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 O 年第 1 卷第 4 08 8 期 J e a , o 1 o4 08 dJ g, V 1 8 . O M m / g . N 2
颅 内原 发恶 性 淋 巴瘤 的 C T与 MR 诊 断 I
郝 志 , 金 梁 杜
p sn di m scs8j ti “ oe fto' u pa im st l ̄ M st os hw dmn a o oea dm d瑚船 sae r et otae . sl ed sd s rd m  ̄”n otl o . otu r soe im l r dr e e a n e e n u k i” ‘ n l l m i m te a pc
i .I e sar t b n i d w t 8 E t s ti n c s r e i e t e i o f oh rmaslso s i r e e ra e mi a e ig o i . c rt ig o i i a alb e c s yO d i f h l te s e i , od rt d c e s s k n d a n s Ac u ae da n ss s v i l  ̄ n n o t s a w e gn n ig r o ie t l ia noma o s h n i ig f d n sae c mbn d ma i l ci c lifr f n . l n i
fc rmid e l e o e e rm . h so e e i - tn i rh p ri t st yC li c n T e lso sw r o i tn e O ihl a e O d l n fc r b u T el i w r o i e st o y e - e i b T pan s a . h in ee i - e s r l t i e m s n y n n y e s n sg y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方式本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
术前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
结果本组11例其MRI表现病灶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无或有轻~中度水肿,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注射造影剂Gd DTPA后有明显增强。
结论 MRI 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必然的价值。
【关键词】脑内淋巴瘤诊断 MRI0 引言本文搜集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明的11例脑淋巴瘤,分析其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熟悉。
1 材料与方式本组患者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8~66岁,平均岁。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4例,口角歪斜1例,走路不稳、共济失调3例,意识减弱、经历消退2例,突发肢体偏瘫1例。
11例在术前均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
MRI机为以色列Elscint 型,常规行横轴位扫描,T1WI:TR/TE=500/16ms,T2WI:TR/TE=2000/104ms。
层厚为6mm,间距为。
矩阵为252×256。
必要时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广州康臣公司生产),其要紧成份为Gd DTPA,静脉注射,剂量为kg。
强化后常规行横轴位扫描,必要时行冠状位和(或)矢状位扫描。
2 结果数量及散布本组11例共15个病灶,单发病灶7例,4例为多发(2个)病灶。
多数位于脑深部,幕上多于幕下,具体散布如下:①7例单发病灶中,其中右基底节区1例、胼胝体压部2例、左顶叶2例、右小脑1例及左基底节区1例;②4例多发(2个)病灶中,其中右颞叶、左顶叶各1例(均为2个病灶),左基底节区和左顶叶1例,左基底节区和右颞叶1例。
边界及形态各病灶及边界清楚,信号均质,未见坏死、液化、囊变及钙化或出血等改变。
5个病灶为圆形,4个病灶为卵圆形,2个为蝶形(均位于胼胝体压部),其余病灶为不规那么形。
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CT诊断和鉴别诊断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brain)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该病的起源是淋巴细胞,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
MRI和CT是诊断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两种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和CT在诊断这种疾病中的应用及其鉴别诊断。
MRI特点:1. T1加权图像:多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分化程度更高的瘤体可见低信号。
2. T2加权图像:表现为高信号瘤体,与周围低信号区相对应,边缘模糊,强化后,瘤体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FLAIR序列: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的水肿和灰质边界的减弱。
4. 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MRI图像定位有关,主要表现为癫痫、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语言、视野等)等。
CT特点:1. CT无造影剂扫描:病变密度一般等于或略低于脑组织,边缘模糊,周围水肿反应轻微。
2. CT增强扫描:病变周围边缘明显增强,形态多变,呈分叶状、结节状、葫芦状等。
3. 在密度不均的肿瘤中,钙化较少见,但增强后皮层骨质合并增厚的蝶骨前庭壁等骨改变提示肿瘤较多。
鉴别诊断:MRI和CT对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淋巴瘤的形态和强化模式变异性很大,因此,需要与其他疾病(如胶质瘤、脑转移瘤等)作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信息,患者MRI和CT表现常常表现为单发病变,病变低密度或等密度,并向周围发展,可伴随水肿和坏死区。
