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神经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颅神经的影像检查PPT课件

10
11
12
PPF
轴位
13
PPF
冠状
14
翼颌管、 腭大、小管
1 2
3
15
4
16
4
3
2
1
2
1
3
4
经圆孔、眶下裂、眶下神经管CR
17
18
内听道 Ⅶ Ⅷ
19
颈静脉孔 乙状窦
颈静脉孔
颈内动脉管
20
颈静脉孔 Ⅸ Ⅹ Ⅺ 颈内动脉管
颈内动脉管 颈静脉孔
视 神 经 、 视 交 叉 、 视 束
28
视神经星形细胞瘤
A
B
29
动眼神经
30
31
艾滋病合并颅神经淋巴瘤
32
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
33
神经纤维瘤病1型 滑车神经纤维瘤
A
B
34
A
35
B 脑实质淋巴瘤和淋巴瘤性脑膜炎
三叉神经
36
神经纤维瘤病1型,
左三叉神经丛状神经 A
B
纤维瘤
37
C
D
外展神经
颅神经的影像检查
1
.
检查方法
平片
只能显示神经出入颅孔道,不能直接显示神经
CT
能清楚显示神经出入颅孔道,及部分颅神经
MRI
是目前显示颅神经最好影像检查方法
2
颅底高分辨CT(HRCT)
脑神经出入颅底孔道
– 筛孔:Ⅰ – 视神经管:Ⅱ – 眶上裂:Ⅲ Ⅳ Ⅴ1 Ⅵ – 圆孔: Ⅴ2 – 卵圆孔:Ⅴ3 – 内听道:Ⅶ Ⅷ – 颈静脉孔:Ⅸ Ⅹ Ⅺ – 舌下神经管:Ⅻ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4. 颅脑损伤
5. 脑变性疾病
6. 脊髓、脊柱疾病
早期CT显示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萎缩:大脑、小脑、脑干、局限性皮质或基底核萎缩
(一)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介绍
1.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
(1) T1加权像(T1 weight imaging,T1WI)可清晰显示解剖细节(2) T2加权像(T2 weight imaging,T2WI)更有利于显示病变(3) 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是一种脑脊液信号被抑制的T2加权序列,由于抑制了脑室及脑裂内的脑脊液信号,FLAIR成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侧脑室旁及脑沟裂旁的病灶,对于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敏感性较高
CT平扫未见病灶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较大范围CBF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CBV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小于CBF下降区域,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CTP示整个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延长
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二)脊柱X线检查
(一)全脑血管造影术
1. 适应证颅内外血管性病变,例如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1. 脑梗死
(1)超急性期:发病12小时内,血管正常流空消失,T1WI和T2WI信号变化不明显,但出现脑沟消失,脑回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DWI可出现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12~24小时,梗死灶呈等T1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可高信号(3)起病后1~3天: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出现水肿和占位效应,可并发梗死后出血(4)病程4~7天: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显著长T1、长T2信号,DWI信号开始降低(5)病程1~2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消退,病灶呈长T1信号,T2信号继续延长,DWI信号继续降低,T2WI信号强于DWI信号(6)2周以上:由于囊变与软化,T1与T2更长,边界清晰,呈扇形,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征象,如脑室扩大、脑沟加宽
颅脑CT检查

了诊断的准确率,自CT应用以来,急性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说明CT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影像学上另一较新的检查技术——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其诊断价值不如CT高,只是在下列情况下有特殊意义:(1)显示较小脑挫伤,特别是脑干、颅后窝等脑底部的微小损伤病灶比CT敏感;(2)CT平扫亚急性血肿可呈等密度,MRI则呈高信号。
(二) 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颅脑检查技术
(一) 普通检查
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一、头颅平片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
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
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
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
必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一)常规 CT检查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
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
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
名师推荐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颅脑

