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坛的伟人,民族的英雄
缅怀革命先烈的感言寄语(精彩10篇)

缅怀革命先烈的感言寄语(精彩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缅怀革命先烈的感言寄语(精彩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寄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寄语是指寄托希望和美好期许的话语。
圣雄 李舜臣 - KSCPP Home

圣雄李舜臣I. 国家英雄李舜臣在今年4月在由順天乡大学实施的国民舆论调查中,李舜臣当选为韩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43.8%)(摘自《朝鲜日报》英文版2005年4月15日)。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韩民族的五千年历史中固然有许多伟人,但在1592年将已进入风烛残年的朝鲜从日寇的外侵中拯救出来的救国名将李舜臣,即便是到了历经400多年的今天,依然存活在韩国人的心目中。
但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奉献出自己的李舜臣将军的高贵生涯和他惊人的战斗业绩,并未被国外民众所知,这无疑是件令人痛心的憾事。
李舜臣将军创下了在世界历史上任何记录中都无法找到的光辉业绩。
成吉思汗曾在20次的战斗中失败了两次,拿破仑曾在23次的战斗中失败4次,而弗雷德里克大帝在12次战斗中失败3次,汉尼拔在5次战斗中失败过一次。
但李舜臣将军却在23次战斗中全胜。
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和舰队数量,在7年内共与日寇展开了23场大大小小的海战,却没有一次战败经历,而且在着23场战斗中仅有两艘战船被倭军击沉。
英国海军中将G. A. Ballard(1862-1948)在他的著作《大海波及日本政治历史的影响》中,对李舜臣的生平和功绩做出了如下的概述。
“对英国人而言,很难认定有谁具有能与纳尔逊相匹敌的功绩。
但如果说,的确存在能与之享有共同荣誉的人的话,那便是这一位没有一次战败经历,在与敌群的战斗中牺牲的东方海军司令官。
每次他出战时,都会与勇敢的战士一起将数百艘日本战船埋葬在韩半岛沿岸的海底。
此外,他自始至终未曾有过失误一说绝非是夸张。
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他都能完美无缺地处理每件事情,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概述他的全部业绩,即便在过去的历史年代中,没有留下任何能作以指针的教诲,但他在浩瀚的大海中,奋不顾身地与敌人厮杀,并在每次战斗中均以胜利而告终,最后以守卫祖国的最高尚的牺牲结束了生命。
”- G. A. Ballad,Influence of Sea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Japan,p. 66-7这是在日俄战争(1904-1905)时期的东海海战中,曾打败世界最强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日军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郞胜利凯旋后,为之庆贺战功的宴会中发生的事。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一】翻开历史长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生命早已消逝,但他的的故事仍在传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追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歌颂当代英雄的名句。
杜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满怀报国之心,目光远大,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渐渐衰落,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伤感。
面对官场黑暗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
当时的人们处于水深或入当中,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毛泽东率领中国农工长征,过草的等。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他写下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名句,对帝王他写下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名句。
委婉的指出了短于文治的缺点。
但也写出了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的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文天祥,在无助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等。
不管是领袖,平民,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商海巨子,只要他们为了当时国家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便都是风流人物。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篇二】“大江东去,浪沙淘尽千古人物”。
从古至今,有多少传奇人物在历史中出现,有多少丰功伟绩让后人景仰。
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现在应开辟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一片天地。
历史是拿来激励我们的,而不是我们拿来停止不前的理由。
历史之中的人物,都并非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不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弥补他们的不足,外加上敢于创新。
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上要有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伟抱负。
回顾历史,想想秦王赢政也是一代英雄,但却由于他的处处苛捐杂税,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导致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最早统一中国的王朝惨遭毁灭;汉武帝刘彻,那是汉高祖刘邦辛苦建立的帝业,可是刘彻的政治才能又是如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懂武力侵略,想想这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不过如此。
中国历史上的三十四位“圣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十四位“圣人”(编辑:钱首相小泉)导读:提到圣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孔子他老人家。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因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必须是开创性的),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因此,被称为圣人。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关于圣人的描绘:“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必须德行、才能都得到世人的认可,才能够称之为圣人。
那么,从古到今,中国到底有多少位圣人呢?他们又是因何成圣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史上的各位圣人吧。
