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压PICC导管脱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要点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PICC导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血管内置管,可以用于输液、营养支持、化疗等治疗过程中。
但在使用中,有时会出现PICC导管脱出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以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1.导管意外拔出:患者误操作、被其他物品拉扯等原因。
2.导管的位置与磨损: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管体与肌肉组织摩擦,管体磨损并脱出。
3.导管外部被损坏:PICC导管需要经常更换敷料,但重新固定的过程中也可能损坏导管或导致导管脱出。
4.局部感染或炎症:局部炎症会导致皮肤肿胀,而且会导致导管向外移动。
5.PICC管内部,如有栓子等形成,有时也会导致导管脱出。
1.加强PICC管的安全性教育:对使用PICC导管的患者和家属进行管道使用的安全性教育,尤其是注意脱管的预防和危险性。
2.合理选择导管附属物:这包括敷料、贴片等内置附属物。
通常,管体被固定并紧贴皮肤时,可以避免敷料移位或损坏导管。
除此之外,保持导管区域清洁和干燥,经常检查导管与皮肤的状况等也是非常重要。
3.稳固导管位置:一般来说,在PICC导管安装后,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皮肤和软组织的恢复。
医护人员应将导管按照正确的方式放置,以便其可以稳定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并不会受到过多的移动和摩擦4.检查导管是否异乡:当出现PICC导管的异位现象时,应及时检查是否导致移位以及是否导致其他的不良反应。
总之,引起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很多,正确使用和管理PICC导管是很重要的,这个管理包括教育患者自己进行管理以及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导管的安全性,降低不必要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摘要】PICC导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导管脱出造成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导管脱出的原因主要包括导管位置不稳、患者活动不当、护理不到位等。
针对导管脱出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导管位置、保持导管周围清洁干燥、避免患者在导管位置施加过大压力等。
预防导管脱出的策略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患者教育等方面。
在导管脱出发生时,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新技术的应用为导管脱出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对PICC 导管脱出的护理管理措施不断完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处理方法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PICC导管脱出、原因分析、护理管理、预防、处理方法、新技术、护理管理措施完善、预防和处理方法研究1. 引言1.1 PICC导管脱出的重要性PICC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通过外周血管插入到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常用于供给抗生素、营养支持、化疗等治疗目的。
在临床护理中,PICC导管的脱出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等严重后果。
1. 安全性问题:PICC导管脱出会影响导管的使用功能,造成药物输注受阻、血液逆流等安全隐患,严重危害患者的治疗效果。
2. 感染风险:PICC导管脱出后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局部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构成威胁。
3. 治疗效果影响:PICC导管的脱出会导致药物浓度不稳定、治疗效果下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康复进程。
为了降低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效果,对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1.2 PICC导管脱出的常见原因PICC导管脱出是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PICC导管是一种用于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导管脱出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导管脱出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和其他不良后果,因此对导管脱出的原因和护理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一、导管脱出的原因1.不合适的导管选择:导管选择不当可能是导致导管脱出的重要原因。
导管的长度、直径、材质等特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导管在患者的静脉内不稳固,容易造成脱出。
2.导管位置不当:导管的位置不当也是导致导管脱出的原因之一、导管过长或过短、不合适的插入角度、导管在静脉内的位置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活动不当:患者在使用PICC导管期间的不当活动也可能导致导管脱出。
如剧烈运动、过度扭动等活动会导致导管在静脉内摩擦,增加脱出的风险。
4.感染:导管周围的感染也可能导致导管脱出。
感染造成导管周围组织水肿、炎症等,使得导管在静脉内的位置不稳定,容易脱出。
5.导管自身原因:导管材质、制作工艺等因素对导管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如导管材质不合适、制作工艺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导管脱出。
1.导管选择: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
一些新型的导管材质、设计也在不断研究和应用中,以提高导管的稳定性。
2.导管固定:对于PICC导管的固定和保护至关重要。
在插管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避免导管脱出。
