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新疆地方会馆的戏曲与民间社火活动

合集下载

从《坦园日记》看清代晚期会馆演剧

从《坦园日记》看清代晚期会馆演剧

从《坦园日记》看清代晚期会馆演剧《坦园日记》是清代末期文学作品,作者是纪晓岚。

其中记载了作者在坦园的一些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戏曲表演等内容。

坦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建筑,是会馆的一种。

会馆是中国古代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清代晚期社交文化的重要场所。

会馆里举办各种社交活动,其中包括戏曲表演,成为风靡一时的文艺场所。

在《坦园日记》中,作者对会馆演剧有着极为详细的描述和观察。

在当时,观看戏曲演出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活动,不仅能够欣赏戏曲艺术,还能结识朋友、拓展人脉,因此会馆演剧成为了社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坦园日记》中可以看出,会馆演剧在清代晚期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多样。

作者在日记中记录了各种戏曲剧目的演出情况,包括昆曲、京剧、评剧等各种戏曲形式。

这些戏曲演出不仅吸引了本地的文化爱好者,还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戏曲演员和观众。

由此可见,当时的会馆演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欣赏。

在《坦园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会馆演剧成为了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者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和朋友们在会馆观剧之后的聚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戏曲演出,更是为了在休闲娱乐之余增进友谊,交流感情。

会馆演剧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结识新朋友、拓展人脉的机会,这对于社交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坦园日记》中还反映了当时会馆演剧的观众群体结构。

作者在日记中描述了观众们的衣着打扮和社会地位,可以看到,当时的会馆演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在会馆观剧,享受演出带来的乐趣。

《坦园日记》从多个方面展现了清代晚期会馆演剧的风采和社交文化的特色。

会馆演剧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是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群前来观赏。

通过《坦园日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代晚期会馆演剧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以及会馆在社交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豫西民间传统社火“闹阁”的戏剧特征

豫西民间传统社火“闹阁”的戏剧特征

豫西民间传统社火“闹阁”的戏剧特征■ 刘雪蕊摘 要:河南省登封市杨岭村的“闹阁”,也叫“臑阁”,又称“闹歌”。

“臑”在河南地方方言中意为“举、扛在肩上”的意思,“阁”即楼阁。

“闹阁”是一种集戏剧、音乐、杂技、造型、绘画于一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2011年作为民间传统舞蹈项目被列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项民俗表演形式,“闹阁”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各地流传分布十分广泛,名称叫法不一,演出形式多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据相关学者考究,“闹阁”艺术发源于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其余地区受其传播与影响。

河南登封位于我国中原腹地、华夏文明之源,是中国传统汉民俗文化的孕育之地。

探索中原地区民俗文化有利于发扬与传承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精髓。

作者将通过本文,在“非遗”保护的视野下,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整理的方式,对杨岭村闹阁的起源与戏剧表演特征进行探究。

关键词:闹阁;演出形式;戏剧特征;曲剧艺术河南省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杨岭村是登封市颍阳镇的一个行政村,传统历史文化悠久。

杨岭村坐落于嵩山余脉西侧,鞍坡山南麓紫云山脚下,村民人口约3000人,村中杨姓村民95%以上。

历来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都要做社、行社,唱大戏、请吹手、摆供桌、祀祖先、祭神灵。

逢婚丧嫁娶、祝寿等重大事件,都会举行传统仪式活动。

不同节日有不同的主题。

主要传统活动有闹阁、踩高跷、骑竹马、推小车、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二鬼摔跤、大头和尚、跳傩舞、赶小黑驴、说书戏,以及唱曲子戏(曲剧)、梆子戏(豫剧)、越调戏等。

唐以后,儒、释、道三教文化传入,颍阳镇许多村都建起寺庙,逐渐开始发展神社、龙王社、奶奶社、中王社。

这些民间组织都有社头,主要负责筹资、组织、指导祭祀、社戏和文娱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颍阳地区民间业余剧团(戏班)有14个 ,乡民演员达600多人。

1958年起,乡政府在村中建立了文化管理组织文化站,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发展,并对全镇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

