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技术介绍
微生物制药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制药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新药研发逐年增加,但是常规的化学合成新药存在制造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等诸多问题。
而微生物制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正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微生物制药的优势、应用领域等方面探讨微生物制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制药的优势微生物制药就是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将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等)作为生产工具,通过微生物将基础化学品转化为新药,并最终制成药品。
微生物制药具有如下优势:1. 产量高。
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且渗透性强,因此微生物制药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2. 成本低。
微生物制药的原料成本低,且生产方式简单,能够达到较低的药品成本。
3. 生产稳定。
微生物制药生产过程相对稳定,很容易控制产品质量。
4. 可塑性强。
微生物可以利用的底物种类广泛,可以根据研究需求进行改变,提高新药的产量和效果。
微生物制药的应用领域微生物制药在治疗癌症、感染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微生物制药在某些特定领域中的应用介绍:(1)抗感染药物微生物制药在生产抗生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成功地制造出多种抗生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利用微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更强的抗生物质,如拉氧头孢、依诺肝素、替米卡星等,成功治疗了当代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病患。
(2)治疗肿瘤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实现合成导向的药物合成,目前治疗肿瘤的多种新药已经成功开发,如珂珂维、伊达替尼、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白血病、乳腺癌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3)生物制剂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制备生物制剂方面也有较为重要的应用。
例如,利用大肠杆菌等菌株进行工程菌株培养,生产出包含人类胰岛素等蛋白类药物,如赖氨酸抗体、重组人UPA等。
结语微生物制药技术发展成熟,应用前景广泛。
微生物制药在研发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带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
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多高效的新药品。
相信微生物制药技术将会对未来的世界医药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制药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作为生产工具,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发酵等过程,生产出用于医药领域的药物和生物制剂。
这一技术在医药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一、微生物制药技术在抗生素领域的应用前景抗生素是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但当前面临着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通过开发新的微生物菌株,产生新的抗生素类药物来应对这一问题。
此外,通过对已有抗生素的结构修饰和改良,也能够获得更好或更广谱的抗生素药物。
二、微生物制药技术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应用前景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合成疫苗的主要成分,通过免疫原性改造和疫苗构筑来研究新型疫苗。
此外,新兴病原体的疫苗研发也将借助微生物制药技术,加快疫苗研发的速度和效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制药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肿瘤治疗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手段,将抗肿瘤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开发出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
四、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免疫调节领域的应用前景免疫调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通过研究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开发出调节免疫系统的药物,如干扰素、白介素等。
五、微生物制药技术在生物制剂领域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制剂的生产,并使生物制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活性。
例如,蛋白质药物在微生物发酵中的表达和纯化,可以通过微生物制药技术得到大量高纯度的蛋白质药物。
总结起来,微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开发和改良、疫苗研发、肿瘤治疗、免疫调节以及生物制剂的生产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推广,相信微生物制药技术将会在医药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福音。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其应用更加广泛。
微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对特定目标或环境进行改造、调控和利用的一种技术。
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高品质、低成本且高效的生物制药产品,对人类健康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讨论。
一、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比较典型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因工程菌生产蛋白质在生物制药中,蛋白质是重要的药物类别。
传统的蛋白质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动物和植物细胞培养来实现,但是成本较高,生产周期长,并且会受到质量稳定性的限制。
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构建高效的表达系统,将需要表达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中,实现目标蛋白质的高效表达和纯化。
这种方法成本低、生产周期短,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的制备。
(二)微生物代谢产物作为药物微生物自身生产的代谢产物中,也存在一些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例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都是由微生物产生的。
此外,一些微生物产生的药物也具有较好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安全性,如革兰氏阴性菌糖皮质激素醇和益生菌等。
