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概念的发展

应激(stress)一词是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坎农(Cannon)引用于人类生理学研究,概指超过一定临界阈值后,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切物理、化学和情感刺激。

但到20世纪50年代

塞里认为,机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的刺激之下时,如冷、热、缺氧、长期情绪矛盾、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衡等,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应激反应。而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stressor)。 为了弄清应激概念,有必要指出以下几点:

1. 应激不同于刺激 它是身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2. 应激不是神经能量 很多人说应激是“情绪或神经的耗竭”,但是,情绪反应有时也可成为应激源。塞里指出,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或植物也有应激反应。

3. 应激并不都是身体受到某种损害的结果 如在球场比赛时人们所体验到的比赛应激,并不会产生损伤的结果。

(二)对心理应激概念的最新认识

要对应激下一个能全面正确反映其所有内涵的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根据以上对应激的认知作用过程的分析目前可以将

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该定义要强调的是:

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是适应和不适应的;

2、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3、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二)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问题包括长期从事高温、低高温、噪音、矿井下等环境的工作;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从事长期远离人群(远洋、高山、沙漠)、高度消耗体力、威胁生命安全、及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超出本人实际能力限度的工作;调动、转岗或离岗。 2.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包括觅配偶、失恋、夫妻不和分居、、外遇和离婚;亲人亡故、患病、外伤、手术和分娩;子女管教困难、老人需要照料、住房屋拥挤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

3.人际关系问题指个人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4,经济问题指个人在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包括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

5.个人健康问题指疾病或健康变故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威胁,如疾病诊断、健康恶化、心身不适等。

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指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7.喜庆事件指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

(三)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这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如晋升、提级、立功、受奖等。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如亲人死亡、患急重病等。

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

(四)按生活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

1.客观事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包括生、老、病、死以及地震、洪水、

滑坡、火灾、车祸、空难、海难、空袭、战争等天灾人祸。

2.主观事件一些生活事件是个体主观因素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甚至实际上纯粹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包括人际矛盾、事业不遂、负担过重等方面的事件。

二、生活事件的研究

(一)在质的研究方面

国外早巳证明那些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危害最大

有三类事件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最大:①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且伴不愉快情绪;②人际关系不协调;③亲人意外死亡或事故。

(二)在量化研究方面

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

量表中列出了43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1ife change units,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Holmes早期研究发现,LCU——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有86%的人将会患病;若一年LCU为150-300,则有50%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小于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第三节应激反应

一、应激的生理变化

大量试验与观察已证实,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变化,影响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出现器官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结构上的改变。

(一)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

已知情绪状态和行为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情绪脑)关系密切,当应激状态时,产生的情绪变化反过来通过神经系统影响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状态。紧张的情绪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糖原转换为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出现头痛、腰背痛、唾液分泌减少、呼吸加快、尿频等现象。视丘下部和垂体在应激时功能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神经内分泌、中枢神经介质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三类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仅存在着靶腺之间的复杂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调节,而且通过腺体分泌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机制,调节释放激素及促激素的抑制或兴奋作用。靶腺激素不仅能抑制相应的促激素分泌,还可抑制垂体的其他激素,以维持体内平衡。

当处于应激状态时,丘脑下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分泌增加,随之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进而造成肾上腺皮质醇分泌亢进,生长激素有时分泌也增加。

急性应激可促使实验动物排卵,慢性应激可抑制月经。在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的分泌增加;疼痛刺激时,抗利尿激素(ADH)则急剧上升。人体在精神刺激下,可使促性腺激素异常、垂体的泌乳素分泌增加。

(三)中枢神经递质系统

目前公认的中枢神经递质有:①胆碱类;②单胺类;③氨基酸类;④神经肽类。

如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功能相拮抗的系统是平衡的。

但在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递质即会产生变化而出现不平衡。

在中等程度应激状态下,可见脑中NE开始升高,短时期后,降到比原来更低的水平。

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则出现NE的耗竭。

(四)免疫系统

实验研究已证实应激对免疫功能确有影响。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双相的,既可降低免疫功能,也可增强免疫功能。这种双相反应与刺激的性质、持续时间、强度及机体的生物学等特点有关。

