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影像学检查

合集下载

颅脑ctp操作流程

颅脑ctp操作流程

颅脑ctp操作流程
颅脑CTP(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朧检测脑部血流灌注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脑部血流情况,对脑卒中、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下颅脑CTP的操作流程。

首先,患者需要躺在CT扫描床上,头部固定好,确保头部不会移动。

医生会给患者注射一种含有造影剂的静脉对比剂,这种对比剂可以帮助CT机更清晰地显示脑部血流情况。

接着,CT机会开始进行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CT机会连续拍摄多张图像,每张图像都会显示脑部的血流情况。

整个扫描过程通常会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情况。

扫描完成后,医生会将扫描结果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医生可以得出脑部的血流速度、血容量、血容量时间曲线等参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脑部血流情况。

最后,医生会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如果发现脑部血流灌注不足或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比如进行血管造影、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总的来说,颅脑CTP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脑部血流情况,为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患者在接受颅脑CTP检查时,需要配合医生的操作要求,保持身体放松,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

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

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检查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 患者性别:- 患者年龄:- 患者就诊日期:检查目的- 颅脑脉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颅内血管的病变情况,以及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

本次检查旨在评估患者颅内血管的正常或异常情况。

检查方法- 本次检查采用CTA技术,通过采集大量X线图像并应用计算机算法进行重建,以生成三维图像,对患者颅内血管进行评估。

检查结果- 颅脑CT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脑血管系统形态和分布正常。

各头颈血管走行路径清晰可见,未见异常扩张,狭窄或阻塞。

下列具体结论如下:1. 头颈血管系统- 颈总动脉:正常- 椎动脉:双侧对称,走行路径正常- 颅内颈动脉分支: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大鳞状动脉:正常- 大脑静脉:双侧对称,走行路径正常- 曲张的静脉:未见异常2. 颅腔血管系统- 颅神经底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大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颅咽管:正常- 大脑深部血管:如基底动脉,内囊动脉,穿通动脉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小脑血管:正常检查结论结合上述结果,该患者颅内血管形态和分布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其他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暂无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现。

注意事项- 本检查结果仅为一次检查所得,不排除局部血管异常及其他疾病。

如有持续头痛、眩晕、视力异常或其他症状,请及时就诊并检查。

以上为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医生的综合判断和其他检查结果。

《看颅脑CT和MRI》课件

《看颅脑CT和MRI》课件
常。
颅脑CT的病例分析
01
02
03
病例一
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就 诊,颅脑CT显示颅内出血 ,经紧急手术治疗后病情 好转。
病例二
患者因突发肢体无力就诊 ,颅脑CT显示脑梗死,经 溶栓治疗和康复训练后逐 渐恢复。
病例三
患者因长期头痛、视力下 降就诊,颅脑CT显示颅内 肿瘤,经手术和放化疗后 病情稳定。
病例二
患者女,45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 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 死。
04
CT与MRI的比较
CT与MRI的成像差异
成像原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 线穿透人体组织,而MRI(磁共 振成像)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 体内氢原子共振,从而产生图像

成像速度
CT扫描速度较快,MRI相对较慢 ,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颅脑MRI的成像原理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头部组织中的氢原子发生共振,通过检测共振信号的 强度和相位信息,再经过计算机重建算法将信号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像。
颅脑CT和MRI的优缺点
颅脑CT的优点
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对急 性卒中、颅骨骨折等疾病的诊断 价值高。缺点:存在辐射损伤的 风险,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
对人体的影响
CT的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 而MRI无辐射。
CT与MRI在诊断中的选择
颅脑外伤
CT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更为敏感 ,可以快速发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症状。
脑部肿瘤、炎症等
MRI对于脑部肿瘤、炎症等疾病 的诊断更为准确,可以清晰显示 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紧急情况
对于紧急情况,如卒中、颅脑外 伤等,CT可以迅速提供诊断信息