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
二、豫西北地区古戏楼特征
豫西北地区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特有的观演景象。遗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戏楼、有关戏楼碑刻等,展示出戏楼在豫西北地区的普及和繁盛。
1.以神庙戏楼为主、形式多样
据焦作市、县戏曲志等资料统计,豫西北地区历史上曾记载的戏楼(舞楼、乐楼、戏台)共445座,除部分戏楼修建时间无考外,“金代10座、元代18座、明代77座、清代217座、民国24座”。[⑨]从归属关系来看,该地区的戏楼分为神庙戏楼、祠堂戏楼、会馆戏楼等三类。具体统计见下表:
一、历史沿革与戏曲存遗
豫西北地区在明清时期以怀庆府谓之,所辖包括今焦作市、济源市及新乡市部分地区[①]。其面积为“东二百六十九里至卫辉府封丘县界,西二百四十五里至山西绛州垣曲县界,南四十五里至河南府巩县界,北六十里至山西泽州府凤台县界,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②]据《尚书·禹贡》记载,远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覃怀”之名,夏、商两次为帝都所在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始皇时归三川郡,两汉为河内郡;北魏天安二年(467)置怀州,金天会六年(1128)改称南怀州,不久恢复旧称,蒙古汗国蒙哥五年(1255)将怀州和孟州(今孟州市)辖区改称怀孟路,元延佑六年(1319)改称怀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称怀庆府,清循明谓。因曾是畿内旧地,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之称。该地区交通位置重要。向北直通三晋,向南连接洛阳,向东折北可抵京师,向东折南可达开封;宋时为河北西路,金时为河东南路,是由汴京到河东的重要通道之一。
关键词:豫西北戏楼清末民初怀庆府戏曲活动
戏楼也叫“舞楼”、“乐楼”、“戏台”等,是我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广大城乡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本文以河南省西北部地区(简称豫西北)遗存戏楼为视点,从戏曲存遗、戏楼特征、戏楼与剧种、戏楼与戏班、演戏习俗等方面进行解析,找寻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传统戏曲发生、形成、繁盛的缘由,希冀补充豫西北地区戏曲研究之不足。

从《坦园日记》看清代晚期会馆演剧

从《坦园日记》看清代晚期会馆演剧

从《坦园日记》看清代晚期会馆演剧【摘要】从《坦园日记》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会馆依然是一种经常性的戏曲演出场所,会馆演剧依然保留有自己的特征,既保留会馆来源地戏剧,又演会馆所在地喜闻乐见的声腔剧目。

随着外来神日益被本土化,会馆演剧已经具有当地神庙演剧的功能和特征,成为当地人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坦园日记》;晚清;会馆;演剧明清时期出现的会馆主要功能是为同乡人服务,也一直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

戏曲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在这里完成的。

一直到清晚期,会馆演剧依然长盛不衰。

杨恩寿的《坦园日记》中有大量关于会馆演剧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清代晚期会馆演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坦园日记》时间从同治元年(1886)二月到同治九年(1870)十月(中间有间断),地域范围涉及郴州、衡州、长沙、湘潭、广西北流、北京等地。

杨氏一生酷爱戏曲,对戏曲也颇有造诣和研究。

他著述甚丰,但自认为“半生所造,以曲子为最”(1),他创作的传奇汇集成《坦园六种曲》,他的戏曲理论《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已被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对戏曲的狂热让他几成“戏癖”,他在日记中说:“忆自十余年来,颇有戏癖。

在家闲住,行止自如,路无论远近,时不分寒暑,天不问阴晴,戏不拘昆乱,笙歌岁月,粉黛年华,虽曰荒嬉,聊以适志。

”所以,在他的日记中也多是看戏的记录,而且与其他人日记中对看戏一事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不同,《坦园日记》中看戏的记录大多非常详细,不仅有时间、场所,还有唱戏的戏班、演员、戏目及作者对剧目和演员表演的评价。

《坦园日记》中演戏的场所可以确定为会馆的共26 处,其中观戏137次,占日记中看戏总次数345次的三分之一强。

衡州的有财神殿、万寿宫,财神殿是钱铺和杂货铺的行业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会馆;郴州的有娘娘庙和财神殿,其中娘娘庙是广东人修建的祭祀天妃林默娘的会馆,财神殿是行业会馆;长沙的有天后宫(福建会馆)、楚北馆、西关圣殿(山陕会馆)、苏州馆、湖北馆、药王殿、万寿宫、江南会馆、河南馆、鲁班庙、广东会馆、浙江会馆、轩辕殿、三圣殿、三元宫(江苏会馆)、中州会馆、雷祖殿、桓侯庙;湘潭的有粤东馆;广西北流的有粤东馆、广东馆;还有一处是北京的安徽会馆。

新疆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与庙会盛宴

新疆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与庙会盛宴

新疆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与庙会盛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新疆,春节的庆祝活动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情而著名。

在这个西部边陲的地方,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庆祝春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还有精彩纷呈的庙会盛宴。