近年来已证明了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与免疫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调节关系,从而提出了心理或神经免疫学的概念。

如前所述,应激反应中有神经活动、内分泌、免疫功能和神经递制的显著变化。下丘脑对应激反应起了重要作用。它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机制产生对应激的短期反应,又通过激活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机制引起体内内分泌变化,产生对应激的长期反应。

应激反应中免疫功能改变的途径可能有三:①下丘脑对免疫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②植物神经功能对其支配的淋巴组织的影响;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应忘记,应激反应受到大脑皮质的调节和控制。对应激源的认识、运用以往应激经验、分

析应激性情境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

二、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可以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是应激的情绪反应。以下重点介绍应激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一)应激的情绪反应

1.焦虑焦虑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在心理应激条件下,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焦虑过度或不适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2. 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过度或持久的恐惧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抑郁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抑郁有时还能导致自杀,故对有这种情绪反应的人应该深入了解有无消极厌世情绪,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范。

4.愤怒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病人的愤怒情绪往往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一种原因。

上述应激的负性情绪反应对个体其它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也可产生相互影响,如使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狭窄、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并影响人的行为。

(二)应激的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都是为了远离应激源的行为。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指率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情绪应激,排除自我烦恼。

2. 退化与依赖退化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心理和行为,即事事处处依靠别人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的事情。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3.敌对与攻击其共同的心理基础是愤怒。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4.无助与自怜无助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其心理基础包含了一定的抑郁成分。自怜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愤怒等成分。自怜多见于独居、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者。

5. 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这些不良行为能有时能达到暂时麻痹自己摆脱自我烦恼和困境之目的。

第四节决定应激强度和类型的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事件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也无法避免。然而有些人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发生适应病;另一些人却在同样的应激性环境中适应良好,并未发生健康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一般说来,决定应激反应强度可能有下列几种因素:

一、认知评价不同

由于人们认知评价不同,以致对同样的生活事件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与人们的人格特征、以往经历和文化教育不同有关。由于认知评价不同,每个人处理心理社会应激源有其独特的方式,其中以往经验常起重要作用。从未作过手术的病人与有过多次手术经历的病人比较,无手术经验的病人应激反应要强得多。

二、个体的应对能力不同

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注意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往往能取得良好的适应。过高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对生活事件的变动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受挫失败,导致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

三、人格特征的差异

个体的人格特征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人格发育不健全,对付应激的能力也差。

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并进一步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普遍改善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将有利于促进健康。

五、其他因素

如消极的或新异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对某种特殊时间出现的等待往往比这件事本身有更强的应激。另一方面,有无心理准备对应激也有很大影响。

第五节心理防御机制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9种防御机制,后来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发展了防御机制理论。至今,已有数十种防御机制被提出。Vaillant将防御机制分为四种类型:

(一)自恋型

又称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婴幼儿时期的孩童只表现自己爱恋自己所以常常被采用,正常人多为暂时采用,而精神病人常被极端地采用故又称为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外射等。

(二)神经症型

少儿时期得到充分采用,成年人也常采用,但在神经症病人常被极端采用故以此命名。包括合理化、反向作用、转移、隔离等。

(三)不成熟型

多发生于幼儿期,但也被成年人采用。包括退化、幻想、内射等。

(四)成熟型

出现较晚,是一些较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成年人常采用。包括幽默、升华、压抑等。

二、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否认机制在精神病人中常以妄想表现出来。

2.退行也称退化。当人遭遇严重挫折时,有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化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退化机制主要是为了争取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关心照顾,以减轻心理的压力和痛苦。退化机制在医学临床有重要意义,癔症和疑病症病人退化机制应用最多。

