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肝肾阴虚、脾胃湿热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药可以达到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细胞的再生,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3. 中医药调理全身气血:中医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增强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方法是通过中草药的内服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苦瓜等。

中药可以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进行组方,个体化地治疗糖尿病。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根据体质特点和病情,采取合理搭配食物,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以穴位按摩为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按等。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5.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体内能量的消耗。

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研究也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痰湿内阻”等病机导致的。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失衡所引起的。

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机和证型,针对性地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的治疗糖尿病可以采用中药单方的方法。

例如,《内经》中记载的黄芪、人参、丹皮等具有益气、补虚、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

研究表明,中药单方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临床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素分泌不足等症状。

人参可以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更好。

例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天冬、黄芪、熟地黄、桑叶等中药组合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

例如,乙肝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证候,可以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设计不严谨、样本量较小、对照组选择不合理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可信度。

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案,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临床应用·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

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1历史沿革与发展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

《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

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

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

2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

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

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

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又称“血糖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病”或“尿甘”。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等,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认为,糖尿病是因为“气机亏虚、精气下陷”,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不运,气郁血淤,最终导致了“消渴”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往往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因此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脾虚湿杀等病机密切相关。

肝郁气滞是指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引起的肝郁气滞,影响了脾胃功能,导致了消化不良、气滞湿停等情况,最终引发了糖尿病的发生。

脾虚湿杀指的是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体内湿气滞留,最终形成了糖尿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还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分为气滞血淤型、脾虚湿盛型、肾阳亏虚型等不同的证型。

对于气滞血淤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柴胡、枳壳、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脾虚湿盛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化湿、祛痰利水为主,常用茯苓、石菖蒲、山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肾阳亏虚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补肾壮阳、温补脾肾为主,常用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等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还注重于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调理、精神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精神方面,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不畅,通过中医保健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运动方面,中医注重于运动锻炼,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消耗体内的湿气和燥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质。

药物方面,中医倡导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如金银花、苦瓜、山楂等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帮助预防和调理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3 . 4 气 阴 亏虚 型
治法: 生津止渴 , 益 气健 脾。 方药: 七 味白术散加减 。 木香 、 藿 香醒睥行 气散津 ; 葛 根升清生津 ; 白术 、 茯苓 、 党参 、 黄芪 、 甘草等 健脾益气 ; 麦冬 、 天冬养阴生津 。气 短汗多者 , 加 山萸 肉、 五味子 等敛 气生津 ; 腹胀 食少加砂 1 _、 = 鸡 内金 健脾 助运 ; 肺有燥 热加 黄 芩、 地 骨皮 等清肺 。
3 . 2 阴 阳 两虚 型
病, 并有 “ 五脏 皆柔 弱者 , 善病 消瘅” 之论 , 其 中《 素问・ 奇病论 》 中 提到: “ 此人必数食 甘美而多肥也 。肥 者令人热 , 甘者令人 中满 , 故其气 上溢 , 转 为消渴 。” 汉代张仲景 的《 金 匮要 略》 对 此有 专篇 讨论 , 记载 有。 肾气 丸 、 白虎加 人参汤 等 。隋代 巢元 方《 诸 病源候 论》 沦述其并发症 。庸代《 备 急千金要 方》 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 步, 《 外 台秘要 》 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 了明确 的论述 。从宋代开 始 用上 中下 焦分型 来指 导该病的辨 证论治 金元 四大 家之一 的 刘 完素在 《 i消论》 中提 出j消燥 热学 说。元代 张子 和《 儒 门事 亲》 说: “ 夫消渴着 , 多变聋肓 、 疮癣 、 痤痱之类 ” 1 3 1 。清代 发展的特 点则侧重 治肺 , 对 肾的病机地位也越 来越重视 , 进一步 阐述 了命 门火微不 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 墨对 本病有特 别 见 解, 不仅 注重 滋阴清热 , 而且 主张健脾 补气 。 现代西 医学也 不断研究治疗 糖尿病 的方 案 。结合 消渴 的临 床表现 , 主要指 西医学的糖 尿病。它如尿崩症 等 。 如具有 多尿 、 烦 渴的I 临床 特点 ,与消渴病有某些 相似之处 的 ( 乜 可 以根据 消渴病 辨证 论治 。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气血瘀滞、阴阳失调、脾胃失和而引起的。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阐述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供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保健建议。

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和痰湿四种类型。

气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等;阴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烦热口渴、消瘦、心烦健忘等;阳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腰膝酸软等;痰湿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口干苔黄、体重增加、大便滑腻等。

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气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气虚型糖尿病是由于脾胃气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

患者可选择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薏仁、白扁豆等,有助于补充气血;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运行。

2. 阴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阴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阴液亏损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百合、枸杞等,有助于补充阴液;同时还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阳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阳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阳气虚衰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阳气。

患者可选择食用具有温补功能的食物,如桂圆、杜仲、肉类等,有助于温补阳气;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水平。

4. 痰湿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痰湿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祛湿化痰。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荷叶、山楂等,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三、糖尿病的中医保健建议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提供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建议,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首先,合理膳食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暴饮暴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其次,合理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重要的,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稳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糖尿病中医临证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消渴合并视瞻昏渺1例分析