本文将介绍新疆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与庙会盛宴的特点和魅力。

一、春节传统民俗活动1. 舞龙舞狮:在新疆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舞龙舞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人们穿上五彩斑斓的龙狮服装,舞动巨龙,以示祝福和驱邪。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寓意着祥瑞和吉庆,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2. 打年糕:在新疆,打年糕被视为对新年吉祥的象征。

年糕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物,有粘性和弹性。

人们将年糕切成小块,用蒸锅蒸熟后,全家人一起用锅铲将年糕抛起,接住后再一起品尝。

这个传统动作寓意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3. 给长辈拜年:在新疆的春节期间,年轻一代会给长辈拜年,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长辈则会给予红包作为祝福和回礼。

这一传统表达了家族的和睦和子孙的尊敬,也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放烟火:在春节期间,人们经常放烟火来庆祝节日的到来。

无数的爆竹和烟花照亮了夜空,给新疆大地带来了欢乐和热闹。

烟火不仅具有驱邪和纳福的象征意义,也是人们表达欢乐和团聚的方式之一。

二、庙会盛宴1. 特色美食:新疆春节庙会盛宴上,可以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

其中,烤肉、手抓饭和烤馕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烤肉是新疆人民最爱的美食之一,肉质鲜嫩多汁,香气扑鼻。

手抓饭则是以精选的米饭搭配多种配料而成,色香味俱佳。

烤馕则是一种传统的新疆面食,外酥里软,是节日庙会上不可错过的美食。

2. 民俗表演:在庙会上,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也是观众们喜爱的节目。

舞蹈、歌曲、杂技表演等各种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观众。

同时,还有传统手工艺品展销和民间游戏等活动,让人们体验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3. 庙会游乐:新疆春节期间的庙会上,还有各种游乐设施和游戏项目。