3.幻想幻想就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困境时,人们以幻想进入异想天开的境界,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幻想机制。如果成年人常常采用

这种应付方式,特别是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内容时,就是病态的了。

4.转移所谓转移,就是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平常所指的“迁怒于人”就是一例。

5.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这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最典型的两种是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日常生活中,合理化机制在普通人均有所表现,但严重者往往反映的是神经症样症状。

6.反向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反向机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形式。反向机制容易在某些神经症病人中表现出来,有的病人怕自己会杀人,因此见到刀剪之类的锐器,就会紧张不安,唯恐自己失去控制而致人于死。

7.升华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向能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方向上去,这就是升华机制。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是人们适应环境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御机制。

8.幽默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有的人常会自发地以发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的局面,使自己摆脱困境。幽默是一种积极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人格比较成熟的人都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合适的幽默打破窘境改变困难局面,故幽默有益于心身健康,是一种成熟的积极的防御机制。

9.潜抑弗洛伊德认为潜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潜抑对人是有害的。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hyschology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历史 1879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派 坎农巴甫洛夫赛里研究心理生理学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理论 贝克认知治疗 1977 Engel GL发表文章,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说明。 ==================================== 当代心理学五大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驱动力,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 4认知理论关注影响行为反应的内部心理机制。 5心理生物学理论着重探讨行为的脑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是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意识consciousness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察觉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per-consciousness :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每个儿童都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父母的心理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6"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7幼稚的防御机制 8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9成熟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机制 转移Displacement:人们有时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不和习俗或有危险)无法向对象表达,便会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对象上去。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或作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被自我和社会接受的理由,经管这些理由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 1 / 5

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概念的发展 应激(stress)一词是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坎农(Cannon)引用于人类生理学研究,概指超过一定临界阈值后,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切物理、化学和情感刺激。 但到20世纪50年代 塞里认为,机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的刺激之下时,如冷、热、缺氧、长期情绪矛盾、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衡等,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应激反应。而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stressor)。 为了弄清应激概念,有必要指出以下几点: 1. 应激不同于刺激 它是身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2. 应激不是神经能量 很多人说应激是“情绪或神经的耗竭”,但是,情绪反应有时也可成为应激源。塞里指出,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或植物也有应激反应。 3. 应激并不都是身体受到某种损害的结果 如在球场比赛时人们所体验到的比赛应激,并不会产生损伤的结果。 (二)对心理应激概念的最新认识 要对应激下一个能全面正确反映其所有内涵的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根据以上对应激的认知作用过程的分析目前可以将 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该定义要强调的是: 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是适应和不适应的; 2、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3、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二)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问题包括长期从事高温、低高温、噪音、矿井下等环境的工作;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从事长期远离人群(远洋、高山、沙漠)、高度消耗体力、威胁生命安全、及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超出本人实际能力限度的工作;调动、转岗或离岗。 2.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包括觅配偶、失恋、夫妻不和分居、、外遇和离婚;亲人亡故、患病、外伤、手术和分娩;子女管教困难、老人需要照料、住房屋拥挤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 3.人际关系问题指个人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4,经济问题指个人在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包括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 5.个人健康问题指疾病或健康变故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威胁,如疾病诊断、健康恶化、心身不适等。 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指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7.喜庆事件指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 (三)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这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如晋升、提级、立功、受奖等。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如亲人死亡、患急重病等。 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 (四)按生活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 1.客观事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包括生、老、病、死以及地震、洪水、

