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共4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件
此外,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 境、餐具、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 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 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 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合作探究:
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一些票 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们购物时又 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新与旧、中与西
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 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 如何对待呢?
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
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返回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 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 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 下。
我的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作为老师我觉 得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其实一味的阻止或 进行批判,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如果 从另外一个层面,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 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想 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 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58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58张)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史实
2、结合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服饰的起源
1、实用需要说 “衣,依也,人所以依也,以避寒暑也。” 2、性别遮羞说 “太古之时,被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尔雅.释名》

3、审美装饰说
——《白虎通义》
“衣之始,盖所以为饰”

西方饮食的传入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了 什么影响呢?能在你们家饭桌上找到一些 痕迹吗?
西餐中常用原料开始进入中国饭桌
西式调味品、糕点、饮料受到欢迎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地位:在中 国民居中历 史最悠久 (已有3000 多年,西周 时,形式就 已初具规 模)、分布 最广泛,是 北方地区的 典型民居。

2、(2010.江苏)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自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预期约定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 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B
【课外延伸】探究:西装何 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四合院
上海石库门
别墅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新式住宅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2、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中国 的居室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 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 欧化的新式 住宅 。 4、家居西化。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949——1978年服饰特征: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
的服饰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后至今(1978年至今)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8张PPT)
西式的住宅、花园 式的楼房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安居乐业、“安居
工程”
风俗 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 交礼仪、等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各种娱乐休闲活 动成为日常生活
的重要内容
原因
1、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政 治制度的变革;3、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启蒙;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蔡元培:三次婚姻,见证时代变迁》
1、材料中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让“媒人们顿时一个 个退避三舍”? 蔡元培的行为和思想与传统生活和婚姻习俗差别很大,在 当时是离经叛道。
2、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陋习嘛?
缠足、蓄辫、包办婚姻、繁琐的婚丧仪式等。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图片中看,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
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病逝,那时蔡元培才33岁。为 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 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 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 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 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旧习
改变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 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最先是什 么人提出来的?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共48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共48张PPT)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 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 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辛亥革命后,国 民政府下令剪去 辫子。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述法 分组讨论法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服饰方面 饮食方面 居室建筑
习俗风俗
清代男女服饰
传入:
西 装 革 履
1840年
流行:
1912年
清末、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70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裳 ——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 候,社会习俗与风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2 )话说婚姻风俗 : 古代、 近代 风俗——现代风俗 (3)丧葬礼俗:中西式并存—— 火葬 (4)其他风俗:特点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20 年 代 的 婚 礼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 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 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 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流 行 男 装
流 行 女 装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迁为例 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阶段
多 1840—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样 1949 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上衣下裙 化 1949—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1978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1978— 男装: 多样化 至今 女装: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53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53张PPT)

A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 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
设的奋斗目标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衣: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列宁装、布拉吉、灰蓝色) 食:简单;凭票证购物
住:拥挤;陈设简单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①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 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② 1950年正 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 生活的重大变革。
2、改革开放后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影响 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
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哪些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 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 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 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 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 民族特色。
1、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 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 2、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 3、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衣: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 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 构和营养配餐 住: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 房为主 社会风俗: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突破策略:先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结构探究,以不同时段归类总结。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如有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外来影响等。

因此是教学的难点.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服饰、住房、习俗、当今产品丰富等原因,通过设问、讨论、探究、归纳等得出。