有不明原因的癫痫或神经系统症状或疾病史的病人,可能需要进行这些检查。
总之,MRI和CT是诊断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首要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以结合穿刺活检和手术来确诊和治疗。
对于可疑的淋巴瘤病变,还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医学影像学: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脑组织的肿瘤
1. 原发性
80%,来源于颅骨、脑膜、脑组织、血管、 垂体、颅神经和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 胶质瘤(50%) 、脑膜瘤(14%) 、垂体瘤(11%) 、 听神经瘤(7%)
2. 继发性-转移瘤、邻近器官侵犯(20%)
检查方法
X线平片——少用。主要观察有无骨质增生、破 坏,蝶鞍有无增大,有无钙化灶等(对颅咽管瘤、 垂体瘤有一定的定性作用)。
颅咽管瘤
(二) 好发部位及肿瘤类型
按照颅咽管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 鞍内、鞍上、鞍内鞍上和脑室内肿瘤。 以鞍上和鞍内鞍上多见,鞍内和脑室内 少见。
按肿瘤的成份可分为三型,即囊实 性混合型,最多见;囊性型和实性型 (少见,仅约占4%)。
影像学表现
部位:鞍内、鞍上或两者有之。 形态: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状,边缘
2、形态:包括圆形、类圆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 葫芦形多由于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时受鞍隔 的限制两边狭窄而形成。
3、影像学表现:等密度或等信号。肿瘤内可慢性 坏死出血,也可液化囊变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 瘤呈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不如残存垂体腺组织。
垂体大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
体
大
+C
腺
瘤
麻雀鸟?美丽的禾雀花!
CT-----常用。 MRI----常用。多方位、多参数。 DSA----主要用于血管性病变
颅脑肿瘤的CT、MRI诊断征象
一、直接征象 1. 肿块或占位性病变。 2. 异常的密度或信号强度改变 3. 增强后扫描肿瘤有程度不一 的强化
二、间接征象
1. 周围组织结构的移位,严重可有脑疝形成 2. 肿瘤周围的脑组织间质性脑水肿 3. 骨质改变
颅脑肿瘤的定性诊断 以解剖部位为指引,先定位然后做定性鉴别诊断,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是指恶性淋巴瘤发生于颅内或蛛网膜下腔,占颅内恶性肿瘤的5%以下。
本病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
胞淋巴瘤(DLBCL)为主。
CT表现: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呈单发或多发灰质-白质
交界带区域内局限性或弥漫性强化病灶,边界不清。
病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以及占位效应伴有不同程度水肿或脑积水。
增强扫描可见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甚至强化不明显。
MR表现:磁共振技术更具有优势,其表现形式包括T1WI的
等或低信号、T2WI的高信号和FLAIR序列的水肿区域,均可见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的强化呈现不规则的环形强化或结节状强化。
灰质-白质交界带内弥漫性强化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部分病例MR显示颅骨骨髓、脑膜和颅咽管受累。
病理学基础: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为:肿瘤细胞数量多,有异型细胞,有数目不等的小结构或核裂变体,出现明显的核胞比。
免疫组化检验常出现CD20、CD10和BCL-
6的阳性表达。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起源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脉络丛和免疫细胞等有关。
治疗通常采用放疗、化疗和手术等综合治疗,化疗是主要方法。
目前,生物制剂治疗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颅脑肿瘤的影像诊断1

瘤周无水肿或仅有轻度水肿;轻度的占位效应;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
左额叶星形细胞瘤伴钙化
左 颞 叶 星 形 细 胞 瘤
MRI表现
多数肿瘤边界清楚,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钙化在T2WI呈上黑色低信号影,但较难显示;
脑水肿及周围占位效应较轻;
肿瘤一般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
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类与分级
名 称 WHO分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Ⅰ级 Ⅰ~Ⅱ级 Ⅰ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三类法: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变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四类法:星形细胞瘤Ⅰ~Ⅳ级,Ⅰ~Ⅱ级相
发生在大脑半球表现精神改变、感觉和运 动障碍,同向偏盲; 发生在脑干表现头晕、复视、后组颅神经 和锥体束损害症状; 发生在小脑者表现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和 颅高压症状。
CT表现
均匀的低密度或等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肿块; 一般瘤内无出血、坏死; 少数肿瘤中央或边缘有较大的囊变; 成年者瘤内钙化少见、儿童者瘤内钙化多见; 一般无强化,少数片状、结节强化或环状强化。
CT表现