(三)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癌药物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癌药物是生物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如卡铂、紫杉醇、曲妥珠单抗等,都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其分子结构复杂,难以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而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则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
(四)微生物制药的加速研发微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非常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试错。
而通过微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可以实现快速筛选目标物质,缩短研发周期,减少成本,大大提高生物制药研发的效率。
二、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生化反应,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进行大规模、高效的生产。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制药技术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微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菌株筛选、代谢途径调控、发酵系统设计等方面。
1、菌株筛选微生物制药中最常用的菌株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腐生菌等。
要想选择合适的菌株,需要考虑其生长速度、发酵能力和产物质量等因素。
同时,为了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效价,需要对菌株进行基因改造或筛选出高产的突变株。
2、代谢途径调控代谢途径调控是指通过技术手段调整微生物代谢途径以实现目标产物高效生产。
传统的代谢途径调控方法包括改变生长条件、添加营养物质、控制菌株脱落代谢产物等。
而目前流行的代谢途径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等。
3、发酵系统设计发酵系统设计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使菌体生长速度更快、产物质量更高。
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发酵罐设计、混合方式、气体分配和温度控制等。
二、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应用于传统药品的生产,还可应用于细胞工程、生物制品、食品添加剂制造等领域。
1、传统药品生产目前主流的传统药品生产工艺依然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品包括青霉素、阿司匹林、链霉素等。
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这些药品的生产量高效、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等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细胞工程在细胞工程领域,微生物制药技术主要应用于生药评价、药物开发、疫苗制造等方面。
而通过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因此其在细胞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生物制品在生物制品领域,微生物制药技术除了生产药品外,还可用于产生其他的生物制品,如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
通过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这些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变得更为简便,且对环境的污染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引言: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从生物体中提取出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制成安全、有效的药品。
其中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方面进行阐述。
一、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基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科学,是微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
通过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特性、生理和生态特征,能够实现对微生物的遗传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对微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二、微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一)医用干扰素医用干扰素是一类工业生产中最成功的重组蛋白质之一,是由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癌症等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通过微生物技术生产医用干扰素,能够大幅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首先,利用丙酮酸杆菌表达重组蛋白质。
丙酮酸杆菌是一种可以快速成长并分泌大量蛋白质的细菌,是干扰素等重要蛋白质的表达宿主之一。
其次,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载有干扰素基因的质粒导入细胞,经过转录、翻译作用,干扰素表达出来,并经过后续工艺流程提纯成制剂。
(二)抗体制品抗体制品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免疫学、临床药物研究等领域。
目前,微生物技术生产抗体制品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霍乱弧菌外毒素(B选择素)作为载体,进行基因重组。
这种方法克服了抗体制品原料来源困难的问题,实现了生产规模化,成本控制也更加容易。
(三)疫苗疫苗是一种通过引入某种病原体,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该病原体进行抗体产生的技术。
对于某些具有高感染性的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只有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生产,才能满足疫苗在预防和治疗上的要求和需求。
以乙型肝炎疫苗为例,利用微生物技术,将乙型肝炎病毒中的表面抗原(S抗原)基因片段,植入珍珠贝母溶血素(SPHA),使其表达S抗原。
然后,将重组SPHA抗原接种到灵长类动物(如小鼠、大鼠等)体内,刺激其免疫系统,形成强有力的抗体,最后提取抗体浆制成疫苗。
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开发

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生物制药在医药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微生物作为生物制药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在药物的生产和开发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开发,并介绍相关的技术和案例。
一、微生物在药物发酵中的应用药物发酵是指利用特定微生物对合适的底物进行酵素活性转化,生产出所需的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大规模生产药物,并且成本相对较低。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在药物发酵中的应用。
1.1 青霉素的生产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它最早是由青霉菌属中的盘尼西林霉菌生产的。