心理小实验

心理小实验——生气影响健康 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 爱尔马还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同时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 既然生气有损健康,我们就应该学着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确实遇到烦心的事,也要“戒”字当先,戒除恼怒,不生气。当然,其中还有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问题。学会宽厚待人,谦逊处世,思想开朗,宽宏大量。凡事应该想得远点,想得开点,不要对一些细枝末叶的区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这个测试可能很多人都侧过,但拿出来还可以细细品位. 你带着5种动物在异形星球冒险.它们分别是:老虎,大象,狗,孔雀,猴子.在冒险途中你们受到了异形重重攻击,不可能把它们都带出困境,你不得不一个一个的放弃,请你想好后说出你放弃它们的顺序: 答案自然不唯一,不过我想说的是: 孔雀:伴侣老虎:金钱和权利猴子:儿女大象:父母狗:朋友 心理学家们在做一个有关孩童时期性格和今后职业取向之间关联的实验。说将一些孩子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高高的桌子上放着很多诱人的糖果。工作人员对孩子们说:现在叔叔阿姨们要出去办点事,糖果先放在桌上,等叔叔阿姨回来之后再给大家吃。说罢,便关门离去。角落的摄像头却记录下一切—— 孩童A:搬来凳子,坐上去,盯着糖果但不伸手拿,只是看着它们 孩童B:坐在窗口,看着窗外,丝毫不考虑吃糖的事 孩童C:工作人员一走,便往地上一躺,睡觉了 孩童D:搬来凳子,盯着糖果,可是周围稍有动静,便迅速装做若无其事 孩童E:等工作人员一走,便把糖取了吃掉 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都踏上了社会,拥有了各自的职业,他们当初不同的举动竟然有了不同的归宿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智慧树知到 《医学心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医学心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于( ) ? 答案:1879年 2、所谓医学模式是指 答案: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观点和对策 3、医学心理学中的医学模式是指 答案: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在饮水中加入矿物质也可以称为矿泉水 5、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涉及( ) 答案:几乎所有医学领域 6、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心理障碍、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卫生 7、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全面了解病人,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8、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包括 答案: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规律、研究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研究人格特征或行为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健康中的意义、研究如何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9、在关于医学心理学方法学问题中,调查法又称心理测验法。 答案:错 10、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

答案:对 11、医学心理学强调个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的意义。 答案:对 12、强调心理因素在临床的主导作用不符合医学心理学的观点 答案:对 13、医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不需要使用分子遗传学、脑影象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前沿手段。 答案:错 14、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之一。 答案:错 15、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关于左、右大脑半球高级功能,正确的说法是 答案:两半球机能相互分工、协同和补充 2、人的心理是: 答案: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3、人的知觉的选择性不依赖于 答案:主体的视力水平 4、不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是 答案:地位的需要 5、能够保证人们在外界环境在一定范围变化的情况下,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认知的是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临床应用学科。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生物因素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病称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这些至死疾病与吸烟、酗酒等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中介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证明,心里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身心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认识完整的体系,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总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5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模式: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像医学工作的结局。 7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8调查法:是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9心理测量法:是指以心理测验或评定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测验工具或量表,以达到医学心理学临床和科研的工作要求的一种方法。10个案法:是对单一案例的研究。包括搜集被试的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情况介绍。 11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12相关研究法:是考量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13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 1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感觉的特征:感觉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 1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7知觉的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8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 19记忆分类:内容分—形象、逻辑、情绪、运动。加工方式和保持时间—感觉、短时、长时。 20注意: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21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重要特征。方式分类—动作、形象、抽象。指向性分类—聚合和发散。独立程度—常规和创造性。 22情绪和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23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医学心理学 前言:本科教授篇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第四章心理应激(应用题)第五章心理评估;第六章心理治疗(会出应用题,比如判断是病人?属于哪种类型?采取什么治疗?);第七章心理咨询;第八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第九章病人心理;第十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第四节不考)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①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化;②促进预防战略的转变; ③满足临床工作需要;④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3、engelGL1977年在《科学》杂质中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一文,被认为是对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概括和总结;新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的一个体现;②心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觉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 动;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方式,在人们的套闹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遗忘:识记额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了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动机:对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熟悉20页表2-2; 5、感觉变化(举例,属于哪种); 6、知觉的基本特性;(理解各个特性,不用背他们的定义) 7、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填空) 8、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9、遗忘的规律: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1、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最新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习题库(教研室提供)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2.医学模式3.心身医学4.行为医学5.实验法 二、填空题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三者关系的学科。 2.行为学派创始人是。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现在医学模式正从医学模式向医学模式或医学模式转变。5.对心理进行量化的评估主要采用和两种方法。 三、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创始人是【】 A.冯特B.华生C.弗洛伊德D.詹姆士 2.罗杰斯是以下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 C.认知学派D.人本主义 3.现代心理学诞生于【】 A.奥地利B.德国C.美国D.法国 4.选取几组在某些方面匹配的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为【】 A.横断研究法B.纵向研究法 C.回顾研究法D.前瞻研究法 5.我国的中医学属于【】 A.生物医学模式B.社会医学模式 C.自然哲学医学模式D.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6.持“心身二元论”观点的医学模式是【】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7.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变量,观察、 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为【】 A.观察法B.测验法 C.相关法D.实验法 8.现代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学派是【】 A.机能主义B.构造主义 C.完形心理学D.人本主义 9.在美国把医学心理学视为以下哪种学科的分支【】