颅后窝中线区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密度肿块; 边缘较清楚,周围环绕有低密度水肿带; 10%~15%可见斑点状钙化,有较小的囊变坏 死区,大片出血者少见;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的分叶状肿块或结节状;
坏死、囊性及出血常见,50%的瘤内有钙化;
肿瘤细胞脱落可随脑脊液向他处转移种植。
临床表现
病例解析;脑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

病例
脑肿瘤影像,精彩辨析(二)
脑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快来看看吧
淋巴瘤特点:
颅内淋巴瘤可为原发或继发,原发者本十分少见,近年有增多的趋势,中年人多发。
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脑内靠近脑表面及脑室旁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因而淋巴瘤常在这两个区域:1.靠近脑表面,2.深部中线两侧的脑白质或胼胝体,一侧常与侧脑室室管膜相连。
也可位于脑内其他白质区域,以肿块型为多,多发病灶多见。
较弥漫生长的不规则型也不少。
原发或继发在影像学上不能鉴别。
MRI上肿瘤典型表现为脑内较大的肿块,边界清楚,信号常均匀,T1WI时常见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时常以等信号为主,部分肿瘤呈较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均匀强化或呈边缘环状强化(免疫缺陷的病人),附近脑组织见受压推移的占位表现相对巨大肿块显得较轻。
肿瘤发生脑室室管膜转移时,以增强后脑室边缘结节状或线型强化为其较特征表现。
颅咽管瘤特点:
颅咽管瘤半数以上见于儿童或年轻人,病程常较长,可有内分泌症状,多为釉质细胞型(钙化发生率高)。
另一个发病高峰是40岁左右。
多发生于第三脑室前部的蝶鞍上方,但鞍内、松果体区或蝶鞍后方也可发生,钙化及囊变是其病理特点
MRI的T1WI或T2WI上多信号不均匀,囊状病灶,但边界常清楚,T1WI上可呈低、等混合信号或低、等、高混合信号,T2WI上则肿瘤大部呈高信号,但常伴有低或等信号成分,与病变组织的钙化有关。
可伴发脑积水改变,但脑水肿少见。
注射造影剂后常呈边缘轻度强化。
总结1.完全或部分囊性,2.钙化多见,3.实质和囊壁可强化,4.典型位置。
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诊断课件

放疗:利用放 射线照射肿瘤, 缩小肿瘤体积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 胞特定基因或蛋白进行 治疗
免疫治疗:激活或增强 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 抗肿瘤细胞
颅脑原发性恶性 淋巴瘤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
计算机断层扫 描(CT):对 颅脑原发性恶 性淋巴瘤的诊 断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
性
磁共振成像 (MRI):对 颅脑原发性恶 性淋巴瘤的诊 断具有较高的 准确性和分辨
别诊断。
04
预后评估:根据影像 学表现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对患者的预后 进行评估,以指导治
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难点和误区
影像学表现多样, 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缺乏特异性影像学 表现,需结合临床
资料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技术选 择不当,影响诊断
准确性
影像学诊断经验不 足,易出现误诊和
漏诊
影像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误诊病例
病例1:患者出现头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像 诊断为脑膜瘤,实际为颅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例3:患者出现癫痫发 作、意识障碍等症状,影 像诊断为脑炎,实际为颅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例2:患者出现肢体无 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影 像诊断为脑梗死,实际为 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例4:患者出现头痛、 头晕等症状,影像诊断为 脑积水,实际为颅脑原发 性恶性淋巴瘤。
颅脑原发性恶性 淋巴瘤影像诊断 总结
诊断要点总结
01
影像学表现:颅脑原 发性恶性淋巴瘤在影 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 现,如脑实质内多发 结节、脑膜强化等。
03
治疗方案:根据影像 学表现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手术、
放疗、化疗等。
02
鉴别诊断:需要与 脑转移瘤、脑膜瘤、 脑炎等疾病进行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大小。 颅高压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生于颅骨者多表现为头皮无痛性肿
块。 中老年多见。 病程相对短。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影像学表现
平扫CT表现: 特征为高密度肿块(原因:淋巴瘤细胞密集,
核浆比例大)。 CT增强扫描:大部分均匀一致显著强化(肿瘤
T2WI
2005-12-28
MR-0050371.男,61岁, 左侧丘脑及基底节区多发 病灶放疗后基本消失
2006-2-8
左锁骨上淋巴结 进行活检
8个月后病人全身多发 淋巴结肿大 ,颅脑MRI 复查未见病灶复发。
2006-8-24(左锁骨上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 瘤伴灶性坏死(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性)。
有兴趣可阅读以下文献
1、曹代荣,王弘岩,李银官,等。颅脑原发性恶性淋 巴瘤的MRI和MRS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 17(1):8-11。
2、曹代荣,游瑞雄,李银官,等。颅骨及硬膜原发性 恶性淋巴瘤3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2): 214-216.