01大圣(老圣)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dan)。
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因为孔子曾数次问礼、求道于老子。
因此,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02文圣(至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受业于老子,而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想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位。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有很深的额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的扩大,一度称为和上帝一个级别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标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03元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法国先贤祠72人介绍

法国先贤祠72人介绍先贤祠(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
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
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
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
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
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
至今,共有72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
174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在梅斯身染重疾,为此他许下誓愿:如果此番能够痊愈,一定建一座新教堂,至到1764年,路易十五还了这个愿,在首都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圣·吉妮雄耶高地上建起了一座大教堂,于1790年将之全部完成。
但竣工后一年,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制宪会议就决定把它从教堂改为存放国家名人骨灰的祠堂——先贤祠(Pantheon)。
后来又经过几次反复,直到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年),从安放雨果骨灰开始,再度改成国家名人祠墓,并保持至今。
安葬名人全表入祠日期姓名备注1791年Honoré Mirabeau 中文译作米拉波与拉法夷特齐名的法国贵族支持大革命1794年移出1791年伏尔泰1792年Nicolas-Joseph Beaurepaire 尼古拉-若塞夫·薄瑞派尔遗骸遗失1793年Louis Michel Le Peletier de Saint-Fargeau 勒佩勒提耶·德·圣—弗尔戈1791年第一个要求废除死刑1795年遗体被家人移出先贤祠1793年Augustin-Marie Picot, marquis de Dampierre 奥居斯坦-马瑞·皮科,当皮埃尔侯爵遗骸遗失1794年马拉移出先贤祠1794年卢梭1806年Claude-Louis Petiet1806年François Denis Tronchet1807年Jean-Étienne-Marie Portalis1807年Louis-Pierre-Pantaléon Resnier1807年Louis-Joseph-Charles-Amable d'Albert, duc de Luynes 移出先贤祠1807年Jean-Baptiste-Pierre Bévière1808年Francois Barthélemy, comte Béguinot1808年Pierre Jean George Cabanis1808年Gabriel-Louis, marquis de Caulaincourt1808年Jean-Frédéric, comte de Perrégaux1808年Antoine-César de Choiseul, duc de Praslin1808年Jean-Pierre-Firmin, comte Malher 装有心脏的瓮进入先贤祠1809年Jean Baptiste Papin, comte de Saint-Christau1809年Joseph-Marie, comte Vien1809年Pierre Garnier, comte de Laboissière1809年Jean Pierre, comte Sers 装有心脏的瓮进入先贤祠1809年Jérôme-Louis-François-Joseph, comte de Durazzo 装有心脏的瓮进入先贤祠1809年Justin-Bonaventure, comte Morard de Galles 装有心脏的瓮进入先贤祠1809年Emmanuel Crétet, comte de Champnol1810年Giovanni Baptista, cardinal Caprara1810年Louis-Joseph-Vincent-Leblon, comte de Saint-Hilaire1810年Jean-Baptiste, comte Treilhard1810年Jean Lannes, duc de Montebello1810年Charles-Pierre-Claret, comte de Fleurieu de La Tourette1811年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1811年Charles, cardinal Erskine of Kellie1811年Alexandre-Antoine Hureau, baron de Sénarmont 装有心脏的瓮进入先贤祠1811年Ippolito Antonio, cardinal Vicenti Mareri1811年Nicolas-Marie, comte de Songis des Courbons1811年Michel, comte Ordener1812年Jean-Marie-François Lepaige, comte Dorsenne1812年Jean Guillaume De Winter, comte de Huessen1813年Hyacinthe-Hugues-Timoléon de Cossé, comte de Brissac1813年Jean-Ignace Jacqueminot, comte de Ham1813年Joseph Louis, comte Lagrange1813年Jean, comte Rousseau1813年François-Marie-Joseph-Justin, comte de Viry1814年Jean-Nicolas, comte Démeunier1814年Jean-Louis-Ebenezer, comte Reynier1814年Claude-Ambroise Régnier, duc de Massa di Carrara1815年Antoine-Jean-Marie, comte Thévenard1815年Claude-Juste-Alexandre, comte Legrand1829年雅克-日梅内·索弗洛1885年雨果1889年Lazare Carnot 法国大革命百年纪念时移入1889年Théophile-Malo Corret de la Tour d'Auvergne 法国大革命百年纪念时移入1889年Jean-Baptiste Baudin 法国大革命百年纪念时移入1889年François Séverin Marceau-Desgraviers 法国大革命百年纪念时移入1894年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1907年Marcellin Berthelot1908年埃米尔·左拉1920年Léon Gambetta 装有心脏的瓮进入先贤祠1924年Je an Jaurès 被暗杀后十年移入1933年Paul Painlevé1948年Paul Langevin1948年Jean Perrin1949年Félix Éboué 首位进入先贤祠的黑人,法国的乍得总督1949年Victor Schoelcher 其父马克也在先贤祠内1952年路易·布莱叶遗体于逝世百年纪念时移入1964年让·穆林1987年René Cassin 百年诞辰纪念时移入1988年让·莫内百年诞辰纪念时移入1989年Abbé Baptiste-H enri Grégoire 法国大革命二百年纪念时移入1989年Gaspard Monge 法国大革命二百年纪念时移入1989年Marquis de Condorcet 法国大革命二百年纪念时移入1995年皮埃尔·居里1995年玛丽·居里首位进入先贤祠的女性1996年André Malraux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移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及佳作欣赏