医学影像诊断学颅脑篇PPT演示课件

医学影像诊断学颅脑篇PPT演示课件
37
影像学表现:脑软化
38
影像学表现:脑萎缩
39
影像学表现:脑积水
40
第八节 颅内感染性疾病
41
一、颅内化脓性感染
• 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炎性改变, 进一步导致脓肿形成,分别称为化脓性 脑炎和脑脓肿,两者是脑部感染发生和 发展的连续过程。
42
(一)脑脓肿
• 脑脓肿(brain abscees)幕上多见,颞叶居 多,占幕上脓肿的40%。常见的致病菌 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源有如下四条: ①邻近感染向颅内蔓延(占60%~70%); ②血源性感染(占25%左右);③直接 感染(占10%);④隐源性感染。
59
病理
1、脑膜 大量炎性渗出物(单核、淋巴细胞和 纤维素)粘附表现,有时还可形成小结核节。 主要累及软脑膜,以脑基底部的鞍上池明显。 2、脑实质 多发或单发的干酷样小结节,中心 有坏死。 3、脑结核瘤 常位于血运丰富的皮质内,结节 或分叶状,大小2~6cm。 4、脑积水 5、脑动脉炎 6、脑脓肿
2、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 平扫约50%的病例可显 示低密度的脓腔,壁厚5~6mm。有些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化腔期包膜轻度强化。包膜形成期, 包膜显示完整、光滑、均匀、薄壁之特点,而 且强化明显。
3、小脓肿CT表现 ①平扫脓肿与水肿融为一体, 呈不规则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脓肿呈环状强 化。
45
影像学表现 :CT
5
影像学表现 :MRI
常随脑水肿、出血和脑挫裂伤的程 度而异。
6
影像学表现 :MRI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要点:①外伤史。②意识障碍重。 ③CT平扫,急性期显示脑内低密度病灶, 伴有点片状出血及明显占位征象。
• 急性脑外伤的出血部分,CT显示较MRI 为佳,对亚急性和慢性脑挫裂伤的显示, MRI常优于CT。

头颅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头颅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产生大脑表面沟回的断面轮廓 3.脑室为无回声区,脑室壁为细线样回声,脑室内的 脉络膜丛呈强回声 4.大脑镰在高位水平横断面上呈线条状强回声,在冠
状断面上由于声束与之平行,故不易显示
正常CT表现
在增强前CT图像上,脑灰质的密度较脑白质高, 介于骨与钙化组织和脑脊液。致密骨的密度最高,钙
化组织(如大脑镰、脉络膜丛、苍白球和松果体钙化)的
增强。1天后到1周末,水肿进一步加重仍呈长T1
长T2信号
脑梗死
2-3周,血脑屏障重新建立,可发生亚急
性期所特有的脑回样增强。几个月后,小梗死 仅稍遗留为局部脑萎缩,大梗死区则发生胶质 增生,局部脑萎缩软化灶形成,其T1与T2值接 近脑脊液。少数梗死于1-2周内发生梗死后出
血,多数灰质重于白质,周边重于中央,
脑外血肿
1.硬膜外血肿 CT特征性表现:(1)多呈梭形;(2)内缘光滑锐利;
(3)急性期质地均一;(4)常有骨折;(5)血肿较为局
限;(6)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中线结构无移位。
MRI表现:与CT相似,尤其对显示颅底部硬膜外
血肿有帮助,有时还可显示硬膜本身
脑外血肿
2.硬膜下血肿 CT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新月形高密度影;(2)范围 较广;(3)常伴脑挫裂伤;(4)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硬膜
脑梗死
特征之一是病变按血管的供应区分布,因而 出血性梗塞CT表现为低密度区内见到高密度出血 影,病灶形态和大小取决于血液外渗量多少。腔 隙性脑梗塞较多见,为大脑深部小的低密度灶,
在CT图像上准确识别这些血管的分布区甚为重要。
常为多发,直径0.5-1.5cm,好发于脑基底节和脑
干,小脑少见
脑梗死
MRI表现:主要取决于梗死的时间以及是否 有侧支循环建立。在头6小时内,由于细胞毒素 性水肿致T1与T2延长,这是MRI较CT早显示脑梗 死的病理生理基础。此后发生血管源性水肿,细 胞死亡,髓鞘脱失,血脑屏障破坏,可异常对比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各位尊敬的患者:您好!感谢您选择我们医院进行颅脑CT检查,以下是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的报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一、检查目的和方法颅脑CT检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和脑部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头颅和脑部的解剖结构及异常情况。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采用了X光技术配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横断面的图像呈现,以提供关于头颅和脑部内部结构的信息。