3、曹代荣,游瑞雄,李银官,等。颅骨及硬膜恶性淋 巴瘤的CT和MRI表现(附6例报告),中国介入影像与 治疗学,2009;6(1):47-50.
动脉期
要了解肿瘤本身强 化特征需延迟扫描
延迟扫描
男,50岁,反复头痛1年,加剧1 个月。颅内多发病灶。CT平扫呈 略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动脉期
延迟期
要了解肿瘤本身强 化特征需延迟扫描
延迟期矢状位重建
男,50岁,反复头痛1年,加剧1 个月。颅内多发病灶。CT平扫呈 略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病理组织切片
底节区)或脑室旁白质区多见,病灶可位 于脑实质表面。 病灶形态: 团块状、类圆形,边缘清晰但 多不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或分叶, 典型呈握拳征。
病灶大小: 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5mm~ 80mm,平均20.5mm。
影像学表现
信 号 : 平 扫 肿 瘤 T1WI 呈 等 、 低 信 号 , T2WI呈低信号、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 以低信号最为特征,坏死或囊变少见;
病理
原发性者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 瘤,T细胞极为少见。
继发性者可为霍奇金淋巴瘤。 组织学上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围着血管向外浸润形成袖套状结构; 另一种是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生长。 肿瘤无包膜,边界多不清楚。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无明显新生肿瘤血 管,肿瘤周围的血管壁明显破坏导致脑血 管屏障严重受损。
4、李秀梅,曹代荣,李银官,等。颅脑原发性恶性淋 巴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2008; 第一期。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谢 谢!
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囊 变部分无增强。
瘤周水肿带: 轻、中及重度度水肿带, 占位效应相对较轻。
多发病灶不少见。
原发者与继发者影像表现相类似。
影像学表现
发生于颅骨及硬膜者表现: 颅骨内外均可见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
而相应的颅骨质破坏较轻微,颅骨外形尚 存,而颅骨两旁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且 大小不成比例。
颅脑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颅脑恶性淋巴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者 系全身恶性淋巴瘤的局限表现,原发性者病灶 仅局限于颅脑,且在半年内全身其它脏器未见 淋巴瘤征象,较少见,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 渐上升的趋势。因其临床表现各异,而影像学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本病对放疗和化疗 敏感,因此影像学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脑
内
淋
巴
瘤
复
术前MRI平扫+增强
发 病
灶
往
往
不
在
原
发Hale Waihona Puke 部位术后MRI增强图像
右侧四脑室旁淋巴瘤手术后3年,左 侧小脑半球及左丘脑多发强化灶,部 分呈环形强化。
注射对比剂后立即 增强扫描图片
个人经验:注射对比剂后5-15 分钟左右扫描更易显示病变。
注射对比剂后8分肿 增强扫描图片
T1WI
T2WI
T1WI-C+
CBV图-低灌注
MTT图
灌注曲线图
T2FLAIR
CBV图-高灌注
病理:胶质母细胞瘤(IV级)
短回波可以显示Lip峰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男,69岁,后枕部疼痛半年, 左侧肢体无力4个月。
50
男 , 岁 , 小 脑 蚓 部 及 左 侧 额 颞 叶 多 病 灶
MR-0046887,女,46岁,间 歇性头痛3年,加剧6天伴呕吐
T1WI-C+
MR-0046887,女,46岁, 左侧脑岛区类圆形团块状强化灶
T1WI-C+
MRI检查可提示颅 内恶性淋巴瘤诊断