九年级上六个单元作文指导及佳作欣赏第六单元:话说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我心飞扬巧用警言佳句评点历史人物写作导航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无数风流人物,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动感人的故事,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本单元,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了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后,不妨学着用我们稚嫩的笔来点评一下我们心中的风流人物,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种点评的方法—巧用警言佳句评点历史人物;我们中学生要想在800字以内点评好一位历史人物,关键是要用我们的慧眼,找到一个新颖的点评角度,这个角度就象一口井,井口不用大,但要挖得深;这样井里才能有清凉的泉水,文章才能有鲜明的主题;文章中如能引用警言佳句来标志主题,一语中的地表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某种感悟、认识,不仅能升华文章的主题,而且能成为全文的亮点和文眼,使行文有了可凝聚的“神”;因此,在文章中可以写出这种意蕴深刻、充满哲理的文句应是我们写好评历史人物作文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这种令人震撼、意境丰厚的句子呢首先,学生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多积累历史人物各自的名言警句,用到表现他们的文章中,能起到恰到好处的效果;如着力表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人老志不短时,我们不妨引用他本人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警句;写诸葛亮时,为了表现他一生的为人时,可引用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这样会更耐人寻味;其次,展开联想的翅膀,对相关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判断、评价,并把这种判断、评价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警言佳句,比如由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领袖,我们可以联想到治国、创业、学习、经商都要有创新意识,不应墨守成规,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陈涉你岂止是一位农民领袖,简直就是创新的楷模,你让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治国之要,创业之基,学习之本,经商之术;这样的句子放在写历史人物中,不仅增强了表现人物的气势;而且意蕴深刻令人感动;有时还可以对该人物的生活现象进行联想辐射,找出与此现象相近似事物的相同点;由此及彼,推论出该人物也有的特点,两者相连结,得出评价性的警言佳句;比如由刘禹锡被贬在外“二十三年弃置身”却还唱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绝句,而流芳百世;我们可以联想到四则运算;我们可以这样来写刘禹锡:在你身上让我们发现人度过一生,便如在做一道长长的四则运算题,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不可能全由“加”和“乘”来连结,也不可能始终只有“减”和“除”,即不可能一帆风顺,总得好处机遇,也不可能总是挫折失败,失落悲哀;这样评判性的警言佳句揭示出了要表现的人物一生的特点,同时也给读者以鼓舞;再者,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关照人物、分析人物得出警言佳句;其实,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味沿着已有的判断去思考,这样就掩盖了人物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思维老生常谈,不易出新;所以如果我们能反弹琵琶,试着从已有的思维判断的反面去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在写刘禅时,人们总习惯于写他“不争气”的一面,“乐不思蜀”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我们能反弹琵琶,给予他一个全新的评价:请不要责备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人如何还能正常生活,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过多少伤疤,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人类是在忘却中前进的;所以我们就给刘禅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求全责备吧这样一来,你笔下的刘禅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新形象了同学们,不妨大家试一试,或许你笔下的历史人物会更精彩文题导示虽然曾经“与人佣耕”,但不妨豪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陈胜揭竿而起;虽然迫于地小国危,但不碍正气凛然据理力争,于是唐雎终于不辱使命;虽然身为布衣躬耕陇亩,但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于是诸葛亮“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泱泱五千年,中华儿女曾有多少杰出人物各领风骚;他们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被后人传诵;请搜索你心中的风流人物,说说他们的动人故事,讲讲他们的丰功伟绩,然后以“风流人物”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作指津写“风流人物”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构思:一、英雄PK谁更高;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此话固然没有道理,三国时的张飞怎么也不可能穿越时空来到宋朝和岳飞PK一番,不过我们可以给我们心中的那些风流人物来一个英雄排座次,简介他们的成就,说出这样排队的理由;二、风流人物我评说;可以评价某位风流人物,结合其主要经历和作品来谈;也可以选择某位人物的某句名言,就此展开评说;或者从中提炼出观点,结合名人生平写一篇议论文;三、人物故事我来写;通过图书室或者网络搜集材料,根据搜集到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伟人某个时期的生活故事;例如我县的风流人物有“囊萤苦读”的车胤、文学流派“三袁”等,都值得我们一写;这样的编写,可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文章,也可以来个戏说增添情趣;四、与风流人物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模拟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