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4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4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1)喷洒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杀死植物体表 面的病原物,以阻止病原物的侵入。特别应重点喷洒、 保护好植物的感病部位。
(2)减少和保护伤口,或者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提高植物的愈伤能力,以减少侵入途径。 (3)控制侵入发生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采取降低 湿度的办法,来阻止病原物的侵入。



2、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内部的病原物的措施 4、喷洒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菌剂,杀死或抑制植物 体内部的病原物。
毒害而引起病害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
除了掠夺寄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外,
更重要的是,病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可以分泌酶、毒
素和生长调节素等致病物质, 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 破坏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致使植物表现出各种症状。


【拓展阅读】


例如,
许多真菌和细菌,都能分泌果胶质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等,分解植物 的细胞壁,引起植物组织坏死和腐烂。
一、 病原物的寄主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
织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取养分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从死的有机体上或其制备物上获取养分的生物,称为腐 生物。 由寄生物和腐生物的概念可以看出,寄生物一般也 是病原物,而腐生物一般不是病原物。



如杨树烂皮病、松树烂皮病等,都是在林木生活力衰退 时,才大量发生的。

当然,导致植物生活力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病原物的变异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由于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会发生变异,因而能 够产生致病力更强的、新的病原物生理小种,这常常是 植物新品种丧失抗病性的重要原因。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间的侵染关系。

1.接触期(contactperiod)指病原物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的侵染状态,或者从休眠场所向寄主生长的场所移动以准备侵染寄主。

对寄主植物来说,就是进入敏感状态,如种子萌芽长出幼苗等。

当环境条件满足寄主的生长,又适合病原物的侵染时,只要病原物接触到寄主就能侵入。

2.侵入期(penetrationperiod)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人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病原物有各种不同的侵入途径,但主要是从角质层或表皮的直接穿透侵入,从气孔等自然孔口的侵人,从自然和人为造成的伤口侵入。

病原物侵入以后,必须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引起病害。

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以及病原物侵入量的多少和致病力的强弱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病原物的侵人和寄生关系的建立。

3.潜育期(incubationperiod)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在潜育期内,病原真菌和线虫要从寄主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病原细菌和病毒则必须繁殖或复制更多的群体,病原物在寄生繁殖的同时也逐渐发挥其致病作用,使寄主的生理代谢功能发生改变。

对寄主来说,要尽量限制病原物的寄生与掠夺,尽量抵抗或破坏病原物的毒害作用。

实际上潜育期内充满了病原物的侵略与掠夺和破坏作用,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种抑制与反抗作用,充满了病原物与寄主的斗争过程。

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斗争的结果。

寄主抗性强,病原物致病力弱的,潜育期长;寄主抗性弱,病原物致病力强的潜育期短。

一种病害的潜育期大致有一固定的幅度,它受寄主抗性强弱、环境条件的适合度与否以及病菌致病力强弱的影响。

影响潜育期长短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4.发病期(symptomappearance)寄主出现症状就表示潜育期的结束。

症状出现以后,病害还在不断的发展,如病斑不断扩大,侵染点数不断增加,病部产生更多的子实体等。

发病期是指出现症状直到生长期结束甚至植株死亡为止的整个阶段。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一)病害的侵染过程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病程是个连续过程,为便于研究,人为的分为3个阶段,即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1、接触期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

接触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真菌接触期的长短不一,一般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同寄主接触后如不能在短期内萌发,即失去生命力;而当条件适宜时,孢子在几小时内即可萌发侵染。

在接触期,病原物在寄主体表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寄主的外渗物质,根周围和茎、叶表面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产生明显的颉抗作用或刺激作用。

因此,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侵染的发生。

2、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植物到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的长短,各种病害不尽相同。

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寄主的抵抗才能侵入。

不同的病原物其侵入途径和侵入条件不同。

伤口侵入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

病毒和植原体从伤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有些真菌可以从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侵入。

如锈菌的夏孢子,许多叶斑病的病原菌都是从气孔侵入的。

寄生性较强的细菌如假单孢杆菌、?黄单胞杆菌多从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线虫也从自然孔口侵入。

直接侵入真菌孢子萌发以后,可借助芽管的机械压力或酶的分解能力,直接穿透表皮层和角质层而侵入植物体内。

病害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害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害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班级:园艺技术制作:奚雪梅D irectory 目录1病害的侵染过程2病害的侵染循环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侵染过程概念侵染过程分四个阶段侵入前期侵入期发病期潜育期定义: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又称病程。

(一)侵入前期•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阶段植物表面孢子萌发形成侵入结构•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1)诱发病原物积聚2)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3)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先在伤口吸收死亡细胞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侵入途径:(二)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1)直接侵入:2)自然孔口:3)伤口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气孔、水孔、皮孔、蜜腺等机械损伤、自然伤口伤口侵入直接侵入气孔侵入•环境条件:•温度:温度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湿度:最为重要,因为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细菌的繁•殖以及游动孢子和细菌的游动都需要在水滴中和水•膜上进行。

