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那一定会很好_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这真难受。
”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
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
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
“我真是老了。
”椅子想。
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教学要求: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
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那一定会很好》人教部编版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为主线,尝试引导学生探索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家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这说明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学以致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那一定会很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和挑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和坚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那一定会很好》讲述了一颗种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种种困难,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揭示了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坚持和希望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分析种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它是如何克服的,从而帮助我们理解面对挑战时应具备的品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句子和词语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动作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描述。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讨论过程中较为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9《那一定会很好》 人教部编版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缩、努、茎”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发生的变化,懂得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发生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懂得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解题交流,初识“很好”1.教师板书“会很好”,什么叫“会很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2.教师补充题目“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那一定会很好”说一句话。
3.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逐步解题。
在获得对题目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会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2.大声读一读画好的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再借助课后识字表准确认读每一个生字。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本课的8个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选出组员识记不准或识记有困难的生字,小组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有困难的字?你们是怎样解决的?预设:用图片识记“锯、斧”。
加一加识记:奴+力=努。
动作演示识记:“折”和“拆”。
换部首识记:径——茎、难——推。
字族识记:拟声词——吱,“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对比识记:缩——伸。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
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费力。
5.自由读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原文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
“这真难受。
”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
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
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
“我真是老了。
”椅子想。
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流火,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教学要求: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
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部编版《那一定会很好》教案完美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那一定会很好人教(部编版)9* 那一定会很好文本分析:这是一篇文字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
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
一粒种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
作为略读课文,本文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
教师可以围绕“什么会很好”这一关键点设计“自主学习卡”,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理解,激发他们表达交流的热情,产生对比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2.围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大致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从整体、细节上比较《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大自然树木的图片,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导入: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
同学们,谁能说说大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美化环境,释放氧气,让小鸟安家,做成火柴,做家具,做玩具……)哇!大树的作用这么多呀!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树的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1)你能在“那一定会很好”前面补充一句话,表达内心的愿望吗?(要是我有一件超人披风,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今天爸爸能陪我一起吃晚饭,那一定会很好。
)(2)文中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什么愿望?(种子,树,手推车,椅子……)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义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缩、努”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课前准备】学习单【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聊心愿,导入新课1.出示月亮,谈话:看图猜一猜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飞上月球,像嫦娥一样,在月亮上散散步,到桂树底下乘乘凉,说不定还能和嫦娥聊聊天呢!那一定会很好。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那一定会很好”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的心愿。
2.揭示课题: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猜心愿激发兴趣,聊心愿导入课题,这样轻松愉快的谈话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去良好的学习状态。
同时,通过“心愿”的畅想,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向往——“那一定会很好”。
二、回顾课文,明确学习任务1.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引导:课题上这个“*”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哪两篇略读课文?(课件出示第3课、第7课)2.谈话:大家之前是怎么学这两篇略读课文的呢?预设:迁移精读课文学到的办法、借助阅读提示学习3.出示阅读提示,教师引导: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提示中有哪些要求,并用序号标一标。
4.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标序号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课是三年级第三篇略读课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通过回顾前两篇课文及略读方法,读一读、标一标本课的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了解生命历程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并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
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种子”走过了一段神奇的历程。
故事的表层,是由种子到大树,由手推车到椅子,再到木地板。
