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医学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课件】-脑卒中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课件】-脑卒中影像学诊断

CT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原理
CT灌注成像利用对比剂的动态扫描,评估脑组 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和血管通透性。
应用
CT灌注成像可以帮助判断脑卒中的血供状态和 危险区域,指导溶栓治疗和手术干预。
MRI在脑卒中中的应用
1 多序列MRI
MRI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用于检测脑梗死、脑 出血和缺血性病变。
影像学随访可以帮助评估脑卒中后的恢复情况、检测复发风险以及指导康复 治疗和预防措施。
影像学诊断在脑卒中的局限性
虽然影像学技术在脑卒中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 如无法评估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和预测预后。
临床应用中的脑卒中影像学诊 断案例
通过临床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过程,为临 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医学影像课件】——脑 卒中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是指大脑血供中断引起的短暂或持久的神经功能缺陷。本课件将介绍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帮助了解其分类、诊断方法和限制。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疾病,由于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缺陷。 它可以是缺血性的或出血性的。
脑卒中的分类和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
由于血栓或动脉闭塞导致大脑无氧缺血,症 状根据梗死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出血性脑卒中
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大脑内出血,症状取决 于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影像学诊断在脑卒中中的作用
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确定脑卒中的类型、定位损伤区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和指导治疗决策。
普通CT在脑卒中中的应用
普通CT可以快速检测脑出血、梗死区域和脑水肿,它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之一。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可检测脑血管狭窄、闭塞和动脉瘤等异常,为脑卒中的诊断提供 重要信息。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1. 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范围2. 病因与分类2.1 脑卒中病因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ASVD)- 心源性栓塞及心律失常相关性缺血性卒中- 血液系统异常引起的缺血或出凝状态等3.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与注意事项3.1头颈部CT扫描A、原理颜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通过探测器发射高频音波,经过组织反射回来后接收并处理形成图象信号,并显示在荧光屏上。

它利用了“多普勒效应”即当有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所产生特殊频率变换现象。

B、适应证:多普勒技术可广泛地用于吻合口径评估,包括人工肘关节置换(TEA)前后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早期移位;骨折愈合程度监测;软组织肿块性质鉴别;关节积液检测与定量分析等。

此外,多普勒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地推广。

C、禁忌证:对超声有过敏史者,对头颈部皮肤损伤严重或感染患者不宜行该项检查。

4. 影像学表现4.1 CT 表现- 脑卒中早期CT影像特征- 脑出血和腔隙性缺血灶的区别5. MRI 表现5.1MRI扫描A、原理核磁共振成象(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以核自旋运动为基础并利用其产生信号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及功能信息图谱,并可提供各向异形空间解剖图层面上所需任意位置切片观察方式的无创诊断方法B、适应证:(a) 颅脑实质异常(如: 弥漫轻度白质改变; 畸形发展; 先天畸型);(b) 暴力致使之急/亚急性神经系统病变(如: 颅脑外伤; 蛛网膜下隙出血);(c) 急性/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免疫相关的异常反应(如: 炎症或自身免疫介导之白质改变、颈动静脉窦栓塞);C、禁忌证:1. 心搏起搏器2. 可能存在金属异物(例如心内除颤器)6. 法律名词及注释- 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 MRI:核磁共振成像,通过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无创检查的方法。

7.附件[请参见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MRI-核子共振成象, 是以原子核在强大恒定高频电场作用下发生预cession运动为基础并利用其产生信号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信息图谱,并可提供各向异形空间解剖图面上所需任意位置切片观察方式的无创诊断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准确和及时的判断。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工具。

本文将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闭塞导致的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脑卒中患者,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对于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但限于其主观性和局限性,往往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

而医学影像技术的出现,为脑卒中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首先,脑卒中的诊断中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两种影像技术通过对脑部进行断层扫描或者成像,能够提供详细的脑部信息,包括脑血管的状态、缺血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等。

CT扫描可以快速获得影像结果,并且对于急诊脑卒中的筛查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而MRI则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脑部结构和灌注情况的信息,对于慢性缺血和缺氧引起的脑卒中更为敏感。

