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配药体系中的药引原理

合集下载

有机磷农药原理

有机磷农药原理

有机磷农药原理
有机磷农药是一类常见的农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有机磷农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昆虫体内,如经口摄入、吸入和经皮吸收等。

一旦有机磷农药进入昆虫体内,它们会被酯酶或酯酶样酶迅速水解为活性代谢物。

这些活性代谢物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可与神经递质酯酶紧密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降解与再吸收,从而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过量积累。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负责传递神经冲动并控制昆虫的运动和神经功能。

当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积累过多时,会导致神经冲动的过度兴奋,进而使昆虫神经系统受损。

有机磷农药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干扰可以表现为两个主要的效应。

首先,它们可以降低昆虫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水解酶的活性,从而使乙酰胆碱积聚在神经突触间隙中。

其次,它们还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滞乙酰胆碱的结合并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

这些效应会导致昆虫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和紊乱,干扰昆虫的正常生理功能。

昆虫的运动能力受到抑制,呼吸和消化等基本生理功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终,昆虫会表现出痉挛、麻痹和死亡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有机磷农药对人类和其他非靶标生物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使用有机磷农药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
明,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

pip植物农药原理

pip植物农药原理

pip植物农药原理
PIP(Plant Introgression of Pesticide)植物农药是一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传统农药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的方法,从而使植物自身在抗虫害、抗病害方面具有农药的效果。

植物农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药基因导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虫害、抗病害的基因导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这些基因可以来自于其他生物,如细菌、真菌等,或者是通过人工合成的。

2. 基因表达:经过基因导入后,植物自身开始表达这些具有抗虫害、抗病害效果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编码特定的蛋白质,如杀虫蛋白、抗菌蛋白等,或者产生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

3. 农药效果:基因表达后,植物自身产生的杀虫蛋白、抗菌蛋白或其他化合物可以在植物内部或外部发挥作用。

这些物质可以抑制害虫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繁殖,从而达到防控虫害和病害的效果。

4. 抗性持久性:与传统农药相比,植物农药具有更长的持久性。

植物自身产生的杀虫蛋白或抗菌蛋白能够持续地对害虫或病原微生物产生毒杀或抑制作用,从而延长了防控效果的持续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农药作为一种新型农药技术,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

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减少对传统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生态环
境风险评估、传播和转基因相关的争议等。

因此,在使用植物农药时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科学高效应用杀虫剂依机理

科学高效应用杀虫剂依机理

科学高效应用杀虫剂依机理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胃毒、触杀、熏蒸、内吸、引诱、驱避、拒食、不育等。

但常用的杀虫机理主要是胃毒、触杀、熏蒸、内吸。

根据这些机理对不同的虫害要选用对路的有效成份,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现就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阐述:一、胃毒剂胃毒剂是通过害虫取食后进行虫体内,主要针对害虫消化道、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杀灭害虫的一类药剂。

有机磷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均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的害虫食量要大,这样吃进去的药剂才会多。

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三龄后幼虫、菜青虫、豆荚螟、稻纵卷叶螟等。

2、药剂喷洒要均匀,叶片正反两面均应着药。

3、药剂粘附力好,耐雨水冲涮,此点对内吸性药剂也同样重要。

可以采用有机硅进行桶混,效果可显著提高。

二、触杀剂触杀剂是通过害虫体表进入到虫体内发挥效力,从而杀灭害虫的一类药剂。

有机磷类中的大部分、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均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害虫体积较大,活动能力强。

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三龄后、菜青虫、豆荚螟、稻纵卷叶螟。

2、药剂喷洒要均匀,正反两面均应着药。

3、药剂粘附力好,耐雨水冲涮更理想。

4、速效性强,此类药剂一般持效期较短。

最好配合持效期长的药剂。

5、加工时最好加有吸湿剂,以便在药膜干了后,能吸收空气或水份或露水,保持药膜湿润。

三、熏蒸剂熏蒸剂通过产生有毒气体进行杀虫的一类制剂。

一般常用的有仓储用乙磷铝、马拉硫磷等;地下害虫常用的有毒死蜱、溴甲烷等;蛀干害虫常用的敌敌畏等。

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施用空间相对密闭,如粮仓、封行后的水田中下部、土壤中、树洞中、树皮下,如天牛蛀孔、几丁虫树皮下蛀道等。

2、施药时要注意温度。

温度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3、一般针对地下害虫和虫体较小的害虫。

4、保存时避光,冷凉。

农药配药体系中的药引原理

农药配药体系中的药引原理

药引,《辞海》中解释为“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导诸药达到病所”,《内经》认为药引可起率领诸药抵达病所,调和诸药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中药配制体系中,药引有引经、增强疗效、解毒、缓和药性、保护脾胃和矫味等作用[1]。