模式,假设我们与某位风流人物对话,注意设计好话题,力求内容充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佳作撷英那天,您被曹军团团围困,为了保全大哥刘备的家眷,您不得已降曹;但您与曹操开诚布公约法三章,说明“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如此不瞒私不使诈,真伟丈夫也赤壁鏖战,曹操兵败,引残军败将三百余骑被您堵在了华容道;可是您念及“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终于“放开金锁走蛟龙”,让曹操得以死里逃生;前者,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立场坚决;后者,感念恩义义释曹操,恩怨分明;这样的诚信、这样的气魄,怎么能不是英雄刘梅您是真英雄参考题目1、我心中的英雄2、他之所以成功3、与_______对话范文评析美丽的错误瘦谷记得第一次看到丰子恺先生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喜欢得不得了,然后就总是把它带在身边;它是一幅很小的印刷品,是从杂志中裁下来的,其实就是一张薄薄的画片;喜欢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时空观,一壶茶与已散去了的友朋,卷起的芦帘和屋外的月色,有着李泽厚先生所言的禅的意味:“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领悟,即所谓‘永恒的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从喧闹繁华的大街中回到自己栖居的小屋,从疲惫而又烦躁的文字操作中停下来,看见它,我便会沉静下来,面对它真是有一种在瞬间的直观中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这一次,不知怎么了,我在体会它的意境的同时注意起了它的细部,而过去我从没有这样注意过—只要有着基本的天文知识,都可以知道画上的月亮根本不是新月,而是残月;一般的人不知道农历的日子,只看月相很难分清怎样的月相是新月,怎样的月相是残月;对于这一点,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小的时候老师教给我的;他说残月的时候,月亮看起来正好像是“残”字拼音的字头“C”,新月的凹面则与残月相反,所以只要记住残月的形状,自然也就知道了新月的形状;作为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是中国一代漫画大家;据现在可以收集到的资料证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还是丰子恺先生发表的第一幅漫画呢;1924年,丰子恺的好友朱自请把这幅画稿拿了去,发表在了朱自请和俞伯平当时合办的一份不定期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一幅古诗新画,画题来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丰子恺先生曾言:“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段话;这一句我吟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左右,随时欣赏;”这幅画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他也非常喜欢,说:“他的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立刻引起我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起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境界,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到的印象,较之我读那首千秋岁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为尤深;”可见,郑先生也被这幅画感染,甚至被迷住,他也认为丰子恺先生在这幅画上所画的月亮是新月;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也许它的珍贵就像错版的邮票;我甚至想找一个机会,求我的画家朋友把它临摹下来,裱了挂在屋里,只是把画上的残月转一个方向,让它与题款一致;我对朋友这么说的时候,我的朋友却说我多事;他说: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摘自散文2002年第10期点评本文借郑振铎之口对丰子恺先生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漫画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说它具有诗一般的仙境,说不出的美,但作者却对这样一幅人们久已习见而且倍加欣赏的画,指出其中的一处知识性错误,让人叫绝;同时,更为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并不停留在指出毛病这一浅表的层面上,而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发表了一番很有人文意味的议论,“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 如此意蕴深刻的话语,读来怎能不令人感动;当然,错误毕竟是错误,不过,有时候,一个能让这么多人忽略的错误堪称“可爱的错误”,能留下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的人,难道不更令人难忘吗同步作文忧劳可以兴国——读周恩来读罢周恩来,掩卷沉思;周总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不朽贡献,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平日,常听老人们谈起总理,谈他对人民的挚爱,谈他卓越的才干、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威望,内心里充满了对他的尊敬和仰慕;我似乎觉得他是神圣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读完此书,以前听来的散乱的片断终于渐渐连成片了,清晰了,完整了;周总理活生生的神姿风采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走下圣坛的周总理,内心的那份震撼真难以言表;总理的一生堪以“日夜忧劳,殚精竭虑”来形容;从他年轻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起,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止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操劳;大革命期间,他才26岁,就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身兼数职,既要从事军事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又要领导工农运动,还要在统一战线内部进行各种斗争;每天早晨,他步行到码头,乘船到黄埔军校工作,傍晚又返回广州,晚上还要参加各种会议,过党的组织生活;在他的筹划、组织、安排下,各方面的工作井井有条,他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头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又亲自指挥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虽然得了疟疾,脸色铁青,但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经验教训,有条不紊地对善后工作做了安排;那时他高烧达40℃,有时烧得神志不清,还喊着“冲啊,冲啊”,但一当清醒之际,依然从容镇定,和贺龙、叶挺同志一起指挥对敌人的反击;为了组成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不顾生命危险,在国民党内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日寇投降后,为了和平建国,他不顾身患伤寒,几次