摩天轮、碰碰车、投篮等项目让游客们尽情释放自己的热情和活力。

论聊城山陕会馆的戏台与戏曲流动

论聊城山陕会馆的戏台与戏曲流动

第40卷㊀第1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0㊀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Feb.2021文章编号:1006-2920(2021)01-0068-05doi:10.13892/41-1093/i.2021.01.015论聊城山陕会馆的戏台与戏曲流动刘兆霏㊀㊀摘要:聊城山陕会馆为京杭大运河漕运鼎盛时期所建,除了承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的祭祀㊁买卖㊁社交等功能,也满足着他们对于娱乐的需求㊂会馆内戏楼后台处的墨记与会馆内现存的石碑记录着各地戏班在当时的演出资料㊂各地的戏班在此交流,唱腔在此融合,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此得到了延续和发展㊂关键词:聊城山陕会馆;戏台;戏曲流动;山陕商人㊀㊀作者简介:刘兆霏,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助理研究员㊂㊀㊀乾隆年间,聊城因其便利的水陆交通㊁优惠的税收政策,逐渐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商业重镇㊂各地商人汇集于此,运河沿岸各类会馆应运而生㊂山陕会馆是其中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㊂现存于会馆中的石碑和戏楼后台内壁上的墨记,记载了当时戏楼的演出资料㊂外来戏曲同当地的声腔㊁剧种交汇,绽放出新的生命力㊂一㊁繁荣的商业活动及会馆的建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功能是其他交通方式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乾隆年间,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㊂ 东关运河和越河一带,船如梭,人如潮,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一派繁荣景象㊂ [1]113-114现存于山陕会馆内的碑刻,也记载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聊摄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㊂ (碑刻‘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记“,现存聊城山陕会馆) 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万户㊂ 商业发达,水路云集,车樯如织,富商林立,百货山积㊂ (碑刻‘春秋阁碑文“,现存聊城山陕会馆)在漕运交通兴盛的前提下,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口岸城市,吸引着东西南北的商人㊂明清时期国内最重要的晋商㊁陕商自西向东,将西部(如包头㊁恰克图等)各类商品经陆路运输至此,再利用运河进行南北的商贸运输㊂漕运的发达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商人们之间的沟通需求㊂在运河码头的两岸及周边,因商人的住宿㊁娱乐㊁生意沟通等需要,当时分布着至少八座会馆,如今仅存山陕会馆一处㊂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从时间上来讲,正是聊城运河漕运达到鼎盛的时期㊂当时商业活动竞争激烈㊂从当地可考的会馆分布来看,与山陕会馆同时,存在着苏州商人㊁江西商人和浙江商人建立的商业会馆㊂这是山西商人与陕西商人商业活动最为繁盛的时期,山陕商人在聊城当地所建立的山陕会馆,满足了他们因共同面对各地商人的竞争而进行商业活动与交流㊁异乡居住的需求㊂ 是故通都大邑,商贾云集之处,莫不各建会馆,以时宴会聚集于其中,盖客旅见乡人联桑梓,通款洽情倍亲也㊂ (碑刻‘山陕会馆重修戏台建立看楼碑记“,现存聊城山陕会馆)在商业合作㊁交流过程中,共同的地缘㊁共同的祭祀崇拜以及共同的娱乐需求,使山陕地区的唱腔和剧目出现在山陕会馆的戏台上㊂各地唱腔在此汇集,戏曲之间的交流直接㊁频繁㊂二㊁戏台演出能够满足山陕商人的心理需求聊城山陕会馆是一个会馆与神庙相结合的建筑群,中轴线主体建筑自西向东为山门戏楼㊁中献殿㊁关帝庙㊁春秋阁㊂中国传统的戏台往往伴随着礼制建筑或者是宗教建筑而出现,如中国古戏台多存在㊀第1期刘兆霏:论聊城山陕会馆的戏台与戏曲流动69于庙宇和宗祠之中㊂至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戏台出现在会馆之中㊂这既符合戏曲娱人娱神的特点,又满足了商人祭祀以求心理慰藉的需要㊂戏台同神殿存在着祭祀方位上的对应关系,如戏台㊁献殿(献台)㊁神殿共同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看楼(台)列于左右两侧㊂依照中国建筑的传统方位规制,神殿一般坐北朝南,戏台正对神殿,且大部分在两者之间设献殿(献台)㊂在此,戏台中的演出和献殿(献台)中的祭品共同扮演着娱神的角色,是祭祀程序的重要环节㊂尽管会馆戏台产生后,会馆戏台演出的娱神性已经大大弱化,但具有娱神性的演出在祭祀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㊂神殿坐北朝南的方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㊂在聊城山陕会馆中,神殿为坐东朝西㊂民间传说此地有两棵古树,山陕商人便以两棵树的中心线作为会馆的中轴线建造这样一座休憩㊁集会㊁商议商业事宜的地点㊂但是这个故事似乎不能自圆其说㊂原建于山陕会馆南邻的武林会馆虽然现已不复存在,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其方位也是坐东朝西,同山陕会馆一样依运河而建㊂可以推测,两者如此选择方位都是为了靠近运河,以方便来往商人的住宿集会㊂值得注意的是,山陕会馆中的建筑形制虽然延续了中国传统礼制建筑群的特点,即戏台㊁献台㊁神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但其所供奉的神位却与庙堂和宗祠不同㊂庙堂所供奉神位一般同宗教信仰相关,南方祠堂中一般供奉家族祖先牌位,山陕会馆神殿中却供奉关公㊂山陕会馆中供奉关公的这种形式并不是仅存于聊城,现存的各地山陕会馆中均可以看到关公神位㊂在会馆中祭拜关公,与山陕商人的心理需求有关㊂关公是山西人,山西境内至今存在关帝庙,陕西与山西相邻,山陕商人无不以关公为荣㊂祭拜关公满足了商人身份认同的心理诉求㊂同时,关公这一历史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 忠 仁 义 勇 等精神品格的象征,恰好符合了生意往来中的精神诉求㊂在山陕商人之间,崇拜关公不但是自我的行为约束,更是对他人的要求和生意往来中的道德约束㊂崇拜关公满足了商人们经商过程中公平仁义㊁诚实守信㊁公平交易㊁生意长久的精神依托㊂另外,关公俗称 武财神 ,能满足商人在外经商中求得财源广进的最终要求㊂戏曲是娱人娱神的㊂戏曲的发展,是娱人和娱神此消彼长的过程㊂明清时期,戏曲的娱神性虽然大大减弱,但依然存在㊂无论是神庙剧场还是宗祠戏台,抑或是商业会馆戏台,均始终同献台和神殿处于整体建筑的同一中轴线上㊂从观演关系来看,难道古人不知道站在戏台和神庙之间,观看效果最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㊂将看楼或看台设置于两侧,是人对神或祖先的敬畏,是人的自我约束,更是对他人行为的约束㊂戏曲演出,不但反映了山陕商人身在异乡的思乡情绪,沟通了商人之间的商贸活动,而且表达了他们对神的敬畏㊂三、聊城山陕会馆戏台墨记情况在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后台南㊁北㊁东三侧内壁处,留有大量墨记㊂从时间上来看,墨记大约自道光年间起,至民国时期止,延续约百年㊂从分类上来看,墨记可分为两种:来此演出的戏班及演出剧目,具有讽刺意味的各类自拟打油诗㊂这些墨记记录了当时各地戏班在山陕会馆的演出和交流情况,为研究百年间山陕会馆的戏台演出提供了重要资料㊂基于本文研究需要,笔者摘录墨记如下:㊀㊀道光廿六年六月二十一日ѲѲ德义班在此一乐也道光廿八年复盛大班咸丰二年八月十四日邱县四喜班㊂头天:明月珠㊁红Ѳ山㊂二天:云罗山一本㊁武当山㊁春秋笔㊁审律咸丰三年九月廿一日在此一乐也㊂头天:鸿庆班麟骨床㊁ѲѲѲ㊂二天:富贵图㊁武当山㊂三天:忠义侠㊁南阳关㊂四天:五福堂㊂咸丰六年正月初一日本城盛凤班在此一乐也㊂咸丰十年七月立,泰和班叙也㊂咸丰ѲѲѲѲѲ初七日本城小三班在此一乐也㊂70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同治元年八月初一起初五日止,本城万庆大