要有效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采取药剂防治手段时,配药不仅需贯彻科学选择农药的原则,同时也要利用药引原理进行配药,各级农业技术相关人员需深入体会农药使用过程中配药的药引原理,对其认真加以实践、体验,才能有的放矢地科学配药。

1药引原理和技术在农药配药体系中的体现1.1具有拮抗作用的营养元素之间相互扮演药引的角色例如,植物出现缺硼症,单独补充硼肥能较好地矫正这种缺素症,但若能在补充硼肥的同时加入少量的钙肥,则更有助于提高硼肥的吸收利用率,此时加入的钙肥量虽少,但能起到辅助带动作物对硼肥更好吸收利用的作用,这时的钙肥就起到药引的作用。

同样,植物出现缺钙症,用钙肥来矫正植物缺钙症时,加入少量的硼肥,此时硼肥也同样能增加作物对钙肥的吸收利用率,这时的硼肥也是起到药引的作用。

隐含这种药引原理的特种肥料较多,如富乐农钙硼肥或果滋润(有效成分:氨基酸钙硼肥)等,这类肥料中的钙硼肥是按一定比例有机螯合在一起的,其目的不仅是给作物根外补充钙硼肥,提高作物开花结实率,同时也是通过钙肥与硼肥之间相互起药引作用来提高作物对这类肥种的吸收利用率。

1.2功能性营养液与杀虫杀菌剂混配时,前者扮演药引角色营养液所起的药引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轻杀虫、杀菌剂对作物的药伤;二是协同增效作用,即能辅助带动农药在作物上的吸收利用与传导;三是通过及时补充营养,减轻农药对作物免疫系统的损伤,维护机体激素平衡,通过提高根系活力来增进作物药后树势的恢复,提高对外界病虫害的抗耐能力;四是有一些免疫理疗性营养液除了能提高作物抗病力,显著促进作物生长,抵抗作物遭受高温、高湿、水淹、低温等不良环境压力对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之外,而且还能起到独特的药引作用。

药剂配置的原理

药剂配置的原理

药剂配置的原理药剂配置是指将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药剂的过程。

在医药领域,药剂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药剂配置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药剂配置的原理要求药物在配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药物在配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药物的稳定性下降。

因此,在药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剂和辅料,以及合适的配制方法,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

其次,药剂配置的原理要求药剂的有效成分能够保持一定的活性。

药物的有效成分通常是药物对疾病起作用的部分,如果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发生了失活或降解,那么药剂的治疗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药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剂和辅料,并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保持一定的活性。

此外,药剂配置的原理还要求药剂能够满足使用的需要。

药剂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剂量和用法来使用,因此在药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要求,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用法,来配制药剂。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配制方法等因素,以确保药剂能够满足使用的需要。

此外,药剂配置的原理还要求药剂能够满足使用的安全要求。

药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药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法,并遵守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药剂的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药剂的保存和使用方法,以防止药物的误用和滥用。

总结起来,药剂配置的原理主要包括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满足使用的需要以及保证药剂的安全性等方面。

药剂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操作规范,以确保药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药剂大多数都是经过严格配制的,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常用农药作用机理

常用农药作用机理

常用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是指用于农田、作物以及家庭和公共场所防治害虫、杂草、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

农药的作用机理是指农药在目标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以下是常用农药的作用机理。

1.杀虫剂:(1)神经毒性杀虫剂:通过阻断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来杀死害虫。

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氯化物类杀虫剂。

(2)胃毒杀虫剂:害虫摄食后,在其消化道或体液中起作用,破坏消化道上皮细胞或干扰营养吸收。

如有机磷类、二噁英类和苯酰脲类杀虫剂。

(3)接触毒杀虫剂:害虫触及农药拮抗剂后吸入,通过气孔或腹足表皮被吸收而发挥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合成氨基甲酸酯和有机锡类杀虫剂。

2.杀菌剂:(1)细胞壁合成抑制剂: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菌丝断裂,并抑制孢子发芽和菌丝延伸。

如苯醚呋菌酮、丙环唑和三唑酮类杀菌剂。

(2)细胞膜磷脂合成抑制剂: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脂类合成,导致菌丝生长停止和菌落变形。

如三唑酮类和吡唑酮类杀菌剂。

(3)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真菌内色素P450酶的活性,干扰真菌细胞内酶系的正常功能。

例如环唑类杀菌剂。

(4)核酸合成抑制剂:阻断真菌DNA或RNA的合成,导致菌丝生长停止和细胞死亡。

如嘧菌酯、有机锡类和四唑类杀菌剂。

3.除草剂:(1)通过植物生长激素调控:模拟植物生长激素的功能,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植物死亡。

