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影像学诊断及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7月19-20日,2019山东急性脑血管病防治论坛和临沂市脑卒中急救联盟成立大会顺利召开,来自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的田冰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长海模式影像评估的经验。
田冰教授在会上报告~田教授指出影像学是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与评估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患者(可能有良好预后的患者)进行适合的治疗,以及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AIS影像学检查扫描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可用CT,也可用MRI进行评估。
与磁共振相比,CT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所以目前在急诊患者中CT 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评估方法。
AIS治疗前评估在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初步评估,田冰教授指出有2个评估是必须的:脑实质的评估、血管的评估。
在这2个必须评估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侧支循环、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血栓负荷符合评估,那么患者治疗前的评估会更加完善。
1、脑实质的评估1)排除脑出血和卒中样病变2)识别脑组织缺血:影像学表现征象为灰白质界面消失/脑实质密度减低。
2、脑血管的评估主要采用CTA来判断有没有血管闭塞。
3、侧支循环的评估主要是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的评估。
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的方法包括结构评估及功能评估,影像学上最常用的是结构评估,TCD、CTA、MRA、DSA都可以对侧支循环进行结构评估,如果能够把结构评估和功能评估进行结合,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会更加准确。
结构评估01、经颅多普勒(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D检查无创又较经济,可直接测量血流速度、判断侧支情况及血管舒缩反应性,可用于评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动脉等侧支血流。
02、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评估方法CTA原始图像、CTA多平面重建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非时变CTA技术、三相CT灌注、多时相CTA。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见疾病诊断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中的常见疾病诊断知识点在现代医学中,影像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医学影像学。
通过对影像学的学习和研究,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疾病,从而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中的常见疾病诊断知识点。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液供应突然中断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
在医学影像学中,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诊断脑卒中。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有脑梗死、脑出血等。
二、心脏病心脏病是指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医学影像学在心脏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
三、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医学影像学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中起到关键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CT扫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四、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医学影像学中的乳腺X射线摄影和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方法。
五、骨折骨折是指骨骼断裂的情况,常见于外伤等原因。
医学影像学在骨折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六、腹部疾病腹部疾病包括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脾脏疾病等。
医学影像学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腹部CT和MRI。
七、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
医学影像学可以通过骨密度检查(DEXA)来诊断骨质疏松症。
八、肾脏病变肾脏病变包括肾结石、肾囊肿、肾积水等。
医学影像学在肾脏病变的诊断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肾脏超声、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总结:医学影像学在常见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医生能够详细了解患者体内的病变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破裂血管及其部位。
(3)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 见血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行腰 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60%左右。对大量的脑 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4)血量的估算:
5、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抗凝剂治疗。 (2)常见脑叶出血。 (3)多有继续出血的倾向。
6、瘤卒中
(1)脑出血前即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2)出血常位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非典型部位。 (3)影像学上早期出现血肿周围明显水肿。
治疗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
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 时内,不超过24小时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结构性(CT、MRI)检查发生卒中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一次TIA后1个月内发生卒中约4%~8%
1年内约12%~13%,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 5年内则达24%~29% ,高达7倍之多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扫描: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
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
头颅MRI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I,但MRI检查
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 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及动脉瘤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是无创的 检查,对判断受累血管、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氙加强CT、单光子发射计算 机 断层扫描(SPECT)等,多在有条件的单位用于研究
多模式影像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PPT学习课件

影像学评估-1HMRS
1HMRS能检测与急性脑梗死有关的乳酸盐(Lac)改变 梗死区中央的Lac峰值明显高于周边部分,提示周边部分可能是存在缺血但尚
未梗死的可逆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存在(缺血脑组织Lac出现的水平并不一致, 缺血严重的区域和对缺血较敏感的脑区Lac水平常更高,侧支循环出现情况不 同Lac水平也不同。 ) Lac水平最高的部位,常是NAA降低最严重的部位。在全脑或局灶性脑缺血时, NAA均可下降。梗死区NAA并非均匀减少,中心区NAA减少比病灶周边更明 显, NAA 在病灶内提示可能还有存活的神经元,即所谓“缺血半暗带”。
EIC定义为(1)灰白质模糊区域或与其有相同结构的部位或对侧半球脑组织相比密度降低区域;(2)
局部肿胀或占位效应(由于临近组织压迫而导致脑脊液腔任何部位狭窄)。
20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addition to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 when eligible, is recommended to treat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large artery occlusions in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 up to 6 h after symptom onset (Grade A, Level 1a, KSU Grade A). – new
18
ASPECTS (Alberta Scor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on plain CT
The MR CLEAN trial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benefit of thromb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ASPECTS scores of 5 or more points (5–7 points, OR 1.97 and 8– 10 points, OR 1.61, respectively) but probably not with ASPECTS scores 0–4 (OR 1.09, 95% CI 0.14–8.46).