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夙兴夜寐,日理万机,为使疮痍满目的祖国大地变得美好富裕而呕心沥血;“文革”后期,他身患癌症却为保护我党的优秀干部而奔走操劳,直到停止了呼吸;就这样去了啊,总理,您为祖国人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生的忧劳,对您的无畏的拼搏,对您的无私的奉献,整个中华民族将永远感谢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以忧劳而修身齐家平天下,以忧劳而兴家兴邦兴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的传统美德;从越王勾践、唐太宗到孙中山一脉相传,代代相续,在总理身上又得到了新的升华,他赋予这传统美德以新的含义,它被继续发扬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排除万难、奋力前进、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让这种精神永远放射出灿烂神圣的光芒,指引着我们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感受鲁迅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校友袁隆平印象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永远的贝多芬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人们敬仰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忍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可以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可以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提琴;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在他30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于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己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执着追求;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贝多芬的耳疾和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恐怕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个谜;最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聋子是如何创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又何以能谱写出豪放宏伟的命运交响曲更是怎样去神话般地弹奏柔和明澈的月光曲的翻阅他大量音乐作品,更令我惊奇的是,他的大部分音乐巨作都是在耳疾之后以靠咬着木杆来感觉音符所完成的;贝多芬从何而来如此非同凡响的灵感,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激昂的性格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久久翻腾,无不让人感奋不已,并使我油然想起奥里森·马登的一句名言:“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杰出人物,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甚至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及时调整心态,并承受艰难困苦,用恒久的努力去打破重重围困,铸就卓越与伟大;”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狂风暴雨中,贝多芬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独地死去了;死时拳头紧握,或许在最后的时刻,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让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让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我喜欢三毛我爱三毛的书,我喜欢三毛的写作风格,更佩服三毛这样的作家;三毛所写的书全都是她的真实生活经历;有些同学不爱看别人的自传体文字,可我不然,对陈平女士的作品十分喜爱;她的性格、脾气无一不在文章中表露出来,让人看了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三毛19岁离家,49岁回国定居下来,30年来在外行走江湖,饱尝酸甜苦辣,如没有坚强的意志,怎能走完这30年;她每一本书都是用乐观的语调写成的,可见三毛这个人十分乐观豁达;她曾说过:“我惟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从三毛的这些话里,我们不正可以受到乐观主义人生观的启发吗我不知大家看过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没有,这本书记叙了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苦心,背井离乡,远到万里之外的荒漠中居家谋生,以血汗为代价,执着地换取特殊生活经验的经历;初看这本书时,我不时被三毛那幽默的语言弄得哈哈大笑,可看第二遍时,我哭了,可以说为三毛而哭,三毛能写得如此幽默;但若细细体会,你才会觉得生活的不易,而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生存下去,更为不易,何况跟一群性格、风俗、文化上有着很大差异的撒哈拉人住在一起,真是吃不消;要是换了我,只怕住不上两天,就要拍屁股“拜拜”了,但三毛用她那坚强的毅力,宽阔的胸怀,别具一格的人生观克服了种种物质、精神上的困难,一住数年;并和当地人关系很好,我真是自愧不如;别具一格的人生观我至今还没有,坚强的毅力我只好说以后再锻炼,宽宏大量那我可说不上,常常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吵得翻天,看来我得向三毛好好学习;三毛的14部书,撒雨稻哭温背梦、万送倾谈随我闹等,同学们有兴趣,不妨读读,会对你。
《尼采》读后感

《尼采》读后感《尼采》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尼采》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尼采》读后感1尼采(1844-1900),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生命已经俨然站立在二十世纪的地平线上;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由于观点与立场的不同,人们对其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常常遭到误解,以至于波达赫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笔者认为,凡是那些对尼采思想的褒扬抑或是极力的批判,都可以不加理会。
作为一名读者,最重要的是你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尼采,你只需要你心中的尼采。
在读了丹尼尔的《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与尼采的《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善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等著作后,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重估一切价值体系尼采说,“人们既不相信我的话,也不了解我,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业将我事业的伟大性和我同时代的渺小性之间的悬殊,明白地表现出来了。