•因此,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

•光照(三)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苹果炭疽病发病病害的侵染循环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定义: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后的阶段,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一般就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田间病株植物病残体种子苗木块根(线虫)块茎(环腐病)田间病株:多为一些严格寄生菌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

• 病原物的传播
• 病害活动期:由(初)侵染(和再侵染)组成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 病原物,在植 物的新一代植 株开始生长以 后引起最初的 侵染 引起植物生长 季最初的侵染
再次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 物发病以后,有的 可以产生孢子和其 它繁殖体,传播后 引起的侵染
引起病害在生长 季节中的蔓延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 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 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 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越冬和越夏的方式
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
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 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
许多细菌要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
引起发病;
病毒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湿度 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如小麦叶锈病菌的夏孢子萌发侵入的 最适温度为15~20℃,在此适温下叶面只有保持6h左右的水膜,病菌即 可侵入叶片。芽管需要有水才能侵入,有水可以在植物表皮处造成软化, 有利于侵染丝前端的酶发挥作用。 2、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3、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和某些线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生物传播介体,其中昆虫或螨的传播与病毒病害的关 系最大。
生物介体有时也是某些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
。 • 昆虫也是一些细菌病害的传播介体。如黄瓜条纹叶甲传播黄瓜萎蔫
病菌;玉米啮叶甲传播玉米细菌性萎蔫病。
• 昆虫也是一些线虫病害的传播介体。如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 • 鸟类除了传播桑寄生和槲寄生的种子以外,还能传播梨树火疫病等细菌。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10/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三)潜育期
— 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和寄生关系开始到表现明显症状 为止的时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引水分和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引水分和 养分,不断扩展、蔓延的时期 蔓延的时期,也是植物体对病原物 的扩展产生一系列抵抗反应的时期。 的扩展产生一系列抵抗反应的时期 — 1.病原物的扩展 — 2.寄主植物抗扩展 — 3.潜育期的长短
19/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 (二)单病程(单循环 单循环)病害:指一个生 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的病害。这种病 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的病害 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一般在生长季 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 节不会扩大蔓延,发病平稳 发病平稳,不易造成大 流行。
— 这类病害中也包括一些作物的重要病害 这类病害中也包括一些作物的重要病害,如小麦
7/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只侵入角质层不侵入细胞壁
8/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2. 自然孔口侵入
— 气孔: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 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细菌 — 水孔:叶尖、叶缘 — 皮孔:枝干、果实、块根、 、块茎 — 蜜腺:梨火疫病
9/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2.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上三种黑穗(粉)病,小麦粒线虫病 小麦粒线虫病、大麦条纹病、 水稻恶苗病、稻曲病、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棉花枯黄 萎病、马铃薯卷叶病、多种果树病毒病等 多种果树病毒病等。
20/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 对于单病程病害,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就能 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 有效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 对于多病程病害,除需要 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再侵染次数越多,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 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 多。

叶部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

叶部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

叶部病害侵染循环的特点叶部病害,这可真是植物世界里的一个大麻烦啊!它们就像是一群偷偷摸摸的小捣蛋鬼,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搞破坏。

你看,叶部病害的侵染循环多有意思啊!病原菌就像个狡猾的小狐狸,它们可以在病残体上潜伏着,等待时机。

一旦条件合适,哇哦,就开始兴风作浪啦!它们能通过风雨、气流等传播媒介,像小伞兵一样飘落到健康的叶片上。

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好像它们有着自己的小计划,一步步地实施着。

而且啊,有些叶部病害还能在种子、苗木里“安营扎寨”呢!这多像我们藏宝贝一样,把自己藏得好好的。

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冒出来捣乱。

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啊!这时候你能不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吗?叶部病害的侵染循环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的重复性。

就像那首老歌唱的,“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它们会不断地循环往复,给植物带来持续的威胁。

这多让人头疼啊!但是,我们也不能小瞧了植物的抵抗力呀。

植物们也不是吃素的,它们也会努力地抵抗这些病害。

就好像我们面对困难时,也会咬咬牙坚持下去一样。

它们会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试图把这些病原菌赶出去。

这不就是生命的顽强吗?我们人类呢,也不能坐视不管呀!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叶部病害。

