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发动机新型动力传输系统设计与研究

合集下载

二冲程发动机的研究报告

二冲程发动机的研究报告

二冲程发动机的情况二冲程发动机的研究在九十年代时蓦地兴起,他深深的吸引着人们。

据情报,现在至少有十七家公司正在实施二冲程发动机的研究方案,其中日本九家,欧洲五家,美国三家。

尽管各家公司的新型发动机采用不同的技术与具体设计,但他们遇到共同的棘手任务,是如何巧妙地使发动机的废气排放符合标准。

为什么发动机的设计师们会重新在二冲程发动机上下功夫呢?因为目前设计产品时,不得不兼顾政府的各项法令、燃料消耗标准以及消费者对高性能的要求。

但与此同时,四冲程发动机的研究几乎到了顶点,再想大幅度提高其性能将很艰难。

所以,设计师们又想到了二冲程发动机。

大家知道,要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主要是利用以下两个根本手段:提高燃烧时气缸的工作压力或者提高发动机的转速。

现在,这两个手段,在设计四冲程发动机时都充分的运用了。

例如 , 本田等国外大公司已经将汽车发动机的转速提至 8000 转/分钟,但转速的提高并非无限的,现在的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几乎到了极限。

又如,在提高燃烧时的汽缸工作压力方面,使用涡轮增压的发动机可以提高汽缸压力并产生更强的功率,但爆震又给设计师们增加了难题。

而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并不低,由排气涡轮产生的回压影响了中低速运行时的经济性。

更重要的是任何增加燃烧压力的企图〔例如高压换气、提高压缩比等〕都势必要产生更高的燃烧温度,进而增加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而这些氮氧化物又正是所有污染物中最难控制与滤除的。

三元催化剂可以对尾气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其创造、反应控制设备及维护本钱又大大增加。

无庸置疑,为摆脱上述困境,发动机厂商正在寻觅一条新的途径来引导今后的设计,而二冲程发动机,正是其答案。

因为二冲程发动机的活塞每次上行到上止点〔 TDC 〕时均点火做功,而不像四冲程发动机那样每隔一次点火一次。

也就是说二冲程发动机的做功行程比四冲程发动机整整多一倍,故同排量的二冲程发动机只需一半的汽缸压力,就可以产生与四冲程发动机一样的输出功率和转数。

火箭军领域新型武器研发方案

火箭军领域新型武器研发方案

火箭军领域新型武器研发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研发背景 (2)1.2 研发目标 (3)第二章:新型火箭军武器需求分析 (3)2.1 威力需求 (3)2.2 射程需求 (4)2.3 精确度需求 (4)第三章:技术调研 (4)3.1 国内外技术现状 (4)3.1.1 国际技术现状 (4)3.1.2 国内技术现状 (5)3.2 关键技术分析 (5)3.2.1 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 (5)3.2.2 精确制导技术 (6)3.2.3 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6)第四章:新型火箭军武器设计方案 (6)4.1 总体方案 (6)4.2 关键技术研究 (7)4.3 创新点 (7)第五章:武器系统功能优化 (7)5.1 功能评价指标 (7)5.2 优化方法研究 (8)第六章:试验与验证 (9)6.1 试验方案设计 (9)6.1.1 确定试验目标 (9)6.1.2 制定试验计划 (9)6.1.3 设计试验场景 (9)6.1.4 确定试验方法 (9)6.1.5 制定试验大纲 (9)6.2 验证方法研究 (9)6.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9)6.2.2 统计分析方法 (9)6.2.3 模型验证 (10)6.2.4 仿真验证 (10)6.2.5 实际作战验证 (10)6.2.6 专家评估 (10)第七章:武器系统生产与制造 (10)7.1 生产流程 (10)7.1.1 前期准备 (10)7.1.2 生产过程 (10)7.1.3 后期处理 (11)7.2 制造技术要求 (11)7.2.1 设计要求 (11)7.2.2 材料要求 (11)7.2.3 工艺要求 (11)7.2.4 测试与检验 (12)第八章: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分析 (12)8.1 质量控制措施 (12)8.1.1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12)8.1.2 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 (12)8.1.3 试验阶段的质量控制 (12)8.1.4 维修与保障阶段的质量控制 (12)8.2 可靠性分析方法 (13)8.2.1 故障树分析(FTA) (13)8.2.2 可靠性框图分析(RBD) (13)8.2.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13)8.2.4 可靠性增长试验(RGT) (13)8.2.5 可靠性评估与优化 (13)第九章: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 (13)9.1 项目组织与管理 (13)9.1.1 组织结构 (13)9.1.2 管理体系 (14)9.1.3 资源配置 (14)9.2 进度安排 (14)9.2.1 项目启动阶段 (14)9.2.2 方案设计阶段 (14)9.2.3 研发实施阶段 (14)9.2.4 系统集成与试验阶段 (14)9.2.5 项目验收与交付阶段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研发成果总结 (15)10.2 未来发展趋势 (15)第一章:概述1.1 研发背景国际战略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火箭军作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要使命。