其次,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的诊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首先是早期诊断与急性阶段的处理。

通过快速而准确地进行CT扫描或者MRI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脑卒中的病灶,确定病因类型,为急性期的治疗和抢救提供指导。

其次是脑卒中的后续观察和疗效评估。

通过多次CT扫描或者MRI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是对于复杂病例的辅助诊断。

对于有复杂病因或者不确定诊断的脑卒中患者,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作出准确的诊断。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脑卒中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对脑血管造影或者CTA、MRA检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病变及其分布情况,提供更加准确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得到了应用,例如脑灌注成像(CTP、MRP)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可以更好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脑组织的恢复情况。

医疗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诊治中的应用

医疗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诊治中的应用

医疗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诊治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影像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特别是在脑卒中的诊治中,医疗影像诊断技术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医疗影像诊断技术的介绍以及其在脑卒中中的应用,来探讨这一重要医疗技术如何提高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概述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运用图像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将医学影像信息数字化,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处理后,得到具有诊断价值的医学图像及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对病例进行更加准确判断的一种技术手段。

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X射线的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已经不仅局限于X射线,如CT (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等,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优点在于其非侵入性和准确性:非侵入性意味着在进行影像诊断时,不需要任何穿刺操作,避免了传统的痛苦和恢复时的不适感;准确性则更是百分之之百的保证了病人的诊断结果。

二、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中的应用脑卒中,即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变或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对这种疾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而在诊断方面,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诊治的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患者的病变位置,以及判断病变程度。

具体来说,引用近期研究的数据,目前常用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磁共振成像(MRI)MRI技术可提供关于脑组织的详细信息,进而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

MRI适用于观察脑组织、造影血管及它们的解剖图像,还可用于对脑血管系统的病理性改变进行详细的观察,如为脑出血、脑梗塞等类型的病变提供清晰的影像。

MRI技术具有肯定的特异性、高度定量性以及较高的准确性。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技术可以检测头颅和颈部的肿瘤、感染性疾病和损伤,因而也被称为"硬组织成像技术"。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脑部血供中断或者出血,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影像学诊断在脑卒中的定位、分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相关技术。

二、脑卒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脑卒中的定义和病因分类2.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分类3.脑卒中的影响学分型和临床应用三、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工具与技术1.CT扫描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a.常规CT扫描的价值和限制b.CT灌注成像(CTP)的应用c.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2.MRI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a.常规MRI的价值和限制b.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应用c.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应用3.影像学诊断辅助技术a.病灶体积测量技术b.灌注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c.影像学评估软件的应用四、脑卒中影像学诊断的实际操作及注意事项1.影像学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2.影像学检查的操作步骤3.常见异常表现的鉴别诊断4.影像学诊断结果的报告与解读5.注意事项和注意事项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CT扫描影像资料2.MRI扫描影像资料3.影像学评估报告样本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导致的脑部血供中断或出血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2.影像学诊断: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的过程。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旋转X射线扫描获得脑部断层图像,用于脑卒中的初步诊断和评估。

4.MRI扫描:核磁共振扫描,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信号来获得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用于脑卒中的进一步诊断和评估。

5.灌注成像:通过注射对比剂并观察其在脑部血管中的分布来评估血流情况的影像学技术,用于脑卒中的灌注状态评估。

6.影像学评估报告:影像学医生根据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所做的详细诊断和评估报告。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二)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二)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二)引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巨大影响。

影像学诊断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定性定位、预后评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切入,分别对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的方法、技术、评估指标、分类及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影像学诊断方法a. 传统影像学(CT、MRI)在脑卒中的应用b. 现代影像学(磁共振灌注成像、脑血管造影)在脑卒中的应用c. 影像学与其他辅助检查的综合应用2. 影像学诊断技术a. 基于计算机的影像分析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b. 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c. 影像导航技术在脑卒中手术中的应用3. 影像学评估指标a. 脑卒中患者的CT评估指标b. 脑卒中患者的MRI评估指标c. 脑卒中患者的灌注参数评估指标4. 脑卒中的分类a. 根据病因学分类的影像学表现b. 根据病灶特征分类的影像学表现c.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变位置分类的影像学表现5. 影像学诊断的进展a. 新的影像技术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b. 影像学与基因组学的结合在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中的研究进展c. 影像学与治疗方案的相结合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总结:在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方面,传统影像学以及现代影像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计算机的影像分析技术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定性定位提供了更多可能。

