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原文注解及赏析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全诗翻译赏析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翻译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字面意思指:稚嫩的小草难以报答春天普照大地的阳光的养育之恩.引申为,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哺育之情.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子。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诗文解释】一: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二: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
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
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三:慈母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
外出的行装,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儿子短期内回不来,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补。
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孩子们同样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惠呀!【诗文赏析】《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50 岁才中了进士,做了溧阳县尉一个卑微的小官。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鉴赏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鉴赏【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慈母手中做着的针线,是为远游他乡的儿子缝制身上的衣裳。
临行时密密匝匝地缝了又缝,只担心他在外面迟迟不归。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
【赏析】慈祥的母亲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
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
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
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
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母亲对远行子女的关爱,盼其早归。
常用以形容深挚的母爱。
[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可是,一别就是二十年啊! 母亲日里想,夜里盼,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翩然来到身旁。
(蒋巍、贾宏图《大洋的此岸和彼岸》)【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解】这是一首母子亲情的颂歌。
表现慈母爱心有许多角度。
诗人只取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以凝聚的笔力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掘发出极不寻常的意蕴。
开头四句,两两对称,联系紧密,凝成一体,表现游子行前母亲为其赶制新衣的意象。
“密密”二字十分传神,既精确地刻画出了慈母针线细密紧张操劳的行为形态,又微妙地传达出了慈母温厚细腻周到的情感精神,最后两句形象议论强调指出:母亲的爱象春三月的阳光温厚和暖而又广大无私,儿女却如承受阳光恩惠的小草,赤诚回报,谁说能报答其万一呢?着一反问,非常有力,使母亲之至爱深情得到了艺术升华。
“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
”诗因从作者自身感念至深体验来,所以语虽平实,但亲情自出,非常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
【全诗鉴赏】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全靠母亲教养长大。
一生坎坷,为生计尝尽人间辛酸,五十岁才作了溧阳县尉。
游子吟古诗翻译及赏析

游子吟古诗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游子吟古诗翻译及赏析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范文

孟郊:游子吟范文孟郊:游子吟【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游子吟⑴》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注解】: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
寸草:萱草。
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点评】:这就是著名的《游子吟》。
它亲切而自然地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中所讲的“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意思同“歌”、“曲”相近。
“寸草”,指小草,在诗中象征子女。
“心”,指草在生长中抽出的嫩茎。
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草心也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三春:即春天的三个月,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从每年的立春到立夏)。
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
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受至深的印迹。
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
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
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
“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
”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
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
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
游子吟 全文及注释

游子吟全文及注释温庭筠的《游子吟》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之情的古文诗。
下面是《游子吟》的全文及注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慈祥的双手拿着针线,给游子缝制衣物。
临行前匆匆地缝制,表达着对迟迟归家的担忧。
有谁说一寸小小的草心,能回报得上三个春天的温暖光辉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只因有你,春天才会如此美好。
红色的花朵凋零并非无情,它们融化在春泥中,更好地保护花朵的生命力。
只有因为有了你,春天才会如此美好。
注释:1. 游子:指离乡背井在外的人。
2. 密密缝:形容缝制得又细又密。
3. 寸草心:用寸草来比喻游子微小的心意。
4. 三春晖:指春天的温暖阳光。
5. 落红:红色的花朵凋落。
6. 春泥:泥土中的养分,有助于花朵的生长。
7. 护花:保护花朵不受伤害,促进花朵生长。
《游子吟》通过游子离乡的情景,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慈母以自己的双手缝制衣物,寄托了对游子安全归来的期望和担忧。
诗中所言的“寸草心”是指微小的心意,而“三春晖”则象征着家乡的美好和温暖。
诗的末尾,通过对落红和春泥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对家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只有因为有了家人的关怀,春天才会变得如此美好。
《游子吟》字数不多,却能准确地表达出游子思念故乡、想念家人的心情,展现了家庭之间深厚的亲情和牵挂。
同时,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春天的温暖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感人之感。
整首诗字句简练,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动人,读来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生活中那些对我们关怀备至的亲人。
注:本文按照传统古文诗的格式以两句为一句进行排版,但未采用标题和小标题。
《游子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游子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游子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佳作。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她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我们。
下面和小编赏析一下这首诗《游子吟》。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一】《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赏析二】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游子吟》原文注解及赏析

《游子吟》原文注解及赏析《游子吟》原文注解及赏析一、《游子吟》原文及注解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二、《游子吟》创作背景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三、《游子吟》全文赏析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注释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注释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⑷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⑸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母爱,在特殊时刻会以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在绝大多数时候,母爱又表现在极其平凡的小事上,不被我们注意。
母爱的伟大,是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到,却又是语言难以确切表述出来的。
孟郊的《游子吟》,所写就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平凡到不能更平凡的事件——临出远门前,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
从小到大,母亲为子女不知缝制过多少件衣服,在母亲做来是理所当然,在儿女看来也是心安理得。
而这次就要出远门了,母亲再次为儿子缝制衣服,还像以往那样。
不过担心儿子在外太久,不知何时才能回家,这次缝制得更为细密,更为结实。
母亲的担心和关心都无言地融入了这一针针一线线之中。
儿子的心被触动了,意识到了平时被自己所忽略的母爱。
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博大,时时刻刻哺育儿女的成长,从不求回报。
而儿女们就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怎么能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呢?也许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不仅仅是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更是表达了天下儿女的感恩与愧疚,和他们对母亲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原文注解及赏析 一、《游子吟 》原文及注解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 也指子女的心意。
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 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 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二、《游子吟》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 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 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 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 诗。
三、《游子吟》全文赏析
1/6
诗人 50 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 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 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 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 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 ,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 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 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 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 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 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 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 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 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 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 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 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 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 诗人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 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 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 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 共鸣。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 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 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