新型无人机电动推进系统研究

新型无人机电动推进系统研究

新型无人机电动推进系统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军事侦察到民用航拍,从物流配送到环境监测,无人机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而在无人机的众多关键技术中,电动推进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

它不仅决定了无人机的飞行性能、续航能力,还对其可靠性、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电动推进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电动推进系统主要由电池、电机、电子调速器(ESC)、螺旋桨和相关的控制电路组成。

电池是电动推进系统的能量来源,目前常见的有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

它们的能量密度直接影响着无人机的续航时间。

电机则负责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螺旋桨旋转。

常见的电机类型有无刷直流电机和有刷直流电机,其中无刷直流电机因其高效、可靠、寿命长等优点,在无人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子调速器(ESC)用于控制电机的转速和转向,根据飞控系统的指令,调整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实现无人机的各种飞行姿态和动作。

螺旋桨则将电机产生的旋转动力转化为推力,其形状、尺寸和桨叶数量等参数都会影响推进效率。

工作原理方面,电池为电机提供电能,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螺旋桨旋转,产生向前的推力。

飞控系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飞行状态信息,向电子调速器发送控制指令,电子调速器调整电机的转速,从而改变推力大小和方向,实现无人机的稳定飞行和各种动作。

二、新型电动推进系统的技术优势与传统的燃油推进系统相比,新型无人机电动推进系统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是环保性。

电动推进系统不产生废气排放,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现代社会对绿色环保的要求。

其次是低噪音。

电机运转时的噪音相对较小,这使得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更加安静,尤其适用于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如城市监测、野生动物观察等。

再者,电动推进系统的响应速度快。

电机能够在瞬间达到最大扭矩,从而使无人机能够快速加速和改变飞行姿态,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操控性。

此外,电动推进系统的维护成本较低。

由于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燃油系统和发动机部件,减少了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了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展望_张绍基

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展望_张绍基
段, 改进了 FADEC 完 成上述控制
2 对 液压 作 动筒 控 制矢 量 喷 管 的 转 向, 原来的 16 个燃油作动 筒仍控制 A 8; 飞控 系 统( FCS) 直 接给 出 矢 量喷管转向的指令
构, 发动机控制器作为总线上的 1 个节点, 不再采用 点到点的串行通讯, 而是通过带余度的高速光纤数 据总线把发动机上的新型智能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联 结起来, 大大地减少了电缆的数量和质量, 并提高了 系统的可靠性, 如图 3 所示。
因此, 有必要对 21 世纪国外军用航空发动机燃 油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作一综合介绍和评述, 希望能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燃油与控制系统的发展 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2 主燃油控制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主燃油控制系统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核心, 其 性能和可靠性决定了整个控制系统的优劣和发动机 的可靠性。
211 燃油泵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21111 燃油增压泵
高性能、高推比发动机的发展对加力燃油泵提 出了大流量、高转速、高压比、耐高温、抗振和工作可 靠性高等要求。用于各类航空发动机的加力燃油泵 有柱塞泵、离心泵 和汽心泵。俄罗 斯的 P29- 300 发动机加力燃油系统采用两泵三用的设计方案, 即 主泵( 柱塞泵) 提供主系统及小加力燃油, 加力泵( 离 心泵) 提供小加力以上的燃油; 当主泵出现故障时, 主系统及加力燃油系统共用加力离心泵, 这样既解 决了离心泵的小流量温升高、压力摆动大的问题, 也 增加了主系统的余度, 并且简化了结构, 增强了系统
随着飞机和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 使得对发 动机尾喷管的控制日趋复杂, 已由控制简单的收敛 喷管发展到控制收扩喷管的喉道面积( A 8) 和扩散 段面积( A 9) 。随着推力矢量喷管技术的发展, 又由 只控制喷管面积发展到既控制喷管面积又控制喷管 的转向( 俯仰喷管的上下摆动和轴对称喷管的 360b 的转向控制) [ 4, 5] 。