7.0T超高场强MRI评估豆纹动脉病变与脑卒中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7.0T超高场强MRI评估豆纹动脉病变与脑卒中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梁红琴1,2,王健2,刘晨2,吕发金1*1.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42;2.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8;*通信作者吕发金【摘要】豆纹动脉是颅内的重要穿支动脉,分布于基底节区及深部核团,其病变会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微循环障碍,是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早期有效检出豆纹动脉病变明确脑卒中的分类及病因,并对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豆纹动脉极其纤细、走行迂曲,目前临床常规使用的影像设备及技术在清晰度、全面显示上受到明显限制。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7.0T超高场强MRI目前已成为无创性诊断颅内豆纹动脉的最佳方法。
本研究总结应用7.0T超高场强MRI探讨豆纹动脉及脑卒中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7.0T磁共振成像;豆纹动脉;脑卒中;血管壁成像;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综述【中图分类号】R445.2;R743.3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3.12.016Research Progress of 7.0T Ultra-High Field MRI in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nticulostriate Arterys Lesions and Stroke Related DiseasesLIANG Hongqin1,2, WANG Jian2, LIU Chen2, LV Fajin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China; *Address【Abstract】The lenticulostriate arterys (LSAs) is an important intracranial perforating arter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asal ganglia region and the deep nucleus. LSAs lesions will lead to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s in the corresponding blood supply area, which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Early effective detection of LSAs lesions to clarif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tiology of stroke, and effective prediction of adverse ev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due to the extremely slender diameter and tortuous course of LSAs, th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in clinical have not achieved a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display of the LSA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7.0T ultra-high field MRI, it has become the best method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LSAs.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SAs and stroke related diseases by 7.0T ultra-high field MRI.【Key words】7.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enticulostriate arterys; Cerebral stroke; Vascular wall imaging;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Review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3, 31 (12): 1323-1327脑卒中是由于非外伤情况下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常见部位为基底节区,其次为脑叶、小脑和脑干[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摘要:脑缺血性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继发改变可致脑缺血性疾病发生,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来诊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本文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和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脑缺血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影像学方法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亦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5]。
大约有28.4%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2],这些患者未来可能亦有较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甚至死亡风险。
因此,了解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情况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特征2.1.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很多因素参与叠加的结果,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的初始因素是动脉管壁内皮损伤以及脂质沉积[6,7],主要分为以下四个过程: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临床合并症出现。
脂质条纹主要由吞噬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泡沫细胞形成,在炎症因子及高血脂等情况刺激下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血脂从血浆进入细胞并被氧化成低密度脂蛋白,其被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摄取成为泡沫细胞。
纤维斑块是由坏死泡沫细胞和组织碎片累积形成的粥样部分,其从管腔表面突出并被硬质纤维外膜覆盖。
随着脂质进一步沉积,血小板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等,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纤维外膜变薄,逐渐演变为不稳定型斑块。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管壁增厚和变硬、管腔狭窄、斑块不稳定至破裂脱落以及一系列临床继发改变。