CT表现:
MRI表现:
Ⅰ级胶质瘤呈低密度,分 病变T1WI呈稍低或
界清,占位效应轻,无或 轻度强化;Ⅱ~ Ⅳ 胶质瘤 多呈高、低或混杂的囊性
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
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
混杂信号,T2WI呈 均匀和不均匀高信 号。恶性程度越高, 其T1和T2值越长,
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 囊壁和壁结节强化
梗阻性脑积水。 • 好发生脑脊液转移。 • 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高颅压
征,对放疗敏感。
髓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MRI表现:
位于后颅窝中线区。平扫 病变常位于小脑蚓部,突 略高或等密度,可有瘤周 入四脑室,T1WI呈低信 水肿。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号,T2WI呈等信号或高 阻塞四脑室致幕上脑室扩 信号。四脑室前移,常 大。可通过脑脊液转移至 有中、重度积水。 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
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CT表现:• NhomakorabeaRI表现
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 •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 多以广基底与硬膜相连, 类圆形,边界清晰,瘤 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 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
T2WI呈等或高信号, 均一性强化,临近脑 膜强化称为“脑膜尾 征”,具有一定特征
或重度水肿。颅板侵犯 • MRA能明确肿瘤对静 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 脉(窦)的压迫程度
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剖
颅脑正常结构
颅骨及空腔
横断位
脑实质:大脑额、颞、枕、 颅底层面
顶叶及小脑、脑干
蝶鞍层面
脑室系统:包括第三、第 鞍上池层面
四脑室和双侧脑室,内含 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 脑池,充满脑脊液。脑池 主要有侧裂池、鞍上池、 纵裂池、四叠体池、环池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优选 影像学检查方法和优选

一、X线检查
➢ X线平片很少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通常只用来评 估颅骨和脊椎的骨质改变
➢ DSA检查应用较多,主要是评估脑血管和脊髓血管病变
二、CT检查
➢ CT是颅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能发现大多数疾病,通 常能明确诊断
头颅X线片(正位)
头颅X线片(侧位)
患者常规仰卧位,头先进,以听眦线(OML)即外耳道与外眦部的连线为扫描 基线,层厚10mm,层间距10mm。病灶较小时可作重叠扫描或簿层扫描。 (一)平扫 为头部CT最常用的方法。用冠状面扫描时,患者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部过 伸,扫描机架倾斜,使冠状面与听眦线垂直。用于显示大脑深部、脑垂体和幕 下的病变。
3. MRA检查 用于发现和诊断椎管内血管畸形
颈髓MRI(矢状位T1WI)
颈髓MRI(矢状位T2WI)
颈髓MRI(矢状位T2抑脂)
Part 02
影像检查方法优选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位于骨组织包绕的颅腔和椎管内, 影像学检查具影像学检查能准确检出这 些疾病,作出诊断,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增强扫描 常用60%~76%的泛影葡胺60ml~100ml,儿童按体重计为1ml~2ml/kg。高危因 素的患者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或优维显等。可以一次性静脉注射, 称静脉团注射法。也可以用静脉快速滴注法,即用60%~76%的造影剂100ml或 30%~35%的造影剂200ml~250ml,其半量于5分钟内静脉注射,余半量行静脉 滴注,同时作CT扫描。
检查方法
(1)扩散加权成像(DW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
颅神经的影像检查

05
颅神经影像检查结果解读
颅神经影像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
观察影像特征
观察颅神经影像的形态、大小、 位置及密度等特征,判断是否存
在异常。
对比正常值
将检查结果与正常值进行对比,判 断是否存在异常。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影像检查结果 的意义。
颅神经影像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通过注射造影剂,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用于诊断血管性疾病,如动 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无创地显示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常用于评估脑血管状况 。
X线和血管造影在颅神经影像检查中的应用
X线检查
主要用于观察颅骨结构和骨折, 对于颅神经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
血管造影检查
主要用于诊断颅神经相关的血管 性疾病,如脑卒中、脑血管狭窄 等。对于颅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 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4
核医学检查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通过追踪示踪剂在体内 的分布,反映器官或组织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PET在颅神经影像检查中主要用于脑肿瘤、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颅神经的影像检查
• 颅神经影像检查概述 • CT和MRI检查 • X线和血管造影检查 • 核医学检查 • 颅神经影像检查结果解读
01
颅神经影像检查概述
颅神经影像检查的目的
01
02
03
诊断颅神经病变
通过影像检查,可以观察 颅神经的形态和结构,发 现异常病变,如肿瘤、炎 症、血管病变等。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神经外科选择CT还是核磁

