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低温制备p-nc-Si(H)薄膜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低温制备p-nc-Si(H)薄膜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 . L
, 且
J , .
T i j. d l o b ao l i t t ot t t e a o hu si n l cl. . e e B n t r m i t n t h u u vlg o m r os c s a e s Td a a e i c n i i o m e p oa f p i o o r l l
-9 ・ 中国太阳能光伏进展 10
温度的P 层应用于S/i/ O结构的电池, S/ I n/ T p 得到带隙为 1 e . V左右的P 8 层可以获得高的开 压, 而带隙为 1 e . V左右的P 6 层得到了低的开压。
致. 谢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 (0706; 6563) 93计划 (0606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 ‘ 7 20220) 攻关项目 (522) 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 (5240) 0100; 0R 1230
a o hu si n p r s o r r Marl&Cl 9 (06 :19^1 4 m r os o n -sl cl. l Ee y tis es 20) 08-1 p i l - o e S a ng c i a l ea l 0 0
尾态的复合所限制, 也取决于P 层和p 层界面的情况。 / i ’ 宽带隙的P 层可以提高i 层的内建电
场, 从而提高电 开 本实 绕 得 于n 结构电 池的 压。 验围 获 适用 i p 池的p 纳 硅 型 米 薄膜 (n S pc i -- :
H )这一目 重点研究了 10C以 标, 50 下的低温段, 温度对 P 型层的结构和光电 性能的影响, 在低温下获得了p c iH薄膜, - - : nS 并把其应用于不锈钢衬底单结电 池中, 得到了 在单结n- -p i 结构的非晶硅电池中应用p c i H可以 - - : 提高电池开压的结论。 nS

纳米硅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纳米硅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纳米硅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

近年来,纳米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纳米硅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纳米硅的制备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硅的制备方法1.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硅的方法,它利用高温等离子体反应室中的化学反应,沉积在基板上。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单晶纳米硅。

它的优点是产量高,纯度高,但是制备过程需要高温和高真空环境。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有机或无机前驱体在溶液中进行水解缩聚,形成胶体体系并进行热处理制备纳米硅的方法。

该方法制备出来的纳米硅具有较高的度规整和纯度,但是制备时间长,部分溶剂可能对环境不利。

3. 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一种利用热量和压力条件下特定化学反应生成纳米硅的方法。

该方法对操作条件要求不高,制备速度较快,但是制备的纳米硅容易受到杂质的污染,产物不容易控制。

二、纳米硅的应用研究1. 生物医学应用纳米硅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将纳米硅导入生物体内,可以在细胞膜上显示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并成为生物荧光探针的发展方向。

纳米硅还可以作为抗菌剂、药物载体用于生物医学材料中。

2. 电子信息领域纳米硅在电子信息领域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如在显示器材料中加入纳米硅,可以优化显示器的性能,提高显示质量。

还可以将纳米硅作为纳米级的半导体材料用于微电子学器件加工中。

3. 能源材料纳米硅在能源领域应用较广。

在太阳能电池中,纳米硅可以作为光敏剂,通过光电转化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同样在储能领域,纳米硅也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高性能电池的材料。

三、结论纳米技术是时下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纳米硅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不同领域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纳米硅制备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并简单介绍了纳米硅在生物医学、电子信息和能源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但是纳米材料的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代价,因此我们也需要进行精益求精、保持谨慎的态度,更好地实现其应用价值。

PECVD法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晶化特性的Raman分析

PECVD法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晶化特性的Raman分析

PECVD法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晶化特性的Raman分析邱胜桦;陈城钊;刘翠青;吴燕丹;李平;林璇英【期刊名称】《材料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08(002)004【摘要】以SiH4与H2为气源,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较低的温度(200℃)和较高的压强(230 Pa)下,在普通的玻璃衬底上制备出沉积速率达8×10-10m/s,晶化率大于60%的纳米晶硅薄膜.利用Raman谱分析硅烷浓度和射频功率对纳米晶硅薄膜的晶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的晶化率、沉积速率与硅烷浓度和射频功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硅烷浓度的降低,即氢稀释率的提高,晶化率提高,而沉积速率随着射频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硅烷体积浓度为1%、射频功率为70 W时,获得晶化率接近70%的优质纳米晶硅薄膜.【总页数】4页(P428-431)【作者】邱胜桦;陈城钊;刘翠青;吴燕丹;李平;林璇英【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521041;汕头大学物理系,广东,汕头,515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4.4;O471.4【相关文献】1.射频PECVD法高压快速制备纳米晶硅薄膜 [J], 陈城钊;邱胜桦;刘翠青;吴燕丹;李平;余楚迎;林璇英2.激发频率对纳米晶硅薄膜晶化特性的影响 [J], 何佳;邱海宁3.PECVD低温制备晶化硅薄膜及其机制浅析 [J], 余云鹏;林璇英;林舜辉;黄锐4.利用射频PECVD技术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 [J], 周炳卿;潘洪涛;周培勤5.PECVD法低温制备微晶硅薄膜的晶化控制 [J], 李瑞;卢景霄;陈永生;杨仕娥;郜小勇;靳锐敏;王海燕;张宇翔;张丽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陈城钊