3.严格护理措施:对于导管周围的护理应当十分重视,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通畅等措施都能有效减少感染和导管脱出的风险。
4.患者教育:在患者使用PICC导管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患者正确使用导管的方法,避免造成导管的脱出。
5.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导管的位置、通畅情况、周围组织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导管脱出是PICC导管使用中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PICC导管部分脱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2 方法 采用美 国巴德公 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 PICC导管 , 详 细记 录置管成 功后 PICC导管 的长度 和穿刺 时间 ,每次更换 敷料时要仔 细观察体外 导管 的长度 ,若 发现导 管脱 出后 ,要对 HCC导管脱 出体外 的刻度与原置管成功后 的刻 度进 行对 比观 察 ,从而得 出 HCC导管部分脱 出体外 的长度 。导管 脱 出后应 用 5%碘伏严格对导管及周 围皮肤进行 消毒 ,操作者 要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 ,对于脱 出体外 的导管进行 垂直修 剪 ,在 体外预 留 导管 5em,重新更换导管接 头 、肝素 帽、贴上 敷贴 ,用 消毒 的 自 制透明短丝袜套套在敷贴外侧 。 1.3 评价标准 轻度脱 管 :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 ,导管脱 出 长度 <5em;中度脱管 :导管尖端位 于锁骨下静 脉 ,导 管脱 出长 度在 5~10em;重度脱管 :导管尖端在外周静脉 内 ,导管脱 出长 度在 lO~20cm。 1.4 结 果 l2例 HCC导 管 脱 出 患 者 中 ,轻 度 脱 出 7例 (58.3%),中度脱 出 4例 (33.3%),重度脱 出 1例 (8.3%)。 2 讨 论 2.1 PICC导管脱 出的原 因 (1)护理人员 因素 :护 理人员 在 操作过程 中由于责 任心 不强 或是对 PICC导 管 的性能认 识不 足极易造成误拔导管 ;换药或更换敷料 时手法不娴熟 ,PICC导 管未及时 固定好 ,导致导管被牵拉脱 出;此外 ,在对穿刺部位进 行 消毒后未用 75% 乙醇进行 脱碘 ,即便 贴上敷 贴也会 黏贴 不 牢 固,易引起 导管脱 管 。(2)患者 因素 :PICC导管脱 出部 分原
· 临 床 监 护 ·
PICC导 管部 分脱 出原 因分 析及 护 理对 策
PICC导管部分脱出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导管部分脱出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部分脱出原因,探讨其护理对策,以降低导管脱出发生率。
方法实施PICC置管的180例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共发生导管脱出3例,占3.33%,其中轻度脱出2例,中度脱出1例,无重度脱出病例。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导管脱出14例,占15.56%,其中轻度脱出8例,中度脱出4例,重度脱出2例。
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人员、患者、导管以及固定效果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PICC导管脱出,应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在置管过程中规范操作,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PICC导管的认知度和依从性,以降低导管脱出率,确保置管成功。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导管;导管脱出;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便利的静脉通路,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或锁骨下静脉,可有效避免应长期输液或输注药物而引发的血管损伤,同时还可降低局部组织刺激,减轻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确保化疗顺利进行,目前广泛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1]。
但PICC置管与留置期间如护理不当易发生导管异位、导管阻塞、导管感染、体外撕裂和导管脱出等多种并发症,其中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可达5%~31%[2],对临床治疗不利。
本研究以在本院实施PICC置管的18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2年9月~2014年9月入本院实施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
其中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58.9±10.2)岁。
PICC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按导管末端位置分类
轻度:部分脱出其末端仍 在上腔静脉内 中度:部分脱出其末端位于 锁骨下静脉内 重度:部分脱出其末端位于 外周静脉内或导管完全脱出
结合前两者定义
轻度:导管脱出长度<5cm, 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内 中度:导管脱出5-10cm,末 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内 重度:导管脱出长度1020cm,末端位于外周静脉内
PICC脱管现状
国内研究表明
PICC导管留置期间发生的并发 症中,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可达 5%-31%
国外研究表明
PICC导管的脱出明显增加了 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缩短了 导管留置的时间
国外研究表明
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率达 3.8%,比CRBSI、导管堵塞 等并发症都高
最终导致患者治疗中断、影响患者康复、增加患者 经济负担、降低患者满意度
材料因素
穿刺针及穿刺鞘较粗
对导管周围组织和血管壁损伤较大
导管质地
PICC导管质地柔软、光滑,置管后导管与皮肤组织血 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导致置管后7天内较易脱出
导管类型
双腔PICC导管由于尾端较重,易导致导管滑出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分析
护士因素
评估不到位