利用青霉菌进行发酵生产盘尼西林,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制药方法。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不仅能满足临床上的需求,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1.2 乳酸菌的应用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具有促进食品发酵和增加益生菌数量的作用。
此外,乳酸菌还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肠胃疾病等多种保健功能。
通过对乳酸菌的研究和应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其进行乳品发酵,还可以生产出多种具有益生菌功效的保健品。
二、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除了药物的生产,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微生物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可以发现新型药物。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药物研发中常见的微生物应用。
2.1 基因工程菌的利用基因工程菌是指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良和转化,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
在药物研发中,基因工程菌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新型药物、生产重要的药物前体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等方面。
通过对基因工程菌的研究,人们可以更高效地合成和生产药物,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2.2 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一种通过大规模筛选微生物菌株,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快速发现和筛选出对某种疾病具有治疗潜力的微生物,进而开发出新的药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药物的研发和开发进程,并为药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生物制药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微生物在该领域的重要性。
一、发酵技术1. 酶的生产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特定的酶来进行生产活动。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速率。
在生物制药中,微生物通过发酵技术生产大量的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等。
这些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等领域。
2. 抗生素的合成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发酵技术,可以大规模培养并提取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以供临床使用。
二、基因工程技术1. 基因重组基因工程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将不同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生物。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微生物可以被改造成生产特定药物的工厂。
例如,利用重组DNA技术,经过改造的大肠杆菌可以生产出胰岛素等蛋白质类药物,供糖尿病患者使用。
2. 载体表达微生物也可以被用作药物的生产宿主。
科学家可以将目标基因插入到微生物的基因组中,使其表达目标蛋白。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大肠杆菌可被改造成用于表达重组蛋白质的宿主菌株。
三、疫苗制造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疫苗的制造。
疫苗是一种用来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剂,由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或其合成产物制成。
通过培养特定微生物,可以获得疫苗所需的抗原,从而制造有效的疫苗。
四、生物药物的生产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还涉及到生物药物的生产。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包括蛋白质类药物、抗体类药物等。
微生物可以被改造成生产这些生物药物的工厂,通过发酵技术大规模培养并提取所需的蛋白质类物质。
综上所述,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从酶的生产到疫苗制造,从基因工程到生物药物的生产,微生物在提高药物制造效率、创造新型药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生物制药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和发展。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指的是一类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在内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在制药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能力,在制药工业中应用微生物技术可以生产出各种药物和化合物,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 抗生素的制备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菌群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功效的药物。
例如,青霉素就是由真菌属下的蓝绿霉菌(Penicillium)所产生的。
利用这些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和酶系统,通过发酵的方式大规模生产抗生素,对医疗领域的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疫苗的生产疫苗是以微生物为基础制备的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都是利用微生物培养产生的病毒或细菌制备而成。
微生物在疫苗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疫苗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生物制剂的开发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剂的开发。
生物制剂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通过合成、改造等方式获得的具有特定治疗效果的药物。
例如,利用细菌发酵产生的胰岛素、乳酸菌制备的益生菌等,都是生物制剂的代表。
二、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贡献1. 药物筛选微生物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药物筛选阶段。
通过大量筛选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科学家可以寻找到潜在的治疗药物。
例如,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许多都具有抗生物和抗肿瘤的功效,成为了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
2. 基因工程和突变体制备利用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和突变体制备,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更多、更有效的药物。
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更丰富的药物合成能力,这为制药工业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控制与监测1. 非洁净区控制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容易引入外源性污染,对药物品质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制药技术介绍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
