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防护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确保操作环境和器械的无菌。
2. 注射药物前的准备工作:在给患者注射药物之前,应先检查药物的有效期、透明度和颜色等,确保药物的质量。
同时,检查注射器、针头等器械是否完好,防止感染。
3. 静脉穿刺技术: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大小,避免过度损伤血管壁。
穿刺后,应注意维持穿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4. 静脉留置时间的控制:为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留置时间应尽量缩短,不得超过72小时。
超过72小时需要更换留置针。
5. 定期更换输液管和输液瓶:输液管和输液瓶应定期更换,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 患者自身护理:患者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摩擦和划伤。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7. 患者教育:对于需要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教育,包括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感染预防知识等,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静脉炎的护理1. 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静脉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的通畅。
避免导管被压迫或弯曲,防止血液回流不畅,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3. 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洗穿刺部位,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药物或化学物质,以免引起皮肤过敏或刺激。
4. 疼痛管理: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止痛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等。
同时,观察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生。
5. 感染控制:对于发现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更换导管、给予抗生素治疗等。
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保持严格的手卫生: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或者进行其他静脉操作之前,应先洗手,并戴上手套,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 液体选择:使用无菌的输液液体,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和浓度。
3. 清洁皮肤:在进行静脉操作之前,应先通过使用无菌的物品清洁患者的皮肤,特别是穿刺部位,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正确穿刺:对于需要插管的患者,护士应使用无菌技术进行穿刺,并确保穿刺部位干燥和无菌。
5. 适当的固定:将输液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以避免管道的来回移动和摩擦,造成皮肤损伤。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输液装置应定期更换,避免使用过期或者污染的装置。
7. 监测皮肤情况: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穿刺部位和周围皮肤,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如红肿、疼痛或渗出等。
8. 注意输液速度:遵循医嘱,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过快过多的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9. 积极处理并预防并发症:如发现有血肿、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要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0. 教育患者: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护理知识,包括警示信号、个人卫生和饮食方面的建议,以帮助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指静脉内壁的炎症反应。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扩散、血栓形成和败血症。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静脉插管、输液、注射等操作中,医护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敷料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或需要高浓度药物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心静脉通路,以减少外周静脉插管的次数和机会。
3. 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应定期更换,以减少导管内壁的细菌附着和感染的风险。
一般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
4. 注意导管插入部位的清洁:在插管前,应将插管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污染。
5. 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落:患者在插管后应避免过度活动,特别是不要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加强患者教育:对于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应加强教育,告知他们如何正确护理导管,包括保持导管通畅、注意导管周围的清洁等。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发现和诊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及时发现静脉炎的征兆,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断。
2. 及时拔除导管:一旦发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导管,以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拔除导管后,应及时采取其他途径进行输液或药物治疗。
3. 局部处理:对于局部红肿、疼痛的部位,可以采取冷敷或热敷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缓解炎症反应。
4. 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的静脉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选择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并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5. 炎症控制:静脉炎的处理还包括炎症的控制。
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局部激素等药物来缓解炎症反应。
6. 预防并发症:静脉炎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和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非常重要。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消毒等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避免频繁更换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穿刺部位的创伤。
3. 定期更换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导管,应定期更换,避免导管内壁的血栓形成和细菌感染。
4.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避免导管阻塞,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5. 注射药物时遵循规范:在注射药物时,应遵循规范,避免药物外溢或者渗漏,以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进行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预防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如何观察和报告任何异常症状。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观察和评估:对于浮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评估其病情,包括疼痛、红肿、温度升高等症状的程度和范围。
2. 移除导管:如果导管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应及时移除导管,避免继续刺激静脉内壁,加重炎症反应。
3. 局部处理:对于有红肿、温度升高等炎症反应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处理,如冷敷或者热敷,以缓解炎症症状。
4. 赋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炎症程度,可以赋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局部抗炎药物或者口服抗生素等。
5. 密切观察病情:对于处理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炎症症状的缓解情况、全身症状的改善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复发:对于曾经浮现过静脉炎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复发,如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注意个人卫生等。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概述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疾病,主要表现为静脉内壁出现炎症