”于是他便允诺去完成最后一件事——“改良”人类。
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建立新的偶像,我只希望旧的偶像们了解所谓赋有人类双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尼采一生崇尚的是古希腊精神,对基督教精神则嗤之以鼻)。
打倒偶像非常接近我的工作,打倒偶像然后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评估。
”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进行评估,这是对现代性与一切业已存在并且牢不可破的社会意念、价值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批判和颠覆。
这场重估运动成了尼采思想和“文明”之间的针锋相对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观看《亮剑》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亮剑》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5篇《亮剑》是由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的战争题材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1作为远离军事远离文学长年在工作和家庭两点一线的圈外人,第一次闲暇之余有幸观看电视《亮剑》就被深深吸引了,《亮剑》第一感觉就是好看.精彩,而且〝彩点〞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信手沾来.可以这么说,《亮剑》是我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里我认为最经典的一部,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第一次闲暇时间得以零碎观看《亮剑》还是在十年前,随着人物,情节的展开一股股巨大的冲击波撼人心魄,使人不由得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变迁而扼腕痛惜.悲愤不已.主人公李云龙身经百战性情暴烈有勇有谋,一次次战斗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又让人畅气回荡.回味无穷.一幕幕的精彩画面吸引我把整部剧从头到尾多次观看,总有一些影视你明明知道内容,但就是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看了又看.《亮剑》吸引我的不只是一幅幅精彩的战争画面,更在于亮剑的气魄,不屈的灵魂,勇于亮剑的精神.随着多次电视的回看,对剧情.历史了解的深入,不羁的灵魂已经不满足电视的内容,我有幸拜读了《亮剑》原著.李云龙为战友之死的复仇表现出铁血军人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霸气;在〝革命〞面对〝造反派〞的挑衅表现出的浩然正气.作者着力刻画李云龙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英雄群体,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是死也要亮剑〞.《亮剑》里最为经典的一幕是——解放县城那一战,李云龙那撕心裂肺的一句〝开炮〞虽然赢得了胜利,却输掉了秀芹,相信看过的各位一定被李云龙那绝望而又愤慨的话给深深震撼,为之感动,为之流泪.〝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亮剑〞精神!不过,〝亮剑〞精神并不是指所谓的〝莽夫〞精神,这是一种拼搏精神,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热血精神,是一种纵然敌众我寡也要毫不退缩的拼搏精神!_年我国汽车行业首次负增长,_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浪潮的影响下,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梦想与焦虑并存的时期,破局需要勇气,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汽车人坚守价值,拥抱变革,勇于亮剑,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在党和公司的带领下,亮出〝V〞剑,引领出行,勇于挑战,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2令我深思的是剧末李云龙的那段〝亮剑精神〞的精彩演讲,使我突然心里有个疑问:亮剑精神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是否是如出一辙呢?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亮剑精神应该与现在的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这么说,你们可能不明白是为什么.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的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_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就产生了20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罗德飞行中队产生了_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同志们,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进行了_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重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摘自《亮剑》读到这里你们应该找到答案了吧!在这段语录里,我总结是讲了两个要点:亮剑精神与团队精神.大家可能对团队精神这个词是屡见不鲜了吧,可大家了解团体精神的真正涵义吗?现在企业管理中讲的团队精神又是什么呢?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3这是一个以史诗般的手笔和宏大的场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着力表现了八路军在全民族的抗战中的作用,深刻刻画了身经百战的抗战英雄李云龙,智勇双全,学识丰富的政委赵刚,秀外慧中的田雨等一批优秀中华英雄的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亮剑》电视剧通篇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张扬着一种战斗品格,是一部很好看的军事影视力作.作为一部展现众多战争场面和人物命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该剧一改传统的创作思维,跨出平面化的创作窠臼,英雄没有脸谱化,政治没有说教化,战争没有演习化,敌人没有愚蠢化,情感没有单一化,矛盾没有简单化.面对一个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富有传奇经历的英雄〝化神为人〞,让他回归到人的境地而不是供上假的圣坛.是人就难免缺点和不足,《亮剑》剧里毫不避讳英雄的人性弱点,一同展示在镜头前,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一个平时带有人的弱点,战时带有神的气势的平民英雄,真实触摸到李云龙身上那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豪迈霸气.这样的英雄,能够满足和平岁月里习惯平淡生活的我们关于金戈铁马的全部想象.英勇顽强,指挥独特的李云龙屡屡犯禁,与其说是头脑发热,意气用事,更不如说是文化析欠缺和知识的不足所造成的遗憾,这种遗憾便是遇到来自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搭档政委赵刚.作为我党早期的政治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赵刚潜移默化地让李云龙认识到知识在战场上的巨大威力.