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二)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二)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是一些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1. 基因工程菌生产化合物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菌来生产中药化合物。
例如,可以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中药黄芩中的黄芩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黄芩素的产量,并且可以避免从黄芩根中提取黄芩素的复杂操作。
2.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用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轻松地分析中药在人体细胞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
3. 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中药的组成成分和化学结构。
利用基因序列分析,可以对中药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
4.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变中药的基因组成,从而改变中药的性质和功效。
例如,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增加中药的营养价值,或者增强中药的治疗功效。
5.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来生产中药,实现中药的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生产。
例如,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人参和黄芪等中药。
总之,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6. 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学研究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类中药中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为中药制药提供更多的基础数据。
例如,对含有芫荽醛、巴豆醛等活性成分的香茅基因组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成分的合成途径以及相关基因。
7. 基因修饰基因修饰可以通过改变中药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信息,提高中药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基因修饰技术,对中药防风进行基因调控,使其产生更多的有效成分,增强了其抗肿瘤、抗癌、抗炎等功效。
8. 细胞凋亡的研究应用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当细胞发生癌变或者受到外部物质的损害时,细胞就会通过自我毁灭来维护整体的健康。
中药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细胞凋亡,对治疗肿瘤等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者:柳成龙高德荣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4个方面对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生物技术中药中药是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用资源。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
近年来,随着盲目挖掘捕猎,不仅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的短缺,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人类遭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人工栽培品种又面临着品质退化、农药污染和种子带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药材品质的保证和控制。
使得我国中药生产加工总体上仍处于与现代科学技术严重脱节状态。
因此除了制定有关政策法律保护占我国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资源以外,还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新技术途径彻底改变我国中药生产的落后面貌。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工程手段增加生物制品数量、提高质量,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需求的技术,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新技术,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9]。
1、细胞工程生产药材原料或药用有效成分、部位植物能生产30000多种化合物,是微生物来源的4倍。
有些物质是很难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有些很难用微生物生产或增加产量。
植物细胞培养不受环境、生态和气候条件限制,生长比整体植株快,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是自然植株的数倍甚至数千倍,如人参皂苷在组织培养中含量占干重的27%,全株中只有4.5%;紫草素在细胞培养物中占12%,而全株只有1.5%。
药用植物三七、人参、雪莲、银杏、紫草、洋地黄、长春花、丹参、红豆杉等的培养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优化了培养条件。
人参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分析表明与种植人参无明显差异。
一些植物的细胞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应用,如在日本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的规模已达4000~20000L,美国Phyto公司已达到了75000L紫杉醇的生产规模。
中药发酵提取技术

中药发酵提取技术
中药发酵提取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提取中草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有效性,并且可以改善中草药的品质和功效。
中药发酵提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培养微生物: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进行培养和繁殖。
2. 发酵条件控制:通过调控发酵条件,如温度、pH值、发酵
时间等,以确保微生物菌株能够快速繁殖并产生需要的代谢产物。
3. 中药材预处理:将中药材进行研磨或切碎,以增加提取效率。
4. 发酵提取:将预处理好的中药材加入到发酵罐中,与微生物一起进行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中药材中的复杂化合物,并产生一系列的酶和代谢产物。
5. 提取液分离:将发酵液进行分离,得到液体提取物。
6. 浓缩和纯化:对液体提取物进行浓缩和纯化,去除杂质和无关物质。
7. 干燥和制剂加工:对提取物进行干燥,得到干燥粉末。
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制剂加工,如制作胶囊、颗粒、片剂等。
中药发酵提取技术可以提高中草药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此外,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酶和代谢产物也可以增加中草药的功效,提高疗效。
这种提取技术在中药制药、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有哪些新突破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有哪些新突破中药材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材炮制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炮制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1、微波炮制技术微波炮制是利用微波能对中药材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新技术。
与传统炮制方法相比,微波炮制具有加热均匀、快速、高效等优点。
它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中药材内部达到所需的温度,从而有效地杀灭微生物和虫卵,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例如,在对黄芩的炮制中,微波炮制能够更好地保留黄芩苷等有效成分,提高药材的质量。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它以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剂,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