糖尿病中医临证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消渴合并视瞻昏渺1例分析
活血 。方药 :柴 胡 1g 0 ,白术 1g 5 ,白芍 1g 5 ,栀子 10 ,茯苓 1g 5 ,丹参 1g 5 ,川芎 1g 5,
郁 金 1g 5 ,红 花 1g 甘 草 1g 0, 0 。将 以上诸 药加 水 适 量 ,
药。下举糖尿病病案一例为证 。 1 病案 杨某 ,女 ,5 8岁,2 1 年 3月 9日上 午 9时 1 01 0分
增强 ,心影不大 ;心 电图 :正常心电图;肝胆脾双 肾 B 超未 见异常 ;眼底检查 :视 网膜血管狭窄 ( ) 有 ,动静脉 比例 ( 4 ,视 网膜 出血 ( ) 2: ) 有 、渗 出 ( ) 有 。现症 :口 渴多饮,多尿,消瘦,伴头晕乏力 ,视 物 昏渺 、模糊 ; 舌质 淡 、苔薄 白,脉细数 。辨证 :消渴 由肺热津伤 、治 节失职所致 ,视瞻 昏渺 由肝失调节 、 气滞血瘀 阻遏 目络 , 导致视力渐 降,视物 昏隙 。治疗方法 :清热疏肝 ,行气
中医对消渴病 ( 糖尿病 )的记 载最早 见于 《 内经 》 。
糖及尿糖控制在 正常范 围 内。两年前 因使用 口服药降糖 效不佳开始使用胰 岛素 。 由于条件所 限,胰 岛素时常中 断 。一个月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视物模糊 ,且逐渐 加重, 使用 “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 ,疗效不佳 。为 了进 一步明确 诊断 以及系统地使用中医中药巩固治疗 ,来 院就诊 。 体格检查 :体温 :3 .℃;心率:8 6 5 5次/ n mi;呼吸: 2 0次/ n mi;血压 :107 mm g 2 /0 H 。神志清楚,营养 中等 , 自主体位 ,查体合作 ;全 身皮肤 、黏膜及巩膜无黄 染及 出血 点,浅表淋 巴结无肿 大,双侧 瞳孔等大等 圆,对 光 反射灵敏 ,咽红 ,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 ,器 官居中,双 肺未 闻及干湿性哕音 , 界不大 , 心 心率 8 5次/ n 律整, mi,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全文中医治疗糖尿病是通过辩证施治来达到控制血糖目的的。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中医将其按不同的病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又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糖尿病是西医的说法,中医是没有糖尿病病名的,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患者可出现身体消瘦、多尿、多饮、多食、尿有甜味等病证。

针对糖尿病,中医主要通过辩证施治来调理血糖,使血糖不再反复。

那么糖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怎么辨别?一、上消、肺热津伤症状为口干舌燥、舌边尖红、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舌苔薄黄,脉洪数。

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

可选用消渴方加减。

生地黄、黄连、生姜、天花粉、蜂蜜、藕汁等,葛根、麦冬以生津止渴。

如肺肾气阴亏虚,可选用二冬汤,处方包括麦冬、天冬、黄芩、天花粉、甘草、知母、人参、荷叶。

其中人参赞有益气生津功效,知母、花粉、二冬黄芩则可清热解渴。

二、中消、胃热炽盛症状为形体消瘦、多食易饥、苔黄、大便干燥、脉滑实有力。

治疗以养阴增液、清泻胃炎为主。

可选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

处方包括熟地黄、石膏、麦冬、牛膝、知母、栀子、黄连。

其中知母、石膏有清泄肺胃之热的功效,麦冬、生地黄则有滋养肺胃之阴的效果。

栀子、黄连可清热泻火,牛膝则引热下行。

三、下消1、肾阴亏虚症状有尿频、量多或尿甜、舌质红、口干唇燥、脉沉细数。

治疗以滋阴固肾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

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有失眠、烦躁的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固精潜阳为主,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龟板、黄柏、牡蛎、龙骨、知母。

2、阴阳两虚症状有尿频、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以温阳滋肾固摄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如有血瘀之症,可加用山楂、丹参活血化瘀,也可以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被肾固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
·临床应用·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

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1历史沿革与发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

《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

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

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

2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

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

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

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肺主气,能够敷布津液,肺受燥邪,则敷布津液的功能受到限制,故直趋下行而小便频数量多;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盛,脾阴亏,故口渴多饮;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水谷精微顺小便而下行,故小便味甘;脾主肌肉,脾虚而肌肉不能充分感受濡养,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阴虚则火旺,故烦渴。

3辨证分型3.1肾阴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滋肾固本。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茯苓健脾
利湿;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泽泻、丹皮清热泄火。

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黄芪、党参;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等益肾缩尿。

若烦渴,呼吸深快,唇红舌干,用生脉散加鳖甲、天门冬等育阴潜阳。

3.2阴阳两虚型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茯苓健脾利湿;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补益正气;尿量多而浑浊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肾缩尿。

3.3胃热炽盛型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滋阴。

方药:玉女煎加减。

麦冬、玄参、生地滋肺胃之阴;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化瘀。

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来润肠通便,待大便正常后再用玉女煎加减治疗。

3.4气阴亏虚型
治法:生津止渴,益气健脾。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麦冬、天冬养阴生津。

气短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敛气生津;腹胀食少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肺有燥热加黄芩、地骨皮等清肺。

3.5肺热津伤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黄连、知母、黄
芩清热降火;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

烦渴不解、小便频数,又见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肺热津亏,可以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4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较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二次伤害。

有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方法[4],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等目标来降低血糖。

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也存在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在“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技术,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医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
半月刊,2011,9(10):342.
[2]李永华,韩裕璧.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30(4):151-15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3.[4]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4):21-23.
(收稿日期:2014-11-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陆永攀闫旭张希劲林建鹏杨冰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首先回顾
了消渴这种疾病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其次从病因和病基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辩证分为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等5种类型。

该研究还认为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虽有优于西医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应该中西结合,相互补充。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1(a )-0119-01[作者简介]陆永攀,(1993-),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在读,中医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