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合集下载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进展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单体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发展新药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使中医药工业更加生机盎然。

以下笔者将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中药生产中来,大大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S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成分进行萃取的新技术。

以CO2为流体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的极性与正己烷相似,所以最适合用于溶解亲脂性、低沸点的物质,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及环氧化合物等,是目前解决中药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或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有效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

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

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

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中药材资源情况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

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

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

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

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

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

中药制作方法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药制作方法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药制作方法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众所周知,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在临床应用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而中药的制作方法,与其疗效的好坏息息相关。

笔者针对目前常用的中药制作方法,以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药制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制作;标准0引言自古以来,中药就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制作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究竟怎么制作,才能发挥出其最大功效,一直都是难以掌握的。

所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中药制作的改革也越来越多。

为了方便现代人高节奏的生活习惯,应用现在科技,对中药进行加工制作,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文章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中药加工制作方法进去论述,并指出将来研究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方面,以期对中药的制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目前常用的中药制作方法1.1微波干燥法微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穿透到材料的内部,穿透深度随频率而变,一般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在对鲜药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采用微波干燥的方法进行处理,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药性不会流失,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无燃料烟尘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排出。

微波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产品质量高、干燥时间短、易控制、热能利用率高、反应灵敏、没有公害、节省能源、设备占地小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和使用。

目前国内使用微波干燥的鲜药材主要有百合、天麻、菊花等。

1.2粉碎技术近年来,超微细粉化技术在中药粉碎中的应用日趋增多,应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等现代超细微加工技术,可以把药材加工到很细,大幅度减少细度,中心粒径提高到5μm~10μm,在该细度条件下,一般药材细胞的破壁率≥95%。

同时,该技术还有适用性强的特点,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质地的药材,而且可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药效更好地发挥。

同时,该技术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药性不流失,粉碎过程中不产生局部过热,且粉碎速度快,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中药材中生物活性物质及各种营养成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该方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中药不同来源与性质,以及不同药材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以便使加工效果达到最佳。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中药制剂新技术一、中药制剂的研究优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

很多精典名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1.中药制剂的体内化和标准化研究复方与单味并重探索其疗效的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研究体内化和标准化。

①体内化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固体、半固体制剂)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中药成份复杂,代谢途径不详,有效部位多不明确,而且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有效成份,采用动物的“标准血清”进行实验,这样可能更接近于用药实际,结论与临床也更为一致,同时还可以进行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

目前常用于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1)以某一成份作代表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它适于化学成份比较明确的制剂。

2)生物效应法:包括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累积法。

前者对于有效成份不明或缺乏适当测定方法的制剂是行之有效的,但选用的药效指标最好能反应原方的主要临床功效;后者适用于毒理与药理效应为同一组分产生的制剂,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毒性成份药物动力学过程,而且由于药量大于临床剂量,有可能导致药物动力学的改变。

释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药物的体内情况,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同时测定释放度,还可为改进配方、选择剂型、制定工艺提供依据。

工艺、设备及原辅料的不同对释放度影响很大。

目前中药制剂一般只有崩解时限的标准,而没有把释放度作为质量指标,这是不妥当的。

②标准化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可比性,为“国际化”服务。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质量的可控和稳定;二是新药研究的规范化。

包括中药有效部位的制备与化学-药效-毒性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应用。

2.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需要物理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材真伪、品质和功效的学科,随着社会和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鉴定学也在不断发展,以下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发展方向:1. 高新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中药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基于DNA条形码、代谢组学和化学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准确地鉴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多维度分析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主要从药材的形态、理化特性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随着对中药材质量控制的要求提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现代仪器的使用,包括原位成像技术、多维液相色谱等,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中药材的质量。

3. 中药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的建立:中药材的品质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中药材品质进行评价是中药鉴定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立中药药材品质评价的标准体系,包括品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能够为中药材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4. 中药鉴定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将中药鉴定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中药鉴定学的国际化发展:中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宝库,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中药质量的需求,中药鉴定学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并开展中药的国际认证和注册工作,提升中药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包括高新技术的应用、多维度分析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的建立、中药鉴定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中药鉴定学的国际化发展等。