这种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提取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
在对丹参等中药材的炮制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取丹参酮等有效成分,提高药材的药用价值。
3、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发酵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对中药材进行炮制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酶类,这些酶类可以分解中药材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更易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例如,在对神曲的炮制中,通过发酵可以使神曲中的淀粉酶活性增加,增强其消食和胃的功效。
二、炮制工艺的智能化发展1、智能监控系统在中药材炮制过程中,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炮制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并根据预设的工艺要求进行自动调节。
这不仅能够提高炮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还能够减少人为因素对炮制质量的影响。
例如,在中药饮片的炒制过程中,智能监控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炒制的温度和时间,确保饮片的质量符合标准。
2、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药材炮制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总结出不同药材的最佳炮制工艺参数。
微生物学在制药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制药工程专业中的应用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中国的《神衣本草经》中,有白僵蚕治病的记载。
《左传》中,有用麦曲治腹泻病的记载。
《医宗金鉴》中,有关于种痘方法的记载。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苗,为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见的所有微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低水平生物,体积小(一般<0.1mm),结构简单。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它在分子、细胞或种群水平上研究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领域,医疗卫生和生物工程。
其根本任务是探索、利用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除或转化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
本文主要研究微生物学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学在制药专业的重要性在药理学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需要与真菌和细菌细胞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
抗菌药物主要有四种作用机制:第一,抗菌药物抑制细胞壁的形成;第二,当细胞膜起作用时,抗生素可以抑制它;第三,细菌细胞蛋白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抗生素的影响;第四,细菌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抗生素的抑制。
在药物制剂中,微生物一旦将药物污染后,将会分解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改变药物的性质,进一步促使药物失去效果,除此之外,存在于药物中的代谢微生物也会给人们身体带来损伤。
为了尽量避免污染微生物,需要在清洁、干净的室内生产药物制剂。
决定清洁室内空气清洁度的是药物的品级、试剂类型、生产环节等步骤所产生的质量技术要求。
gpm在此方面也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在生物制药发酵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微生物。
微生物也是生物制药的重要物质来源。
微生物发酵技术是获得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途径。
因此,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和保存、微生物的培养以及微生物发酵的全过程控制已成为生物制药技术的保障。
大多数微生物产品是由微生物或其加工代谢产物制成的。
微生物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中草药药效: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
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和果胶酶等多种胞外酶。
这些酶可以催化降解植物细胞壁,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溶出。
此外,酶还可以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药效。
例如,发酵黄芪产生的黄芪多糖最多可达传统提取工艺的5倍,而且动物实验证明发酵黄芪的用量仅为传统制药用量的1/28时就具有同等药效。
2.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中草药经微生物的酶系作用后,纤维及木质部分变得
疏松,活性成分有效释放,甚至可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从而极大提高和改善药效。
3.促进中草药的吸收利用:经微生物发酵后,中草药中的活性大分子物质转
化为能够被动物肠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动物体内充分代谢,避免了药物残留。
此外,发酵后由中草药产生的益生元能够促进微生物繁殖,微生物也可促进中草药的吸收利用,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增效。
常见生物制药技术及其在制药工艺中的实际作用

常见生物制药技术及其在制药工艺中的实际作用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促进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生物制药的产品已经随处可见,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本文首先对当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生物制药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然后阐述了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实际作用与运用,充分展现出了生物制药技术的价值,最后展望了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制药工艺;实际作用引言:生物制药技术,主要是运用生物手段来实现特定类型的药物提取与研制,不但有助于制药质量、制药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避免传统制药中对人类健康的损害与产生各种类型的污染。
因此,充分、科学、合理地将生物制药技术运用在制药工艺中后,可实现推动人类的进步、加快社会的进步,加强对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实际作用与运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晚,但即便如此,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但是,纵观国内当前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国在多个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例如,由于现阶段我国生物制品开发经费及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数量无法与生物制药的发展速度相匹配,这必然会对其科研成果产生较大的阻碍。
伴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日益显著,在我国相关政策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与努力下,21世纪以来该领域一直处于快速、稳定的状态发展,特别是我国部分生物制品在海内外的销量急剧提高,这意味着我国生物制药领域在全球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基于技术专业性角度来分析,现阶段全球各个国家的先进生物制药技术处于保密状态,使得我国在技术层面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并且由于在生物制药领域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体系、成熟的经验,其在各个方面都有可能遇到阻碍。
