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业务持续管理概况

合集下载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模板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模板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能够持续提供关键产品或服务,减少对业务运营的影响,特制定本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所有可能影响业务连续性的部门和流程。

三、定义业务连续性(Business Continuity):指组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营的能力。

四、组织与职责1. 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批业务连续性计划。

2. 设立业务连续性管理团队,负责计划的实施和日常管理。

3. 各部门负责人需指派专人负责本部门的业务连续性工作。

五、风险评估1.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影响业务连续性的潜在风险。

2. 评估风险对业务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六、业务连续性计划1. 制定详细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包括预防措施、应急响应、恢复策略等。

2. 计划应涵盖所有关键业务流程和资源。

七、资源保障1. 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如人力、物资、技术等)来支持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实施。

2. 定期检查和更新资源库,确保资源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八、培训与演练1. 对员工进行业务连续性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测试和改进业务连续性计划。

九、沟通与协调1. 建立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传达信息。

2. 与外部机构(如供应商、政府部门等)建立协调机制,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十、监测与评审1. 定期监测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执行情况,确保其有效性。

2. 定期评审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根据组织变化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整。

十一、文档与记录1. 所有业务连续性相关的文档和记录应妥善保存,便于查阅和审计。

2. 记录所有演练和实际事件的响应情况,作为改进计划的依据。

十二、合规性确保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和计划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十三、附件1. 业务连续性风险评估报告2. 业务连续性计划文档3. 应急演练记录4. 培训材料和员工手册5. 沟通协调流程图6. 监测与评审报告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模板,具体内容需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和调整。

第十六章业务连续性管理

第十六章业务连续性管理

第⼗六章业务连续性管理第16章业务连续性管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政府对信息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就越⾼。

本章⾸先将从什么是业务连续性计划及BCP相关概念进⾏了介绍;然后介绍了应急响应概念、如何建⽴安全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和应急响应流程以及针对事件的发⽣如何处理;最后介绍了灾难恢复计划相关概念和所使⽤的技术以及灾难恢复级别是如何定义和如何制定灾难恢复计划。

本章内容适合参加信息安全⾼级管理师认证的读者。

16.1 概述16.1.1什么是业务连续性计划业务连续性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缩写为BCP),BCP可被定义为⼀种先知先觉的流程, 它可以帮助企业确认影响业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可能⾯临的威胁。

由此⽽拟定的⼀系列计划与步骤可以确保企业⽆论处于何种状况下,这些关键因素的作⽤都能正常⽽持续地发挥。

BCP的⽬标是建⽴⼀种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案,以平衡由威胁带来的可能的业务或资产的损失及为保证业务连续性运作⽽进⾏的成本投⼊。

业务连续性对确保灾难发⽣时企业的⽣存是⾄关重要的,不过与之同等重要的是要保证企业⽇常的业务运⾏平稳有序。

业务持续管理即BCM是⼀种整体管理流程,它能够确定可能发⽣的冲击及对企业运作造成的威胁,并提供⼀个架构来阻⽌或有效的抵消这些威胁,以保护股东的利益、公司的名誉及品牌。

16.1.2BCP运作流程BCP运作共有6个阶段,分别为:1. 项⽬初始化2. 风险分析及业务影响3. 策略及实施4. BCP开发5. 培训计划6. 测试及维护1. 项⽬初始化(1) 获得管理层的⽀持与投⼊为了确保该程序能够成功,⾼级管理层必须参与其中。

BCP计划必须成为公司的战略性业务计划提供独⽴的预算。

(2) 建⽴团队必须建⽴⼀个团队,⼈员包括财务部,审计部,信息技术部,⼈事部,⾏政部等等。

当灾难开始时,这些部门在继续扮演他们承担的⽀援⾓⾊的同时,也必须实施重⼤的机构转变以援助受影响的区域。

海外 安全 管理制度

海外 安全 管理制度

海外安全管理制度一、海外安全管理制度的概念海外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在国外开展业务活动的企业或机构为保障员工和资产的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这些措施和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意识教育、安全设施建设、安全流程制定、应急预案编制等。