这些方向将为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将推动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迈上新的台阶。

论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

论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
的优势, 大 力 推进 技 术 创 新 , 1 . 发达 国家 中药 产 业技 术 创 新 现 状 1 . 1 欧 洲 天 然药 物 产 业 创 新
8 5 %依赖进 口( 主要来源 于中国) , 近年来, 日本为进行汉方药 的研
究, 已建 成 约 3万平 方 米 的汉 方 药 材科 学专 业 种 植 园 , 移植、 培 育
医 疗 卫 生 管 理
论 中药 产 业 国 际化 发 展 视 角 下 的 技 术创 新
霍 燕
【 摘 要】 中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 国外的发展立足于我 国丰富的 中草药原材料和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沉淀, 获得 了快速成 长, 而我 国中药产 业技术创新方面由于研发经费投入、 产 出效率、 创新利益分配 、 技术创新资源的系统 整合 以及研发 人才等方面 的原 因, 导致了中药产业 国际化发展 的动力不足。中药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优势,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 【 关键词】 中药产业 国际化 技 术创新
随着 人 类 生 存 环 境 的变 化 和 生 活 水平 的提 高 , 人 类 疾 病 谱 发 生 了很 大 的 变 化 , 现代医学面临一系列难题 , 导 致 了现 代 医 学 模
时, 德 国对 金 丝桃 素 的开 发研 制 也 领先 一步 , 市 场 销 售位 居 前 列 。
1 . 2日本中药产业创新 汉方制剂 是 日本较为古老的传统工业 , 1 9 7 6年汉方 制剂被 政府纳入医疗保险后, 日本掀起 了研究生产汉方制剂 的高潮 。日 本 目前拥有 6 0多家汉方制剂生产企业,药局制剂 2 1 0种 ,列入 《 药价基准》 的品种有 6 3 1 种, 年生产总值 己超过 1 0 0 0亿 日元, 在 国际市场 的覆盖率达 8 0 %。 日本在 中药“ 六神 丸” 基础上开发 的 “ 救心丸’ ’ 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长期 以来, 日本汉方药材大约有

与传统煎煮法相比,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具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煎煮法相比,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具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煎煮法相比,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具有哪些优势?中药成份十分复杂,需要靠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才能得到有效单体。

中药提取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提取其中有效成份,使得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使中药的效果得以发挥。

业内表示,中药的提取是中药生产过程重要的单元操作,其工艺方法、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配置都将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和临床效果,因此必须加以重视中药提取环节。

传统的离心法、板框过滤法、澄清剂法、醇沉法、树脂吸附法等工艺无法对中药提取液进行有效的澄清和提纯精制,同时还存在如过滤困难堵塞快、树脂堵孔、醇沉溶剂消耗大、高温浓缩时能耗高、生产提取废水量大、造成环保负担等问题。

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包括水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改良明胶法、回流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升华法等。

其中水煎煮法是较常用的方法。

据了解,煎煮法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传统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为陶器、砂罐或铜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铁锅,以免药液变色。

直火加热时可时常搅拌,以免局部药材受热太高,容易焦糊。

煎煮法较为简便,药中大部分成分可被不同程度地提出,但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中药不宜用该方法。

另外,对含有多糖类的中药,煎煮后,药液比较粘稠,过滤比较困难。

业内如是表示。

近年来,随着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应用于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高新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等。

与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相比,现代的提取方法具有提取物纯度高、操作简单、节能、生产周期短、无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易发现天然植物中新的活性成分,减少损失易挥发组分或破坏生理活性物质等优势。

同时,中药提取设备也在不断升级。

例如,有的中药提取机利用超声产生的空化效应,加速了溶剂进入细胞,并使用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快速地转入溶剂,使细胞内外出现浓度差,促使化学成分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中扩散,再通过分离,达到提取中成药成分的目的。

