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比较成本说与古典国际贸易模型

合集下载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05
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应用
古典贸易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发挥上。
国家间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也要求国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 量和技术含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古典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假设条件较为简单
01
古典贸易理论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无
交易成本等,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禀赋差异
02
古典贸易理论未能充分解释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的影响

对现代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有限
03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19世纪国际贸易现象,对于现代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贸易理论的现代应用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贸易理论的背景
19世纪初至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逐渐增多。
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
基于当时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形成。
古典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思 想,即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发挥。
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促进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同时也要考虑国内产业
的保护和发展。
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国 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国家利益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即两国生产函数一样, 排除生产技术不同造成相对价格不同,而且假定不存 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旳情况。
(6)生产规模酬劳不变 (7)两国旳消费偏好相同:两国无差别曲线旳形 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旳。 (8)完全竞争旳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价格 等于商品生产成本 (9)无运送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旳 障碍。
各国分别会多生产“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旳 产品,少生产“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旳产品
但是,是不完全分工。
3.对消费旳影响 钢铁 P1=1 S
P0=0.5
大米 能够在国际相对价格线上旳任何一点进行消费。但各国详 细消费多少,取决于一国旳社会无差别曲线旳偏向和水平。 在最终消费点上,不一定两种产品旳消费量都增长,也有 可能一种增长而另一种降低,详细取决于相对价格变动旳幅 度和社会旳偏好.(图3.1:中国消费40吨大米,50吨钢铁;美国:50吨大米,40吨钢铁)
附录二:显示性比较优势 衡量一国在某类商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指数
X ij / X ij
RCAij
i
X ij /
X ij
j
ij
假如RCAij值不小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旳出口 比重不小于在世界旳出口比重)表达该国家在此种产 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反之,若该指数不不小于1则表达该产品没有显示比 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
1.对产品价格旳影响
对出口国:出口A商品会使国内A商品价格↑ 进口B商品会使国内B商品价格↓
从而使国内A商品旳相对价格(PA/PB)↑
对进口国:恰好相反
均衡:当两国A商品旳相对价格恰好相等为止 这一相对价格也就是“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二、有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 • 生产要素在一个地区中 (factor 的天然供给状况 endowment):
2、要素丰裕度 • 不同国家或地区几种要 (factor TK A TK B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 abundance)
TL A TLB
3、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 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 长.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 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1977年与 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德一同获得了当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著作有:《对外贸易与贸易政 策》(1925),《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1),《国际经济重建》(1936), 《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 《稳定就业问题》(1949),《对外贸 易政策》(1955)等等.
(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要素禀赋理论较好地分析了生产要素在 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国生产 要素状况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比李嘉图的比 较成本学说中的分工理论更加深入、更为全 面实用(如投资决策、贸易结构战略)。要 素禀赋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问世,实际上 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需 要,其影响至今仍然广泛地存在着。
决定贸易模式的 因素
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 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
绝对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
H-O模型
新古典 贸易理 论
赫克歇尔 俄林
资源禀赋不同
特殊要素贸 易模型
保罗.萨缪尔森
当代贸 易理论 模型
规模经济贸 易模型 国际产品生 命周期贸易 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
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 3.竞争的要素市场

第三章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交换比率的区间





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率肯定界于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 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 国际交换比率是由“国际需求方程式”决定的。 交换比率取决于对方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两国对两种产品 的进口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相对)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把出口视为对对方的供给,把进口视 为本国的需求。穆勒将这种情况称为“相互需求”。商品 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也 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 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就是由两国相互的需求来决定, 并且将确定在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相等的水平上。 这就是“相互需求原理”。
第六节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 观点: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 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 比较,却得出了与资源禀赋理论相反的结论。 影响:他的结论,引发了国际经济学家的大讨论,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对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简评: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开辟了用 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理论的道路。
幼稚工业保护论 李斯特(1841年)
对外贸易乘数论 40年代) 中心-外围论 战略贸易论 克鲁格曼(20 世纪70年代) 哈罗德(20世纪30-
要素禀赋论 赫-俄(1949-1977) 里昂惕夫 (1950) 产品生命周期说 费农(1966) 国家竞争优势说 波特(1900) 偏好相似说 林德(1961)