T1WI
MR-0050371.男,60岁, 左侧丘脑及基底节区多发病灶
影像学表现
MRS表现 病灶MRS显示Cho峰升高、Cr 及NAA峰降低或消失,出现Lip峰或Lac峰, 放疗后病灶复查,其波谱表现可恢复正常, Cho峰较放疗前明显下降,NAA表现为最 高峰,Lip峰及Lac峰均消失。
Cho峰升高反应肿瘤组织的高细胞组成及 膜转换的加速,NAA峰的降低提示神经元 的受损,Lip峰的升高则是因为中枢神经 系统淋巴瘤内富含Lip小体。
DWI上病灶高信号范围与增强大小一致
T2WI
DWI DWI上病灶高信号范围与增强大 小一致,尤于常规T1WI和T2WI
T1WI-C+
PWI示肿块呈低灌注,有别 于胶质母细胞瘤的高灌注
MRS
2008-9-6
2008-10-24 (放疗10次后)
2008-11-10
DWI及ADC值可作为 治疗后疗效评价指标
周围的血管壁明显破坏—BBB受损),部分不 均匀强化。 发生颅骨者表现为颅骨内外弥漫软组织肿块, 颅骨破坏相对轻微,外形基本完整。
动脉期
2005-12-19CT平扫
延迟扫描
男,60岁,右下肢僵硬、乏力、麻木20 多天,左侧丘脑及基底节区多发病灶。 CT平扫呈略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CT平扫
小结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常位于脑表面或脑室旁或近中 线部位。
T2WI肿瘤以等低信号为主。 增强后明显较均匀强化,握拳样或团块样强化。 多发肿瘤不少见。 颅内外肿块,明显强化,相应颅骨变化较轻应考
虑本病可能。 ADC值测定有助于与胶质母细胞的鉴别。 MRS对定性诊断有帮助 PDI(灌注加权成像)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低灌注高强化是其最重要特征。
病理(2005-10457): 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性
MRI检查可提示颅 内恶性淋巴瘤诊断
男,54岁,头晕2个月,记忆力差1个月。
脑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MRS上出现 Lip峰是恶性淋巴瘤的较特征性表现
MRS示CHO明显升高,可见Lip峰
MRI检查是颅内恶性淋巴 瘤疗效评估的最有效手段
放疗及化疗后4月小脑蚓部 及右侧基底节区病灶消失
男,62岁,反复头晕半个月,外院诊断为脑膜瘤
MRS
DWI
ACD图
胼胝体肿块高强化低 灌注—提示乏血供
灌注曲线
CBV图
CBF图 MTT图
脑膜瘤呈高灌注
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性)
T1WI-C+
T2WI
瘤体rCBV值=0.16,rCBF值=0.52, rMTT值=0.85, rCBV值变化最明显。
证实了当初的影像诊断是正确的。
T2WI
T1WI 女,68岁,发现左头顶肿物3月。
T1WI-C+
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侵犯颅骨。
MRI检查是颅内恶性淋巴 瘤疗效评估的最有效手段
放疗及化疗后4月病灶基本消失
男,54岁,头痛3个月, 右下肢麻木、乏力1个月。
MR-0045410,增强扫描
CT平扫
骨窗位
穿透性生长模式是颅 骨恶性淋巴瘤的特征。
增强扫描
男,54岁,头痛3个月,右下肢麻木、乏 力1个月。CT平扫呈顶骨内外略高密度肿 块,增强后明显强化。顶骨结构尚完整。
CT平扫
男,27,颅脑外伤2个月。 左侧硬膜下血肿? 左额头皮血肿?
CT平扫骨窗位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脑中线旁的深部脑组织(脑干、丘脑及基
鉴别诊断
脱髓鞘脑病 转移癌 胶质母细胞瘤 脑脓肿:免疫缺陷者可表现为环形强化
灶。 脑膜瘤 生殖细胞瘤
女,20岁,发作性四肢抽搐 1次。
(右顶叶)符合间变性血管周细胞瘤伴坏死, 核分裂10个/10HPF(WHOⅢ级)。 IHC:Bcl-2、CD99、CD56(+)、GFAP局 灶(+); CD34血管(+)、EMA、PR、Neu-N (-); Ki-67(+、35%)。
MRS示基本正常谱线
女,47岁,左侧肢体无力10天
MRS示CHO明显升高,可见高耸的Lip峰
放疗及化疗后5月病灶消失
MRS可作为肿瘤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MRS示基本正常谱线
非霍奇金淋巴瘤伴灶性坏死 (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性)。
细胞外间隙 DWI 相关 (弥散加权成像)
细胞核浆比 颅内淋巴瘤细胞致密,细胞外间隙狭窄, 细胞核浆比大 水分子扩散受限,可用 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