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张春霞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音乐课件-《游子吟》2 人音版(简谱) (共9张PPT)

五年级下册音乐课件-《游子吟》2 人音版(简谱) (共9张PPT)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 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 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 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 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课件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 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 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 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 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 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 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四人一组,互相读一读古诗, 再联系图,讲一讲对母爱的感受。
• 欣赏歌曲《游子吟》。 • 跟着老师唱。
• 将对

人音小学音乐六下《游子吟》课件

人音小学音乐六下《游子吟》课件

人音小学音乐六下《游子吟》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小学音乐六下教材,歌曲《游子吟》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中国古典民谣。

歌曲以游子离家漂泊为主题,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游子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

重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乐谱。

学生准备:音乐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游子吟》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学唱(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2. 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音准、节奏和旋律,进行示范和讲解。

3.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直至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三、歌曲解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调式和和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2. 教师讲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如思念、忧愁等,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2.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演唱,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是一位游子,离家在外漂泊。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歌曲《游子吟》结构:ABA调式:G调和声: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情感:思念、忧愁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歌词《游子吟》的旋律,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

答案:开放性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游子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游子吟》——张春霞

《游子吟》——张春霞

教学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

孟郊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的一生穷困潦倒,为了考取功名,一展抱负,不得不拜别慈母,漂泊他乡。

做官以后在接母亲前,回想临行前的情形他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游子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意,品悟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更加体谅母亲,热爱母亲。

教材分析:1、《游子吟》是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的一篇导读课文,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2、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母亲对游子的爱和母亲的无私的爱。

由于学生对母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理解、体会母亲的爱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要体现。

以学生的自学、合作研究为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感人的画,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课件)是呀,这位母亲是如此专注,如此真切,实在让人感动,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呀,与其说这是一幅画,不如说这是一首诗。

唐代诗人孟郊就撷取了生活中这感人的一幕,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游子吟》。

来,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师人孟郊。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 3篇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 3篇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诗文。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情真意切。

3、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人间真爱。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歌颂母爱,领悟国学教育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诵读古诗吗?老师这有几幅画,(出示画面不出现诗句:咏鹅、静夜思、)你们猜猜是什么诗?(猜想后学生齐读)看来同学们在古代诗歌方面已有所积累,那么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吟诵出来与大家分享吗?(指名学生吟诵古诗,共同欣赏。

)好,孩子们吟诵得真棒!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希望同学们继续积累,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992年,香港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公众调查,你们猜哪一首会名列榜首?(学生猜:是《游子吟》)对,是《游子吟》,(板书课题:游子吟)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游子吟》。

(多媒体出示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多媒体出示全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几遍,试一试你能读懂些什么?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交流)那个同学自告奋勇的来给大家范读一下?(指明学生读,随机提问:你读懂些什么?帮助学生点拨出关键词:“游子”、“吟”、“意恐”、“寸草心”、“三春晖”的意思)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学习诗歌我们就要学会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理解。

来,带着我们各自初步的`体会,一起再来诵读一下。

三、品读诗句,深入悟情同学们,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能吟,能唱,所以仅仅读通顺还不够,还得读出味儿来,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

现在老师来读诗中的前四句,请同学们认真的听一下,体会一下诗中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精品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精品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游子吟》,位于教材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包括《游子吟》原文的朗读、理解和赏析,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子,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手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深情。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游子吟》,并能背诵全文。

2. 理解诗中重点词汇和句子,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手法。

3. 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深情,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游子吟》,理解诗意,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深情,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引入本课《游子吟》。

2. 朗读:学生自读《游子吟》,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 理解诗意: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句,解释重点词汇,理解诗意。

4. 赏析:分析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 例题讲解:针对诗句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句改写或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游子吟》2.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难点词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游子吟》。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仿写一首表达母爱的诗。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位慈祥的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她手中的线像无尽的关爱,密密麻麻地缝进儿子的衣服里。

(3)见学生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游子吟》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达母爱的诗歌,如《母亲》、《妈妈,我饿了》等,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游子吟》。

具体内容包括《游子吟》原文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拓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游子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通过学习《游子吟》,掌握一定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孟郊的生平事迹,了解古代游子离乡背井的艰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对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感悟,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游子离乡背井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游子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学生齐读《游子吟》,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3. 理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赏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让学生感受诗的美。