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陈城钊

收稿日期:2008-09-11*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503)作者简介:陈城钊(1975)),男,广东潮州人,讲师,硕士.第2卷 第4期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V o1.2,N o.42008年12月M A T ERIA L S RESEA RCH A ND AP PL ICAT IONDec .2008文章编号:1673-9981(2008)04-0450-05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陈城钊1,邱胜桦1,刘翠青1,吴燕丹1,李 平1,余楚迎2,林璇英1,2(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 521041; 2.汕头大学物理系,广东汕头 515063)摘 要:纳米晶硅薄膜是集晶体硅材料和氢化非晶硅薄膜优点于一体,可望广泛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存储器、发光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等光电器件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低温制备优质纳米晶硅薄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关键词:纳米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低温制备;进展中图分类号:T M 914.4 文献标识码:A纳米晶硅(nc -Si z H )薄膜就是硅的纳米晶粒镶嵌在a -Si z H 网络里的一种硅纳米结构.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电导率(10-3~10-18-1#cm -1)、宽带隙、高光敏性、高光吸收系数等优良的光电特性而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纳米晶硅薄膜同时具备宽带隙和高电导这两种太阳能电池窗口材料所需的优良性质,现已成为研究探索的热门纳米薄膜材料[1].除用于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外,在发光二极管、光存储器、隧穿二极管、薄膜晶体管以及单电子晶体管等光电器件方面也有潜在应用[2].1 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的技术为了制备适用于以玻璃为衬底的太阳能电池的纳米晶硅薄膜,近年来发展了低温(<450e )制膜技术.按成膜过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制备非晶态材料,再固相晶化为纳米晶硅;另一类是直接在玻璃衬底上沉积纳米晶硅薄膜[2].1.1 固相晶化法固相晶化(SPC)法的特点是非晶固体发生晶化的温度低于其熔融后结晶的温度.低造价太阳能电池的纳米晶薄膜,一般以廉价的玻璃作衬底,以硅烷气为原材料,用PECVD 法沉积a -Si B H 薄膜,然后再用热处理的方法使其转化为纳米晶硅薄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制备大面积的薄膜,可进行原位掺杂,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批量生产.常规的高温炉退火、金属诱导晶化、快速热退火、区域熔化再结晶等都属于固相晶化法.1.1.1 常规高温炉退火该方法是在氮气保护下把非晶硅薄膜放入炉腔内退火,使其由非晶态转变为纳米晶态[3].非晶硅晶化的驱动力是晶相相对于非晶相较低的Gibbs 自由能.固相晶化过程主要由晶核的形成及晶核长大两步完成.形核率和生长速率都受温度的影响,所以纳米晶硅薄膜的晶粒尺寸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晶硅薄膜的晶粒尺寸除受温度的影响外,与初始非晶硅膜的结构状况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者采用/部分掺杂法0来增大晶粒尺寸,即在基底上沉积两层膜,下层进行磷掺杂,作为成核层,上层不掺杂,作为晶体生长层,退火后可获得较大的晶粒[4].1.1.2 金属诱导晶化金属诱导晶化就是在非晶硅薄膜上镀一层金属膜或在镀有金属膜的基片上再镀一层非晶硅膜,使非晶硅与金属接触,这样可大大降低非晶硅的晶化温度(300e左右就能发生晶化),缩短晶化时间.可作诱导的金属有Al,Au,Ni,Pt,T i,Cr,Pd等,不同的金属诱导晶化效果略有不同.由于Al的含量丰富、价格便宜,因此铝诱导晶化备受青睐[5].对于产生低温晶化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解释是:在a-Si B H与Al的界面处,由于Al扩散到非晶硅中,形成了间隙原子,使Si)Si共价键转变为Si) Al金属键,极大地降低了激发能.界面处的这些硅化物加速了Al和Si原子的相互扩散,导致了Al) Si混合层的形成.由A-l Si相图可知,低温下(<300 e),硅在铝中的固溶度几乎可以忽略,因此铝中的超饱和硅以核的形式在a-Si B H和Al的界面析出.这些固体沉淀物逐渐长大,最后形成了晶体硅和铝的混合物.与传统的固相晶化技术相比,该技术能大大降低退火温度,缩短退火时间,制备出较大晶粒的纳米晶硅薄膜[6].然而,有研究发现利用该技术制备的纳米晶硅薄膜会引入大量的金属原子,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硅薄膜的电特性.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1.1.3快速热退火快速热处理技术(RTP)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半导体工艺新技术.快速热退火属于快速热处理的范畴,是一种新的退火方式,它的热源是卤钨灯.与传统的退火炉相比,该方法有很多优点,除了用时短、耗热少、产量大、过程易控外,晶化后的纳米晶硅膜缺陷较少、内应力小.一些研究发现对非晶膜进行快速热退火时,温度的改变、时间的延长对晶粒尺寸的影响不大;但升温速率对晶粒尺寸的影响很大,升温速率较大时,硅晶粒较小,升温速率较小时,硅晶粒较大[7].1.1.4区域熔化再结晶区域熔化再结晶是将一束很窄的能量源在硅薄膜的表面移动使硅薄膜材料的不同区域依次熔化而结晶.比较成熟和用得较普遍的是激光加热,即激光晶化法.该晶化技术的特点是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激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非晶硅材料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使其熔化然后结晶,由于熔化结晶的时间很短,因此衬底的温度不太高,从而能够使用廉价的玻璃作为衬底.准分子激光由于其脉冲时间极短(10~30 ns),且波长处于超紫外范围,因而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硅薄膜材料理想的能量束.在硅薄膜上所照射的激光束频率、受光次数以及激光能量密度等都会影响非晶硅薄膜的结晶状况.另外,激光束的形状和扫描方向也会影响晶化过程中晶粒的生长方向[8-9].该技术的缺点是设备昂贵、工艺的重复性较差、难以实现大面积制备等.1.2直接沉积纳米晶硅薄膜采用固相晶化法制备纳米晶硅薄膜,由于需先沉积非晶硅薄膜,再转化为纳米晶硅薄膜,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沉积非晶硅薄膜和热处理不在同一系统中,则在转移非晶硅薄膜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薄膜的氧化,生成SiO2,或引入其它杂质,对薄膜的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不经退火,直接在同一系统中制备纳米晶硅薄膜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 WCVD),高压rf-PECVD和采用新气源等.1.2.1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当硅烷或其它源气体通过装在衬底附近、温度高达2000e的钨丝时,源气体的分子键发生断裂,形成各种中性基团,在衬底上沉积成纳米晶硅薄膜.