故事的深层,蕴含着不同境遇下不同的追求,以及在不同阶段都要幸福和快乐的思想。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什么会很好”这一关键点,借助自主阅读、情境再现、自由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最终感悟文本。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解题交流,初识“很好”1.教师板书“会很好”,什么叫“会很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2.教师补充题目“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那一定会很好”说一句话。
3.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逐步解题。
在获得对题目准确理解的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会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2.大声读一读画好的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再借助课后识字表准确认读每一个生字。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本课的8个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选出组员识记不准或识记有困难的生字,小组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有困难的字?你们是怎样解决的?预设:用识记“锯、斧”。
加一加识记:奴+力=努。
动作演示识记:“折”和“拆”。
换部首识记:径——茎、难——推。
字族识记:拟声词——吱,“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对比识记:缩——伸。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人教部编版《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优秀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9.那一定会很好人教(部编版)9.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会认“缩、吱”等7个生字。
2.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树奉献一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利用导读,学会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重点句子和词语,体会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课题入手,学生质疑同学们,看到《那一定会很好》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很好?做什么好?……二、新课学习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抽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小组抽查课文的熟读情况。
三、初步理解课文默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小组学习,老师指导概括方法。
3.指名学生展示。
四、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精神默读课文思考:1.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2.这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3.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4.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导自学方法。
5.指名小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写了大树一生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的过程,它做了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等。
这体现了它一生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实那些年轻时奉献到国家各行各业的人们,到了老年依然到不同的岗位做不计报酬的志愿者,何尝不是这棵“大树”呢?六、布置作业读一读我国劳模和三八红旗手的故事,谈谈感受!板书设计: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那一定会很好人教部编版9*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会认“缩、努、茎、推、吱、拆、旧”7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种子变成木地板的过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资料库课前搜集:有关流火的资料(生平、故事、作品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新课导入,板书课文题目导入语:老师手里拿了一粒树种,大家都知道它可以长成一棵大树。
那么,它还可以成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那一定会很好》,让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答案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那一定会很好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一粒种子成为一棵大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那一定会很好”贯穿全文,是这粒种子自始至终贡献自己的感受。
这篇童话与前一篇课文都是写树,但主旋律不同。
如果说前一篇课文带有淡淡的忧伤,那么这一篇课文自始至终洋溢着喜悦和对奉献的赞扬。
学生之前学习了《去年的树》,对童话有很浓厚的兴趣。
而这篇童话与前一篇童话都与树有关,虽然基调不同,但学生运用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应该很快就能感受到这篇课文中的童话形象,领悟到童话寓意。
以对比教学导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文前的提示,找出含有短语“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讨论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感悟童话形象。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
3.能发现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1.以默读为主,通晓课文内容,感悟童话中的形象。
2.圈点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种子蓬勃向上、勇于前行、甘于奉献、追寻梦想的品质。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感悟童话形象。
难点
通过比较,能发现本文与《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本,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树》吗?那只遵守承诺的鸟儿历尽艰难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真是“一诺千金”。
我记得同学们当时说到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树的砍伐,才让鸟儿找不到它的朋友了。
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的这篇童话将会颠覆大家的思维和看法,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齐读)
二、默读课文,认识生字
1.默读课文,圈出下列生字。
缩努茎推吱拆旧
2.同桌互认生字。
3.全班交流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课文,把含有短语“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教师纠正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交流含有短语“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4.说一说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四、品读“那一定会很好”,交流体会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含有短语“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1.品读第1个句子。
教师朗读,学生想象种子此时的状态。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读出种子的难受和对向上生长的渴望。
2.品读剩余的几个句子,想一想,这几句话分别是谁说的?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种子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1)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这句话是树说的。
种子钻出地面,努力地生长成了一棵大树。
此时的树渴望像人和动物那样在山路上走来走去。
)
(2)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这句话是手推车说的。
由种子长成的大树被农夫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此时手推车变老了,它希望能休息一会儿。
)
(3)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这句话是椅子说的。
手推车被拆了,拆下来的旧木料被做成了把椅子。
椅子希望自己能躺下。
)
3.师:同学们,一粒种子变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梦想,有行动,这不就是我们该有的生活状态吗?
五、回忆比较,求同存异
师:想一想,这篇童话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相同点:两篇课文都是关于树的童话故事,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蕴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给人以启示。
不同点:所蕴含的道理不同,《去年的树》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本文告诉我们要乐于奉献。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家后把这个童话讲给家人听一听,再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那一定会很好”这个短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种子的生命历程,感受种子的变化,想象种子的心理活动,进而感悟每次“那一定会很好”的不同含义。
课堂中我将本篇课文与前一篇课文《去年的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交流同样一件事物,却有不同的故事结局、不同的寓意。