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合集下载

里仁为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里仁为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里仁为美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里仁为美:里,居住,作动词用。

美是善。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焉得知:焉是副词,作“怎么”解。

知通“智”。

【翻译】
孔子说:“一个乡村或小区应该具有淳朴、忠厚、仁德的风气才算美好,如果选择居家住所,不晓得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得上有智慧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孔子本章是教世人必须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延展】
1、同侪团体对我们的影响甚为深远,你将以哪些要素作为择友的优先考虑?为什么?
2、你对居住小区满意吗?如果不太满意,将如何做才能降低不良的影响?
你觉得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影响?。

论语解读里仁第四

论语解读里仁第四

精选ppt
7
【解读】 1、“约”不是契约之约,也不是约束
之意,而是与“俭”同义,有简朴之意。“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 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2、“不可以长处乐”,也 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 形,得意也会忘形。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 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精选ppt
4
【解读】 ※汉唐之学讲仁,是讲如何用。如韩愈
的“博爱之谓仁”,他是研究墨子的专家,将兼爱 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里了。
※宋代的理学家,讲的仁,则扯到哲学里面讲体。
※孔子是“吾道一以贯之”,既讲用,也讲体,体 用一贯,有体有用。
所以,“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 仁的境界。
精选ppt
《论语》解读 里仁第四
精选ppt
1
【本篇引语】 本篇计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内 容。是孔子针对春秋末年礼乐崩坏、世风日 下开出的药方:以仁为体,以礼为用,有仁 而致礼,天下违礼的病也就药到病除。
精选ppt
2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 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 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 住。 (3)知:音zhì,同智。 【参考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 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 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 呢?”
精选ppt
20
【解读】2、“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 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 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 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 的心理对付人家,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 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 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 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
第十章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 意看了。”
第十一章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 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 (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第十二章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 “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第十三章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 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 可以祷告了。”
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 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 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 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 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 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

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本篇谈“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为标准的要求。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注释】①里仁为美:住的地方有仁爱的风俗才好。

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

②择不处〔chǔ〕仁: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爱风俗的地方。

处:居住。

③知:通“智”,聪明。

【语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环境中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哪里算是聪明?”【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无视的因素。

“里仁为美”。

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

“孟母三迁择邻里”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的人作邻居。

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①约:贫困。

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语译】孔子说:“不仁的人,既不能长在贫困中,又不能长在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运用仁道。

”【解读】本章谈“不仁者”和“仁者”处世的区别。

“不仁者”,应属于“小人”,“鄙夫”,卑贱之人。

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态、性格决定。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的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的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

《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小故事!看完赶紧站墙角反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谁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坏人。

可是后来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人生的轨迹就大不一样。

有的人优点得到了发展,越来越多缺点得到改正,越来越少;反之,则优点越来越少,而缺点越来越多。

如果每个人能以善为师,向先进看齐,就会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倘若放纵自己,甚至向坏人去学,那么问题自然会越来越多。

《论语·里仁第四》中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总是想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人就总是反省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贤者,有的不是贤者。

遇到贤人,以贤者为榜样,汲取人家的优点。

这样向贤者看齐,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就能不断提升。

而对于不贤的人,我们也要对照,反省,使自己或者改正,或者引为借鉴。

西晋时期有个叫戴渊的青年,他喜好游侠,放纵自己,常常带着一些年轻人在长江、淮河一带抢劫过往的商人和旅客。

有一次,很有名望的学者陆机从家乡吴地乘船返回洛阳时,遭到了戴渊的抢劫。

戴渊没上船而在岸上指挥。

指挥得有条有理,气度很不一般。

陆机觉得这是个人才,很为他可惜。

便大声对着岸上喊道:“年轻人,有如此卓越的才能,难道要永远做劫匪吗?”戴渊听说这是陆机后,又激动,又羞愧,他立即上船,投奔陆机,表示今后一定改过自新。

陆机很看重他,写信向朝廷推荐。

后来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可见,只要向贤者学习,即使再有毛病,也是能改好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以贤者为榜样,使自己接近他们,学习他们,赶上他们,你不也贤能了吗?所以我们今天依然要树立先进的典型。

每年各行各业的“十佳”人物的评选,道德模范的树立,先进人物的表彰等,都是让我们向贤者看齐。

当然,社会上提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见贤思齐”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会自觉地吸收人家的优点。

我们常常从媒体上,或是从生活中看到一些好人好事,也曾为之感动,在感动之余,自己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哪些要付诸行动?如果只停留在感动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修养,显然还是不够的。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导语】《论语》作为孔⼦及门⼈的⾔⾏集,内容⼗分⼴泛,多半涉及⼈类社会⽣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理素质及道德⾏为起到过重⼤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仁篇第四原⽂。

欢迎阅读! 【论语·⾥仁篇第四】 ⼦⽈:「⾥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能恶⼈。

」 ⼦⽈:「苟志于仁矣,⽆恶也。

」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朝闻道,⼣死可矣。

」 ⼦⽈:「⼠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放于利⽽⾏,多怨。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患⽆位,患所以⽴;不患莫⼰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君⼦喻于义,⼩⼈喻于利。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 ⼦⽈:「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欲讷于⾔⽽敏于⾏。

」 ⼦⽈:「德不孤,必有邻。

」 ⼦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已校对)

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已校对)

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注释】⑴季氏——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

⑵八佾——佾音逸,yì。

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

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

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

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

⑶忍——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

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

《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

”这“忍”字正是此意。

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

子曰:“…相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xiàng,助祭者。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3.4林放⑴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⑵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

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1)《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4.10)
(1)本选段中含有一个成语是( )
(2)孔子说做事要“允执其中”(《尧曰》20.1),又说要“义之与比”,请结合这段内容,
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何谓“无适无莫”?要如何才能做到?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4.9)
(1) 一般人都喜欢追求衣食的美好,为什么孔子却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
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男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
(1)本选段中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是(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填空):( )
2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在本选段中所要求的是否矛盾?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4.5)
(1)本段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
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4.6)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仁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仁,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仁。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仁,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厌恶不仁德的仁,不会被仁德的人
影响。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
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宪问》)
(1)从以上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点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3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参考答案
1、(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人类追求义理因为知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
质不同而分别群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音色相同的乐器会相互响应,脾性相同的
人物会相互吸引。而“德”本身有强烈的感召教化作用,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说,
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2、(1)无适无莫
(2)孔子提倡“允执其中”,即做任何事情要不偏不倚,做到恰到好处;同时,孔子要
求做事要以道义为标准。此即是“允执其中”(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与“义之与比”(只要符
合于义)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无适无莫”是对事没有绝对如此或绝对不如此等拘泥固执、预存成见的态度,要
能做到这样大公无私,就必须以公理、正义作为依归和取舍的准则。
3、(1)因为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如果连饭都吃不饱,那是很难要求他们再进一步去做
什么的。但孔子认为对于读书人来说,追求“道”比“衣食足”更重要。如果还要以“恶衣
恶食”为耻,那当然是“未足以议”了。
4、(1)讷言敏行
(2)不矛盾。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效的时代,没有时间坐等别人来认识你的优点,别人也
没有时间来慢慢发现你的长处。因此,要在社会上立足,就需要自我推销,但这种“推销”
要实事求是,不能只会夸夸其谈却没有行动力,并且要有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推销”。这
正说明了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
5、(1)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他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
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仁德,是必须时时坚
守,一刻也不能背离的。
6、(1)C(孔子认为,不是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只是到目前为止,
他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
(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完全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
修养。
7、(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见危授命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
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