2.1.2不稳定斑块的概念和病理特征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是指斑块性质复杂易形成血栓或可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8]。
易损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与脑血管事件关系密切,临床上应注意此类斑块[5]。
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不能只看斑块的大小来判断,应重点关注斑块的形态和内部组成成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定 的相 关 性 , AD C值 越低 , 组 织 损 伤 越 严 重 。研 究 表 明 , 从 梗
死 核 心 到周 围 组 织 , AD c值 逐 渐 升 高 , 因此 , AD C值 可 以 帮 助 预测 I P 。Ho e h n — B e r l a g e 等l J 2 ] 研 究 了 Mc AO 大 鼠缺 血 后 A D C
技 术 在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中的 应 用进 行 综 述 。 【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中; 磁 共振 成像 ;扩 散 加 权 成 像 ;灌 注 成 像 ; 磁 共 振 波谱 学 【 中 图分 类号 1 R 4 4 5 . 2 ;R 7 4 3 . 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1 0 0 0 — 0 3 1 3 ( 2 0 1 3 ) 0 4 — 0 4 7 3 — 0 4
脑血管狭窄或阻 塞后 , 如 果没 有有 效 的侧支 循环 代偿 , 缺
血区毛细血管血流 灌注 量迅速 减少 , 脑 组织 缺血 、 缺 氧 的 病 理 生理演变过程开始 , 这 一过程 分为 急性坏 死 ( 以 细 胞 急 性 死 亡 为主要病理特点 ) 和 迟发 性神 经元死 亡 ( 以 神 经 细 胞 凋 亡 为 主 要病理特点) 。 缺 血 梗 死 的 过 程 可 以 分 为 3个 阶 段 : 最 早 期 缺 血 数 分 钟
【 摘 要 】 脑 血 管病 是神 经 系统 的 常 见 病 和 多发 病 , 其发病急、 预后差 、 致 死 率 高 。 缺 血 性 脑 卒 中发 病 超 过 6小 时 即 可
造 成 不 可 逆 性 神 经 组 织 死 亡 。如 何 早 期 发 现 脑 梗 塞 、 指 导 临 床 治 疗 是 磁 共 振 成 像 的 目标 , 本 文 就 近 年 来磁 共 振 的 一 些 新
脑卒中诊断标准最新指南2020

脑卒中诊断标准最新指南20201.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Stroke is a serious disease that requires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2.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最新指南于2020年发布。
The lates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stroke were issued in 2020.3.医生通常会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脑卒中。
Doctors typically diagnose stroke us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aging tests.4.中风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
Symptoms of stroke include sudden onset of headache, blurred vision, and weakness in the limbs.5.脑卒中的诊断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Diagnosis of stroke requires ruling out other possible diseases.6.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包括CT扫描和MRI。
Imaging tests for stroke can include CT scans and MRI.7.确诊脑卒中后,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After confirming a stroke diagnosis, doctors will developa treatment plan based on the severity of the condition.8.脑卒中的治疗通常包括溶栓、手术和康复训练。
Treatment for stroke typically involves thrombolysis, surger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9.脑卒中后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
尾状核头豆状核 岛带边界模糊、
局部脑肿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尽快 开通闭塞血管,可抢救缺血半暗带,获得较 好疗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早期征象阳性率低。
由于不同个体的循环和代谢储备能力不同, 相同时间窗内,患者缺血半暗带千差万别。 单纯依靠缺血时间窗来间接推测是否存在缺 血半暗带,有严重的局限性。
反复发病 多与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 对CWI患者进行CT/MRI全套检查,对脑血流 灌注及责任血管的狭窄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和 干预十分重要。
四、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单独依靠颈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预测缺血 性脑卒中危险性欠可靠。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 和易损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是缺血性脑卒 中的重要原因。 23%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 引起,其中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或 易损斑块的破裂、脱落是致病的主要形式。
T2WI
DWI
ADC
发病后6小时
病例1
男,40岁 右侧肢体无力3 小时
溶栓后
BT-PFI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能在超早期发现病灶,明确梗死灶的存在及其范围、位置, 预测缺血半暗带区域,了解供应动脉的情况 CT全套: 64层CT 20分钟内完成 CT平扫、全脑脑血流灌注CTP和主动脉弓至颅顶动脉 CTA情况的全面信息。 MR全套: 分辨率高,MR图像直观,造影剂用量少 扫描时间长 对临床的价值无显著差异,根据易获得性和可用性选择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成像-CTA
血管重塑形的情况。 定量分析斑块体积 区分钙化/非钙化斑块、比例、钙化位置
斑块表面钙化是易损斑块的次要特征,但位于纤维帽 内或邻近区域的钙化,可向腔内突出从而导致纤维帽 破裂 脂质核心 ˂60HU 纤维帽 60-130HU 钙化>130HU
脂质核心大小,纤维帽的厚薄
• 影像学形态特点
– 楔形 – 点状、条状、串珠样
脑分水岭梗死影像学改变:
楔形
皮层前型
皮层后型
脑分水岭梗死影像学改变:
点状
皮层下分水岭
脑分水岭梗死影像学改变:
条索样
皮层下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影像学改变
串珠样
皮层下分水岭梗死
病例1
女 81岁 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半小时
5月27
病例1
第2天复查CT,未见明显新病变
CTA-钙化斑块性血管狭窄的评价
MPR
MIP
DSA
区分钙化和非钙化斑块 血管狭窄的程度 血管重塑形的情况。