2.1 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 一种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 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2.2 要素需求逆转 虽然H-O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考察剔除了需求方面的影 响,仅仅考虑要素禀赋差异。但是,实际贸易中,供求双 方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果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 有比较优势,而且消费者特别偏好这一产品时,赫克歇 尔—俄林定理决定的进口方向将改变。 2.3 自然资源说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该理论 认为,仅仅考虑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限制了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的使用范围。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Y0
E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
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T
O
X0
X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贸易条件衡量一国(或地区)贸易利益的变化,它说明 贸易利益的相对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系纯物物交换 条件,不牵涉货币和物价因素。
以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就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 指数之间的比率。其中,出口/进口价格指数是由出口/ 进口价格平均数除以基期的出口/进口价格平均数从而得 到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生产与贸易模式
国两 要国 素要 价素 格禀 不赋 同不
同 , 导 致 两
国际贸易的 根本原因
差要 异素
价 格 差 异 导 致 生 产 成 本
品生 在产 两成 国本 的差 价异 格导 差致 异同
种 产
的同 差种 异产 导品 致在 国不 际同 贸国 易家 发价 生格
国际贸易的 直接基础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2.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1)贸易条件的定义 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又叫国际交换价格、相对价格、物物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用途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理论模式中,贸易条件解释国 际贸易条件发生的原因。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
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 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 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 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 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 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 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 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 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什么是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过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阶段,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
你能举出一些关于分工的例子吗?
一、亚当.斯密简介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 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 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 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 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 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 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 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 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 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古典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理论放弃了古典理论的基 础,即商品价格决定于劳动量的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主要 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3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认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只能确定国际贸易的范围, 只能确定国际贸易的范围,不能确定贸易条件 本身即实际交换比率。 本身即实际交换比率。他提出国际价值论和相 互需求理论, 互需求理论,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国际 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 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 即国际相互需求均等规律。 即国际相互需求均等规律。
16
6、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原理)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原理) 原理 [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俄林: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提出生产要素禀赋, 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经过后来者发展充实 成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 后,成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 俄林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四个方面对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获得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比较成本学说作了新的发展, 比较成本学说作了新的发展,从而证明比较利益 与自由贸易是有效的。 与自由贸易是有效的。
5
2.2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的主要内容
(一)互惠贸易的范围 相互需求论认为, 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 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这 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二)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 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 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益 中的孰多孰少,决定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中的孰多孰少,决定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三)相互需求法则 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 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两国间商品交换比 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 例)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如果两国的需 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必然要发生变动。 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必然要发生变动。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1)比较利益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 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 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 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End 9
对绝对利益说的评价(2)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斯密的学说符合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 家那样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自己 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X、Y 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End 10
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 二、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数学说明 三、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图形说明 四、对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评价 五、贸易利益的分解
18
比较利益说的图形
Y
Ta (A国)
G A1 进口 E1
出口
Y
Ⅱ′ B国
Ⅰ′
出口
L
D E2
进口
A
C
ⅡI