二、检查结果详解1. 颅骨:颅骨结构正常,未见明显骨折、骨质改变、畸形等异常。

2. 脑组织:脑组织密度均匀,脑沟回纹理清晰,脑室形态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占位性病变。

脑实质区域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血管分布正常。

3. 脑出血:脑内未见明显出血灶。

4. 脑梗塞:脑血管通畅,未见明显缺血梗塞灶。

5. 大脑卒中:脑血管通畅,未见卒中区域。

6. 脑肿瘤:脑组织未见明显肿块,脑实质区域无占位性病变。

7. 脑脊液:脑脊液分布正常,未发现异常聚集。

8. 颅内结构:脑膨出、脑疝等压迫征象阴性。

三、检查结果分析根据CT检查结果,您的头颅和脑部结构没有明显异常,表明您的颅脑功能正常。

同时,也未发现卒中、颅内疾病等病变,是一个良好的结果。

CT检查无创、简便、快速,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头颅和脑部的详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总体情况综合分析,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解读,了解病情。

2. 检查结果只是客观反映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态,并不排除您存在其他疾病或隐患的可能性。

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持续的临床疑点,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3. 在检查中,我们竭力做到了精确细致,但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若有疑问或不满意之处,您可以随时向医院进行反馈以便进一步处理。

五、总结与建议综合上述检查结果,您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

颅脑CT检查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

颅脑ct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颅脑ct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颅脑ct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颅脑CT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大脑和颅骨的疾病和损伤。

在进行颅脑CT扫描时,有一些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首先,颅脑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X射线来获取大脑和颅骨的横截面影像。

在进行颅脑CT扫描前,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饰品和服装,因为金属物品会对X射线的成像产生干扰,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患者需要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以及是否怀孕或有可能怀孕,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检查的进行。

在进行颅脑CT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头部被固定好,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

有时,医生还会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以帮助更清晰地显示出大脑和颅骨的情况。

注射造影剂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而来,患者需要在注射前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或者肾功能损害,以确保安全。

在操作颅脑CT扫描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扫描的参数,以获得更准确的影像。

通常来讲,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层厚和层间距,以确定扫描的精细程度。

此外,扫描的速度和曝光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和病情来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在颅脑CT扫描进行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同时听从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指挥,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顺利完成。

一般来说,整个扫描过程会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患者需要耐心等待,同时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在颅脑CT扫描完成后,医生会对获得的影像进行分析,以帮助诊断患者的病情。

根据扫描结果,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以确定病情的具体情况和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也会根据扫描结果来告知患者自己的病情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总的来说,颅脑CT扫描是一种安全、快速、准确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在进行颅脑CT扫描时,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同时注意一些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准确性的影像获得。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一、头颅平片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

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

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

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

必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一)常规 CT检查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

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

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A
A
B
B
B
c
c
2、急性硬膜下血肿
桥 静 脉 或 静 脉 窦 损伤 所
致。 血 肿 位 于 硬 脑 膜 —— 蛛
网膜之间。
CT 表现:颅板下新月形 高密度影,占位效应轻。
慢性 硬膜 下血 肿
3、脑内血肿 CT表现:脑实质内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高密度影,伴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的适应症
脑血管疾病 脑肿瘤 脑内炎性病变 脑寄生虫病

颅 底 3D 重 建
矢状位 重建
CT血管造影
Angiography,CTA)