意识不清、精神异常者未给予约束或约束不当,易导致 患者自行拔管;未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部位置管
做好留置导管期间的健康教育
重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在
导管的固定方法
预
成立专科小组,建立管理体系
防
PICC脱管护护理对策
做好留置导管期间的健康教育
01
指导患者避免出汗或减少出汗,穿宽松棉 质易吸汗的衣物
02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导管相关的感染、断裂、脱出等不良事件已成为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原因1、导管分离:导管分离和脱出是最常见的导管故障。
分离可能发生在导管壁上的任何部位。
2、导管脆性:在导管选择和介入过程中,太多的凝血酶或力量应用可导致导管脆性甚至破裂。
3、外部开关装置故障:线路的开关相当于转换器,控制流向。
如果行动不当或故障,可导致导管脱出。
二、运用技术问题1、插件插拔次数过多:PICC导管插件插拔次数过多会引起导管在插床动态中的摆动,进而椎间隙内的摩擦作用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创伤,最终导致导管发生移位、分离、脱出及破裂等不良反应。
2、穿刺点位置不当:穿刺点与导管内部长度以及手臂肌肉组织之间的距离和附近的软组织情况很重要,穿刺点位置不当影响导管的适应性、静脉血流动力学性能以及导管的护理维护等。
三、其他方面1、意外碰撞:PICC导管引流装置长时间置于皮下静脉对以外,容易在身体活动时发生创伤。
2、头部偏移:PICC导管在安放的时候如果没有放置在中心,请给予全身定位治疗,如头偏、不上升、缩脚等。
一、科学选择导管为了保证PICC导管的质量和稳定性,医护工作者要科学选择导管规格和长度。
导管长度最短并且最适合皮下埋置技术,最小的导管(安装路径最短)易于发生较低的机械应力,在插管过程中,插管位置的选择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判断。
二、仪器操作流程为了避免意外发生,PICC导管的仪器操作流程必须规范。
操作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对可能导致导管脱出的并发症要有高度警惕性,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如需使用扫描仪进行导管置入,还必须进行预处理。
三、严格质量控制为确保PICC导管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加强质量监测和控制。
同时,还必须注意导管使用前的预处理,如洗手、消毒、手套、口罩等。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PICC导管是静脉导管中的一种,用于长期输液、输血、化疗药物以及监测血流动态等。
它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医疗操作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PICC导管脱出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
本文旨在总结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并探讨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1. 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导致PICC导管脱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特殊病症,如肥胖、体位改变频繁、运动量大等,极易导致导管的位移和脱出。
PICC导管穿刺部位的皮肤状态、血管通畅度以及血管壁的弹性等也会影响导管的固定和稳定。
在使用PICC导管时,护士需要注意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特点,及时调整导管的位置和固定方式,以减少导管脱出的风险。
2. 护理操作不当护理操作不当是导致PICC导管脱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护士在导管的穿刺、固定、注射药物、导管通畅性检查等操作中,若操作不规范、不慎疏忽,很容易导致导管的脱出。
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加强对PICC导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护理水平和技能。
3. 导管固定方式不当PICC导管的固定方式对于导管的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
不恰当的导管固定方式,如胶布固定不牢固、固定带位置不准确等,都会增加导管脱出的风险。
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固定方式,根据导管的位置和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固定,保证导管的稳定和安全。
4. 导管使用时间过长长时间的导管使用是导致导管脱出的另一个潜在因素。
导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导管的位移和脱出。
护士需要根据导管的使用时间和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对导管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更换新的导管,减少导管脱出的风险。
二、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1. 加强护理操作培训针对护理操作不当导致导管脱出的问题,护理学界和临床实践积极推动对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167 例患者导管尖端原始位置及外露长度
原始位置 第 2 前肋 第 2 前肋下 第 3 前肋 第 3 前肋下
外露长度(cm) 2.0 2.0 2.0 3.0
例数 28 85 47 7
百分比(%) 16.77 50.90 28.14 4.19
注:导管尖端位于第 3 前肋下时,放射科技师用电子胸片标尺 量出应拔出的长度,回病区即时维护 1 次,退出测量的长度,无需再 次定位检查,在置管记录上记录置管后再处理的过程及相关数据。
4. 结果。根据置管后随访记录及病区护士的上报资 料,1 周内脱出长度多为 0.5~1.0 cm,共 83 例,另有 1 例是 患者自行拔出 18.0 cm 后给予拔管;置管后第 2 周导管脱出 人数则增加到 122 例,新增加 38 例,另有 16 例患者在原有 脱出的基础上持续脱出,置管后前 2 周为导管脱出的高峰 期,占脱出率的 92.42%;所有带管患者拔管前导管脱出总例 数为 132 例,发生率为 79.04%。非计划性拔管共 12 例,发 生率为 7.19%,其中因脱出而导致缩短导管使用时长的 8 例,脱出长度>10 cm 直接拔管的 4 例,具体脱出长度见表 2。脱出后再次摄胸部 DR 片定位的共 22 例,定位结果位于 锁骨下静脉和左、右头臂静脉的各 3 例,位于第 1 前肋的 2 例,位于上腔静脉的 14 例。
[3] 俞桃英 . 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 中华护理杂 志,2006,41(3):246-247.