沉积时衬底的温度约175~400e,可用廉价的玻璃作衬底[10].用H WCV D法制备的纳米晶硅薄膜的晶粒尺寸约0.3~ 1.0L m,具有柱状结构,择优取向于(110)晶面,可应用于光伏打器件.由于钨丝的温度很高,对部分设备的耐热要求较高.而且晶粒尺寸较小,不适宜大面积均匀薄膜的制备,所以应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1.2.2高压高氢稀释硅烷PECVD法最近,我们用常规的13.56M H z的rf-PECVD 系统,采用较高的反应气压,匹配比较高的激励功率.以0.7nm/s制备出优质的氢化纳米晶硅薄膜[11].薄膜的晶化率约60%,平均晶粒尺寸约6.0 nm,暗电导率为10-3~10-48-1#cm-1,薄膜的SEM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时有以下结论:(1)射频功率太小薄膜中没有晶态成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功率太大晶化率反而下降.在一定的射频功率范围内,薄膜中的晶态成分随功率增大而增加.(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薄膜中的晶态成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晶粒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随着H2稀释度R H= H2/(SiH4+H2)的增加,薄膜晶化率变大,生长速率变小.结合Raman和FT IR谱,认为在高氢条件下,氢的作用在于通过刻蚀反应表面弱的Si-Si#451#第2卷第4期陈城钊,等: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键,形成牢固的Si-Si 键,从而调整nc -Si z H 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其键合特征.(4)反应气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薄膜的晶化率和沉积速率,但太高的压强所造成的反应离子对薄膜表面的轰击反而会降低晶化率和沉积速率.图1 纳米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a)三维原子力显微镜(AF M )图;(b)表面SEM 图1.2.3 采用新原材料的PECVD 技术有人把研究方向转向寻找适合PECV D 低温生长的新材料组合,试图采用PECVD 直接沉积纳米晶硅薄膜.目前,普遍采用卤硅化合物(如SiF 4或SiCl 4)来代替硅烷气体.还有用混合气体(SiCl 4/H 2)作为源气体,使直接沉积纳米晶硅薄膜的衬底最低温度下降到200e ,所获得的纳米晶硅薄膜具有择优取向[12-14].但SiCl 4气体有强烈的腐蚀性,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H Cl 对仪器有较大的腐蚀性,对系统的防腐性要求高,提高了生产成本.2 纳米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光伏电池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目前,虽然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它的高温扩散工艺限制了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难以普及.1976年,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问世以来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其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却比不上单晶硅,由于它具有亚稳态结构,长时间发光后会出现明显的不稳定性(称为S -W 效应).纳米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本上克服了S -W 效应,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时无须高温扩散,与现代半导体工业技术相匹配可以降低成本,从而激发了国内外对纳米硅薄膜的研究兴趣.Sukti H azra 等人首次用纳米硅薄膜作为太阳能电池的本征层,做成了本征型纳米硅p --i n 单结太阳电池[15].电池结构为glass/T CO/a -Si z H /nc -Si z H /Back co ntact/Al(图2).实验结果表明,所制作的太阳能电池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具有优良的稳定性,而且开路电压也比较高,达到了0.93V.胡志华等人运用美国宾州大学开发的AM PS 程序模拟分析并计算了n 型纳米硅(n +-nc -Si z H )/p 型晶体硅(p -c -Si)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特性[16].此结构电池是用纳米硅薄膜作为太阳电池窗口层的.运用AM PS 程序计算出这种电池在理想情况下的理论极限效率G max =31.17%.这个高效率主要由于宽带隙窗口层的引入,引入宽带隙窗口层提高了光子的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张群芳等人采用H WCVD,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晶硅层的晶化度以及晶体硅表面氢处理时间对nc -Si z H /c -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在p 型晶体硅衬底上制备出转换效率为17.27%的n -nc -Si B H /-i nc -Si B H /p -c -Si 异质结电池[17].#452#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2008图2纳米晶硅/非晶硅薄膜叠层电池结构及其光谱响应谱线另外,胡志华等人还制备出了纳米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此电池是g lass/ITO/p-a-SiC:H/-i na-Si z H/n-nc-Si z H/A l结构的p--i n太阳能电池[18],同样也是利用纳米晶硅薄膜的高电导性和高光敏性,电池的开路电压高达0.94V,同时还能保证72%以上的填充因子,光电转换效率达到8.35%.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都高于Sukti H azra等人的报道.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郝会颖用这种含有少量纳米晶相的相变域硅薄膜作为本征层制备了太阳能电池[19].其结构为glass/SnO2/p-a-SiC:H/-i a-Si z H/ n-a-Si z H/A l.初始时电池的开路电压V oc=0.912 V,填充因子F F=0.690,短路电流密度J sc=15.894 mA/cm2,光电转换效率为10.008%.在AM 1.5 (100mW/cm2)的光强下曝光820min后,开路电压升高了5.2%,而光电转换效率仅衰减了2.9%,显示出优良的光电性质和稳定性.3结语固相晶化需要高温退火过程,激光晶化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不适合大面积均匀成膜,这些方法均不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因其在制备大面积、高均匀度的薄膜方面具有工艺简单、成熟及成本低廉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半导体薄膜沉积技术,目前已有完整的沉积非晶硅薄膜的工业化生产线.