这就像是一场战斗,我们要和这些小捣蛋鬼斗智斗勇。

我们可以加强栽培管理,让植物长得壮壮的,更有抵抗力。

我们还可以使用农药等手段,但要注意合理使用,不然又会带来其他问题呢。

总之,叶部病害的侵染循环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它们。

我们不能让这些小捣蛋鬼得逞,要保护好我们的植物朋友。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第三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共64张PPT)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第三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共64张PPT)
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第21页,共64页。
抗病 是指植物可以抵抗病原物的侵入、扩展或毒害,即
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抗侵入
外部形态结构;气孔的结构、多少、大小及开闭时间的 长短和迟早;伤口愈合速度;植物体表外渗物质。 抗扩展
寄主内部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决定了寄主本身的抗扩展 特性;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要继续扩展,寄主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壁 的坚韧程度就成为抵抗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扩展蔓延的重要因素。
第8页,共64页。
4. 专性腐生物 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体或无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
不能侵害活的生物有机体,专营腐生生活。如许多木材腐朽菌,木 材上的木耳、蘑菇等腐朽菌等。
第9页,共64页。
Luttrell(1974)将病原物寄生性分为3大类:
活养生物:在自然界只能从活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并在活组 织上完成其生活史,当组织死亡之后,它们即停止生长或随 之死亡。(专性寄生物)如病毒、全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 中的锈菌、白粉菌和霜霉菌。 半活养生物:能侵染活组织,并在其中吸收营养,但当组织死 亡后,还能继续生长并形成孢子,如外囊菌以及许多叶斑病菌 ,黑星病菌都属于此类。它们虽能人工培养,但在培养基上往 往生长发育不良。 死养生物: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组织之前先将细胞杀死,然后侵入 并从中获取营养物质,进行腐生生活。死养生物较易在人工培 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抵抗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不能在寄主上建立寄生关系;或者病原 物虽能在寄主上建立初步的寄生关系,但由于寄主的抗病作用,使 侵入的病原物不久即死亡,寄主不表现任何症状。
植物的抗病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植物本身的变异和外界条件的 影响,都可使抗病性增强或减弱。
第23页,共64页。
(二)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三个环节:(1)初侵染和再侵染;(2)病原物的越冬;(3)病原物的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初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
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再侵染可能发生许多次,病害的侵染循环,
可按再侵染的有无分为:

(1)多病程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除初侵染过程外还有再侵染过程,如梨黑星病,各种白粉
病和炭疽病等属于这类病害.

(2)单病程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如松落叶病,槭黑痣病属于这类病害.
对于单病程病害每年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初侵染多少,只要集中消灭初侵染来源或防止初
侵染,这类病害就能得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情况就比较复杂,除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
侵染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病原物越冬
许多植物到冬季大都进入落叶休眠或停止生长状态.寄生在植物上的的病原物如何渡过
这段时间,并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这就是所谓越冬问题.越冬是侵染循环中的一个薄弱
环节,掌握这个环节常常是某些病害防治上的关键问题,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以下几个:

(1)感病寄主 感病寄主是园林病害最重要的越冬场所,树木不但枝干是多年生的,常绿针
阔叶树的叶也是多年生的,寄主体内的病原物因有寄主组织的保护,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安全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2)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都能在因病而枯死的立木,倒木,枝条和落
叶等病残体内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彻底清除病株残体等措施有利于消灭
和减少初侵染来源.

(3)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及果实表面和内部都可能有病原物存活.春天播种时
成为幼苗病害侵染的来源.种子带菌对园林树木病害并不重要.苗木,接穗,插条和种根等上的
病原物作为侵染来源与有病植株情况是一样的.

(4)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也是多种病原物越冬的主要场所,侵染植物根部的病原物尤其如
此.病原物可以厚垣孢子,菌核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病原物除休眠外,还
以腐生方式在土壤中存活.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
习居菌.土壤寄居菌必须在病株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一旦寄主残体分解,便很快在其他微生物
的竞争下丧失生活能力.土壤习居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当寄主残体分解后能直接在土壤中营
腐生生活.
病原物的传播
在植物体外越冬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植物体上才能发生初侵染,在植株之间传播则能引
起再侵染.有许多病原物如带鞭毛的细菌,游动孢子等都有主动传播的能力.但是,这种主动传
播的距离极为有限,病原物的传播主要依赖外界因素被动传播,其主要传播方式如下:

(1)风力传播(气流传播)
真菌的孢子很多是借风力传播的,真菌的孢子数量多,体积小,易于随风飞散.气流传播的
距离较远,范围也较大,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是有效距离,因为部分孢子在传播的途径中
死去,而且活的孢子还必须遇到感病的寄主和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引起侵染,传播的有效距离
受气流活动情况,孢子的数量和寿命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借风力传播的病害,防治方法比较复杂,除去注意消灭当地的病原物以外,还要防止外地
病原物的传入.确定病原物的传播距离,在防病上很重要,转主寄主的砍除和无病苗圃的隔离
距离都是由病害传播距离决定的.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的黑盘孢目,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多半是由雨水传播的,低等的鞭
毛菌的游动孢子只能在水滴中产生和保持它们的活动性,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这样
的病害蔓延不是很快.对于生存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物,还可以随灌溉和排水的水流而传播.

(3)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
有许多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活动,成为传播病原物的介体,除传播病毒外还能传播病原细菌
和真菌,同时在取食和产卵时,给植物造成伤口,为病原物的侵染造成有利条件.此外,线虫,鸟类
等动物也可传带病菌.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育苗,栽培管理及运输等各种活动中,常常无意识传播病原物.种子,苗木,农林产品
以及货物包装用的植物材料,都可能携带病原物.人为传播往往是远距离的,而且不受外界条
件的限制,这是实行植物检疫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