[4] 邢程,罗忠梅,高艾煜 . 患者多层次电话随访的实践及评价[J] .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18(3):54-56. DOI:10.3969/j.issn.10067515.2011.03.018.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年 9 月 11 日第 32 卷第 26 期 Chin J Prac Nurs, September 11 2016, Vol.32, No. 26
·2053·
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护理事 业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提出,加速护理专科化,提 高 护 理 水 平 和 服 务 能 力 ,是 我 国 护 理 事 业 发 展 的 重 中 之 重[12]。电话随访专科化管理得到了肿瘤化疗间歇期患者的 肯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需要我们在随访的各个环 节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使整个随访管理 更加完善。
讨论Βιβλιοθήκη 1. 穿刺点愈合时间延长。对置管后 1 周的随访记录根 据渗血量、维护时间进行统计,108 例患者无渗血,47 例患 者渗血量不到藻酸盐敷料的 1/2,共计 155 例在置管后 48 h 内维护,维护时穿刺点未覆盖藻酸盐敷料,96 h 内这些患者 有 132 例出现了少量渗血,进行第 2 次维护。另有 12 例患 者渗血量超出了藻酸盐敷料的范围,在置管后 24 h 内进行
了维护,并在穿刺点给予藻酸盐敷料加压。对置管后 1 周 内的患者维护时,可观察到有 113 例患者穿刺点处皮肤与 导管呈开放状态,皮肤不能完全包裹住导管,采取规范的 PICC 维护技术,不能完全避免导管自动退出体外。考虑其 原因为耐高压导管为聚氨酯材料,前端开口裁剪式,尾端呈 锥形设计,聚氨酯材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强 度高,柔顺性好等优点,并且在进入人体后,由于体温的影 响,导管会变得更加柔顺[5]。一般认为轻度活动水平下,最 佳皮肤温度为 33~34 ℃[6],人体内的正常温度为 36~37 ℃, 体表温度与体内温度存在 3 ℃的温差,因此,导管的外延管 部分比较硬,对局部肌肉组织刺激大,不易愈合,导管易脱 出。针对耐高压导管引起的这种穿刺点上无加压敷料易出 血,愈合时间长的特点,可在第 2 次维护时继续给予藻酸盐 敷料加压,藻酸盐敷料可在创面上形成半固体屏障,同时创 面在湿润环境下可减少组织脱水及细胞死亡,加快血管再 生,缩短穿刺点创面愈合时间,加速创面愈合[7]。
2. 方法。导管选用美国昊朗耐高压单腔 4 Fr 导管以及上
万方数据
·2054·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年 9 月 11 日第 32 卷第 26 期 Chin J Prac Nurs, September 11 2016, Vol.32, No. 26
海亚澳的 PICC 护理穿刺包,由 1 名 PICC 专科护士行超声引 导+赛丁格技术 PICC 置管。选择穿刺点位于肘上 6~8 cm 处,预留导管长度为实际测量长度+2 cm,穿刺点上覆盖折叠 后为 2 cm × 2 cm 的 4 层藻酸盐敷料,使用穿刺包内置的导管 固定装置+透明贴膜进行导管固定,尾端向上呈 U 型摆放,术 毕摄胸部 DR 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穿刺点无渗血及 渗血少的患者 48 h 内进行维护,渗血量超过藻酸盐敷料 2/3 面积的 24 h 内进行维护,采用 IV3000 透明敷料固定,因导管 固定装置不在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为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未 使用导管固定装置。置管护士连续 1 周对新置管患者进行 随访,观察穿刺点渗血、渗液、脱出、感染等情况。1 周后主要 由责任护士每日观察穿刺侧肢体及穿刺点是否有异常情况, 并及时上报置管护士,置管护士核实后分类进行登记。
3. 判定标准。导管部分脱出,其尖端仍在上腔静脉为 轻度,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内为中度,导管尖端位于外周静 脉或完全脱出体外为重度[4]。对于导管脱出>2 cm 的患者 需再次摄胸部 DR 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根据定位结果再 确定导管的使用时长,轻度脱出的按原计划使用,中度脱出 的按中短期导管使用,尖端位于外周静脉的与患者沟通后 予以拔管。
参考文献
[1] 李静玫,李海峰,马萍,等 .PICC 置管导致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流行 病学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45-347.