发动机的课程设计

发动机的课程设计

发动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发动机种类、性能指标及其应用领域;3. 学生能够了解发动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动机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发动机的基本维护与保养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发动机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以上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教材,注重知识性与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 热力学原理简介- 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等主要部件的作用与结构- 气门、火花塞、喷油嘴等辅助部件的功能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燃烧过程与能量转换-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进气、压缩、做功、排气)- 发动机性能指标(功率、扭矩、效率等)3. 发动机种类及性能- 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的对比- 转子发动机、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系统介绍- 发动机排放标准与环保要求4. 发动机的应用领域- 汽车发动机的选用与匹配- 船舶、飞机等发动机的特点与应用- 发动机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5. 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 发动机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的原理与维护- 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的作用与更换- 发动机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6. 发动机与环境保护-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绿色出行理念的培养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本课程共计10个课时,每个课时详细安排如下:第1课时:热力学原理简介、发动机基本结构第2课时: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第3课时: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对比第4课时:新型动力系统介绍第5课时:发动机应用领域第6课时:发动机维护与保养(一)第7课时:发动机维护与保养(二)第8课时:发动机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第9课时:发动机与环境保护第10课时:课程总结与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发动机相关知识。

汽车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汽车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汽车动力系统工作原理汽车动力系统是指驱动汽车运行的核心部件,它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和驱动轮组成。

本文将介绍汽车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汽车的运行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它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常见的发动机类型包括内燃机和电动机。

内燃机根据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无论是汽油发动机还是柴油发动机,它们都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驱动曲轴旋转。

曲轴通过连杆将活塞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从而驱动汽车的轮胎转动。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传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轮上,以产生牵引力。

传动系统通常由离合器、变速器和差速器组成。

离合器可以将发动机与变速器分离,以便在换挡时平稳地切断动力传输。

变速器根据驾驶员的需求,通过改变齿轮比来调整发动机输出的转矩和转速,以适应不同的行驶条件和速度要求。

差速器是用于分配动力到驱动轮的装置,它可以使驱动轮在转弯时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转向性能。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驱动轮的工作原理。

驱动轮是汽车动力系统的最终输出部分,它将传动系统传递过来的动力转化为车辆的运动。

驱动轮通常由轮毂、轮胎和制动系统组成。

轮毂是连接车轮和车辆悬挂系统的部件,它通过轴承使车轮能够自由旋转。

轮胎是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它通过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力来推动车辆前进。

制动系统可以通过对轮胎施加摩擦力来减速或停止车辆。

综上所述,汽车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动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驱动轮,驱动轮将动力转化为车辆的运动。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机械原理和物理原理,但总的来说,它们共同协作,使汽车能够高效、可靠地运行。

通过对汽车动力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汽车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汽车。

第八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八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八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一种将内燃机动力系统和电动机动力系统结合起来的新型汽车。

下面将详细介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主要由内燃机、电动机、电池组、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1.内燃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内燃机通常是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

内燃机主要是为了在电池电量低或功率需求高时提供额外的动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发电机的方式为电池充电。