低温条件下在同一系统中直接在衬底上高速沉积光电性能优良的纳米晶硅薄膜是一种产业化前景较好的方法.目前,纳米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还不到10%,应通过优化设计纳米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精确控制工艺参数,使其转换效率接近理论极限.如何提高纳米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其进入民用,是研究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ECO FF EY S,BO U V ET D,IO N ESCU A,et al.Lo w-pressur e chemical v apo ur depo sitio n of nano g r ain poly-silico n ult ra-thin films[J].Nanotechno lo gy,2002,13: 290-293.[2]黄创君,林璇英,林揆训,等.低温制备高质量多晶硅薄膜技术及其应用[J].功能材料,2001,32(6):561-563. [3]陈城钊,方健文,林璇英.a-Si z H薄膜固相晶化法制备多晶硅薄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5(3):246-249.[4]陈城钊,林璇英,林揆训,等.氢等离子体加热法晶化a-Siz H薄膜[J]功能材料,2004,35:662-664.[5]K IM H,K IM D,L EE G,et al.Po ly cr ystalline Si filmsfor med by A-l induced cr ystallizatio n w ith and wit ho ut Slo xides at A l/a-Si int er face[J].Solar Energ y M eter ial &So lar Cells,2002,74:323-329.[6]刘传珍,杨柏梁,袁剑峰,等.金属诱导法低温多晶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J].半导体学报,2001,22(1):61-65. [7]薛清,郁伟中,黄远明.利用快速退火从非晶硅薄膜中生长纳米硅晶粒[J].物理实验,2002,22(8):17-20.[8]邱法斌,骆文生,张玉,等.准分子激光烧结玻璃衬底上多晶硅薄膜材料的制备[J].液晶与显示,2001,16(3): 170-175.[9]廖燕平,黄金英,郜峰利,等.激光晶化多晶硅的制备与XRD谱[J].吉林大学学报,2004,42(1):99-102.[10]刘丰珍,朱美芳,冯勇,等.等离子体-热丝CV D技术制备多晶硅薄膜[J].半导体学报,2003,5:499-503. [11]陈城钊,邱胜桦,刘翠青,等.射频P ECV D法高压快速#453#第2卷第4期陈城钊,等: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制备纳米晶硅薄膜[J].功能材料,2008,39:848.[12]H U A N G R,L IN X Y,L IN K X,et al.I nv estigationo n initial g ro wth of nanocr ystalline silicon films pre -pared fr om hy dr og en -diluted SiCl 4at lo w tem per at ur e [J].J P hys D A ppl Phys.2006,39:4423-4428.[13]H U A N G R,L IN X Y ,H U A NG W Y,et al.Effect o fhy dr og en on the low -temperature g ro wth of po ly cr ys -talline silicon film deposited by SiCl 4/H 2[J].T hin So -l id F ilms.2006,513:380-384.[14]SU K T I H,SW AT I R.Photo vo ltaic applicat ion o fnanomo rph silicon thin films pr epar ed by plasma en -hanced chemical v apo r deposit ion [J].Jpn J Appl Phys,1999,38:L 495-497.[15]SU K T I H ,SWA T I R.N ano cry stalline silicon as in -tr insic layer in thin film solar cells [J ].Solid St at e Communicatio n,1999,109:125.[16]胡志华,廖显伯,曾湘波,等.纳米硅(nc -Si z H)/晶体硅(c -Si)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数值模拟分析[J].物理学报,2003,52(1):217-224.[17]张群芳,朱美芳,刘丰珍,等.高效率n -nc -Si z H/p -c -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J ].半导体学报,2007,28(1):96.[18]胡志华,廖显伯,夏朝凤,等.氢化纳米非晶硅(na -Siz H)p --i n 太阳电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3(3):23-26.[19]郝会颖,孔光临,曾湘波,等.非晶/微晶相变域硅薄膜及其太阳能电池[J].物理学报,2005,54(7):3327.R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high quality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 at low temper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in film solar cellsCH EN Cheng -zhao 1,Q IU Sheng -hua 1,L IU Cu-i qing 1,WU Yan -dan 1,L I P ing 1,Y U Chu -y ing 2,L in Xuan -ying 1,2(1.Dep t.of P hy s ics and Eng ineer ing ,H anshan N or mal Univer sity ,Chaoz hou 521041,China;2.D ep t.of Phy sics ,Shantou Univer sity ,S hantou 515063,China)Abstract:Nanocr ystalline silico n film is a new functional m aterial,w hich has both the advantages o f c -Si and a -Si z H film s and w idely applied in optoelectr onic dev ices such as thin film solar cells,optical memo -r ies,lig ht emitting diodes and thin film tr ansistors.In this paper,the r ecent resear ch pro gress of the prep -aration techniques of the high quality nanocry stlline film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olar cell is summarized.Key words:nan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 films;solar cells;low -temperatur e prepar ation;prog ress#454#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2008。