如拟除虫菊酮和橙烯酮类除草剂。

(2)抑制光合作用:抑制植物叶绿素的合成,阻断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植物无法制造足够的养分,最终死亡。

如苯甲酸类和硫酸隆草酮类除草剂。

(3)阻断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合成途径:干扰植物细胞的代谢活动,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生长和发育。

如吡啶氧草酮和吡咯沙隆类除草剂。

4.杀线虫剂:(1)神经毒性杀线虫剂:通过刺激或抑制线虫神经系统来杀死线虫。

如二噁英类和有机磷类杀线虫剂。

(2)肌肉麻痹剂:破坏线虫体内肌肉的正常运动,导致其无法正常进食和寄生。

农药配药体系中的药引原理

农药配药体系中的药引原理

凯普克等) 与杀虫杀菌剂的混配使用则可较好地弥补这一
防 效偏 差 , 以确保 所配 制 的农药 具有 较稳 定可 靠 的防效 。
13 农 药助 剂具 有 独特 的药 弓 功效 . 1
农用喷 雾助剂 ( 如农用有机硅 、 高渗氮酮和卵磷酯等)
与农 药混 配 时也具 有较好 的药 引功能 , 作用 主要是 通过改 其 善 药液 的界面 性 能 ( 如附 着性 、 展布 性 、 透性 和 保湿 性 等 ) 渗 来 提 高药剂 的防 效效 价 , 便更好 地 治理 有害 生物种 群 。 以
2 应 用药 引原 理配 制农 药 时需要 注意 的 问题
总体 而 言 , 农药 配 药体 系 中 , 在 利用 这种 药 引原 理进 行 配 药是 值得 倡 导 的 , 在 运 用时 应该避 免 盲 目性 , 其 是农 但 尤
用 有机 硅 喷 雾 助 剂作 为 药 引 与农 药 混 用时 , 作物 不 同时 在
有 助于 提 高硼 肥 的吸 收利 用 率 , 时加 入 的钙 肥量 虽少 , 此 但
本、 喹硫 磷 等 ) 用 时 又能 起 到较 好 的药 引作 用 。 与防 治 混 如
蚧 壳虫 的药 剂 混 用时 则通 过这 类石 蜡 油对 蚧壳 虫被 有 的蜡
能 起 到辅 助带 动 作 物对 硼 肥 更 好吸 收 利 用 的作 用 , 时 的 这 钙 肥 就起 到药 引的 作 用 。 同样 , 物 出现 缺 钙 症 , 钙肥 来 植 用 矫 正植 物 缺钙 症 时 , 加入 少 量 的硼肥 , 时硼 肥 也 同样 能增 此 加 作 物 对钙 肥 的吸 收利 用 率 , 时 的硼 肥 也 是起 到 药 引 的 这 作 用 。 含 这种 药 引原理 的特 种肥 料较 多 , 富 乐农 钙 硼肥 隐 如 或 果滋 润 ( 有效 成分 : 氨基 酸钙 硼 肥 ) , 类 肥料 中 的钙 硼 等 这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一般来说,农药的使用是围绕植物进行的。

同样,农药生物的活性表达与其在植物体上的行为密不可分。

从“农药传导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农药都会在植物体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收和传导作用,绝对的非传导作用的品种几乎不存在,只是它们因植物的种类、吸收部位、植物生长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依据农药传导的形式将其大致区分为局部传导、向上传导和双向传导3种类型。

其中,局部传导主要是指药剂在同一叶片范围内的传导,包括从叶尖到叶柄和从叶的正面到背面或方向相反的传导,即所谓广义的传导。

向上和双向的传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系统性)的传导,也可以称为狭义的传导。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的双向传导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依然是以向上传导为主。

一般来说农药在植物体上的传导是一个涉及化合物、植物以及使用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命题,传导的形式不仅影响其生物活性的表达,而且对其作用的范围及其使用技术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理解农药传导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地理解农药的作用方式及其使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笔者提出“农药传导生物学”的概念,以期完整地阐明农药传导与植物解剖学及其生理学的关系,强调化合物传导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据此,“农药传导生物学”的概念可界定为“研究农药的传导方式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被吸收部位、植物解剖学结构和营养输导与分布规律以及药剂使用技术等的关系的科学”。

1 农药的吸收与传导生物学1.1 植物叶片对药剂的吸收及其传导生物学植物叶片表面包着角质层,它是表皮细胞合成并沉积于细胞壁外的脂类物质。

角质层由无定形的角质基质组成。

其中还有联结的片层与纤丝,而纤丝则由分离的网状多糖组成。

不同种植物的角质层构造与厚度变化很大,而脂类则是其主要成分。

角质层中还有供极性物质通过的亲水小孔,主动吸收的外质连丝以及分布在叶表面的气孔。

农药通过角质层是一种扩散过程,然后从角质层解吸进入含水非原质体与细胞壁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配药体系中的药引原理
摘要介绍药引原理和技术在农药体系中的体现,并指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为科学配制农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引;农药配药体系;科学配药。

