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岳麓版共70页文档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岳麓版

史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 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 史料三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 “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
史料四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 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 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 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 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 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 校尉。司直系丞相属官,司隶则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 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 的中央御史府。
主题二 “重农抑商”政策下的艰难发展——秦汉时期的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 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 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 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四)秦汉时期的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集权统治。 (2)演变① ②秦 汉朝 代: :御 专史 设大 御夫 史掌 府,管长监官察即。为御史大夫;汉武帝
时在地方设立刺史以监督郡国长官。
2.选官制度 (1)秦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岳麓版

(1)背景① ②汉 中央初和推封行国_郡_的_县__矛制__盾_,激并化分,封导同致姓“诸_七_侯_国_王_之_驻_乱_守_”各。地。 (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_推__恩__令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分割相权 (1)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 以制衡丞相权力。 (2)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新的权力中枢机构——尚书台,并以此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2)主要① “纺 __丝_织_国_业__: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 成就 ②冶铁业:汉代以煤炭做燃料。 ③制瓷: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发展
①汉代商人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 群之一。 (1)主要②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 表现 心已经形成。 ③汉代对外贸易发展,形成中外贸易的通道——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 原因,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答案 (1)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2)实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反映 的政治发展趋势? 答案 (1)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 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2)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总特征 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政治上
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 经济上 发展。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可编辑全文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e584b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7.png)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汉承秦制:继承秦朝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 县制、法律、土地制度、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有所损益:创新制度有刺史制度、察举制、内外朝制度等。
(一)政治: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 行制度。
秦朝与2.西西周周与政秦朝治政制治制度度的的比比较 较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分封制与宗法 形成了建立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制相联系,以 血缘宗法制度 奴隶制的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血缘关系为基 上的世卿世禄 贵族政治
高度集中
础
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 郡县制在国家 实行俸禄制度,
一、秦汉时期
3、秦朝的灭亡
①时间:公元前207年 ②原因:暴政
焚书坑儒; 大兴土木(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徭役繁重; 严酷法律。
4、评价秦始皇(回顾古代帝王评价方法)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写道:“这 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 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 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世卿世禄制
官僚政治(郡县制)
皇帝授予
服从上级、皇帝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 相互监视,庞大臃肿 和运转不灵
收入只有俸禄,贪污 受贿就成了官僚政治 的一大特色。
皇帝来任免,人才由察 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控制工商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度 量
衡
(三)文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教案(含解析)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秦汉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和技术①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2)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水利灌溉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从汉武帝时代起,由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2)成就①冶金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原因(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
2.内容(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予烧毁;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诛灭其家族。
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不在禁、烧之列。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二 第1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拓展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长__城___和“直道”。 (2)疆域③②“岭西 南南 :夷 平” 定岭 :开 南并 辟置 “郡 __五_,尺__实道__施__军”事,镇并守在和其行中政部管分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 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b.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a.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b.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c.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 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 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核心论点: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发展。
四、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___耦__犁______,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___铁__犁_牛__耕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1课时 秦汉时期的政

第1课时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1.(2017·榆林模拟)秦始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际所致,无不臣者。
”汉高祖即位后为他父亲祝寿时说:“始大人尝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
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
这反映了( ) A.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B.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C.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D.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解析:选C。
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及材料中刘邦所说的“产业”可得出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故C项正确;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不难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的世系,另一方面又在彰显开创性,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选B项。
3.(2017·德阳二诊)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解析:选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功臣为地方诸侯,说明其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采取了相应的统治政策,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4.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
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1)春秋时期⎩⎪⎨⎪⎧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
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2.大统一
(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2019-2020年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_秦汉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 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 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确立和巩固;经济上,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 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思想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 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全国卷第41题专项探究之一
(2013·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思路点拨] 本题“限定中心词”是“汉唐间历史变迁”,因此“汉唐 间历史变迁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题目中的历史变迁是指:行 政区划名称、面积、数量、地理方位、疆域等方面的变化(不同 点)。具体分析举例如下: (1)从地方机构的分布来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其蕴涵思考点有:为什么汉代 集中在北方,而唐代分布均衡?上述信息表明了什么? (2)行政区划的变化,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其蕴涵 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州变道?州变道表明了什么?
[考情分析]
模块
命题视角
(2016·全国Ⅲ,24)考查汉承秦制的特点
考频
考情说明
(2015·全国Ⅰ,25)结合时代背景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
1.从模块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
政治 (2015·全国Ⅱ,25)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地方吏治的特点
5年 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现象、政治演
文明
5考 变趋势的原因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