海外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考虑国外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确保企业或机构的正常经营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二、海外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保障员工安全:海外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减少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和危险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2.保护资产安全:海外安全管理制度可以确保企业或机构在国外的资产和设施的安全,减少因外部因素导致的损失和受损情况,保障企业或机构的正常经营。

3.符合法律法规: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企业或机构需要建立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以规避法律风险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处罚。

4.提升企业形象: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海外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向社会和各界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

三、海外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度构建在实施海外安全管理制度时,企业或机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海外业务活动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以确定具体的安全管理需求。

2.安全政策和目标:确定海外安全管理的政策和目标,明确安全意识教育、安全责任分工、安全预防措施等具体内容,为安全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3.安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的海外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包括设立安全管理部门或委员会、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等,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安全流程和制度:制定安全流程和制度,包括员工出差和工作安排、风险识别和评估、危机应对和处置等,为员工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应对措施。

5.设施和装备标准:根据风险评估确定相应的设施和装备标准,包括建筑物安全、通讯设备、紧急救援设施等,确保员工在海外的工作环境安全。

(全面管理版)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

(全面管理版)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

(全面管理版)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1. 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公司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业务能够持续运作并尽量减少中断时间和损失。

2. 背景在当今的不确定环境下,突发事件对业务正常运营造成的风险日益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建立一个全面的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至关重要。

3. 目标本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 确保关键业务能够持续运作,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最小化业务中断的时间和影响;- 减少潜在的财务损失和声誉风险;- 保护公司的资产和利益。

4. 管理框架本规划基于国际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采用以下管理框架:- 风险评估和管理:针对业务中断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 恢复策略和计划:制定详细的业务恢复策略和计划,包括备份和恢复数据、临时工作场所安排等;- 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活动,以提高员工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设立关键绩效指标,定期评估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5. 责任与角色确保业务连续性的责任分配如下:- 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和战略,确保资源的支持和投入;- 业务连续性经理:负责规划、执行和监督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并与各部门协调沟通;- 部门负责人:负责各自部门的业务连续性准备工作,并配合业务连续性经理的指导和要求。

6. 实施计划根据以上管理框架和责任分配,制定以下实施计划:1. 制定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并进行初步风险评估;2. 制定业务恢复策略和计划,并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3. 组织员工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 设立绩效评估指标,并定期评估和改进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的效果;5. 定期对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进行审查和更新。

7. 风险和挑战在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风险和挑战:- 技术和设备故障可能导致计划的执行受阻;- 员工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意识和培训可能存在不足;- 环境变化和外部因素可能导致计划的不完善。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及流程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及流程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及流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每个组织都需要确保其业务能够持续运行,避免因突发事件而引发的损失。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于保障组织的稳定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及流程,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

一、关键要素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首要步骤。

组织需要对其关键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导致中断或异常的风险因素。

这包括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失误等各种潜在风险。

2. 业务连续性政策:业务连续性政策是指组织为应对风险所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原则。

该政策应明确规定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和职责,确保业务连续性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业务连续性计划:业务连续性计划是确保组织在发生中断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营的关键文件。

该计划应包含详细的应急响应程序、备份和恢复策略,以及测试和培训计划等。

4. 组织结构和责任:每个组织都应当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

这包括指定业务连续性团队的负责人和成员,并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培训。

5. 供应链管理:组织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中需要考虑供应链的中断对业务的影响。

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备选供应商和替代方案,以降低供应链中断的影响。

6. 管理制度和程序:为了有效管理业务连续性,组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程序。

这包括风险管理、培训和意识提高、演练和测试、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和程序。

二、流程1. 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首先,组织需要对其关键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

通过评估风险和分析业务影响,组织可以确定关键业务活动的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2.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编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需要编制业务连续性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应急响应程序、备份和恢复策略、测试和培训计划等。