药引,《辞海》中解释为“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导诸药达到病所”,《内经》认为药引可起率领诸药抵达病所,调和诸药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中药配制体系中,药引有引经、增强疗效、解毒、缓和药性、保护脾胃和矫味等作用。

要有效防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采取药剂防治手段时,配药不仅需贯彻科学选择农药的原则,同时也要利用药引原理进行配药,各级农业技术相关人员需深入体会农药使用过程中配药的药引原理,对其认真加以实践、体验,才能有的放矢地科学配药。

1药引原理和技术在农药配药体系中的体现
1.1具有拮抗作用的营养元素之间相互扮演药引的角色
例如,植物出现缺硼症,单独补充硼肥能较好地矫正这种缺素症,但若能在补充硼肥的同时加入少量的钙肥,则更有助于提高硼肥的吸收利用率,此时加入的钙肥量虽少,但能起到辅助带动作物对硼肥更好吸收利用的作用,这时的钙肥就起到药引的作用。

同样,植物出现缺钙症,用钙肥来矫正植物缺钙症时,加入少量的硼肥,此时硼肥也同样能增加作物对钙肥的吸收利用率,这时的硼肥也是起到药引的作用。

隐含这种药引原理的特种肥料较多,如富乐农钙硼肥或果滋润(有效成分:氨基酸钙硼肥)等,这类肥料中的钙硼肥是按一定比例有机螯合在一起的,其目的不仅是给作物根外补充钙硼肥,提高作物开花结实率,同时也是通过钙肥与硼肥之间相互起药引作用来提高作物对这类月巴种的吸收利用率。

1.2功能性营养液与杀虫杀菌剂混配时。

前者扮演药引角色
营养液所起的药引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轻杀虫、杀菌剂对作物的药伤;二是协同增效作用,即能辅助带动农药在作物上的吸收利用与传导;三是通过及时补充营养,减轻农药对作物免疫系统的损伤,维护机体激素平衡,通过提高根系活力来增进作物药后树势的恢复,提高对外界病虫害的抗耐能力;四是有一些免疫理疗性营养液除了能提高作物抗病力,显著促进作物生长,抵抗作物遭受高温、高湿、水淹、低温等不良环境压力对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之外,而且还能起到独特的药引作用。

其所起的这种特殊药引作用体现在:能弥补农药经销人员或农业技术人员对作物病虫害症状诊断不准确(尤其是对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或者症状判断较准确,但选用的药剂不对口;或者选用药剂对口但使用剂量掌握不当;或者种植者在施药过程中因施药方法不当导致目标作物接受到的药液量不足;或者施药后遇不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等而引起防效出
现偏差,若通过免疫理疗性营养液(如碧护、爱增美和凯普克等)与杀虫杀菌剂的混配使用则可较好地弥补这一防效偏差,以确保所配制的农药具有较稳定可靠的防效。

1.3农药助剂具有独特的药引功效
农用喷雾助剂(如农用有机硅、高渗氮酮和卵磷酯等)与农药混配时也具有较好的药引功能,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药液的界面性能(如附着性、展布性、渗透性和保湿性等)来提高药剂的防效效价,以便更好地治理有害生物种群。

1.4农用喷淋油与杀虫剂混用,前者起到一定的药引作用
农用喷淋油(如绿颖、法夏乐和丰功等)其药剂自身不仅具有物理性杀虫杀菌作用,当与杀虫剂(如速扑杀、乐斯本、喹硫磷等)混用时又能起到较好的药引作用,如与防治蚧壳虫的药剂混用时则通过这类石蜡油对蚧壳虫被有的蜡质进行溶渗而带动药剂进入害虫体腔,从而增加了药剂与虫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强了药剂的防治效价。

2应用药引原理配制农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体而言,在农药配药体系中,利用这种药引原理进行配药是值得倡导的,但在运用时应该避免盲目性,尤其是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作为药引与农药混用时,在作物不同时期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如农用有机硅与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含锰锌类药剂在荔枝幼果期各按正常使用剂量混用则对幼果是安全的,前者所起的药引效应的确有助于提高后者对该种病害的防治效价,但将该配方沿用到荔枝转色期,其前者对后者则可能会起到负面的效应,也就是说有机硅会辅助荔枝增加对这类锰锌类杀菌剂的吸收利用率,从而有可能会因锰锌吸收过量导致中毒而影响果实的转色。

因此,各级农业技术相关人员需深入体会农药使用过程中配药的药引原理,对其认真加以实践、体验,以便能有的放矢地科学配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