班㊂满堂福㊁双富贵㊁万寿亭㊁忠义图㊁青石岭㊁乾坤镜㊁五龙会㊂同治三年正月初一日安徽同庆班㊂唱头天:大赐福㊁龙虎斗㊁ѲѲѲ㊁赶三关㊂同治六年五月初六自春台班在此一乐也㊂光绪五年四月福顺班㊂光绪五年十月三盛班㊂光绪八年三月十七日喜寿班㊂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全盛班,光绪八年十月初六日㊂一捧雪㊁二进宫㊁三上殿㊁四才子㊁五神宫㊁六人节㊁七人贤㊁八仙阁㊁九连灯㊁十美镜㊂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四盛班在此一乐也㊂头天:五福堂㊁富贵图㊂二天:黄金台,过午:春秋笔㊂三天:日月图,过午:美人图㊂四天:老金镯,过午:紫金镯㊂五天:宇宙锋,过午:一捧雪㊂光绪十四年六月廿六日茌平县城北冯官万庆班在此一乐也㊂头天:ѲѲ堂记㊁ѲѲ店㊁其盘会㊂二天:林童山㊁桃花寺 三天:闹坤阳㊁黄河阵山西太原府红盛班在此,八月㊂ѲѲ八年八月八日万顺班㊂顺合班在此一乐也㊂教育部易俗社开化国民㊂根据墨记资料可知,在聊城山陕会馆戏台演出的外地戏班远超当地的戏班,且来自山陕地区的戏班最多㊂此外,河北地区戏班㊁徽班的演出也多有记录㊂墨记中的戏班和戏曲演出剧目见表1㊂表1 山陕会馆后台墨记戏班演出剧目汇总表戏班名称戏班来源演出剧目演出剧种德义班(推测为安正班前身贾德义戏班)陕西宝鸡㊁凤翔一带八义图西府秦腔复盛班山西//四喜班河北邱县明月珠㊁红Ѳ山㊁云罗山一本㊁武当山㊁春秋笔㊁审律乱弹鸿庆班(山西南部或陕西)麟骨床㊁富贵图㊁武当山㊁忠义侠㊁南阳关㊁五福堂山西中路梆子或西府秦腔盛凤班东昌府(聊城)小三班东昌府(聊城)//万庆班东昌府(聊城)满堂福㊁双富贵㊁万寿亭㊁忠义图㊁青石岭㊁乾坤镜㊁五龙会/同庆班安徽大赐福㊁龙虎斗㊁赶三关/全盛班山西泽州府凤台县一捧雪㊁二进宫㊁三上殿㊁四才子㊁五神宫㊁六人节㊁七人贤㊁八仙阁㊁九连灯㊁十美镜上党梆子四盛班/五福堂㊁富贵图㊁黄金台㊁春秋笔㊁日月图㊁美人图㊁老金镯㊁紫金镯㊁宇宙锋㊁一捧雪/万庆班山东茌平县其盘会㊁林童山㊁桃花寺㊁闹坤阳㊁黄河阵/红盛班山西太原府/山西中路梆子易俗社陕西/西府秦腔墨记中并无鸿庆班的戏班来源记载㊂现存有多个名为 鸿庆班 的资料㊂一种说法是, 1887年,两诗经村㊁冯署村招聘演员50余人,建成河北梆子鸿庆班,历经10余年而解散 [2]68㊂但成立于1887㊀第1期刘兆霏:论聊城山陕会馆的戏台与戏曲流动71年(光绪十三年)的 鸿庆班 远晚于在山陕会馆戏台演出的 鸿庆班 ㊂现在还存有许多关于京剧戏班 鸿庆班 的记载,如‘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记录: 鸿庆班:京剧戏班㊂刘鸿声于1912年组建,初名鸿庆班,1913年改称鸿庆社㊂ [3]276所有现存的历史资料中的 鸿庆班 ,演出剧种㊁演出剧目同山陕会馆戏台墨记中所记载的 鸿庆班 均无任何关联㊂墨记中 鸿庆班 的演出剧目中,‘麟骨床“‘富贵图“‘忠义侠“‘南阳关“等,均为蒲州梆子传统剧目,‘五福堂“则为秦腔剧目㊂蒲州梆子在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后演变为山西中部的山西中路梆子㊂因此,当时在山陕会馆演出的戏班 鸿庆班 应为山西南部㊁西南部地区的中路梆子戏班,或陕西的西府秦腔戏班㊂西府秦腔和山西中路梆子两个剧种相互兼容,同台演出,互相影响,同班哺育,在流动的过程中融合发展,能够同时满足两地商人的需求㊂墨记中记录的当地戏班 万庆班 ,其演出剧目 ‘青石岭“‘忠义图“等都是常见于秦腔而京剧豫剧舞台上见不到的剧目 ㊂[4]因此可知,在山陕会馆建立初期,秦腔或上党梆子㊁中路梆子的演出多请山陕戏班或商人本身创办经营的戏班来演出,如 墨记中所记之 三庆班 ㊁咸丰年间的 四喜班 ,很有可能是上述山西商人创办经营的戏班 [4]㊂笔者推测,当地戏班 万庆班 或许是聊城当地艺人为迎合市场需求,特意成立的山陕剧种戏班,也可能是长期在此经商的商人们自发组织的符合他们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山陕剧种戏班㊂ 万庆班 的存在,表明山陕地区的戏曲不但在聊城落地,而且生根发芽㊂聊城组建当地的山陕剧种戏班,一方面表明秦腔㊁梆子等唱腔在聊城当地的盛行程度,另一方面也证明山陕地区的唱腔与聊城当地的民间小调或唱腔之间存在的融合现象㊂四㊁戏曲的 流动 与发展聊城山陕会馆戏台墨记中记录的演出剧目,很多已无法在现代戏曲舞台上见到,甚至有些已无详细资料可寻,似乎只是中国千年戏曲中的一个 过客 ㊂但不可否认,它们在戏曲的发展㊁孕育㊁延续和传播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㊂这些墨记,记载了山西㊁陕西㊁河北㊁安徽和聊城当地戏班的演出㊂这些演出和交流,促进了聊城当地的戏曲发展㊂ 