(CT
CTA是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软件技术。特别是80年代末期,随 着螺旋CT技术的开发,3D-CT接近了DSA的 水平。
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戴帽”现象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梗阻性 脑积水
常见颅内肿瘤MRI表现
胶质瘤
胶质瘤
胶 质 瘤
脑膜瘤
脑膜瘤
垂 体 腺 瘤
垂体腺瘤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与CT有关的重要术语、概念及应 用技术
分辨率 CT值 窗技术 部分容积效应 伪迹

CT值



CT值(或称Housfield unit,Hu值或CT Number) 是CT图像专用密度计算单位,它用以区分组织 间的密度差 CT值并非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组织之间进行比 较的相对值,实际上是组织对X线的吸收值 人体内因水的含量最高,故以水的吸收系数μ 为0,其他组织与其对比各有不同的值,但因真 正组织的值差别不大,为了容易区分,亨氏将 骨和气体之间的差别扩大到2000等份,即+ 1000~-1000
窗技术




主要用来观察和测定感兴趣区CT值的改变 通常观察图像密度差是通过其亮度(或称灰阶) 加以区别的,而人的视觉亮度(或灰阶)差约 为16~24个等级 窗技术即是在灰阶范围内对某一感兴趣区进行 观察所限定的特定范围 常以感兴趣区内脑组织的平均CT值作为中心 (window level,WL),即窗位;以其相近组织 的上、下CT值范围作为宽度,即窗宽(window width,WW)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 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 后角、外侧裂池。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豆状核:苍白球(内)、
5cm
壳核(外)
侧脑室体部

基底节、丘脑为穿支动脉供血,产 生的梗死灶较小,直徑 10~15mm ,称 之为腔隙性脑梗死。 MRI 诊断脑梗死优于 CT 。发现病变
早,病变多。
发病6小时
同一病人,发病8天
超急性脑梗死
DWI
2hr
水抑制
(三) 肿瘤
脑膜瘤
脑 膜 瘤
垂体腺瘤
MRI
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
冠状面CT示意图
第一层蝶骨小翼层面
第二层鞍前层面
第三层蝶鞍层面
第四层鞍后层面
第五层斜坡层面
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
第七层齿状突层面
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
颅底孔道CT解剖
(三) 正常颅内生理钙化
尾状核、豆状核、松果体、僵联合、 大脑镰、脉络膜丛、齿状核。
尾状核钙化
4、脑挫裂伤
脑外伤 —— 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 多发小出血灶。 CT表现:斑片状低密度影中,有散在斑
点状高密度灶。病变广泛有占位效应。
5、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出血CT表现:脑室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影, 量多者呈高密度铸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脑沟、脑裂、脑池内
高密度影,量多者呈脑池铸型。
1 、颅骨平片:简单、经济。 用于:骨折、颅骨 疾病。
正常头颅正侧位片
头颅侧位X线平片
头颅正位X线平片
颅骨骨折
颅骨转移瘤
2 、脑血管造影:DSA 颈内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
脑血管病变诊断 介入放射学
3 、CT: 颅脑外伤、 脑血管疾病、 颅内肿瘤、 感染炎症、 先天发育异常。
4 、MRI:多方位、多参数成像、 MRA。
特殊部位血肿
基底节血肿
脑室内 血肿
颅 后 窝 血 肿
6、骨折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
A
A
B
B
7、颅内积气和异物

开放性脑损伤
左额骨粉碎性 骨折,硬膜下 积血、积气。
(二) 脑血管疾病
1、 脑出血 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 血液病。
脑出血
高血压为例,由于 脑动脉硬化,血压升 高,小动脉破裂。 常发生部位为基底 节、丘脑。可破入侧 脑室、蛛网膜下腔。 分急性期、吸收期、 囊变期。
急性期(1W、血肿、水肿、占位):
CT表现:

脑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 基底节区血肿呈肾形。 可破入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水肿:2天——2周——1月
占位效应。
2 、脑梗死
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坏死。
常为动脉硬化引起。 CT表现:

24小时内 (一)。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影,呈扇形、同时累及白 质和皮质,与闭塞血管供应区一致。 占位效应轻。
颅脑影像学检查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 针灸康复科 朱先明
科室QQ群号:321887815



课件共享 文件传输 心情交流 工作感悟 意见建议
一 检查方法:
1 颅骨平片:骨折、颅骨疾病。 2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病变诊断。 介入放射学。 3 CT:外伤、急性脑出血。 颅骨和钙化性病变。 4 MRI:多方位成像、颅底病变、MRA。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

CT成像技术,是将传统的X线摄影原理与 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CT与传统X线摄影的相同之处均是利用X 线穿透人体,通过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 (或称衰减)差异,导致透过的X线强度 产生差异

CT图像显示、记录与储藏


经计算机处理后的数字化信息,再经数模 转换器按照矩阵方式打印出来,可具体反 映组织内不同部位的X线量(或衰减值), 并以CT值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电视监视器显像,按照光学系统方式 将图像记录到胶片上,即为临床最常应用 的CT图片
无辐射 无骨伪迹 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 多方向扫描

磁共振成像中的特殊现象
流空效应 化学位移 磁敏感效应

MR T1WI
MR T2WI
头颅冠状位正常MR T1WI
头颅矢状位正常 MR T1WI
脑 部 正 常 M R A 表 现
MRI 冠 状 位
MRI 矢 状 位
MRI轴 面 T2W1
豆状核钙化
大脑镰钙化
缰联合
松果体钙化
脉络膜丛钙化
齿状核钙化
三、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平扫表现: 1、直接征象: (1)高密度影:血肿、脑膜瘤。 (2)低密度影:梗塞灶、水肿。 (3)等密度影:部份硬膜下血肿。 (4)混杂密度影:胶质瘤。

左侧丘脑出血 破入左侧脑室 出血区呈高密 度灶

多发脑脓肿 右额叶、右枕区见 类圆形低密度灶
窗技术举例
部分容积效应

CT扫描的层面有一定的厚度,如果这个厚 度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密度组织所构 成时,CT图像所测得的CT值就不能反映其 中任何一种组织的CT值
伪迹


头部运动 颅内异物 颅骨和钙化 CT机本身故障
检查前准备

平扫:一般不需作特殊准备,对于婴幼儿 或不配合患者,酌情给予镇静剂 增强扫描:检查前应禁食4小时,以防止造 影剂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右额区 脑膜瘤 右侧侧 脑室受 压移位

额区脑膜瘤颅骨骨质破坏
额区脑膜瘤颅骨骨质增生
三 常见病CT表现
(一) 颅脑外伤 包括:头皮软组织损伤 颅骨损伤 颅内组织损伤
1、硬膜外血肿 脑膜血管损伤 所致。 血肿位于硬脑 膜——颅板之间 CT 表 现: 颅板 下梭形高密度影, 可伴有颅骨骨折。 占位效应轻。
6cm
正常CT表现
颅 底 层 面
蝶 鞍 层 面

鞍 上 池 层 面
三 脑 室 下 部 层 面
三 脑 室 上 部 层 面
侧 脑 室 体 部 层 面
侧 脑 室 顶 部 层 面
大 脑 皮 质 下 部 层 面
大 脑 皮 质 上 部 层 面
•左颞叶脑梗塞 左颞叶见扇形密度均 匀减低区,左侧脑室受 压变扁
等密度 右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灰质密度相等, 右侧脑沟消失,侧脑室变窄。

右顶叶胶 质瘤并出 血 右顶叶不规 则混杂密 度灶, 周围有指套 状低密度 水肿

2、间接征象:
(1)病灶周围水肿:肿瘤周围、血肿周围。 (2)脑池、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 向健侧移位(占位); 或脑室萎缩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移 位(陈旧性病变)。 (3)骨质改变: A、颅骨增生、破坏:脑膜瘤。 B、蝶鞍扩大:垂体瘤。 C、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脑血管DSA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系统肿瘤鉴别诊断和术前检查指导手 术

Willis 环的 重排 结构 三维 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