纳米技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

纳米技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

纳米技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当今能源不断紧缺的形势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备受瞩目。

然而,传统太阳能电池面临着转换效率低、材料昂贵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学家们开始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中,以期提高其效率和性能。

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技术可为太阳能电池提供具有良好性能的材料。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转换太阳能为可用的电能。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提高电池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人员已开始研发各种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线和纳米薄膜,以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中。

二、纳米结构的设计与优化纳米技术可以通过设计和优化纳米结构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例如,利用纳米结构的能带调控效应,可以提高电子-空穴分离效率,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此外,纳米结构的表面积比传统结构更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表面以捕获光能和电子,这也有助于提高电池的性能。

因此,科学家们已开始针对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如硅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设计和优化纳米结构,以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三、纳米涂层技术的应用纳米涂层技术是一种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电池表面的方法,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通过在电池表面涂覆纳米材料,可以增强电池的抗反射能力,减少光的反射损失,提高光的吸收效率。

此外,纳米涂层还可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抗腐蚀能力,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人员已开始开发各种纳米涂层技术,并在太阳能电池中进行应用研究。

四、纳米技术在光伏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可用于合成具有优异性能的光伏材料。

通过控制纳米级结构和成分,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子和光学性质,从而提高光伏材料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利用纳米级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可以增强材料的吸收能力,使之更适用于太阳能电池。

因此,科学家们已开始研究纳米材料合成技术,以获得更高效的光伏材料。

纳米晶硅多层薄膜的低温调控及其发光特性

纳米晶硅多层薄膜的低温调控及其发光特性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8年第37卷第4期·1516·化 工 进展纳米晶硅多层薄膜的低温调控及其发光特性李云1,高东泽1,焦玉骁1,张博惠1,许贺菊1,2,赵蔚1,3,于威1,路万兵1,李晓苇1(1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3河北工程大学数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摘要:采用单-双靶交替溅射法低温沉积了纳米晶硅多层薄膜(nc-SiO x /a-SiO x ),通过改变a-SiO x 势垒层的厚度和化学成分比例,实现了纳米晶硅多层薄膜的低温过程控制。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结果显示,a-SiO x 层太薄,不能有效阻断纳米硅生长,导致多层周期结构在后期沉积过程中受到破坏;增加a-SiO x 层厚度,周期性结构生长得以实现,但仍有部分纳米硅穿透a-SiO x 势垒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分析表明,薄膜中的氧化反应以及活性氢对物相分离过程的促进作用均对纳米硅生长有影响。

进而增加a-SiO x 层氧含量,纳米硅的纵向生长被成功阻断。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nc-SiO x 层厚度实现了薄膜光学带隙调整和纳米硅粒度控制。

光吸收谱分析显示,随nc-SiO x 层厚度的增加,薄膜光学带隙逐渐减小;光致发光谱表明,多层周期结构实现了纳米硅尺寸的调控,粒子尺寸为几个纳米的纳米硅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光,发光机制为量子限制效应-缺陷态复合发光。

关键词:纳米晶硅;多层薄膜;显微结构;低温过程控制;纳米粒子;光致发光中图分类号:O4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04–1516–06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1247Low temperature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nanocrystalline silicon multilayer filmsLI Yun 1,GAO Dongze 1,JIAO Yuxiao 1,ZHANG Bohui 1,XU Heju 1,2,ZHAO Wei 1,3,YU Wei 1,LU Wanbing 1,LI Xiaowei 1(1 College of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Hebei ,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9,Hebei ,China ;3School of Science ,Hebe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Hebei ,China )Abstract :The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multilayers (nc-SiO x /a-SiO x )were deposited at low temperature by single-double target alternating sputtering technology. The thicknes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SiO x barrier layers were regulated to control the multilayers’ microstructur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eriodic structure was disrupted during the later deposition process because the a-SiO x layer was too thin to effectively block the growth of nc-Si.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a-SiO x layer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a part of nc-Si particles penetrating the barrier layer.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oxidation reaction in the film and the active hydrogen atom effected on the growth of nc-Si. Therefore ,the oxygen content of the a-SiO x layer was increased which further blocked the growth of the nc-Si. Then ,the film optical bandgap was adjusted and nc-Si particles第一作者:李云(1986—),女,博士研究生。

利用射频PECVD技术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

利用射频PECVD技术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

作者简介 :  ̄
(9 3 ) 男 , 蒙 古兴 和 县人 , 16- , 内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教 授 , 士 , 要 从 事 光 电薄 膜 材 料 与 太 阳 能 电 池研 究 ・ 博 主
2 材 料 测 试
采用 高 精度 X射线 衍 射 仪 测试 纳 米 晶硅 薄 膜 中 纳
匹配器
射频 功率源
图 1 射频 P C E VD实 验 装 置 简 图
收 稿 日期 ; O 6 7 2 2 O 一O —1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 60 3 5620)
1 n - iH 薄膜 的制 备 cS :
实验 装置 如 图 I所 示 . 用 Hz稀 释 SH 采 i 为 反 应 气体 制 备 n — iH 薄膜. cS : 电极 面积 2 5 m 衬底 为 C t 2 , c o— nn 0 9 璃 片和单 晶 S 片 , ig7 5 玻 i 反应 室 内背 景 真 空 度 小 于 2 O P . 积参 数 : 频 功率 3 ~6 , ×l a 沉 射 O 0 沉积气 压 W l0 l 0 P , o ~ 0 a 氢稀 释度 R— H2 ( i 0 / S l +H2在 9 ~ ) 2 9 范 围 内变 化 . 底 温 度 丁 在 1 0 2 0℃之 间 变 9 衬 j 5~ 5 化, 电极 间距 d在 1 5 3 m 范 围可 调 , 体 总 流 速 恒 .~ c 气 定 为 2 0sc 薄 膜厚 度控 制在 5 0 0 m. 0 m, c o ~1 0 i 5 r
维普资讯
第 3 6卷 第 3期
20 0 7年 5月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 汉文 版 )

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低温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低温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化进 程
关键 词
二氧化钛
纳米晶体 薄膜
低温制备
Re e tPr g e si w mpe a u e Pr p r to eho so c n o r s n Lo Te r t r e a a in M t d f
Tia u o i e Na c y t lFim s t ni m Di x d no r s a l
e t s Pr p rn hs fl a o t mp r t r s o r a i n f a c . r h r r ,h v s ia in o h r p r t n r i . e a i g t i i e m t lw e e au e i fg e tsg ii n e Fu t e mo e t e i e t t ft e p e a a i c n g o o t c n lg t w o tn to l e u e h o t b t as x e d h p l a i n f l n t e p o h r a e it n e h o o y wi l c s o n y r d c st e c s , u lo e tn s t e a p i t i d i h o r t e h o c o e m lr ss a t
维普资讯