2.电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机主要负责提供动力,并实现零排放行驶。

电动机通常是由电池组供电,并且可以通过动力回馈系统将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

3.电池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组主要是为电动机供电。

电池组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等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类型。

电池组一般安装在车辆的底盘或后备厢下方。

4.传动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由内燃机、电动机、电池组和变速器等组成。

传动系统的设计可以使内燃机和电动机在不同速度和负载下以最高效率运行。

5.控制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系统主要负责协调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实现最佳的动力分配和能量管理。

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车辆及驾驶员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动力分配和工作模式切换。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如下:1.充电模式: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模式下,汽车会将电动机作为发电机,通过内燃机驱动电动机发电,并将电能存储在电池组中。

同时,电动机也可以回馈能量,通过制动时的动力回馈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能再次存储在电池组中。

2.电动模式: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模式下,汽车完全由电动机驱动,内燃机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汽车实现零排放行驶,并且可以通过电池组的能量存储实现一定的续航里程。

3.混动模式: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动模式下,内燃机和电动机可以同时工作。

内燃机主要用于提供额外的动力和为电池组充电,电动机主要用于提供动力和实现零排放行驶。

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

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

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动力系统,它利用过氧化氢作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能量,从而驱动发动机或其他机械设备。

这种系统的原理简单,但却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环保性,因此在航空航天、工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过氧化氢是一种化学物质,化学式为H2O2,它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气,产生大量的能量。

瓦尔特系统利用这种反应来产生动力,将过氧化氢注入到特制的反应器中,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使其分解,释放出的氧气和水蒸气将推动发动机工作,产生动力。

相比传统的燃油动力系统,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具有诸多优势。

过氧化氢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产生的废气主要是水蒸气,几乎没有污染物排放。

过氧化氢的能量密度很高,可以提供持续且强大的动力输出,发动机的效率也较高。

过氧化氢的储存和输送相对便捷,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使用。

瓦尔特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航空航天领域,过氧化氢驱动系统可以驱动火箭发动机、喷气推进器等航天器件,提供强大的推力和高效的动力输出,适应各种极端环境下的飞行任务。

在工业生产中,瓦尔特系统可以用于驱动各种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能源成本。

在船舶、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中也可以应用过氧化氢驱动系统,提高动力性能和环保性。

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催化剂的选取和反应器的设计,需要确保催化反应的高效率和长期稳定性;其次是过氧化氢的储存和输送技术,需要解决其易爆易燃的特性,提高安全性;过氧化氢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其制备成本,促进其大规模应用。

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动力技术,它不仅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还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发工作的深入推进,相信过氧化氢驱动的瓦尔特系统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油发动机新型动力传输系统设计与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 要 I 摘 要 目前曲柄连杆机构广泛用于车发动机的功率传递和运动形式转换,由于自身承载能力强,往复运动可靠,以及周期性好等优点被用做内燃机的热功转换机构上,但是采用这种机构的内燃机存在单位体积功率受到限制,活塞的高次往复惯性力幅值较大,多次项无法平衡,活塞裙部侧压力容易引起拉缸等诸多缺陷。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发动机动力传输机构,主要是以不完整齿轮齿条结合摆杆超越离合器来实现传统曲柄连杆的功用。重点论述不完整齿轮齿条如何实现四个行程,摆杆结合单向超越离合器怎样驱动输出直轴。将传统的曲柄连杆的作功行程分离出来以摆杆摆动代替,同时从机构受力的角度对比分析曲柄连杆的一些固有的劣势,从而说明新型动力传输系统优势所在,对提高机械效率、燃油经济性、节约能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统的曲柄连杆进行力学分析。阐明其应用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从曲柄连杆的压力角和传动角与作功行程的协调性的方面出发,解释它的不足。应用Fluent6.3加以辅助分析,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汽缸内压力、速度、密度等参数的各种变化情况,从实际论证前面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提出新型发动机的基本构想,完成相关理论计算。在提高齿条换向的啮合准确性和稳定性上,给出相应的可行措施,保证换向的平稳有序。不完整齿轮采用不等长啮合弧来改变行程位移,从而提高废气的排净度,并使用辅助汽缸预混合来进一步增强混合气的燃烧性,达到增大功率的目的。合理的选择摆杆限位槽孔的长度,摆杆结合单向超越离合器应用于输出直轴,说明它们的作用和创新之处,并解释摆杆在限位和保护机构两方面的应用。对整个动力传输机构的机械效率进行分析讨论,重点讨论进气、压缩、排气三个行程不完整齿轮齿条的啮合过程和做功行程的摆杆效率。 (3)利用ADAMS对不完整齿轮齿条换向往复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有效解决不完整齿轮和齿条的约束处理,运用单侧碰撞函数impact实现对四个冲程的控制,介绍主要参数的选定,确保齿轮齿条能按照实际啮合进行运动。分别分析不完整齿轮、齿条和轴在不同转速下的响应特性,以位移、速度、受力等数据为研究对象,给出提高机构换向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方法。 (4)实验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变频电机带动齿轮运动来实现四冲程,通过配套变频器调节控制电机的输出转速,以模拟不同转速下不完整齿轮齿条的啮合过程,对比理论推导,找出机构的新颖之处和不足,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分析。