赵刚绝非是空头说教的政治教员,他在战场上百步穿杨的枪法和危急关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召了硬汉李云龙.赵刚对李云龙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传递给观众的不仅是其个人的渊博学识和人格,更能彰显的是党的伟大和光明.作为一个早期革命者,李云龙是一个带有不完全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农民英雄,无论是普通一名,还是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他一生都在接受党的改造,终生都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党忠贞不渝,对军队肝胆相照,对同志赤诚相待,对战士如兄弟,他一生都在无怨无悔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他的这种对党,对军队始终如一的精神,是我们永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亮剑》为我们从战争历史中寻觅战斗精神提供了一部煞是好看的历史传奇,传奇英雄李云龙在剧中最大的亮点,李云龙率领团队从打败国民党两个师的强悍日军板田联队包围中成功突围,炸毁了坂田指挥所,炸死了指挥官坂田大佐,这就是精彩的〝亮剑〞,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弹尽危局中用冷兵器歼灭日军山琦大队也是精彩的〝亮剑〞身为团长的李云龙带着杀上战场上〝亮剑〞.士兵魏和尚孤身与众多日军特种兵拼杀也是〝亮剑〞!正所〝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强敌也要毅然亮剑.〞烽火战场上,抗战勇士处处〝亮剑〞.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4电视剧《亮剑》我看过了很多遍,在中央一台看了,江西台看了…….夸张一点说是百看不厌,该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用现代的眼光对《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给予了全面的诠释和解读,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让我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这部电视剧反映了李云龙及其独立团能够在诸多不利条件下,能够不断地取得胜利,因为在李云龙身上具有很多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品质,简而言之,就是〝亮剑精神〞.正如主人公李云龙所说:〝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作为一名企业职工,我对〝亮剑精神〞理解是:做事情要积极.主动.全力以赴.每个人在企业里,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在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后,就要积极地去完成.但是在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我们厂是生产民用爆破器材的高危行业,每个生产环节都不能有差错.销售部门还要全力以赴的完成每笔业务.在这过程中,有的候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站在工厂利益和用户利益的角度,积极主动的去处理和解决,困难都会被我们克服掉.我们做一份工作,做不好,也许是个人能力没有达到;但是如果不去做,或者不积极的去做,就是一种态度问题.首先态度没有端正,工作效率肯定会打折扣,个人在工作中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我相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记得有人说过:平凡的人和伟人之间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平凡的人遇到问题和麻烦时,往往选择了放弃和逃避;伟人会积极主动的去面对,不断地坚持,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成功.李云龙曾对他的士兵说过:〝我最喜欢狼,它又凶又滑,尤其是群狼更可怕,就连老虎见了都要怕三分.我希望我的部下们也能变成狼,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群狼.〞我在想,在我们的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民爆行业是一个极具有挑战性的行业,它需要一种霸气,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永往之前的精神.我们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乐观的精神面貌可以感染一个团队,乐观的团队的战斗力要超乎超人所能及.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李云龙首先就战士士气进行调整,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他们在装备差.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凭借全军的士气,力求解放全中国的信念,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只有具有〝亮剑精神〞的职工,才会具有极强的任务意识,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做事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也只有这样的职工,不管任何时候都能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把问题留个别人,使我们的团队具有竞争力.亮剑亮出的是目标,亮出的是责任,亮出的是态度,亮出的是付出.我们七O九厂在上级的正确带领下,一定能够〝亮剑〞江西,〝亮剑〞外省,〝亮剑〞世界!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5电视剧《亮剑》终于看完了,除里面的炮火连天的画面不断的浮现在自己的眼前外,更令我铭记于心的是里面李云龙及其所领导的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部队的那种军人的气质.军人除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有在强敌所至而毫无畏惧.敢于亮剑的气魄.令我深思的是剧末李云龙的那段〝亮剑精神〞的精彩演讲,使我突然心里有个疑问:亮剑精神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是否是如出一辙呢?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亮剑精神应该与现在的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这么说,你们可能不明白是为什么,下面是我摘自《亮剑》里的亮剑精神的演讲稿,看完后你们应该就找到答案了.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的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_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就产生了20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罗德飞行中队产生了_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同志们,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进行了_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重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观看《亮剑》经典战争电视剧观后感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坛的伟人,民族的英雄 — 《周恩来传》后感