反应和形成血栓。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静脉炎可能会引发严重
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些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预防方法
下面列举了一些可以预防静脉炎的方法:
1. 保持适当的体重:过度肥胖会增加罹患静脉炎的风险,因此,维持适当的体重是预防静脉炎的一种重要方法。
2. 规律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静脉炎的风险。
3.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增加静脉炎
的风险,所以尽量减少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的情况发生。
4. 穿着合适的鞋和衣物: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和衣物,避免产生
压迫或挤压的情况。
5. 饮食健康:均衡饮食有助于提高血液循环,预防静脉炎。
处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处理静脉炎的方法:
1. 休息和提高受影响部位的血液循环:在出现静脉炎的症状时,尽量休息,并使用热敷或轻柔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
2. 使用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使用抗炎药物或抗凝
血药物来减轻炎症和预防血栓形成。
3. 改变生活方式:如果久坐或久站是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尝试
改变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可以提供压力,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并
减少静脉炎的症状。
注意:在处理静脉炎时,应咨询医生的专业建议,并按照医生
的指导进行治疗。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因人而异。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详细了解静脉炎的预防和处
理方法,请咨询专业医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管炎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导管插管或者静脉输液等操作后。
它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预防和处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预防1. 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插管部位的选择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普通来说,应选择静脉较粗、质地较好、血管通畅的部位。
同时,应避免选择活动较多的部位,以防止插管脱出。
2. 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进行静脉插管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和戴手套。
这样可以减少手部细菌的污染,降低感染的风险。
3. 采用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插管操作时,必须采用无菌操作。
这包括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巾、无菌药物等,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4.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导管应定期更换,普通建议每72小时更换一次。
长期使用同一根导管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5. 注意导管固定:插管后,应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避免导管的移位和脱出。
固定导管时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6. 注意静脉输液速度:静脉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和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
7. 定期观察:对于已插管的患者,应定期观察插管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拔除导管:一旦发现静脉炎的症状,如红肿、疼痛等,应即将拔除导管。
拔除导管后,应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和护理。
2. 局部护理:对于已插管的患者,应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局部护理。
护理包括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等。
清洁时应注意使用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药物。
3. 应用抗生素:如果静脉炎已经发生且症状较重,医生可能会考虑应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来确定。
4. 对症处理:静脉炎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发热等,可以通过对症处理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冷敷或者热敷来缓解红肿和疼痛。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明贴治疗静脉炎
治疗前
治疗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中药外敷:
红花、田七、大黄、丹 参等配制的护理静脉膏药。
植物:芦荟
石镁虹,刘珉甬. 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预防进展[J]. 现 代医药卫生. 2011,28( 09) : 1354 - 1356.
4、强化物理疗法: 冷敷: 红外线治疗仪
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 5-FU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TPN 10%NaCL 20%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渗透压(mOsm/L) 650 352 610 1400 1030 1098 1190 2526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
污染因素
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 头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微粒因素:药典规定,每毫升静脉输入液体中,粒径大 于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粒径大于25um的不 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个,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直径只有 4um-7um,所以溶液中的较多微粒可以造成血管栓塞, 引起局部供血不足,造成组织缺氧,进而产生水肿和 炎症,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环丙沙星(Cipro)
氨苄西林(Ampicillin)
3.3~ 4.6
10.0
液体性质
• 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或输入高渗液体, 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液流>血流时:
输注药液60d/min(4ml/min)
外周小静脉 血流1ml/min
血管壁侧压力
血液稀释药物能力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肘正中静脉
6cm
6mm
静脉血管血流量
外周小静脉 手背及前臂静脉 肘部及上臂静脉 1- 5ml/min < 95ml/分钟 100-300 ml/分钟
锁骨下静脉
上腔静脉
1 - 1.5 L/分钟
2 - 2.5 L/分钟
03
静脉炎分类
按病因分类
机 械 性
化 学 性
细 菌 性
张维琴.张静,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7(8):1947-1948
静脉炎的分级
0 无临床症状 1 穿刺点局部周围组织发红,范围<5cm,无肿胀,伴有灼热感、压痛, 血管痛,静脉弹性减弱
2 穿刺点局部周围组织发红、肿胀、温度高、灼烧感,范围5cm~10cm,
伴有疼痛,血管触痛明显,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3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范围>10cm,伴有
机械性静脉炎
固定
关节活动
反复多次穿刺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 溶质浓度过大 液体酸碱度过高
细菌性静脉炎
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 发炎。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导管逆行感染。
04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原因
温度因素 污染因素
机体因素
液体性质
护士因素
机体因素
• 人体患病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皮肤黏膜的防 御能力下降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 自身的营养状况、病种也是造成静脉炎的因素。
石镁虹,刘珉甬.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预防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1,28( 09) : 1354 - 1356. 宋慧菊,胡梦兰,耿协强,万庆芬,许晓芳等.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与护理[J].西南军医. 2010, 12( 01) : 186 - 187.