[2] 吴娅利,韩克强,王阁,等 . 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院外 PICC 管理 [J]. 重庆医学,2007,36(19):1984-1985.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07.19.032.
01.027. [11] 王娟,王希梅. 出院随访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当代医
药,2013(14):176-177. DOI: 10.3969/j.issn.1674-4721.2013.14.087. [12] 房彤 . 培养专科领域护理骨干人才加速我国护理专业化发展
[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84. (收稿日期:2016-01-22 )
表 2 132 例患者导管脱出长度记录
脱出长度(cm) <1.0
1.0~ 2.0 2.1~ 2.9 3.0~ 6.0 6.1~10.0 >10.0
脱管例数 95 15 13 3 2 4
百分比(%) 71.97 11.36 9.85 2.27 1.52 3.03
2. 患者因素。肿瘤患者一般带管时间偏长,在治疗间 歇期是带管离院的,只是定期返院维护。部分患者因年龄 或疾病的原因,记忆力及理解能力偏差,对 PICC 的自我管 理能力欠缺,依从性差。脱出长度>3 cm 的 13 例患者有 2 例是因沐浴时贴膜潮湿未及时更换所致,有 2 例是因延期 维护贴膜松动所致,有 1 例是因脱衣服时未妥善保护好导 管尾端,牵扯带出所致。高温、湿热天气时,部分患者出汗 较多且快,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特别是贴膜下皮肤上的汗 液挥发得更慢,使皮肤、导管、贴膜在带管过程中不能长期 做到三者合一,因为耐高压导管尾端更重一些,因此导管更 易脱出,有 2 例患者是在置管后 48 h 内因汗液偏多在贴膜 内自动脱出所致。另有 3 例是呈频繁咳嗽的肺癌患者,特 别是置管后穿刺点切口未愈合期间,咳嗽可引起胸内压瞬 间升高,导管在体内可自行退出少许,退出部分可表现为迂 回在穿刺点处皮下组织内或直接退出体外,迂回在穿刺点 处的导管常在撕开贴膜后自动退出体外,和撕开贴膜手法 无关。聚氨酯导管与硅胶导管材质相比,材质较硬,机体不 适感、异物感较强[8],这些不适会导致患者不自觉的产生牵 拉导管尾端的小动作,容易导致贴膜松动,以致导管脱出。 因此,对带管患者应做好各个阶段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健 康教育能使 PICC 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9]。
[5] Kabsy Y, Baudin G, Vinti H,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in onco -hematology [J]. Bull Cancer,2010,97(9): 1067-1071.DOI:10.1684/bdc.2010.1167. [6] Di Giacomo M. Comparison of thre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lot study[J]. Br J Nurs,2009,18(1):8-16. DOI:10.12968/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 2013 年 7 月至 2014 年 7 月带有的 耐高压单腔导管的患者 167 例,其中男 65 例,女 102 例,年 龄 23~81(57.60 ± 8.35)岁。全部在我院置入及拔管,有外 院维护史,导管留置时间为 7~364(125 ± 12)d。导管尖端 原始位置及外露长度见表 1。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6.26.015 作者单位:435001 湖北省黄石巿中心医院普爱院区 PICC 护理 门诊 通信作者:王成林,Email:243765076@
(或)评价疾病治疗效果的患者[3]。但耐高压导管为聚氨脂材 质,外延管比较硬且尾端重,在带管过程中易发生导管脱出, 笔者总结导管脱出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本文编辑:曲梅)
耐高压 PICC 导管脱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临床护理·基础护理
张纯 王成林
【摘要】 目的 分析耐高压 PICC 的脱出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置入耐高 压 PICC 的患者进行全程追踪,记录其导管尖端位置、原始外露、脱出长度及脱出时间段、处理措施 及后续带管时间的变化。结果 167 例耐高压 PICC,在带管过程中脱出的有 132 例占 79.04%,分析 发现导管材质、穿刺点愈合时间的延长、导管不适宜的外露长度和固定方法、院外维护质量、患者的 依从性等因素与导管脱出有关。结论 耐高压 PICC 易脱出,置管后 2 周内为脱出的高峰期,可通过 提高穿刺点的位置,改变导管外露长度,尾端直行向下固定,合理使用藻酸盐敷料,选用贴力强的透 明贴膜,加强院内外的维护质量,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可有效 预防导管的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