二、教学目标定位(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4)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 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的发展。
互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 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 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 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 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 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②________ 时尚。 “住”:鸦片战争后,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中,开始出现 欧式洋房 ③________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也受到西方④民主思想 ________的影响。戊戌变 废止缠足 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⑤ ________”,并改革传 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 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 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落后、封闭状态,传统习 与大城市相反,农村仍处于⑥ ___________ 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思维拓展
1 . 1913 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 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
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章太炎在报上登征婚广告”此举说明了社会习俗方面开 创了什么风气? 点拨: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主张自主择偶。
夯实基础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 吃”:到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⑨ 菜蓝子工程 ”。 ____________ (3)“ 住”:人民的住房状况不断改善。 1995 年,国家在城 安居工程 镇启动了“⑩ ________”。 (4)“ 行”: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外出旅 行等。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⑪ _________ 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设计意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并且通过对实物史料的感知,更加理解论从史出的 含义。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简表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西餐
列宁装 布拉吉 绿军装
灰、黑 蓝、绿
物资匮乏 凭票购买
五彩缤纷 多样时尚
解决温饱 菜篮子 丰富健康 工程
西式洋房 中西合璧
拥挤简单
宽敞舒适 安居 环境优美 工程
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材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
调研法
设计意图
本课以历史学习认知特点为前提,“围绕社 会变迁”之一主题,以“人”作为主线,将教材 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对话历史中的人和现实 中的人,将教学分为3个环节进行。
再次: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十二月三日帝在乾清宫受贺。
——《我的前半生》
二、从长辈的回忆看现代社会的变迁
提前将班里学生分为衣、食、住、社会习俗四个小组, 让他们通过访谈长辈的结合教材内容,切身的感受现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让他们把访谈的内容加以整理,每组小组 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每小组3分钟展示时间,在展示中 提醒两点内容,一是注意时空观念,二是可以展示实物史 料,如照片、粮票等,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历史。
剪辫易服
设实,计夯意实图基:础通,过社婚交丧废突表礼简止出格仪约缠重进平 文足等明点一。步梳勤无理俭私节奉近约献代社现休环会闲保生方、式卫活多生的样、变赈灾迁的基本史

学生不足
•时间过长,基础知识急需夯实,知识面有 待拓宽;且学生对本课学习存在不重视的现 象。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述法 分组讨论法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服饰方面 饮食方面 居室建筑
习俗风俗
清代男女服饰
传入:
西 装 革 履
1840年
流行:
1912年
清末、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70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 行 男 装
流 行 女 装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迁为例 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阶段
多 1840—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样 1949 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上衣下裙 化 1949—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1978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1978— 男装: 多样化 至今 女装: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封 建 迷 信
妇 女 在 投 票 选 举
流纺 织 女 工 在 学 习 交
我的思考

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 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 社会历史的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
目标分析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 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的原 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 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代表服饰
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 便.平民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 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 形成原因: 活跃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地方菜来自:淮扬菜 粤菜 川菜 鲁菜
看一看,说一说
麻 婆 豆 腐
糖 醋 黄 河 鲤 鱼
烤 乳 猪
红 烧 狮 子 头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 候,社会习俗与风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2 )话说婚姻风俗 : 古代、 近代 风俗——现代风俗 (3)丧葬礼俗:中西式并存—— 火葬 (4)其他风俗:特点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20 年 代 的 婚 礼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 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 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 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 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 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辛亥革命后,国 民政府下令剪去 辫子。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材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 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本课一方面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 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 习惯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 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 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 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注 重 营 养 的 西 餐
(2)西餐传入及影响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 传入原因:
批来华,把西餐技术带入中国。
西餐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 对中国的影响: 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比较: 中餐:追求美味.色.香.味具全. 西餐:追求营养 . 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 各类无机元素、卡路里的供 给。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 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16、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 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2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30、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32、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果戈理 33、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 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 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42、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 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44、有志者事竟成。 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 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1、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3、不好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萧伯纳 4、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5、如果愉悦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愉悦的。——赫拉克利特 6、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7、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8、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修身》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0、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儒效》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12、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13、对于要检查别人心灵的人,柏拉图要求他具备三样东西:知识仁慈胆量。——蒙田 14、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15、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16、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好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家具广告) 17、平凡的脚步也能够走完伟大的行程。 1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1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 处事》 20、咱们爱咱们的民族,这是咱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21、贤者能自反,则无往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袁采 22、在真实的性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4、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25、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26、行动不必须带来愉悦,而无行动则决无愉悦。 27、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28、人类的期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个性是在这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巴金 29、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领悟的过程,咱们应当在这过程中,领悟稳定冷静,领悟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蓉(心情说说) 3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告子下》 31、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32、如果咱们都去做自我潜质做得到的事,咱们真会叫自我大吃一惊。 3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励志名言——lz,)——罗大经《鹤林玉露》 34、你的选取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35、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发奋,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36、构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就应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3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8、咱们是国家的主人,就应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39、把自我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40、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1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