2当前常见的生物制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制药技术来说,现代的生物制药技术很好地弥补了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实现了制药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药制药的相关技术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上,采用近代微生物学的原理,在益菌群中选取有用的几种,将其作为菌种进行培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中药提取液,这就形成了现代化的中药发酵技术。
这种配制技术既含有一定的中药成分,同时又兼具了活性菌体等,属于一种全新的中药发酵加工方式。
在今后的中药研制工作中,我们要将这一技术继续发扬广大,为祖国的中药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1 当前中药发酵制药的现状发酵制药的方法其实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出现了。
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也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发酵制药工艺才广泛应用在临床医学中。
在所应用的发酵制品中,主要是以六神曲、淡豆豉、半夏曲以及豆黄为主,这些材料都需要进行固体发酵。
在《本草纲目》中对于这一问题也有所涉猎。
在清代时,根据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增加了近十种药曲。
在这些药曲中,淡豆豉的发酵工艺有所不同,其主要的成分为黑大豆,能够有效的排出体内毒素,如果黑大豆没有进行发酵,其所具有的效果则是清热解毒以及活血化瘀。
通过对中药发酵的基本了解,可以得知药物原有的本性在发酵前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在临床上得到应用,起到增强药效的作用。
所以在我国当前的中药发酵工作中,主要以扩大用药品种为主,并且进一步改善中药的疗效,成功的应用在中药治疗中。
当前我国的研究工作者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 我国在中药发酵以及生物转化领域取得的进展早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对中药发酵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内容相对单一,只是开展了真菌类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真菌类型包括冬虫夏草、灵芝菌丝体等,这些真菌体只能进行单一的发酵,所以在中药发酵中的应用效果不佳。
虽然相关报道中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猎,但是毕竟效果有限,不能真正的应用在中药发酵领域中。
研究人员主要是将菌丝体作为发酵过程中的一种菌质,同时在研究中也具有了新的发现,也就是说菌质可以起到改变原有发酵物的作用,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278班郭利强 9号
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
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
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1 中药发酵制药的源流
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
如半夏曲的制造,明·《本草纲目》记载:“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
其性味苦辛、平,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而未发酵的半夏刚性味辛,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清代,按其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
淡豆豉的发酵工艺另具特色,它是以黑大豆为原料制成的,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功能,其工艺为“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浸一宿,沥干黄熟,摊席上..蒿覆,侯黄衣上遍..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如此七次”。
再有用黑大豆制成的豆黄,则性味甘温,能祛湿痒、健脾益气。
其发酵工艺为“用黑大豆一斗,黄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氽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
未经发酵的黑大豆,则性味苦平,有活血、利水、解毒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药发酵的目的主要为改变药物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如半夏曲),扩大用药品种。
由于其疗效确切,至今对六神曲、半夏曲和淡豆豉等仍在进行工艺改进研究,并取得相应成绩。
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
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
2 中药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
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
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
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
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
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
3 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
可概括如下几点:
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
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
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
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
5)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
4 微生物对中药发酵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
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
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
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
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
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
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
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5 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
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
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6 中药发酵的发展方向
对某一具体发酵中药的研究来说,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功能微生物的菌种选育工作不再采用自然酵母菌类,而应进行广泛筛选。
我们采用人体内存在的有益菌群为菌种,这些有益菌群自身在胃肠道中就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毒菌也是一类含有对人有强烈作用效果的菌类,极其少量的活性物质就可引起人的剧烈反应,若用这些菌类发酵有关中药,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毒蝇鹅膏菌含有神经毒素,能引起人的精神幻觉,在欧美还有食毒蝇菌的嗜好。
采用这类毒菌发酵相应的戒毒中药,有可能对开发戒毒类药物有所帮助。
2)中药发酵技术及装备研究菌群的生长和繁殖状况是关系中药发酵的关键;
3)发酵中药的组方及药理活性研究;
4)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
5)建立有效的筛选模型;
6)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手段;
7)在研究发酵中药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吸收现代中医药的其他新成果。
7 意义
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