5. 背景介绍:讲解诗人孟郊的生平事迹,介绍古代游子的生活背景。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游子,结合诗句体会游子的心情。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子吟》2.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重点词汇:慈母、游子、密密缝、寸草心、三春晖。

4. 诗人简介:孟郊,唐代诗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另一首关于游子的古诗《登高》。

2. 课后作业:以“游子吟”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游子的关爱与祝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游子的古诗,了解游子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年级音乐下册《游子吟》课件

六年级音乐下册《游子吟》课件

六年级音乐下册《游子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音乐下册,主要围绕《游子吟》这首歌曲展开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四单元《母亲的歌》,第11课《游子吟》。

2. 详细内容:学习《游子吟》的歌词、旋律;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学唱歌曲并进行合唱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演唱《游子吟》,并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了解《游子吟》的创作背景,培养热爱家乡、孝敬父母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如音准、节奏等。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歌词、旋律以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黑板。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a. 播放《游子吟》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b. 分组讨论,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c.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 课堂实践:a. 学生单独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b.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合作精神。

c.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进行演唱。

六、板书设计1. 《游子吟》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词重点标注4. 歌曲创作背景简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游子吟》,并用自己的话表达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答案示例:歌曲《游子吟》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关于母爱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

b. 推荐一些关于母爱的歌曲,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如音准、节奏等。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歌词、旋律以及情感表达。

3. 新课内容展示中的教师示范演唱与学生跟唱环节。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游子吟》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游子吟》2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做成 遊子身上所穿的衣服。
遊子吟
孟郊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當子女將要出門遠行的時 候,母親便為他一針一線, 細心又密實的縫製衣裳, 唯恐子女久久無法回家, 衣服破了無人替他縫補。
遊子吟
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說子女那份細緻得像小 草一般的孝心,報答得了 慈母像春天陽光般溫暖、 廣博的深恩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

孟郊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的一生穷困潦倒,为了考取功名,一展抱负,不得不拜别慈母,漂泊他乡。

做官以后在接母亲前,回想临行前的情形他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游子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意,品悟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更加体谅母亲,热爱母亲。

教材分析:1、《游子吟》是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的一篇导读课文,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2、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母亲对游子的爱和母亲的无私的爱。

由于学生对母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理解、体会母亲的爱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要体现。

以学生的自学、合作研究为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感人的画,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课件)是呀,这位母亲是如此专注,如此真切,实在让人感动,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呀,与其说这是一幅画,不如说这是一首诗。

唐代诗人孟郊就撷取了生活中这感人的一幕,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游子吟》。

来,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游子?“吟”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师人孟郊。

孟郊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的一生穷困潦倒,为了考取功名,一展抱负,不得不拜别慈母,漂泊他乡。

直到50岁那年,他才当上了江苏省溧阳县的一个小官,温饱才得以解决。

做官后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回报母亲的恩情。

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临行前情景,就在母亲来溧阳前,他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2、请轻轻打开课本第155页,听老师读,注意听清每个字音。

3、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谁想读给大家听呢?哪位同学给他评价一下?谁也想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记得请他给你些意见呀!三、细读课文,感受母爱:1、谁能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了那些句子?2、板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是指谁?(慈爱的母亲)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慈爱的母亲千针百线,缝织游子身上的衣衫)3、听了你们所说,看着眼前这幅画,老师突然不明白了,你们愿意帮帮我吗?同学们请看画面,夜黑沉沉的,窗外伸手不见五指,屋内一星油灯闪闪烁烁,如此昏暗,而这位母亲满脸皱纹,想必也是老眼昏花了,此时的她一定很艰难,为何不等到天亮再缝呢?(天亮就要走了)4、噢,好聪明,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临行”就是将要出发)能联系下文理解诗句,你太棒了!把掌声送给他。

那么这位老母亲是怎样缝的?诗句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谁能把他找出来?(板书)我国古代吴越地区民间有一种习俗,如果儿子要出远门,那么他的母亲或妻子就一定要为他缝补衣衫,并且针要缝的细细密密,结结实实的,这样儿子或丈夫就会很快回来,缝得越密就回来的越早,缝得越稀就回来的越迟,所以母亲就“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板书)5、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我们也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请第一组同学读)希望再密一些,让儿子早点回家(一、二组齐读)还要缝密实一些、结实一点,(一、二、三组齐读)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立刻回来。