神经外科选择CT还是核磁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临床中想要准确的诊断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则需要开展影像学检查。
同时,为了能够全面的掌握治疗疗效,则需要进行影像学的检查,从而确定治疗的效果如何。
其中,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CT和核磁。
这两种检查手段在临床中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在临床中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检查方法,从而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选择检查方法时,有很多的患者存在较大的质疑,如:在做完CT之后,还需要进行核磁检查,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让患者对这两种检查方法提出了较大的质疑。
即:“为什么在拍完CT后,还需要开展核磁治疗,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以下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了逐一的介绍:1 CT检查和诊断颅内病变手术后很容易引发出血、脑水肿和脑梗死等症状,到了晚期也会出现脑软化或者肿瘤复发的现象。
因此,在临床中应用CT检查,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病变,进而让临床医生做出更加明确的判断。
即患者在接受完CT检查后,临床医生通过查看颅脑平扫CT的结果和报告结果,做出具体的诊断结果。
例如:在应用CT检查后,CT呈现出了不规则低密度区,其很容易出现占位性的表现,进而在临床中很难对这些病变造成的脑水肿或者发生坏死等疾病进行鉴别,这就需要在临床中进行一下步的诊断和治疗。
又如:由于术后蛛网膜粘连发生的脑积水等病症,CT就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无需做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在观察患者的脑水肿症状时,对于平扫画面显示不清晰或者病变定性困难者,需要行增强CT扫描,也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在对患者进行CT扫描,从而对患者所发生的病变做出正确的指示。
例如:颅内肿瘤和血管畸形、炎症等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这样才能对这些患者的病变做出明确的判断,才能增强临床判断的准确性。
2核磁(MRI)检查和诊断临床上较为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呕吐、复视、视力下降、站不稳、口眼歪斜,更有甚者發生抽搐或者瘫痪人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神经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作者:王骏
来源:《家庭医学》2008年第06期
颅脑与头面疾病一般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但患者和家属面对众多的检查项目,是否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检查是什么,而哪些检查又可能是花了“冤枉钱”呢?
X线平片颅脑X线平片检查最经济,一般采用正、侧位片,看头颅外伤者是否有骨折;如头颅有凸起时,可加拍切线位。
但某些位置的拍摄就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医生进行。
如对于视神经孔的显示,需要病人把头的正中矢状面摆成53度角,才能显示清楚;看乳突内有无慢性炎症及胆脂瘤、鼻窦炎、鼻窦积液等,也需要将病人的头摆成各种相应造型。
颈椎部位可常规摄x线正、侧位片;若观察椎弓或椎间孔,则需加摄斜位片,通常对于手臂发麻,或脑血管供血不足者可考虑。
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可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并可经导管行介入治疗。
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
此外,通过眼动脉造影确诊眶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眼眶静脉造影观察眶内静脉曲张等,泪囊泪道造影观察泪道排空功能及泪囊泪道功能和形态等。
CT头颅CT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
对于眶内病变,鼻窦炎症及癌肿,鼻咽癌早期与癌肿侵犯范围,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性发育异常,涎腺及甲状腺病变的发现、诊断及其癌肿的侵犯范围,等,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适合于眼眶内占位病变、炎症、外伤和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在耳部主要用于内听道肿瘤的诊断。
对鼻窦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可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喉癌和颞颌关节病变提供可靠信息。
对显示较小的甲状旁腺肿瘤较为敏感,对甲状腺肿大可区别实性肿瘤与囊肿,胶样囊肿与出血囊肿,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改变是水肿、纤维化或肿瘤复发。
但对骨骼病变的显示不敏感。
磁共振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对比,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用于鉴别肿瘤和水肿,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
磁共振弥散加权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可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脑功能成像是通过检测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视觉、触觉等)后的脑灌注变化,研究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经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磁共振波谱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病人脑组织的代谢情况。
磁共振检查能比较全面地显示脊髓全程和病变上下平面,可确切显示脊髓大小、脊髓内外的病变及脊髓移位程度。
脊髓水成像可获得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影像,类似椎管造影效果,有望替代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