影像学评估指标和分类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未来,新的影像技术、基因组学的研究以及影像与治疗方案的结合将为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提供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一、概述1.1 引言1.2 脑卒中定义1.3 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性二、脑卒中的分类2.1 缺血性脑卒中2.1.1 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缺血2.1.2 血管内血栓形成2.2 出血性脑卒中2.2.1 蛛网膜下腔出血2.2.2 脑实质出血2.2.3 脑室内出血三、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3.1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3.1.1 CT扫描表现3.1.2 磁共振成像(MRI)表现3.2 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3.2.1 CT扫描表现3.2.2 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四、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方法4.1 CT扫描的应用4.1.1 常规头颅CT扫描4.1.2 容积CT扫描4.2 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4.2.1 T1加权成像4.2.2 T2加权成像4.2.3 弥散加权成像4.2.4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4.2.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4.3 脑血管造影的应用4.4 脑电生理检查的应用五、脑卒中的伴发疾病与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5.1 脑血管狭窄与阻塞5.2 脑动脉瘤5.3 脑血管畸形5.4 脑水肿与脑疝六、结论附件:1. 大脑CT扫描图像样本2. MRI影像图像样本法律名词及注释:- 弥散加权成像(DWI):一种MRI成像技术,通过对患者进行多个不同加权的扫描,观察水分子的扩散来评估脑组织的状态。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MRI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用于评估脑血管病变及其血管解剖。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一种MRI成像技术,用于评估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和方向。

- 脑血管造影:一种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注入造影剂,在X射线下观察脑血管的状况。