(全班齐读)6、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担心的仅仅是迟迟归吗?她还会惦记什么?儿子就要远行了,这位母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叙述母亲的嘱咐)7、叮咛的话儿说不完,可是这位母亲什么也没说,他只是默默地缝、密密的缝,此时他缝进的不仅仅是一根又一根长长的丝线,更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牵挂、叮嘱、祝福,是一颗爱儿子的心。

8、母爱难以回报,母爱不求回报。

从画面看,这对母子相对无言,如果此时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心跳,一定会感受到他们有千言万语,可儿子什么也没说,只以短短的两句话,二十个字写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怎不让人怦然心动呢?穿越时空的隧道,透过这二十个字,这位游子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思考而后叙述儿子说的话)9、离别时忧伤的。

它承载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牵挂,承载着儿子对母亲的惦念和不舍,可游子知道,此时什么话也不能说,只好将满腹心事,浓缩在诗中,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面,走进游子的心情。

(男女生分组读)女生来“慈母……”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酣然入梦,可唯独我家的油灯还闪烁着微弱的光,只见“慈母…………”,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寒气逼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只见“慈母……”。

10、同学们动情地朗读,仿佛把在座的老师们也带进这幅温馨感人的画面之中,是呀,母亲的担忧,母亲的祈祷,母亲的祝福,同作儿女的我们怎能感受不到呢?每个同学都有一位慈爱的母亲,你们也正沐浴着亲情,享受着母爱。

谁愿意把妈妈关爱自己的事情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学生分享感受到的母爱)11、作为普通的儿女,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妈妈的爱,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可以说,一件游子衣,就是一片慈母心呀,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对于这一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吗?告诉老师,我帮你解决。

1)、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春天,小草从地上探出脑袋,太阳把灿灿的光茫照在他们身上,他们多么温暖,长得更绿更高了。

太阳给了他们生命呀,小草有生命有思想的话,也会感谢阳光呀!他知道没有阳光,自己就没有生命,可卑微的小草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阳光的恩情的。

2)、古诗的美就在于它的精炼,一字一句都是诗人反复推敲起来的。

所以我们读诗就应该字斟句酌的品味,想想为什么要写春天的阳光?春天的阳光是怎样的?那这句诗还有一层看不到的意思,就是说……..(学生发言)13、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

所以,作者不断的问自己,(齐诵,谁言…….)14、刚才孩子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句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句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孟郊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这才真正读出了诗中之情。

15、大家都轻声的问了自己,“谁言…….晖”你们能报答得了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自己对母亲的深情。

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心意,此时,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入到这首诗里,深情的吟诵给心爱的妈妈吧!16、老师从你们充满激情的朗诵声中,听到了诗外之意。

你们吟诵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母亲的款款深情。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份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的触碰着我们的心灵。

因此这首洋溢着浓浓的母爱的古诗流传古今中外,成了赞美母爱的著名诗篇。

1990年,在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活动,此时已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

尤其是这句(谁言…….)广为流传,至今人们还常常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心声。

想一想,我们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用上这句话?同学们的设想非常巧妙,说得特别深情,把伟大的母爱和对母亲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歌,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呢,你们唱过诗歌吗?我们今天就来试一试,欣赏一下。

大家可以跟着录音一起唱,加入在唱的时候能加上一些动作,表演一下就更有趣了。

你们真的很聪明,也很能干,听了一遍就能演唱表演。

不过在学习诗歌时除了朗诵演唱之外,还可以把诗中美丽的情境变成故事或拿起画笔把诗里美好的意境画出来,你们喜欢做吗?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老师建议把我们用心编的故事或创作的画作为礼物,送给我们亲爱的妈妈,好吗?五、总结全课孩子们,“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老师相信,你们会吧《游子吟》这首诗永远珍藏在心中,懂得感恩,学会回报,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和祝福融进歌声里,一起唱响对妈妈的赞歌。

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这节充满爱与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难忘的语文课吧!附:板书慈母线缝游子衣游子吟密密缝恐迟迟归母爱深重母恩难报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

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

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

比如。

在引导学生体会深夜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补新衣母亲的情感时,通过课件仔细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时。

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如此伟大深沉而无私的母爱,我们无以为报,但可以通过声音去赞颂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深情朗诵把感情抒发出来,一时间,情感喷涌而发,听着学生或是情深款款,或是激动万分的朗读,我也不禁热泪盈眶。

如此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更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