防患于未然
02
静脉解剖结构
静脉结构
组成 内 膜 中 膜 外 膜 内皮 细胞 作用 静脉炎发生 的关键部位
弹性组织、 维持血管收 平滑肌 缩与扩张 松散的结缔 支撑作用 组织层
静脉血管长度和直径
长度 上腔静脉 无名静脉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 贵要静脉 头静脉 7cm 2.5cm 6cm 13cm 24cm 38cm 管径 20mm 19mm 19mm 16mm 8mm 6mm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CONTENTS
1 2 3
静脉炎定义
4 5
静脉炎发生原因
静脉解剖结构
静脉炎的防护
静脉炎分类
01
静脉炎定义
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 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 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 应。 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 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 的输入而延误治疗。
输入高渗性或刺激性强药物
可在穿刺时可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 接入高渗性或刺激性强的药液。静脉滴注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 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输入高渗性或刺激性强的药液后使
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拔针或肝素水封管。
加强输注液体质量的控制
a.药物现配先用,稀释时应充分溶解 b.在安剖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剖前后均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pH<4.5时 pH> 8.0时
在无充分血流下,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
pH=6.0-8.0 内膜刺激小 使内膜粗糙,可能形成血栓;
常用药物的PH值
药物名称 去甲长春碱(简称NVB) 表柔比星(简称Epi-ADM) 阿霉素(简称ADM) 氟尿嘧啶(简称5-FU) 阿糖胞苷 pH 3.5 3.0 4.0~4.5 9.2 5.0
c.减少针头反复穿刺胶塞的次数,吸药时将针头垂直插入安
培底部可减少微粒对人体的损害。 d.必要时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提高穿刺技术
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在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尽量选 择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必须选下肢静脉时, 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o,以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05
静脉炎的护理
温度因素
• 药物加温后静脉输注可减少结晶性药物及自然因素对 局部血管的刺激,静脉输液温度维持在25--35摄氏度为 宜,温度过高会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及血细胞变性。病室
温度低,寒冷刺激会造成血管痉挛,引发静脉炎。
液体性质
• 现代医学认为在末梢静脉输入非生理 PH值的液体、血浆 渗透压高的液体或某些微粒因子等,刺激局部血小板引起 凝聚,形成血栓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管腔变窄,发生 炎症反应。 •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PH值,使其接近人体正常的PH 值(7.35-7.45)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橡皮屑 金属屑
玻璃屑
护士因素
护士在配置液体的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 方法和程序错误,细菌或玻璃屑等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损伤 血管壁,形成炎症。
护士因素
护士穿刺技术差,静脉反复穿刺,使血管壁受到机械性刺 激,产生炎症。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
05
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消毒液、皮肤黏膜、输液器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的无菌性。
姜莉.外敷药物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35-37
静脉炎的一般护理
药液在输注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立即更换 穿刺部位,注意观察静脉炎的情况,做好记录, 加强交班。
1、西药湿敷:
硫酸镁 洗必泰液 喜辽妥
2、外敷水胶体敷料
输注刺激性 药后引起局 部反应
应用透明贴
灼热感,剧痛难忍,局部触及硬结
静脉炎的分级护理
1级静脉炎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每日两次,每次20-30min, 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 2级和3级静脉炎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或者将硫酸镁和
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每日更换一次,治疗静脉炎
疗效好。或者用新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每次 3~4h,并将患肢抬高,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每次 15~20min,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