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
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
衍生物。
(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
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
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
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
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
工业上生产用菌株都是经过选育过的。
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
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育种过程包括下列3个步骤:(1)在不影响菌种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入。
(2)希望基因型的选出。
(3)改良菌种的评价(包括实验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
选择育种方法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
发酵工艺的关系(例如分批或者连续发酵试验);(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方面认识的明了程度;(3)经济费用。
如果对特定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则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有较深的认识,则可选择基因重组等手段进行定向育种。
工业菌种具体改良思路:(1)解除或绕过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通过增加特定基因的拷贝数或增加相应基因的表达能力来提高限
速酶的含量;在代谢途径中引伸出新的代谢步骤,由此提供一个旁路代谢途径。
)(2)增加前体物的浓度。
(3)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无用副产品的生成以及提高菌种对高浓度的有潜在毒性的底物、前体或产品的耐受力。
(4)抑制或消除产品分解酶。
(5)改进菌种外泌产品的能力。
(6)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
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物抗性。
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燥保藏。
微生物的营养:
能源,自养菌:光;氢,硫胺;亚硝酸盐,亚铁盐。
异养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品,如醋酸。
碳源,碳酸气;淀粉水解糖,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石油、正构石蜡,天然气,醋酸、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氮源,豆饼或蚕蛹水解液,味精废液,玉米浆,酒糟水等有机氮,尿素,硫酸铵,氨水,硝酸盐等无机氮,气态氮
无机盐,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等其他矿盐,铁、锰、钴等微量元素等。
特殊生长因子,硫胺素、生物素、对氨基苯甲酸、肌醇等。
培养基的确定
(1)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菌种的、生活习惯、生理生化特性和一般的营养要求。
工业生产主要应用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
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应根据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考虑培养基的组成。
(2)其次,对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
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一般提取方法和产品质量要求等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选择培养基时做到心中有数。
(3)最好先选择一种较好的化学合成培养基做基础,开始时先做一些摇瓶实验;然后进一步做小型发酵罐培养,摸索菌种对各种主要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和产生代谢产物的能力。
注意培养过程中的pH变化,观察适合于菌种生长繁殖和适合于代谢产物形成的两种不同pH,不断调整配比来适应上述各种情况。
(4)注意每次只限一个变动条件。
有了初步结果以后,先确定一个培养基配比。
其次再确定各种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对发酵
* ,即对各种无机元素的营养要求,试验其最高、最低和最适用量。
在合成培养基上得出一定结果后,再做复合培养基试验。
最后试验各种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关系。
培养基内pH可由添加碳酸钙来调节,其他如硝酸钠、硫酸铵也可用来调节。
(5)有些发酵产物,如抗生素等,除了配制培养基以外,还要通过中间补料法,一面对碳及氮的代谢予以适当的控制,一面间歇添加各种养料和前体类物质,引导发酵走向合成产物的途径。
(6)根据经济效益选择培并基原料
考虑经济节约,尽量少用或不用主粮,努力节约用粮,或以其他原料代粮。
糖类是主要的碳源。
碳源的代用品主要是寻找植物淀粉、纤维水解物,以废糖蜜代替淀粉、糊精和葡萄糖,以工业葡萄糖代替食用葡萄糖;石油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发酵也可以生产以粮食为碳源的发酵产品。
有机氮源的节约和代替主要为减少或代替黄豆饼粉、花生饼粉、食用蛋白胨和酵母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原料为目标,代用的原料可以是棉籽饼粉、玉米浆、蚕蛹粉、杂鱼粉、黄浆水或麸汁、饲料酵母、石油酵母、骨胶、菌体、酒糟,以及各种食品工业下脚料等。
这些代用品大多蛋白质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便于就地取材,方便运输。
培养工艺的确定:
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种龄、接种量、温度
工业微生物的培养法分为静置培养和通气培养两大类型:
静置培养法即将培养基盛于发酵容器中,在接种后,不通空气进行发酵,又称为厌氧性发酵。
通气培养法的生产菌种以需氧菌和兼
性需氧菌居多,它们生长的环境必须供给空气,以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使菌体迅速生长和发酵,又称为好气性发酵。
在静置和通气培养两类方法中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大类型,其中每一类型又有表面培养与深层培养之分。
关于液体深层培养:
用液体深层发酵罐从罐底部通气,送入的空气由搅拌桨叶分散成微小气泡以促进氧的溶解。
这种由罐底部通气搅拌的培养方法,相对于由气液界面靠自然扩散使氧溶解的表面培养法来讲,称为深层培养法。
特点是容易按照生产菌种对于代谢的营养要求以及不同生理时期的通气、搅拌、温度、与培养基中氢离子浓度等条件,选择最佳培养条件。
深层培养基本操作的3个控制点
①灭菌:发酵工业要求纯培养,因此在发酵开始前必须对培养基进行加热灭菌。
所以发酵罐具有蒸汽夹套,以便将培养基和发酵罐进行加热灭菌,或者将培养基由连续加热灭菌器灭菌,并连续地输送于发酵罐内。
②温度控制: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培养温度进行发酵,由于随着微生物的增殖和发酵会发热、搅拌产热等,所以为维持温度恒定,须在夹套中以冷却水循环流过。
③通气、搅拌:空气进入发酵罐前先经空气过滤器除去杂菌,制成无菌空气,而后由罐底部进人,再通过搅拌将空气分散成微小气泡。
为了延长气泡滞留时间,可在罐内装挡板产生涡流。
搅拌的目的除了
溶解氧之外,可使培养液中微生物均匀地分散在发酵罐内,促进热传递,以及为调节pH而使加入的酸和碱均匀分散等。
提取方法:过滤、离心与沉降、细胞破碎、萃取、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沉析(盐析、有机溶剂沉析、等电点等)膜分离、结晶、干燥
分离提取过程的几个注意的问题:水质、热源去除(石棉板吸滤、活性碳吸附、过离子交换柱)溶剂回收、废物处理、生物安全性。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