迄今为止,聊城临清田庄还保留了一种古老的剧种 田庄吹腔,形成距今近300年,其唱腔是由秦腔㊁徽戏㊁明清时曲吸收当地民歌而形成㊂如今,田庄吹腔尚保留有道光三十年(1850)㊁咸丰元年(1851)㊁同治三年(1864)的手抄剧本6部(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剧目40余种,如‘双龙会“‘关封王“‘韩江城“‘宵亭庙“‘蝴蝶梦“等㊂ [4]田庄吹腔之所以能形成且只能在田庄一地形成,与田庄的地理位置㊁时间以及民俗文化有着必然的关系㊂田庄吹腔,是戏曲流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戏曲得以延续的条件㊂如果说同一时期因人的迁移沟通导致的各类唱腔或剧种相互融合是横向流动,那么另外一座古戏台所展现的建筑形态则代表了戏曲在横向流动基础上的纵向发展和传承㊂山西省临汾市王曲村东岳庙内,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戏台,其后台即现存著名的八座元代戏台之一 元代东岳庙戏台㊂(图1)该戏台 单檐歇山顶㊂前台为清人所建,悬山卷棚顶㊂前台两侧,各有一座半坡顶小屋,系建国后所建,有小门与前台相通 [5]127㊂这样的建筑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属元代戏台的山西临汾东阳村东岳庙戏台与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也都曾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增设前台,元代的戏台仅做后台使用㊂如今,为了恢复元代戏台的风貌,拆除了之前增设的前台㊂从这几座戏台的演变中,可看出戏曲的纵向流动过程和历史轨迹㊂ 戏台的变化不仅是为了满足建筑审美角度要求,增加前台后台相分离的演出区域更多是为了适应戏曲演出规模的扩大㊁戏班对舞台设施完善的要求㊂ [5]127戏台的变化出于戏曲演变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戏曲流动即旧剧种的消亡和新剧种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轨迹,是戏曲演出空间求新求变的结果㊂这些戏台, 不仅保留了这种 后天组合 戏台的原貌,同时也保留了明清以后祠庙戏台不断改革㊁创新和完善的历史 [5]127㊂72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图1 山西临汾王曲东岳庙戏台西方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在同一条河里洗澡;东方的一位先哲在河边也发过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戏曲艺术也是这样一条流动着的河㊂ [6]无论是娱人和娱神的此消彼长,还是戏曲唱腔剧种的更迭,抑或是外来剧种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孕育出新的剧种,都延续着戏曲艺术的生命㊂戏曲本身不停地流动,经历变化,像一条流动着的河㊂这条戏曲之河滋养着两岸的土壤,剧种和剧目就在这种环境中孕育㊁发展和延续㊂参考文献:[1]㊀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政府办公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2]㊀河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间县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3]㊀王文章,吴江.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㊀李泉.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J].戏曲研究,2006(1):194-207.[5]㊀冯俊杰.古剧场与神系:神庙研究:上册[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6]㊀安葵.戏曲:流动的河[J].戏剧报,1987(3):11-12.(责任编辑㊀周军伟)。