MPR
MI P
CTA 颈部血管狭窄 程度、范围 斑块构成(伪 彩显示) 斑块容积计算
根据设定的 CT值进行颈 动脉伪彩处 理结果与病 理切片对照 分析,有较 高的一致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成像
高场MRI、专用颈动脉相控阵表面线圈 多对比序列
亮血3DTOF 黑血T1-DIR(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 QIR(quadruple inversion recovery) PD T2WI 评价斑块成分、形态,纤维帽的完整性,
增强MRI
判断斑块的成分、斑块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程 度
二、 TIA
TIA定义
由于局部脑血管或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
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不超 过1小时并且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2002年美国TIA研究小组)
病例1
男,44岁,突发头晕呕吐半小时
8月14
病例1
11天后,头痛急诊CT
8月25
病例1
第二天病人昏 迷
8月26号
男,34,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半月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
CT
急性脑卒中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区别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最好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早期征象
( <24小时,50~60%正常) 脑动脉高密度征:CT值77~89Hu( 42~53Hu )
局部脑肿胀征 脑实质密度减低征
大脑中A高密度征
豆状核边缘模糊 岛带消失征
平扫:除外出血 CTA:显示头颈部血管,颈动脉斑块分析。 CTP:结合DWI可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有无半暗带,指导溶拴治疗 TIA、CWI有无灌注异常,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 PWI:结合DWI可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有无半暗带,指导溶拴治疗 TIA、CWI有无灌注异常,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MRA/CE-MRA:显示头颈部血管, 可用于评价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并最终确定个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性,能为临床提供斑块成分析、斑块负荷信息。
缺 血 症 状 血管狭窄 血管痉挛
血流
症 状 缓 解
血液成分 改变
血流动力学 改变
TIA有高度脑卒中风险,如不及时干预,其发作后 两天内的脑卒中风险超过5%,3个月内为8.310.7%,1年内为12.8-16.2%。
对TIA患者的进行CT/MRI全套检查,
鉴别TIA和急性脑梗死 鉴别TIA和伴有一过性症状的脑梗死 对TIA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责任血管的狭窄情况进行评估, 对既有脑灌注损害又有责任血管狭窄的患者尽早进行 特异性治疗。
脑动脉流空现象消失 动脉阻塞、血栓形成,血流中断、血流十分缓慢 动脉流空消失呈与脑组织相似的等信号 DWI 缺血持续30分钟,发生细胞毒性水肿时 DWI高信号,ADC图低信号,常规MRI阴性。 敏感性特异性90%以上
T2WI
8小时以上呈高信号,血管源性水肿
脑动脉流空现象消失
1.
2.
9.
动脉管壁面积的改变较管腔直径改变明显,加速斑块的不稳定 MRI是最理想的评价动脉重塑形的无创性方法
能被巨噬细胞吞噬的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 靶向分子对比剂
10.
斑块分子成像
1.
2.
纤维帽破裂并斑块内出血
右颈内动脉斑块出血
18月后复查
MRI检测斑块进展
结论
急性脑梗死、反复发作TIA、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有必要行 CT/MRI全套检查 CT全套 扫描速度快,对直径小于1cm病灶不敏感
MRI全套 分辨率高,图像直观,造影剂用量少,扫描时间长
高场高分辨MR颈动脉斑块成像
谢 谢
病例3
女,63岁,发作性右肢麻木无力2小时
CTA
• 影像学上出现梗死灶,但局灶性神经功能 缺损症状可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即所谓 伴有一过性症状的脑梗死 。 • 可鉴别TIA和伴有一过性症状的脑梗死。 • CTA可显示动脉斑块情况。
TIA —病因、机制
附壁血栓及 粥样硬化斑块
微栓子
血流
阻塞 小血管
TOF、T1WI 呈高信号 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黑血T1WI、T2WI,信号改变与血栓形成时间相关 斑块内裂隙或斑块表面侵蚀的间接征象
2.
纤维帽状态的评价
1. 2. 3.
3.
斑块成分的分析
1. 2.
4.
斑块内出血
1. 2.
5.
斑块表面血栓形成
1.
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成像
6.
斑块钙化
1.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multimode imaging
我们非正式、简单地将后者称之为“CT全套或MR全套”
CT全套: NECT(平扫)、PCT 、CTA MR全套:T1WI、T2-flair、DWI、 PWI、 MRA/CE-MRA
病例1
男,72岁, 突然左侧偏瘫半小时
病例1
CTA的成像原理---利用血管内注入对比剂后造 成的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进行血管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 诊断及新进展
前言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 疾病之一。 我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缺血性脑卒中占75-90%,多为非致命性,但致残 率很高。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各种功能成 像不仅能显示形态学变化,还能提供脑血流、代 谢等方面信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正 确治疗及预防发挥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成像
1.
斑块负荷成像
1. 2.
黑血T1、PD、T2WI测量管腔和血管面积 误差仅4-6%,有很好的重复性。 3DTOF纤维帽为厚而连续、薄而连续及破裂状态, 与病理有很高的一致性。 预测临床发生TIA或脑卒中的危险性。 多序列对比,区分脂质核心和纤维组织 敏感性、特异性分为85%、92%
5月28
病例1
半月后,突发神志不清3小时入院,第2天复查CT
6月13号
病例2
男性,58岁,突发右肢无力1天入院,
痊愈出院,半年后再次因突发右肢无力入院
病例2
MRA 左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病例3 男,58岁,言语不清半天
颈部彩超
双侧颈动脉硬化病多发斑块形成 左颈内动脉起始处见等回声充填, 狭窄约68%,
三、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
• 又称边缘带梗死(Borderzone infarcts):相邻两条 动脉供血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导致的梗死。 • 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8-53% • 类型
– 皮层分水岭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 – 皮层下分水岭区(内分水岭区)
粥样斑块的解剖
内膜 纤维帽 管腔 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