- 脑电生理检查:一种通过记录和分析脑电活动来评估脑功能和疾病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脑卒中医学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脑卒中医学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二)上矢状窦血栓行成
(三)侧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
(四)直窦血栓形成
十一、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一)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二)颈动脉扭曲
(三)颈动脉、椎动脉动脉瘤
(四)其他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11
卒中的类型
缺血性
卒中
动脉系统
出血性
24小时内恢复 TIA
静脉系统 超过24小时
破入脑实质
6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CCCD—1995
一、短暂脑缺血发作(435)
(一)颈动脉系统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430)
1.动脉瘤破裂引起 2.血管畸形 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 5.原因不明
7
(二)脑出血(431)
1.高血压性脑出血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 3.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4.肿瘤性出血 5.血液病源性出血 6.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 7.动脉炎性出血 8.药物性出血 9.其他 10.原因不明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筛选和术后随访 DSA:必要时选用及介入治疗首选
19
主要内容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20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1972年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 螺旋脑CT是一种相对新的技术,1秒钟内即可完
(一)囊性动脉瘤 (二)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动脉瘤 (五)其他
(一)脑动静脉畸形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三)静脉血管畸形 (四)毛细血管畸形 (五)脑-面血管瘤病 (六)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 (七)硬脑膜动静脉瘘 (八)其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430)
1.动脉瘤破裂引起 2.血管畸形 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 5.原因不明
(二)脑出血(431)
1.高血压性脑出血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 3.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4.肿瘤性出血 5.血液病源性出血 6.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 7.动脉炎性出血 8.药物性出血 9.其他 10.原因不明
成一个层面的扫描:分辨率也更高,扫描层厚可 以薄至1mm。 在CT上,对X线吸收高于脑实质则表现为增白的 高密度阴影,如钙化和出血等;对X线吸收低于 脑实质则表现为灰黑色的低密度阴影,如坏死、 水肿、囊肿及脓肿等。
CT扫描可分平扫、增强、CTA、CT灌注成像
出血性脑卒中
常见原因: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 出血分布:大脑半球80%,小脑脑干20% 出血分型: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普通X线检查:无临床应用价值 CT诊断:
方便快捷,清晰显示脑组织,区分脑出血与脑梗死 确定部位、大小、性质等,急性卒中的首选方法。
MRI诊断:
无骨伪影显示后颅窝 多方位直接成像,显示结构无死角 因流空效应可直接显示动脉瘤等血管异常 显示脑梗死的时间更早 无需造影剂,直接行MRA检查
(一)脑动脉盗血综合症
(二)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症) (二)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437,5)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
(三)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五)颞动脉炎
(四)淀粉样血管病
(六)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五)夹层动脉瘤
(七)其他
(六)其他
十、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二)上矢状窦血栓行成
脑卒中的影像学 诊断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 影像中心
脑卒中(Stroke)危、重、急 第一杀手,病中之“最”。 起病最快 (秒、分、时)相当于脑中地震 发病率最高(120-180/10万/年)150万/年 病死率最高(60-120/10万/年)130万/年 致残率最高(75%重残40%) 患病率最高(600万/现存) 康复最慢 (月、年、终生) 危害创伤最大(个人受罪、家人受累、 医保超费、家庭社会沉重负担)
脑内血肿 脑室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MRI可直接显示,动态观察,判断预后
观察要点
部位: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 密度:高、略高、等、低密度 边缘:清晰锐利、模糊 周边水肿:轻、明显、无 占位效应:周围结构形态及位置变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Subarachnoid Hemorrhag
(四)按脑部病损部位: (定位、定量、定范围)
(五)按血管病损部位: (颈动脉、椎动脉、大小分支、脑
静脉疾病)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 CCCD—1995
一、短暂脑缺血发作(435)
(一)颈动脉系统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梗塞
脑出血
诊断(过去)
诊断(现在)
PHILIPS 1.5T磁共振
西门子1.5T磁共振(2 台)
最新款GE 3T磁共振
极速256层PHILIPS CT
最新款宝石GE CT
主要内容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分类
(一)按功能缺失持续时间分: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24H内恢复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3W内完全恢复 进行性卒中:起病6H-2W,症状体征仍逐渐加重 完全性卒中:起病6H内即达高峰
(二)按严重程度分:
小卒中(minor stroke) 大卒中(major stroke) 静息性卒中(silent stroke)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筛选和术后随访 DSA:必要时选用及介入治疗首选
主要内容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1972年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 螺旋脑CT是一种相对新的技术,1秒钟内即可完
(一)囊性动脉瘤 (二)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动脉瘤 (五)其他
(一)脑动静脉畸形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三)静脉血管畸形 (四)毛细血管畸形 (五)脑-面血管瘤病 (六)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 (七)硬脑膜动静脉瘘 (八)其他
八、脑动脉炎
九、其他动脉疾病
(一)感染性动脉炎
定义: Stroke 又称中风(apoplexy),脑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WTO定义:急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障碍,突然(数 秒内)或迅速(数小时内)出现受累脑区的相 应症状和体征。
百科全书: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常伴有神经系统局限性功能改变。
高等教材: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 生的急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三)侧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
(四)直窦血栓形成
十一、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一)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二)颈动脉扭曲
(三)颈动脉、椎动脉动脉瘤
(四)其他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卒中的类型
缺血性
卒中
动脉系统
出血性
24小时内恢复 TIA
静脉系统 超过24小时
破入脑实质
脑表面
颅内静脉窦血栓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按病理性质分:
1.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Ischemic stroke)
脑血栓(Thrombosis) 脑栓塞(Embolism) 腔隙性(Lacunar infarction)
2.出血性卒中 (Hemorrhagic stroke)
3.混合性orrhage)
(三)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2.脑栓塞(434,1)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 3.腔隙性脑梗死 4.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5.出血性脑梗死 6.无症状性脑梗死 7.其他 8.原因不明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七、颅内血管性畸形
四、脑血管性痴呆 五、高血压性脑病( 437 ) 六、颅内动脉瘤(4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