蹲提主锋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