完成日期:2016年2
月系 别: 外语系 专业名称: 英 语 学生姓名: 杨 云 云 学 号: 09150308
摘要
简述周恩来的生平,并根据个人实际经历和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关键词:周恩来;思想;军事;辛勤
正文:
一直以来对周总理的了解只是课本上的一些只言片语,现在看了《周恩来传》才得以真正的了解一个比较全面的周总理。
从书里可以知道,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入共产党,随着毛主席四处南征北战长达三十多年,晚年又为了处理国家繁杂的琐事和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共产党的元老而精疲力尽,最后又因为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而逝世,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从未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
在我的脑海里,《十里长街送总理》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那是怎样的一个天昏地暗的悲伤的日子,所有的国民为失去这样一位最受人民敬爱、最有才华和最成功的国家总理而泪流满面,心痛着生老病死的无奈。
如此伟大的人物,他是怎样做到让自己受到全中国人民的无尽爱戴、赢得世界人民的敬重,直到近来我详细翻阅了页面泛黄的《周恩来传》,才了解到这其中那些令人折服到五体投地的缘由,以及何为完美的一生。
即使在临终前周总理依然能平静着说出:“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
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如此人民公仆啊!
十岁就开始持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家中的一切家事和亲戚的往来都由周总理一个人来操持,也许正是这个艰难时期使周总理对为人处事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个经历应该是最早为周总理一次次成功完美的调和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埋下的伏笔。
在一本书中有人评价说周总理的性格中有着鹰与鸽双重性格,他年少的同学也曾在同学录中评价说“君性温,严肃活泼,处事果断”。
我想周总理的这种性格应该得益于他的两位母亲吧!由于周总理最小的叔父没有孩子,周总理便被过续给了叔父,叔父病逝后便跟着叔母生活,叔母守寡后便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来周总理身上,叔母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喜静,她经常陪着周总理在房间里读书,讲故事,周总理后来回忆说的多少他性格中温和成份与这个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十年的特殊时期正是因为这种沉稳不屈的性格和对国家人民的热爱才使他坚持到生命的最后。
而周总理的生母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处事果断的人,周总理生活中的风趣幽默和外交中表现出的机智果断应该是生母的遗传吧!
当看到李大钊在新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后,周总理毅然放弃了较为优越的家庭,全身心投身到了革命事业当中,开始了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权力而奋斗的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在多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为挽救党、为党的事业的继续与发展,周总理总是顾全大局,沉着坚
定,中流砥柱,起了极为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从小时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中年的“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再到晚年的“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
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等等,这些无不表现出我们伟大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的奉献精神;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他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他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说周总理“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可见周恩来总理拥有的人格魅力另每一个人敬佩。
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谷,抑或身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描述他再合适不过了。
在他的一生中,他爱祖国甚于自己的生命,爱人民甚于自己的家人。
《周恩来传》让我仿佛看到了总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
当看到他指挥又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时,心中为之喝彩;当看到他辛勤工作几日几夜而不休息时,我又不禁感到一丝心疼。
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潮,抑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逝世那一天,联合国破例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伟人得逝世,国民更是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也许就是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周恩来传》让我仿佛看到了总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
他的这一生通过这个传记展现在我面前。
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一直以来都影响着我们,也相信,这种精神会一直长存。
那一夜,天空格外清澈,繁星围拱着明月,静温无声地闪烁着,俯瞰着神州大地。
飞机隆隆地起飞了,从8点到12点,飞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我们一捧捧地播撤下总理的骨灰。
在高空风里,骨灰瞬间即渺,无影无踪。
但我却能看到,那是总理的一腔热血,他造福人民的美好设想,他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和领袖的全部深情,飞燃起一道长虹,跨越了整个的中国大地。
他走了。
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太多,索取的太少,所以,他必然会在这个世界
上永存。
参考文献
1.9787512502369.(英)迪克·威尔逊.译者:封长虹.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7-1《周恩来传》
2. ISSN0258-8218. 吴瑛. 1977年1月号.《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民文学.1977
3. 9787503506871. 权延赤.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
4.3.《走下圣坛的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