4 ・ O
材料 导报
20 年 7月第 2 卷 第 7期 07 1
二 氧化钛 纳米 晶薄 膜低 温 制备 方 法研 究进展
呼爱妮 高 原 刘惠涛 , ,
( 烟台大学 环境 与材料学 院, 1 烟台 2 4 0 ; 烟台大学应用化学系 , 6 0 52 烟台 2 4 0 ) 60 5
2 De a t n f pidCh m ity Ya ti iest , n a 2 4 0 ) p rme to Ap l e sr , n a Unv r i Ya ti 6 0 5 e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92113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503)作者简介:陈城钊(1975—),男,广东潮州人,讲师,硕士.第2卷 第4期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Vo1.2,No.42008年12月MA TERIAL S RESEARCH AND APPL ICA TIONDec .2008文章编号:167329981(2008)0420450205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3陈城钊1,邱胜桦1,刘翠青1,吴燕丹1,李 平1,余楚迎2,林璇英1,2(1.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东潮州 521041;2.汕头大学物理系,广东汕头 515063)摘 要:纳米晶硅薄膜是集晶体硅材料和氢化非晶硅薄膜优点于一体,可望广泛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存储器、发光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等光电器件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低温制备优质纳米晶硅薄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关键词:纳米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低温制备;进展中图分类号:TM914.4 文献标识码:A纳米晶硅(nc 2Si ζH )薄膜就是硅的纳米晶粒镶嵌在a 2Si ζH 网络里的一种硅纳米结构.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电导率(10-3~10-1Ω-1・cm -1)、宽带隙、高光敏性、高光吸收系数等优良的光电特性而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纳米晶硅薄膜同时具备宽带隙和高电导这两种太阳能电池窗口材料所需的优良性质,现已成为研究探索的热门纳米薄膜材料[1].除用于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外,在发光二极管、光存储器、隧穿二极管、薄膜晶体管以及单电子晶体管等光电器件方面也有潜在应用[2].1 低温制备纳米晶硅薄膜的技术为了制备适用于以玻璃为衬底的太阳能电池的纳米晶硅薄膜,近年来发展了低温(<450℃)制膜技术.按成膜过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制备非晶态材料,再固相晶化为纳米晶硅;另一类是直接在玻璃衬底上沉积纳米晶硅薄膜[2].1.1 固相晶化法固相晶化(SPC )法的特点是非晶固体发生晶化的温度低于其熔融后结晶的温度.低造价太阳能电池的纳米晶薄膜,一般以廉价的玻璃作衬底,以硅烷气为原材料,用PECVD 法沉积a 2Si ∶H 薄膜,然后再用热处理的方法使其转化为纳米晶硅薄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制备大面积的薄膜,可进行原位掺杂,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批量生产.常规的高温炉退火、金属诱导晶化、快速热退火、区域熔化再结晶等都属于固相晶化法.1.1.1 常规高温炉退火该方法是在氮气保护下把非晶硅薄膜放入炉腔内退火,使其由非晶态转变为纳米晶态[3].非晶硅晶化的驱动力是晶相相对于非晶相较低的G ibbs 自由能.固相晶化过程主要由晶核的形成及晶核长大两步完成.形核率和生长速率都受温度的影响,所以纳米晶硅薄膜的晶粒尺寸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晶硅薄膜的晶粒尺寸除受温度的影响外,与初始非晶硅膜的结构状况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者采用“部分掺杂法”来增大晶粒尺寸,即在基底上沉积两层膜,下层进行磷掺杂,作为成核层,上层不掺杂,作为晶体生长层,退火后可获得较大的晶粒[4].1.1.2 金属诱导晶化金属诱导晶化就是在非晶硅薄膜上镀一层金属膜或在镀有金属膜的基片上再镀一层非晶硅膜,使非晶硅与金属接触,这样可大大降低非晶硅的晶化温度(300℃左右就能发生晶化),缩短晶化时间.可作诱导的金属有Al,Au,Ni,Pt,Ti,Cr,Pd等,不同的金属诱导晶化效果略有不同.由于Al的含量丰富、价格便宜,因此铝诱导晶化备受青睐[5].对于产生低温晶化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解释是:在a2Si∶H与Al的界面处,由于Al扩散到非晶硅中,形成了间隙原子,使Si—Si共价键转变为Si—Al金属键,极大地降低了激发能.界面处的这些硅化物加速了Al和Si原子的相互扩散,导致了Al—Si混合层的形成.由Al2Si相图可知,低温下(<300℃),硅在铝中的固溶度几乎可以忽略,因此铝中的超饱和硅以核的形式在a2Si∶H和Al的界面析出.这些固体沉淀物逐渐长大,最后形成了晶体硅和铝的混合物.与传统的固相晶化技术相比,该技术能大大降低退火温度,缩短退火时间,制备出较大晶粒的纳米晶硅薄膜[6].然而,有研究发现利用该技术制备的纳米晶硅薄膜会引入大量的金属原子,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硅薄膜的电特性.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1.1.3 快速热退火快速热处理技术(R TP)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半导体工艺新技术.快速热退火属于快速热处理的范畴,是一种新的退火方式,它的热源是卤钨灯.与传统的退火炉相比,该方法有很多优点,除了用时短、耗热少、产量大、过程易控外,晶化后的纳米晶硅膜缺陷较少、内应力小.一些研究发现对非晶膜进行快速热退火时,温度的改变、时间的延长对晶粒尺寸的影响不大;但升温速率对晶粒尺寸的影响很大,升温速率较大时,硅晶粒较小,升温速率较小时,硅晶粒较大[7].1.1.4 区域熔化再结晶区域熔化再结晶是将一束很窄的能量源在硅薄膜的表面移动使硅薄膜材料的不同区域依次熔化而结晶.比较成熟和用得较普遍的是激光加热,即激光晶化法.该晶化技术的特点是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激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非晶硅材料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使其熔化然后结晶,由于熔化结晶的时间很短,因此衬底的温度不太高,从而能够使用廉价的玻璃作为衬底.准分子激光由于其脉冲时间极短(10~30 ns),且波长处于超紫外范围,因而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硅薄膜材料理想的能量束.在硅薄膜上所照射的激光束频率、受光次数以及激光能量密度等都会影响非晶硅薄膜的结晶状况.另外,激光束的形状和扫描方向也会影响晶化过程中晶粒的生长方向[829].