关键词:动力传输机构;不完整齿轮;齿条;摆杆;超越离合器;效率 II 摘 要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bstract II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rank and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is widely used in car engine power transfer and movement form conversion because of its high bearing capacity, reliable reciprocating motion, the advantages of good cycle. And it is used in thermal conversion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ut the engine of this mechanism has many defects, for instance, the power per unit volume is limited, the higher order reciprocating inertia force amplitude is larger, multiple items cannot balance, the piston skirt side pressure is easy to cause the scuffing of cylinder bore and so 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ncomplete gear, the rack with the swing rod, the overrunning clutch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rank and connecting rod. It focuses on the incomplete gear, the rack how to realize four strokes, the swing rod with unidirectional overrunning clutch how to drive output shaft. That uses the swinging of the swing rod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he crank and connecting rod power stroke, contrast stress analysis of crank connecting rod analyses some inherent dis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 so that it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efficiency, fuel economy, saving energy. The main contents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Mechanics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rank and connecting rod.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s application, it can explain insufficient from the coordination in the pressure angle and the transmission and the power stroke of the crank angle and connecting rod aspects. Application of Fluent6.3 is analyzed; the parameters can be observed directly in the cylinder, such as pressure, velocity and density etc, the correct front theory analysis is proved from the fact. (2) Put forward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new engine, and implement relevant theor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rack reversing meshing, feasible measures are given to ensure the smooth and orderly reversing. The incomplete gear use unequal mesh arc to change the displace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purity of exhaust gas, and the use of auxiliary cylinder premixed enhance the combustion of mixed gas further, it achieves a target that increases the power. Reasonable choice of the swing rod limiting slot length, swing rod with unidirectional overrunning clutch are applied to the output shaft, which explain their role and innovation, and it explains two aspects of the limit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in the swing rod application. The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it focuses on the

注:摘要内容统一使用Time New Roman小四号,1.25倍行距。

注:Times New Roman 三号字,加粗,1.5倍行距。段前段后各一行。 IV Abstract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efficiency of the swing rod and the incomplete gear rack meshing process in the intake, compression, exhaust three strokes. (3)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incomplete gear reversing reciprocating mechanism use ADAMS. To solve the constraint handling between incomplete gear and rack effectively, using unilateral collision function ―impact‖ achieves the control of the four strokes, introducing the main parameters which select, and to ensure that the rack and gear movement can mesh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meshing. Analysis of incomplete gear, rack and shaft respo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rotational revolution, taking the displacement, velocity, force and other da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gives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institution change. (4) Design, manufacturing, installation, debugging of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The use of frequency conversion motor drives the gear movement to achieve the four stroke, by matching the inverter control motor output speed, to simulate incomplete gear rack meshing in the different speed, comparison theory, which finds out the novelty of institutions and deficiency, and give the improved analysis for the deficien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