A.行为医学B.临床心理学 C.心理卫生D.健康心理学 10.罗杰斯是学派的代表人物【】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 C.认知学派D.人本主义 四、多项选择题 1.医学心理学是【】A.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科学B.自然科学 C.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D.社会科学 2.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的心理学派有【】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D.认知学派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马斯洛B.华生 C.罗杰斯D.詹姆士 4.产生于德国的心理学派是【】A.机能主义B.构造主义 C.完形心理学D.人本主义 5.下列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有【】A.斯金钠B.罗杰斯C.华生D.马斯洛 五、简答题

医学心理学试题

医学心理学试题

1 .前额叶的主要功能不包括:()Ⅲ A 语言的理解能力 B 负责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C 与工作记忆有关 D 与自我意识有关 [答案] A 2 .关于左、右大脑半球高级功能,正确的说法是:()Ⅱ A 左大脑半球是优势半球 B 右大脑半球无语言功能 C 两半球机能的侧向化与年龄和利手无关 D 两半球机能相互分工、协同和补充 [答案] D 3 .人的心理是:()Ⅰ A 人脑的功能 B 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C 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D 以上都是 [答案] D 4 .人的社会化主要影响因素为: ()Ⅰ A 遗传家庭社会环境 B 家庭和父母学校社会环境 C 父母老师朋友 D 家庭学校单位[答案] B 5 .认知过程包括:()Ⅰ A 感觉、知觉、记忆、意志、思维 B 知觉、记忆、注意、兴趣、思维 C 感觉、记忆、思维、想象、表象 D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答案] D

6 .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Ⅱ A 理解性 B 对比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答案] C 7 .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称为:()Ⅰ A 再现 B 识记 C 保持 D 再认 [答案] D 8 .在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Ⅱ A 再现 B 想象 C 思维 D 幻想 [答案] B 9 .思维的两大特征是:()Ⅰ A 复杂性、逻辑性 B 逻辑性、概括性 C 分析性、抽象性 D 间接性、概括性 [答案] D 10.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Ⅱ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答案] C 11.“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 ) Ⅱ A 心境 B 激情 C 美感 D 应激 [答案] A 12.情感是与人的一种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种需要是:()Ⅰ A 自然需要 B 生理性需要 C 社会性需要 D 精神性需要 [答案] C 13 .较之情感,情绪的特点是:()Ⅰ A 持久而强烈 B 持久而微弱 C 短暂而稳定 D 短暂而强烈 [答案] D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篇一: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

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篇二: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在接触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以一种神秘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幻想。甚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真正了解了它,并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 1、心身疾病的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117)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的特征: 1.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都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3.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你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一定的躯体损 害。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2、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 识所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3、心理的实质(P15)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4、感觉(P16)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P16)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P19) 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6、心理咨询(P168)又称心理辅导,是通过对话对来访者予心理上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7、心理治疗(P152)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 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