该技术的缺点是设备昂贵、工艺的重复性较差、难以实现大面积制备等.1.2 直接沉积纳米晶硅薄膜采用固相晶化法制备纳米晶硅薄膜,由于需先沉积非晶硅薄膜,再转化为纳米晶硅薄膜,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沉积非晶硅薄膜和热处理不在同一系统中,则在转移非晶硅薄膜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薄膜的氧化,生成SiO2,或引入其它杂质,对薄膜的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不经退火,直接在同一系统中制备纳米晶硅薄膜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WCVD),高压rf2PECVD和采用新气源等.1.2.1 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当硅烷或其它源气体通过装在衬底附近、温度高达2000℃的钨丝时,源气体的分子键发生断裂,形成各种中性基团,在衬底上沉积成纳米晶硅薄膜.沉积时衬底的温度约175~400℃,可用廉价的玻璃作衬底[10].用HWCVD法制备的纳米晶硅薄膜的晶粒尺寸约0.3~1.0μm,具有柱状结构,择优取向于(110)晶面,可应用于光伏打器件.由于钨丝的温度很高,对部分设备的耐热要求较高.而且晶粒尺寸较小,不适宜大面积均匀薄膜的制备,所以应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1.2.2 高压高氢稀释硅烷PECVD法最近,我们用常规的13.56M Hz的rf2PECVD 系统,采用较高的反应气压,匹配比较高的激励功率.以0.7nm/s制备出优质的氢化纳米晶硅薄膜[11].薄膜的晶化率约60%,平均晶粒尺寸约6.0 nm,暗电导率为10-3~10-4Ω-1・cm-1,薄膜的SEM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时有以下结论:(1)射频功率太小薄膜中没有晶态成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功率太大晶化率反而下降.在一定的射频功率范围内,薄膜中的晶态成分随功率增大而增加.(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薄膜中的晶态成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晶粒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随着H2稀释度R H= H2/(Si H4+H2)的增加,薄膜晶化率变大,生长速率变小.结合Raman和F TIR谱,认为在高氢条件下,氢的作用在于通过刻蚀反应表面弱的Si-Si・154・第2卷 第4期陈城钊,等: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键,形成牢固的Si -Si 键,从而调整nc 2Si ζH 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其键合特征.(4)反应气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薄膜的晶化率和沉积速率,但太高的压强所造成的反应离子对薄膜表面的轰击反而会降低晶化率和沉积速率.图1 纳米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a )三维原子力显微镜(AFM )图;(b )表面SEM 图1.2.3 采用新原材料的PECVD 技术有人把研究方向转向寻找适合PECVD 低温生长的新材料组合,试图采用PECVD 直接沉积纳米晶硅薄膜.目前,普遍采用卤硅化合物(如Si F 4或SiCl 4)来代替硅烷气体.还有用混合气体(SiCl 4/H 2)作为源气体,使直接沉积纳米晶硅薄膜的衬底最低温度下降到200℃,所获得的纳米晶硅薄膜具有择优取向[12214].但SiCl 4气体有强烈的腐蚀性,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HCl 对仪器有较大的腐蚀性,对系统的防腐性要求高,提高了生产成本.2 纳米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光伏电池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目前,虽然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它的高温扩散工艺限制了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难以普及.1976年,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问世以来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其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却比不上单晶硅,由于它具有亚稳态结构,长时间发光后会出现明显的不稳定性(称为S 2W 效应).纳米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本上克服了S 2W 效应,制备纳米晶硅薄膜时无须高温扩散,与现代半导体工业技术相匹配可以降低成本,从而激发了国内外对纳米硅薄膜的研究兴趣.Sukti Hazra 等人首次用纳米硅薄膜作为太阳能电池的本征层,做成了本征型纳米硅p 2i 2n 单结太阳电池[15].电池结构为glass/TCO/a 2Si ζH/nc 2Si ζH/Back contact/Al (图2).实验结果表明,所制作的太阳能电池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具有优良的稳定性,而且开路电压也比较高,达到了0.93V.胡志华等人运用美国宾州大学开发的AM PS 程序模拟分析并计算了n 型纳米硅(n +2nc 2Si ζH )/p 型晶体硅(p 2c 2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特性[16].此结构电池是用纳米硅薄膜作为太阳电池窗口层的.运用AM PS 程序计算出这种电池在理想情况下的理论极限效率ηmax =31.17%.这个高效率主要由于宽带隙窗口层的引入,引入宽带隙窗口层提高了光子的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张群芳等人采用HWCVD ,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晶硅层的晶化度以及晶体硅表面氢处理时间对nc 2Si ζH/c 2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在p 型晶体硅衬底上制备出转换效率为17.27%的n 2nc 2Si ∶H/i 2nc 2Si ∶H/p 2c 2Si 异质结电池[17].・254・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2008图2 纳米晶硅/非晶硅薄膜叠层电池结构及其光谱响应谱线另外,胡志华等人还制备出了纳米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此电池是glass/ITO/p2a2SiC:H/i2na2SiζH/n2nc2SiζH/Al结构的p2i2n太阳能电池[18],同样也是利用纳米晶硅薄膜的高电导性和高光敏性,电池的开路电压高达0.94V,同时还能保证72%以上的填充因子,光电转换效率达到8.35%.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都高于Sukti Hazra等人的报道.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郝会颖用这种含有少量纳米晶相的相变域硅薄膜作为本征层制备了太阳能电池[19].其结构为glass/SnO2/p2a2SiC:H/i2a2SiζH/ n2a2SiζH/Al.初始时电池的开路电压V oc=0.912 V,填充因子F F=0.690,短路电流密度J sc=15.894 mA/cm2,光电转换效率为10.008%.在AM1.5 (100mW/cm2)的光强下曝光820min后,开路电压升高了5.2%,而光电转换效率仅衰减了2.9%,显示出优良的光电性质和稳定性.3 结 语固相晶化需要高温退火过程,激光晶化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不适合大面积均匀成膜,这些方法均不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因其在制备大面积、高均匀度的薄膜方面具有工艺简单、成熟及成本低廉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半导体薄膜沉积技术,目前已有完整的沉积非晶硅薄膜的工业化生产线.