B B1 Tb
OH
K X0
XO
X J X0
19
比较利益说的图形说明(2)
B国分工后的生产组合点为B1点,生产IB1的X产品 和JB1的Y产品,用DE2的X产品换B1E2的Y产品,共消 费LD的X产品和B1J+B1E2的Y产品,消费点在D点。
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4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end22对比较利益说的评价2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1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件之一,而交换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 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必然的倾向,交换产生分工,分工能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分工的基本原则是人们专门生产各自具
有优势的产品,具体理由有三个: 第一,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增进,故可以提高劳动生 产率。 第二,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 直接关系的时间。 第三,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 和发明机械。
100
X
28
无差异曲线
在没有收入限制时,需求取决于人们的偏好。经济学中借助无
差异曲线图形来反映人们对商品的不同偏好。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而在这一曲线上的任何组合都 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 所以,无差异曲线就是指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 商品组合的连线。
6.67(20÷3)
80
80
0.5(40÷80)
60 60
4(40÷10) 3(60÷20)
40
40
2(80÷40)
20 20
0
20
40
60
80
100
X
0
20
40
60
80
100
X
25
例:两国模型 设A、B两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数量是100个单位。
Y
A国将全部劳动 投入到X产品的生 产中,可以生产 100个单位X产品; 把全部劳动投 入到Y产品生产中, 可以生产100个单 位Y产品
10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产品,特 别是工业制成品并不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当一国在所 有产品上都拥有较高的生产率,而另一国在所有产品上生
产率水平都较低时,它们是否仍然要参加国际贸易呢?如
果此时贸易关系依然存在,贸易双方还能够从贸易中共享
利益吗?
譬如:……
11
绝对成本学说图例 以劳动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 英国 布 4 葡萄牙 6
3
亚当·斯密的这段名言,表达了自由放任、自由贸易
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坚持认为,每个人最适合于由他自
己决定去做什么。各个个人利益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可以 得到自然协调。个人的自利行为可以造福社会,国家只要 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不必实行行 政管制。
4
亚当·斯密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条
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 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
以此作为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
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主张,对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 亚当· 斯密 贡献。
2
“因为每个人都竭力利用自己的资本支持家庭工业, 从而管理家庭工业,以便使该工业的产品具有最大的价值; 每个个人必须劳动,以便使社会年收入总量多些。一般说 来,他确实既不打算促进公众利益,他宁可支持国内的工 业而不支持在国外的工业,他只是盘算着他自己的盈利。 在这种情形下,就像在其他许多情况下一样,他是由于有 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要促成他无意完成的一个目的。 这个目的在他的意向之外,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总是糟糕的 事情。比起他真的打算促进这一利益来,他追求自身的利 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29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同样的消费效用 上,可以有不同的需求组合。 在没有收入限制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 择任何一种组合。但是,当消费者选择一种组合时,他必须放 弃其他组合。即消费者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X产品来增加效用, 另一方面不得不放弃一部分Y产品而使效用减少。或者相反。
15
以劳动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
英国 布 酒 4 8 葡萄牙 6 10
英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比葡萄牙低,而葡萄牙生产两 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比英国高,在缺乏绝对成本差异的情况下,两
国能否开展国际贸易?如果进行贸易,英国是否能获得利益?
16
(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比较(相对)成本差异
商品 类型 布 酒 以劳动计算的 单位生产成本 两国生产成本比较
较成本”的思想。 大卫·李嘉图则在他1817年出 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 书中,完善了这一学说,使绝对成
本说成为比较成本说中的一个特例。
大卫·李嘉图
13
一、比较成本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颁 布 谷 物 法 ( )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 羊毛价格上涨
小 麦 价 格 上 涨
工人工资提高,工业品成本上 升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 少 限制小麦进口遭至它国报复, 工业品出口减少
X产品
100
0 20 40
60 80
60 80 100
20 40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国生产 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情况下,所能 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连线。
0 X 20 40 60 80 100
23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 本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 的斜率表示生产X产品的边际 机会成本,既为获得X产品 (收益)而放弃的Y产品(收 益),可表示为:
Y
100
80
X产品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 Y产品数量 增加的 X产品数量
以直线形式表示的生产可 能性曲线表明两国生产X和Y 产品时的边际机会成本是不变 的。
60
40
20
0
X 20 40 60 80 100
24
生产可能性曲线还可能有两种形态: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Y
100
边际机会成本递减
Y
100
0.15(3÷20) 0.25(10÷40) 0.33(20÷60)
5
由此,亚当· 斯密得出结论: 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 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 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而且,从每一个人看来是合算的事情,对整个
国家来说也是合理的。
6
在斯密看来,个人之间的分工原则同样 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分工:
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便宜,
25
D(30) O
25 50 75 100
X
27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代表了两国最大 生产产量组合。 但是,最大产量组 合不等于最佳产量组 合,确定最佳产量, 要引入无差异曲线。
以下是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A(0,100)
100
C(0,90)
75
50
25
D(0,30) O
25 50 75
B(100,0)
A(0,100)
100
75
50
25
B(100,0) O
25 50 75 100
X
26
设A、B两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数量是100个单位。
Y
B国将全部劳动 投入到X产品的生 产中,可以生产30 个单位X产品; 把全部劳动投 入到Y产品生产中, 可以生产90个单位 Y产品。
100
C(90)
75
50
这种替代关系用两种产品成本的边际效用的比率来表示,
称为“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30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
的连线。
X产品 A 1 Y产品
6 Y产品
6
5 4 3
B
C D E
2
3 4 5
4
3 2.25 2
2 1 0
1
2
3
4
5
6 X产品
31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也被广泛地用来分析整个经济对不同产品的需求。 而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享受标准和消费偏好,很难 找到一组能反映每个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但我们仍能一幅用反映大多 数人消费偏好或社会平均消费效用的无差异曲线图来分析,这个曲线可称为“社 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CIC) 。 不同的国家社会平均消费偏好不同,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偏向也不同。
Q 小麦
美国
CIC2 CIC1
中国
CIC2 CIC1
0
Q 大米
32
Y产品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凸向原点 •负斜率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不相交 •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 越大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X产品
33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代表的商品组合(X0, Y0)就是这个国家最优的生产和消费组合。
么形成的?李嘉图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问题
才有了清楚的答案,本课程第五章中,我们将学习掌握这个问题。
20
第三节 基于比较成本说的古典国际贸易模型
模型的作用: 解决贸易的成因和影响(价格、生产、消费、福利) 假定条件: 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 只生产两种产品:X产品和Y产品 生产时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英国
4 8
葡萄牙
6 10
英国相对优势
成本低33% 成本低20%
葡萄牙相对劣势
成本高50% 成本高25%
如果进行贸易,两国各自获得的利益如何?
17
三、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
商品类型 布 酒 国内交换比率 以劳动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
英国 4 8
布1→酒0.5 英国布 1:葡国酒 0.6 葡国酒 0.5:英国布 1 布→酒 1:0.55
所以,不需要政府或者其他强制力量限制国际贸易,而对国际
(四)比较成本说的缺陷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克服了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缺陷,清楚
地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利益,但是他的理论也留下一个问题没 有解决: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李嘉图的理论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各国生产产品时劳动 生产率的差异使生产成本产生了差异,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又是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