中药超微粉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中药超微粉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影 响 。中 药 的 重要 药 效 成份 通 常 分 布 于 细胞 内与 细 胞 间质 ,且
物活性成分及各种营养成分 ,从而提高药效 。如珍珠 ,用传统 方法加工会破坏其部分成分 ,而在一6 ℃左右的低温和严格的 7
第第・月 20总刊 0l下期 89第 18 半 0期 9 卷月 8 年
和长期实践中创制 了针刺 、点穴、艾灸 、烫熨、蒸浴 、董鼻、
外 敷 、 内服等 多种 多 样 的 治疗 方 法 并 发挥 了重 要 作用 。现 在 的
中医急救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加足够重视加以研究运用。如十
宣放 血 治 高 热 、晕 厥 、 昏迷 等 ,在 大 量 的 中医 文 献 中没 有 具 体 的运 用 指 针 ,这 些应 该 深 入 的 研 究 ,制 定 出具 体 的行 之 有 效 的
的方 向应传统 的急救方法 中发掘和提高。其实中医药在千百年
中药超微粉 的优势 及应用前景
方邦江 陈 浩 郭
关键 词 :中药超 微粉 ;应用 前景 d i 1 . 6 0i n1 7 —7 9 0 01 .5 o: 0 9 9 . s . 2 2 7 . 1 812 3 s 6 2 ‘ 文章 编号 :1 7 —7 9 ( 0 0 1 .2 80 6 22 7 2 1 )一80 0 . 2