低温条件下在同一系统中直接在衬底上高速沉积光电性能优良的纳米晶硅薄膜是一种产业化前景较好的方法.目前,纳米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还不到10%,应通过优化设计纳米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精确控制工艺参数,使其转换效率接近理论极限.如何提高纳米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其进入民用,是研究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ECOFFEY S,BOUV ET D,ION ESCU A,et al.Low2pressur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of nano grain poly2 silicon ultra2thin films[J].Nanotechnology,2002,13: 2902293.[2]黄创君,林璇英,林揆训,等.低温制备高质量多晶硅薄膜技术及其应用[J].功能材料,2001,32(6):5612563. [3]陈城钊,方健文,林璇英.a2SiζH薄膜固相晶化法制备多晶硅薄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5(3):2462249.[4]陈城钊,林璇英,林揆训,等.氢等离子体加热法晶化a2SiζH薄膜[J]功能材料,2004,35:6622664.[5]KIM H,KIM D,L EE G,et al.Polycrystalline Si filmsformed by Al2induced crystallization with and without Sloxides at Al/a2Si interface[J].Solar Energy Meterial &Solar Cells,2002,74:3232329.[6]刘传珍,杨柏梁,袁剑峰,等.金属诱导法低温多晶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J].半导体学报,2001,22(1):61265. [7]薛清,郁伟中,黄远明.利用快速退火从非晶硅薄膜中生长纳米硅晶粒[J].物理实验,2002,22(8):17220.[8]邱法斌,骆文生,张玉,等.准分子激光烧结玻璃衬底上多晶硅薄膜材料的制备[J].液晶与显示,2001,16(3): 1702175.[9]廖燕平,黄金英,郜峰利,等.激光晶化多晶硅的制备与XRD谱[J].吉林大学学报,2004,42(1):992102.[10]刘丰珍,朱美芳,冯勇,等.等离子体2热丝CVD技术制备多晶硅薄膜[J].半导体学报,2003,5:4992503. [11]陈城钊,邱胜桦,刘翠青,等.射频PECVD法高压快速・354・第2卷 第4期陈城钊,等: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制备纳米晶硅薄膜[J ].功能材料,2008,39:848.[12]HUAN G R ,L IN X Y ,L IN K X ,et al.Investigationon initial growth of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films pre 2pared f rom hydrogen 2diluted SiCl 4at low temperature [J ].J Phys D Appl Phys.2006,39:442324428.[13]HUAN G R ,L IN X Y ,HUAN G W Y ,et al.Effect ofhydrogen on the low 2temperature growth of polycrys 2talline silicon film deposited by SiCl 4/H 2[J ].Thin Sol 2id Films.2006,513:3802384.[14]SU KTI H ,SWA TI R.Photovoltaic application ofnanomorph silicon thin films prepared by plasma en 2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J ].Jpn J Appl Phys ,1999,38:L4952497.[15]SU KTI H ,SWA TI R.Nanocrystalline silicon as in 2trinsic layer in thin film solar cells [J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 ,1999,109:125.[16]胡志华,廖显伯,曾湘波,等.纳米硅(nc 2Si ζH )/晶体硅(c 2Si )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数值模拟分析[J ].物理学报,2003,52(1):2172224.[17]张群芳,朱美芳,刘丰珍,等.高效率n 2nc 2Si ζH/p 2c 2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J ].半导体学报,2007,28(1):96.[18]胡志华,廖显伯,夏朝凤,等.氢化纳米非晶硅(na 2SiζH )p 2i 2n 太阳电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3(3):23226.[19]郝会颖,孔光临,曾湘波,等.非晶/微晶相变域硅薄膜及其太阳能电池[J ].物理学报,2005,54(7):3327.R 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high quality nanocrystallinesilicon thin f ilm at low temper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in f ilm solar cellsCH EN Cheng 2zhao 1,Q IU Sheng 2hua 1,L IU Cui 2qing 1,WU Yan 2dan 1,L I Ping 1,YU Chu 2ying 2,Lin Xuan 2ying 1,2(1.De pt.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H anshan N ormal University ,Chaoz hou 521041,China;2.Dept.of Physics ,S hantou Universit y ,S hantou 515063,China )Abstract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film is a new f unctional material ,which has bot h t he advantages of c 2Si and a 2Si ζH films widely applied in optoelect ronic devices such as t hin film solar cells ,optical memo 2ries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t hin film t ransistors.In t his paper ,t he recent research p rogress of t he prep 2aration techniques of t he high quality nanocrystlline film at low temperat ure and it s application to solar cell is summarized.K ey w ords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t hin films ;solar cells ;low 2temperat ure preparation ;p rogress・454・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