3.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实施和维护:一旦业务连续性计划编制完成,组织需要确保其有效实施并进行定期维护。

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加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分析与思考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加速,催生了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格局,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如何在愈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更为复杂的技术应用条件下增强机构应对灾难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运营,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形势与背景从国际上看,业务连续性管理(BCM)的发展依赖于灾害事件的驱动,灾难事件频繁发生促使各国提高防灾意识和推进BCM管理的主动性。

国外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有10年的发展历史,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业务连续性相关的标准、政策,如英国标准协会BS25999、新加坡SS540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等,目的是指导企业以保障业务持续运营为目标,建立起覆盖整个企业的常态化、系统化管理机制,有效应对事故和灾难、快速恢复业务;美国、香港等国际银行业监管当局也相继发布了业务连续性监管要求。

我国的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建设在本世纪刚刚起步,基本围绕应急管理和灾难复两个方面开展实践。

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灾难事件,使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提高了对灾难应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和认识,国家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了覆盖地震、卫生、电力、通信等一系列、全面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了从国家总体预案、部门预案、地方政府预案到重要企事业单位的较为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对信息系统依赖度的提高,保障关键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在灾难情况下尽快恢复显得尤为迫切,2005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银行、证券、保险、电力、民航、铁路、海关、税务等8个国家重要信息系统所在行业,编制、发布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有力地促进了国家重要行业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建设工作。

二、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业务发展迅猛,大型银行的资本总额、开户数量、业务处理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经营范围遍及全国并在海外快速扩张,一旦业务停顿,可能影响全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影响社会稳定。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国家标准诞生的背景与现实和历史意义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国家标准诞生的背景与现实和历史意义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国家标准诞生的背景与现实和历史意义王金玉【摘要】This paper discusses aroun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core goal of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developed b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ckground, standard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next step of work planning,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standard.%本文围绕业务连续性管理(BCM)国家标准,介绍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目标,标准研制的国际、国内背景,标准研制的过程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阐述了标准的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办公自动化(综合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业务连续性管理;基本概念;国内外进展;重要意义【作者】王金玉【作者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50.49一、业务连续性管理概念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运用计算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人类生产生活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逐渐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末,计算机系统在解决系统持续运行的问题时,率先对单点故障采用了冗余措施。

这是最早体现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思想的方法。

虽然当时并没有出现业务连续性的清晰概念,但部件冗余、容错等方法的采用,为增强计算机应用系统持续运行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

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概述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保障业务连续运行、应对紧急事态以及降低潜在风险的一套规范性制度。

该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在面临各种风险、灾难或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业务运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并保持持续性的发展。

目标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具备以下能力:1.快速恢复关键业务功能:在遭受灾难或事态突发事件影响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关键业务功能,保障业务连续性。

2.减少业务中断时间:通过制定灾难恢复计划和强化应急响应能力,减少业务中断的时间,降低损失。

3.提高业务弹性:通过分析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提高企业对不同风险的适应能力,增强业务弹性。

4.保障客户利益:通过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保障客户利益,维护企业声誉。

5.合规要求:遵守相关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组成要素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组成要素:1.风险评估与管理: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内外部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包括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破坏等。

2.灾难恢复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明确各级别事件的应急响应、恢复流程和责任分工。

3.业务持续性计划: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确保关键业务功能在灾难或紧急情况下能够持续运行。

4.应急响应组织与培训:建立应急响应组织和培训体系,确保员工熟悉相关应急流程和操作方式,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5.安全与保障措施:加强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措施,防止外部攻击和数据泄露,保障业务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绩效评估与改进:建立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改进,通过持续的优化提高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

实施步骤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的步骤如下:1.风险评估: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

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包括风险防范措施、应对策略和风险监控措施。

3.制定灾难恢复计划: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灾难恢复计划,包括应急响应流程、通信与协调机制、资源调配和业务恢复流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