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最新整理)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1.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加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物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4.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要求: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3)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5.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6.确定密度原则:1)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2)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3)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7.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8.混交林的混交类型:乔木混交、主伴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
9.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植生组混交。
10.改善立地条件: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2)缩小温差,增加温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1.造林整地技术规格:1)深度;2)宽度;3)长度;4)断面形状;5)间距;6)其他质量要求。
12.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消毒、拌种、浸种、催芽。
13.播种造林方法:块状播种、逢播、条播、穴播、撒播。
14.分殖造林适用条件:营养器官萌芽能力强,并且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15.林分管理:1)间苗;2)平茬除蘖;3)修枝;4)间伐。
16.造林技术设计内容:造林类型、苗木规格、整地工程、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苗抚育管理。
17.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我国水土流失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重,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全国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50亿吨。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 设进程的加快,开发建设项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容忽视。水土保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 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治理水土流失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 人才和科技支撑,亟待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来满足需求。设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级学科,有助于确立 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对缓解社会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以及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高层次 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
在一级学科下设置以水力侵蚀防治为核心的水土保持、以风力侵蚀防治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以重力侵蚀防 治为核心的山地侵蚀灾害防治等3个二级学科。
谢谢观看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农学一级学科
目录
01
03 人才培养体系
02 学科特色 04 二级学科
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是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一级学科,属于农学,专业代码091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防治学科始建于1952年,1981年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批准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水 土保持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 设学科。学科目前有教师53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9人,讲师9人,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国外留 学和进修的经历,是一支学术梯队完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方向明确的优秀团队。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最重要全面林业基础(最新整理)

林业基础知识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现代林业正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结束了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森林调查基本知识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乔木是指具有明显主干,且在胸高以上才有分枝出现,树高都在5米以上的树。
树高在5~9米的称为小乔木;树高在18米以上的称为大乔木。
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亚乔木有明显的主干,但高度比大乔木略矮,也就是中乔木或大灌木,均可称为亚乔木。
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亚灌木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茎的上部草质,在开花后枯萎,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如长春花、决明等。
草本植物茎含木质细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凤仙等。
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藤本植物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它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藤本。
森林的植物成分森林中的植物根据所处的地位可分成林木、下木、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
(一)林木或称立木。
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分为:①优势树种简称优势种,又称建群树种。
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②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
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水土保持林学

1、水土保持林学研究内容:防护作用,营林技术,规划配置。
2、我国森林资源的概况:(1)资源总量不足(2)分布不均匀(3)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低(4)宜林利用率低(5)其他(树种单纯,结构不合理)3、国内现状:优质高产林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研究;森林生物灾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土壤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重大森林火灾研究和预防机理研究;人工生态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荒漠化预防和综合治理技术;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4、水土保持防护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低,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生产要求,对生产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少;(6)造林所用的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5、森林可分为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材林。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水土保持林: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的森林。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失去与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其他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总体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实现和组成防护林体系咯林种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多种林,多树种生物群体的多功能和效益,建成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林一、名词解释1、林冠截留: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地面净雨量:经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的两次分配作用后,到达林地地面的实际有效降雨量。
3、吸收贮水量:在土壤吸附力或毛管力作用下保持的水量,其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及土壤水分对林木生长的有效性。
4、土壤抗冲性:土壤抵抗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
5、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6、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7、地理种源: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各地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它们产生不同的种内气候适应性,形成不同的地理种源。
8、水土保持林体系: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9、垂直配置:合理搭配的乔灌草种在林分内分层配置,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10、重力持水量:在重力作用下,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那一部分水量。
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降雨的吸收和重力水的排除。
11、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12.平茬:利用某些萌芽力强的树种,截取地上部分,促进重新萌生新枝的一种抚育措施13入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但土壤中的水量14.入渗量:入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到土壤中的总水量二、简答题1.水土保持林的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性2.立地条件: 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发育生长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其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湿度、风、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植被的组成、数量、根系等情况,也包括人为活动情况。
水土保持林学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功能)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功能
主要内容:
一、对降雨的再分配
二、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三、林木涵养水源作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四、林木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五、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六、林木改良土壤的作用 七、林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3.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七、林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制造氧气】 【过滤尘埃】 【消除噪声】 【净化空气】 【杀灭细菌】
归纳总结 :
重点: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和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难点: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
一、对降雨的再分配
(一)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1.林冠层截留。 2.林下灌草层对降雨的截流。 3.枯枝落叶截留。
4.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截留。
(二)地面净雨量的测定与计算
1.林冠层截流量IC测定
模型法
二、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1.土壤水分入渗。
三、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1.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2.森林消减洪峰的作用。 3.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4.森林改善水质的作用。
四、森林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1.森林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 2.森林对径流侵蚀的影响。 3.森林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 4.森林对泥石流的抑制作用。 五、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1.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2.林木根系固持土体的原理。
六、森林改良土壤的作用
1.林地土壤养分循环。
2.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林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满分:150 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水土流失2.土壤侵蚀程度3.正常侵蚀4.径流系数5.年土壤侵蚀模数
6.林带胁地7.林带结构8.输沙率9.透风系数10.荒漠化
二、填空题(10题,每格1分,共30分)
1.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和发展速度,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象是。
(3分)
2.重力侵蚀的形式主要有、、和。
(4分)
3.切沟侵蚀的特点是横断面初期呈形,并形成一定高度的,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
(2分)
4.沟蚀有、、、等几种形式。
(4分)
5.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主要有:、、。
(3分)
6.按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类型有:、、。
(3分)
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类型主要有、、。
(3分)
8.在林带的不同方向胁地程度不同,其规律是、。
(2分)
9.风蚀发生时沙粒有三种移动方式:、、。
(3分)
10.主林带方向应该与垂直,副林带方向主林带;辅助林带位于两条之间。
(3分)、、简答题(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其相互关系?
3. 写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说明K值的确定方法?
4.坡地改成梯田后,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林带横断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防风特点是什么?
四、问答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试论述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
3.试论述风沙流活动的规律?流沙治理方法主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