实施标准和细微 的实施操作方法 。清代赵学敏 《 串雅 》中不泛 些急救简便廉效的好方法 。应该加 以发掘整理 ,形成能具体
指导临床 的治疗方法。有了这些具体操作的规范,应建立培训
实施系统 ,让广大的临床 一线人员掌握实施 。只有这样才 能传
承 中 医急 症 精 髓 。
( 收稿 日期:2 1 .73 ) 0 O0 .0
陈长洲等【研 究后指出超细粉碎使沉香的细度提高 ,促进挥发 1 7 】 性成分释放 ,若粉碎细度达 30 目以上挥发油释放量与 6 0 o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
的应用情况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
的体系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等。近
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药的生产和进一步开发,给中药产业带来新的
活力。中药产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使中药产业进入优质、高效的阶段。
从原药材的生产、中药饮片加工、有效成分提取到中药制剂的生产都有
一些列先进技术被应用。这里主要总结一下在制剂的几个环节中高新技
术的应用情况。
1、分离纯化技术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如絮凝沉淀法、大孔树
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絮凝沉淀法是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
或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一种絮凝沉淀剂以吸附架桥和电中和方式与蛋白质
果胶等发生分子间作用,使之沉降,除去溶液中的粗粒子,以达到精制
和提高成品质量目的的一项新技术。絮凝剂的种类很多,有鞣质、明
胶、蛋清、101果汁澄清剂、ZTC澄清剂、壳聚糖等。
超虑是一种膜分离技术,根据体系中分子的大小和性状,通过膜的
筛分作用,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离,可分离分子量为1000道尔顿~
1000000道尔顿的物质,起到分离、纯化、浓缩或脱盐作用。目前,该技
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
质、蛋白质、多糖等)。
分子蒸馏技术属于一种高新技术。在分离过程中,物料处于高真
空、相对低温的环境,停留时间短,损耗极少,故分子蒸馏技术特别适
合于高沸点、低热敏性物料,尤其是有效成分的活性对温度极为敏感的
天然产物的分离,如玫瑰油、藿香油、桉叶油、山苍子油。
在提取和精制过程中还可以选用两种以上工艺联用,以取得更
好的效果。
2、包衣技术
包衣可分为药物衣、糖衣、薄膜衣等。药物衣的包衣材料是处方药
物,如中药水丸可包朱砂衣、黄柏衣、雄黄衣等。
糖衣以蔗糖为主要包衣材料,有一定的防潮、隔绝空气的作用,能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可改善外观,易于吞服。这是目前制剂生产中一
种常见的方法。
薄膜衣是以聚合物为包衣材料。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高分子聚合
物的诞生及高效包衣锅的研制成功,薄膜包衣技术迅速发展,有逐渐取
代糖衣工艺的趋势。与糖衣相比,薄膜衣具有生产周期短、用料少、片
重增加少、衣层机械强度好、对药物崩解影响小等优点。
我国传统的中药片剂、丸剂、颗粒剂多存在吸湿性强,易裂片、霉
变的缺点。薄膜包衣技术的发展为克服上述难题找到了出路,为提高中
药制剂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高分子学科的发展,新的薄膜包衣材料不断出现。传统薄膜包
衣材料主要有胃溶和肠(小肠)溶型,随着新的pH敏感包衣材料的合
成,使大肠和结肠定位给药成为可能。通过选择包衣材料和设计包衣处
方,可形成的包衣膜在一定的pH范围内溶解或崩解,也可控制膜的渗透
性,从而使包衣的药物在体内逐步释放出来,达到恒释、缓释、速释的
目的,或者将药物制成在作用点释放的定位片以及将药物确切送入靶组
织的靶向制剂。这些都使薄膜包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前
景。
3、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
载体中的体系。水溶性和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常作为固态分散物载体,以
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药物口服后的生物利用
度。药物在载体中分散的状态分为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固溶物、偏晶
体、玻璃态固溶体和分子复合物等。常用于增溶作用的载体有水溶性聚
合物,如PVP、PEG等;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糖类物质蔗糖、葡萄糖
等;有机酸类物质枸橼酸、琥珀酸等;其它亲水性辅料,如改性淀粉、
微晶纤维素等。近年来,也有人应用一些水不溶性载体或难溶性材料作
为药物的载体,阻止药物的释放,以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用于该目
的的材料有水不溶性聚合物,如乙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聚丙烯酸树脂等;脂质物如胆固醇、棕榈酸甘油酯等。固体分散物的常
用制备方法有:熔融法、溶剂法、熔融-溶剂法、表面分散法等。采用
熔融法制备中药滴丸,如苏冰滴丸、香连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是固体
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典型应用。
4、包合物技术
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超微型药物载体。其原料是环糊精
(CD),药物分子被包合成嵌入环糊精的筒状结构内形成超微粒分散
物。因此,β-环糊精包合物分散效果好,易于吸收,释药缓慢,副反
应低。特别是中药中易挥发性成分经包合后,可大大提高保存率,并能
增加其稳定性。王溶溶以紫苏叶挥发油、细辛挥发油的保存率作为评价
指标,从生产角度研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在颗粒剂生产中的应
用,并采用正交法考查不同喷雾干燥条件对挥发油保存率的影响,结果
挥发油保存率可达866%。以β-环糊精包合技术制备冰片和蟾酥的
包合物,并按比例取代冰片和蟾酥入药,制备六神丸,经质量检查、稳
定性实验、刺激性试验和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用β-环糊精包合
物制备的六神丸较好地保存了挥发性的冰片,减少了蟾酥的刺激性,且
体外溶出较快,优于按原工艺制备的六神丸。
5、微型包囊技术
微型包囊技术是利用高分子材料(通称囊壁),将药物微粒或药液
微粒(通称囊心)包埋成微小囊状物的技术,其制品称为微囊剂。药物
微囊化后,具有延长疗效,提高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降低在胃肠道
中的副作用,减少复方配伍禁忌,改变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的特点。微
囊以往多以凝聚法制备而成。近年来,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微囊日趋成
熟。在喷雾过程中,由心材和壁材组成的均匀物料,被雾化成微小液滴
后,受周围热空气的影响,使雾滴表面形成一层半透膜,形成粉末状微
囊颗粒。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藿香油等挥发油微囊,考察油、水、胶
三者比例对挥发油保留率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胡椒酚甲醚在
原油和微囊中的含量,结果表明,该囊的化学稳定性明显优于原油。
现代高新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当然不止这些, 还有生物技术包括细
胞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方面,已在医药方面得到广泛
的应用。它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中药产业
不仅要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还要充分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这样中
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