社火的参考文献

社火的参考文献

社火的参考文献
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民间庆
祝和传统节日活动中。

以下是社火相关的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艺术丛书:社火》(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社火艺术的专著,包括社火的历史与发展、表
演形式、传承与保护等内容。

2. 《中国民间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这本书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史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社火的起源及其与中国民间
文化的关系。

3. 《社火文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这本书是社火艺术的一本专业研究书籍,其中包括对社火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等方面的深入剖析。

4. 《社火艺术考古》(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这本书通过对社火考古的文化及历史研究,分析了社火艺术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5. 《社火保护与传承》(山东美术出版社,2015年):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社火艺术的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探讨如何保护社火文化遗产。

这些参考文献提供了关于社火艺术的历史、文化、形式、传承与
保护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社火艺术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赋 予 其新 的 内 容和 独 具 的特 点 。
域, 桑梓羲皇。” J会馆 ( 中f 、 I ’ I 地址在今人 民广场 西侧)川云贵会馆 ,
( 址 为 今 民 主 路 商 店 ) 在 四 川 会 馆 戏 台 的楹 联 上 写 到 : 闲 言冷 地 , “ 月 关 山 。 笛 一 声 。 曲 只应 天上 有 ; 到 锦 城 丝 管 , 羌 此 话 江峰 半 入 , 何 人 不起 故 园情 。 ” 浙 会 馆 ( 址 在 原 小 东 门 内 )在 会 馆 的楹 联 上 江 地 , 写 到 :众 志 同 心 , “ 惠畴 熙 庶 绩 ; 英 胜 日, 国话 乡情 。 晋陕 会馆 群 塞 ” ( 址 原 在 大 西 门 外 关 帝 庙 内) 一 九一 七 年 晋 陕 两 帮 分 化 , 地 。 由陕 西 帮 商 户 发 起 。 另 建 陕 西 会 馆 ( 址 在 今 中 山东 路 第 一 清 真 食 堂 隔 地 壁 ) 以 上 六 大 会 馆 外 , 有天 津 公 所 、 。除 还 直隶 ( 北) 河 公所 。山东 公 进 民族 文化 的 交流 融合
方 面的 作 用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
自流散各地落户为民。 当时 的乌 鲁木齐以及各县城 乡都有内地各
省 人 落 户定 居 , 是 各 省 人 在 各 省 人 之 间 大 搞 同 乡关 系 , 先 建 于 首
气遥 连 函谷 紫 ; 干是 昆 仑 一脉 , 南 乡情 联 新 宴 , 门如 见 楚 山青 。 开 ”
横 匾上书“ 惟楚有财” 甘肃会馆( 址在今北 门医院对面)在会馆 。 地 ,
的楹 联 上 写 到 : 会 开 西 域 , 国 谧 安 , 策 群 力 兴 骏 业 ; 设 北 “ 家 群 馆
庭 , 夷 共 处 , 心 同德 展 鸿犹 。” “ 开 北 疆 , 源 河 岳 ; 兴 西 华 同 、会 根 馆
遇到大事相互关照 , 相互帮助 , 共度难关 的作用 , 同时身在异 乡
乡 音难 改 , 音难 忘 , 中 国 传 统 节 日时 各 会 馆 除 举 行 盛 大 的 乡 在 祭 祖 仪 式 外 , 要 酬 神 演 戏 , 火 走 街 过 巷 , 闹 非凡 。在 戏 曲 还 社 热 中可 以看 到 民 间舞 蹈 的影 子 , 在社 火 表 演 也 可 见 到 戏 曲 中 的 片 断 。使 得 新 疆 地 方 会 馆 深 深 地 打 上 边 疆 多民 族 地 区 的烙 印 , 从
当 时 左 宗棠 统 率来 疆 的各 路 清 军 中 有 四 川 的 蜀 军 , 湖 的湘 两
军, 安徽 的皖 军 , 南的豫 军 , 西 、 河 陕 甘肃 的陕 甘军等 , 疆建省 新
后 , 部分官兵转业 , 一 一部 分退 伍 , 部 分 遣 散 。随 军商 贩们 也 各 一
地 方 会 馆 主 要 承 栽 的地 方 戏 曲活 动 和 民 间 社 火表 演 两 方 面 内
艺 术
论清 代新 疆地 方会馆 的戏 曲与 民间社 火活动
张 铭
( 疆艺术学 院, 新 新疆 乌鲁 木 齐 80 4 ) 3 0 9
摘 要 : 馆 是 中 国社 会 特 有 的 以 乡缘 、 缘 为 纽 带 的 社 会 会 业
团 体 。 于 多元 文化 交融 地 区的 新 疆 会 馆 在 特 殊 的 历 史条 件 和 处 社 会 环 境 中 。 成 独 具 的 特 点和 社 会 功 能 , 章 主要 就 新 疆 各 形 文
新疆地 处中国西陲 , 古以来就是一个 多民族聚居 , 宗教传 自 多 播 , 种 经 济 生 活 并 行 , 元 文 化 交 融 的 地 域 , 18 多 多 从 8 4年 以 后 ,
于是 ,各省会馆都有各省人士中所选的耆老士绅担任会首 ,
组 成理 事 会 管 理 会 馆 事 务 。新 疆 会 馆 以 设 置 在 乌 鲁 木 齐 的 最 典 型 , 中 着 名 的有 以下 几大 会 馆 : 两 湖 会 馆 ( 址 在 今 天山 大 厦 其 如 地
l新 疆地 方 会馆 的起 缘
纪 昀 谪 戌 乌 鲁 木 齐 期 间 , 作 了 《 鲁 木齐 杂 诗 》 其 中在 创 乌 ,
《 乌鲁木齐杂诗之民俗 ・ 其七》 当中写道 ,万里携 家 出塞行 , “ 男 婚 女嫁 总边城。多年无 复还 乡梦。 官府犹题 旧里名。” 诗人还为
这 首 诗 写 了 注脚 :户 民入 籍 已久 。然 自某 州 来者 。 府 仍 谓 之 “ 官
内地各省会馆相继 出现在边城 的首府乌鲁木齐 ,如两湖会馆 , 甘肃会馆 , 中州会馆 , 川云贵会馆 , 江浙会馆 , 晋陕会馆等 , 各地 方在乌鲁木齐建 立会馆起到了一个联络 同乡,异地重温 乡情 ,
南面)在会馆 的楹联 上写到 : 东风 书杨柳千条 , 色如边城 , , “ 春 望
立 同乡会馆 , 以资 同乡之间 ,有接近 、 晤谈和联系的场所 。在乌鲁 木齐 、 伊犁 、 塔城 、 喀什 、 奇台 、 巴里 坤 、 昌吉 、 木垒 、 图壁 、 纳 呼 玛
斯 、 康 等 中 心城 镇 和 交 通 要 冲 纷 纷 建 立 各 地 会 馆 , 成 为 当 时 阜 并 最 有 社 会 影 响 的 民 间组 织 , 种 以 原 籍 同 乡 为 单 位 的 集 团 , 是 这 就 以后会馆出现的基础 。
当时的各大会馆都象一座建筑华丽 的庙 宇 , 进入大门就是一
座 高 大 的戏 台 , 侧 有 配 殿 , 中 有 大 殿 , 是雕 梁 画 柱 , 檐 朱 两 正 都 飞 璧 。 别 是 以 湘 军 为 主 力所 建 造 的两 湖 会 馆 , 模 之 浩 大 , 筑 之 特 规 建 宏 伟 , 当时 的乌 鲁 木 齐 市 首 屈 一 指 的 。 在
关 键 词 : 疆 ; 方 会 馆 ; 间社 火 新 地 民 中图 分 类 号 : 3 文 献 标 识码 : G0 A 文 章 编 号 :63 2 1 (O 1 0 - 2 7 0 17 - 11 2 l )5 02 - 2
会馆 是中国社会特有 的以乡缘 、业缘 为纽带 的社会 团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